第四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现今,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建和走向完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地缘环境和时代条件又发生了变化:独立的中国在多元世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经过近代的自觉与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体下高度统一,多元一体内涵又发生了一次转变。
这个划分法虽然克服了一些划分法的不足,但第二阶段仍然缺乏层次而显得时间跨度过大。
总之,平心而论,上述各种划分法应该是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为我们今天探讨中华民族史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华民族史研究应把握的理论问题
为什么人们对中华民族形成研究分歧会这么大?关键问题是对此问题在理论上缺乏研究,更缺乏共识。为此,在讨论中华民族形成问题时,有必要弄清一些基本问题。那么,有那些问题呢?
1、什么是中华民族?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定义问题。早在20世纪初,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华民族就是汉族,汉族就是中华民族。这个错误的观点,早被常乃惪颠覆了,他强调“中华民族,非尽黄帝之子孙也”。使中华民族的内涵发展为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以及西南诸族等在内的概念。这应该是讨中华民族定义认识的一个进步。
到了1944年俞剑华在《中华民族史》中认为,中华民族是“由小宗族合而为较大的宗族,由较大的宗族合而为更大的宗族”,经过彼此间的长期接触交往或战争会盟,最终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就像一个五世同堂,支庶极多的大家庭,而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世界最大的族谱。汉、满、蒙、回、藏等族就是中华民族民族的宗支。显然这个认识深受蒋介石“一个民族”观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台湾陈致平的《中华通史》在开篇的绪论中,探讨了什么是中华民族·开头一句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抟合了许许多多民族而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民族。它本身虽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但以一个主要民族为其中心,而同化其他民族,遂形成一种单元型的多元民族。这个中心民族,在先秦上古时期,称为夏族或华族,秦汉以后则称为汉族。”这里有三层含义: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由许多民族构成的一个民族;二中华民族是一种单元型的多元民族;三中华民族的中心民族是汉族。
而在中国大陆,相当一个时间里又形成了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盼总称”的观点。但是不少学者并不认同,萧君和在他主编的《中华民族史》中提出了质疑。明白表示“不认同现有的各种《辞典》、《辞海》关于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盼总称”的观点,而认同“中华民族是主要生活于中华地域里的以中华文化为主要纽带而构成的包括汉族等56个民族以及世界华人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当然这个中华民族的定义还大有可商榷之处,所谓权威观点提出挑战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幸事。
而尤中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申明“我这里所说的中华民族,指的是l911~1949年的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国境内(包括台湾省、香港及澳门特区)的各民族。这些民族以汉族为主体,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他们的祖先从有人类以来,就劳动生息在亚洲东部这块土地上。”这个定义令人最大的遗憾是强调了“以汉族为主体”,显然还没有把中华民族视为一个统一的自觉的民族。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依笔者之见,中华民族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各个民族或族群,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逐渐演进过程中,通过碰撞、互动、磨合和整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国歌声中形成的一个自在和自觉的民族实体。
2、把民族史与国家史区别开来
历史研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弄清自己研究的对象是谁?国家与民族,本是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国家是个政治实体,民族是个社会实体,两者的发展规律是不相同的。因此,所谓国家史就是一个国家产生和发展(其中包括王朝更迭)及其消亡的历史;所谓民族史则是一个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及其消亡的历史。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
明确了这一点,尽管国家与民族有着种种紧密的联系,人们在研究民族史时,是不会用历史王朝的框框去套民族史的。但是,由于我国有着深厚的通史传统,从古代司马迁的《史记》开先河始,到当代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等,无一不把少数民族的历史作为通史的一部分。这本是正常的、必要的。一部通史岂能不包括各民族的历史·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久而久之,似乎形成为一个传统习惯,即中国通史要包括民族史的内容,反过来,民族史也就按习惯地用中国通史的历史王朝去套了。就是为什么有的学者在民族史的研究中一不小心就将民族史写成了国家史,而忽视民族自身发展规律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必须把把民族史与国家史区别开来。
3、把中华民族史与中国民族史区别开来
研究中国的民族史,还应该把中华民族史与中国民族史区别开来。为什么?因为中国
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研究中国民族史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大大小小、千千万万个民族和族群起源、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和规律。由了这种研究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学术界已形成为专门史的一个方向,从20世纪20年代王桐龄出版《中国民族史》起,至今也已出版了吕思勉、林惠祥、吕振羽、罗香林、林超民、王钟翰等所着或主编的十四五种不同版本的中国民族史。而中华民族史则正如上所述,是专们研究中华民族这个自在和自觉的民族实体。这一个民族实体与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大大小小、千千万万个民族和族群之间不能打等号。两者之间当然有联系,但这种联系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联系,是有质的区别的。如果不分清这一点,那么,一不小心就会把中华民族史写成了中国民族史,还自呜得意呢?
4、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起源区别开来
一般来说,形成与起源是两个不同的研究范围,人们是很容易区别开来的。但是事情有时候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简单,在中华民族史的研究中,仍然有人把起源的历史当作形成的历史,认为中华民族形成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的帝舜时代,其标志是这个时期中国已经从部落和部落联盟进入了民族和国家的阶段。显然这是把中华民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两个不同内涵的问题混在一起了。可见,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起源区别开来仍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5、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区别开来
与上述问题相关联的是还要注意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区别开来。在民族史研究中,形成与发展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范围、两个不同质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过程论的认知体系中,要认识中华民族的过程,必须严格的确定此过程与彼过程之间的界限。这就是说形成指的是一个人们共同体形成前的历史过程,发展指的是一个人们共同体形成后的历史过程。确定此过程与彼过程之间界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们不是很容易地把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过程对立起来,就是混淆起来。正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所以某地人的着作,让人读后不知是讲中华民族的形成,还是在讲中华民族的发展,感到好像眉毛胡子都抓在一起一样。
6研究中华民族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历史已经表明中华民族已经从多元走向一体,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世界民族史上的一大历史景观呢?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依笔者之见中华民族形成的内在动力主要有6个,一是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二是有共同缔造的祖国,三是有长期交流互动的整合,四是有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互补,五是有边疆对中央的向心作用,六是有历代民族政策的协调。弄清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在研究中,牢牢地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形成的走势和方向。
7、研究中华民族形成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形成既然是一个历史过程,那么它是如何展演的呢?这就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外在表现问题。
中华民族形成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即从多元走向一体,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或一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历史,多元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历史上又有一个巨大而强有力的潮流或历史趋势,那就是多元走向一体,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这股潮流或趋势,不可逆转,此为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就是“汉化”现象。汉化其实就是涵化。所谓涵化,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因持久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迁。这种情况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无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在宋辽夏金元时期,由于汉族与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差异悬殊,虽然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处于统治者的地位,但是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在涵化过程中,不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双方的文化模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迁,而是北方少数民族一方的文化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即中国历史上俗称的少数民族的“汉化”。如东汉末年,曹操分匈奴为五部之后,在汉民族先进的农业文化的影响下,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逐渐定居务农了。《三国志·魏志·梁习传》在叙述了匈奴壮丁经过改编之后,“部曲服事供职,同予编户”,“百姓布野,勤劝农桑”。匈奴人与汉人杂居愈久,则接受汉文化也愈深。魏晋以后,匈奴人都改用汉姓,用汉语了。如前赵称汉王的刘渊,就以上党儒生崔游为师,学习《易》、《诗》、《书》三经,尤好《春秋左氏传》及孙、吴兵法,并博览《史记》、《汉书》等汉民族文化史籍经典。而显赫有名的北魏孝文帝更是雅好读书,手不释卷,通五经百家文学,能文章词赋。这种涵化的情况,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在长时期的征服中间,文明较低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上,也不得不和那个国度被征服以后所保有较高的经济情况相适应;他们为被征服的人民所同化”。所以《晋书·慕容魔载记》云:“迁邑于辽东北,于是渐慕诸夏之风矣。”可见汉族先进的文化,对当时文明程度还比较低的北方少数民族是有相当大的涵化力的,正因为此,慕容魔才坦然明言:“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珲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所以“汉化”这个中华民族形成史上特有的历史现象,正是涵化作用的中国表达。这种涵化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好适应了中华民族形成这个雪球滚动的需要,使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8、中华民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形成过程,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标志呢?这个问题对中华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来说是一个要害问题,若没有合理的统一的共识,就会有人把中华民族形成的时间定在夏代,而有人又定在元代。
要弄清中华民族形成的标志,必须先了解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的关系。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还应该明确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古代民族,也不是一个近代民族,而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民族。在现代国际关系或民族关系中,哪一个民族可以代表中国,面对世界·是汉族吗?不是。是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吗?也不是。道理很简单,汉族虽然人口多,但他只是一个民族,代表不了其他55个少数民族。反过来,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面对世界,也不能代表全中国的民族,他只能代表他自己。这样,只有中华民族才可以面对世界,代表中国。这就是说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应该相互匹配,才能达到“美美与共”的境况。从这个认识出发,中华民族形成的标志有二,一是民族认同,即中国各民族共同认同中华民族;二是国家建构,即国家“引导一国内部走向一体化,并使其居民结为同一民族成员”。
当然,讨论中华民族形成的理论问题还有一些,但上述8个问题是主要的。笔者对此也仅是管窥之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