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族群集团主要由蚩尤、帝俊、莱夷、徐夷和淮夷五大族群组成。先秦古籍中常号称“九夷”(《论语·子罕》、《尔雅·释地》)。苗蛮族群集团,史称“三苗”(《尚书·舜誓》、《国语·楚语》、《战国策·魏策》等),而据多种史料分析,大约由女娲、盘古、颛顼、驩兜、祝融等族群组成。此外,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颛顼由“仓舒、隤敳、梼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8个族群组成。《国语·郑语》记载,祝融由“己、董、彭、秃、妘、曹、斟、芈”8个族群组成。
百越族群集团的结构极为复杂,罗泌在《路史》中列举属于百越的族群有“越棠、骆越、瓯越、瓯人、目瓯、洪人、目深、摧抉、禽人、苍梧、杨越、桂国、揖子、产里、菌、海葵、稽葵、稽徐、比带、仆句、区吴”等,号称“百越”(又见《吕氏春秋·恃君》高诱注云:“越有百种”)。
戎狄族群集团由狁、鬼方、羌方三方族群组成。
2、夏商周三代的族群结构
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源于炎黄族群集团的夏民族的形成拉开了汉民族形成的序幕。
中华大地的族群结构在互动中变迁,出现了新的组合。
夏民族的形成过程中由颛顼、帝喾、伯益、皋陶、羌人、共工、驩兜、三苗、鲸等族群互动构成,到禹时,夏族的族群结构已号称“万国”。
商族在形成过程中族群结构虽然很难考释清楚,但通过郑樵的《通志略·氏族略》关于夏商时期共有62国的记载,可以窥视商民族结构的复杂性,所以汤灭夏时,商族的族群已号称“万邦”(《尚书·商书·仲虺之诰》)、“万方”(《墨子·兼爱下》)了。
周族在形成过程中的族群结构更为复杂,史载武王“克商”后“封邦建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举行授士授民时,周公长子得“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武王弟康叔“得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唐叔得“怀姓九宗”(《左传》定公四年),所有这些“氏”其实也都是周族属下的族群了。
3、春秋战国时代的族群结构
春秋时期是汉族前身——华夏族形成的初始阶段,此时在中华大地上横空出世的华夏族被称为“诸夏”(《左传》闵公元年)。《左传》中关于“诸夏”的记载颇多,所谓“诸夏”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族群结构的复杂。这时作为“诸夏”的族群主要有姬姓的鲁、蔡、曹、卫、晋、郑、燕、姜姓的齐、许、申、吕,子姓的宋,姒姓的陈等。
及至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混战,到战国初期形成“战国七雄”,由齐、燕、赵、楚、秦五大族群构建了华夏族。除此之外,还有宋、鲁、卫、中山、越、巴、蜀等中小族群。
总之,纵观先秦时代,在汉族形成时期,其族群结构复杂而多变,在历时二千余年的沧桑中呈动态之势。
(二)现代汉民族的结构
那么,现代现代汉民族的族群结构又如何呢?汉民族这样一个拥有近十二亿人口的泱泱大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族群。其形成和发展滚雪球过程的历史沦桑中,由于人口的迁徙,民族的交往,方言的复杂,文化的互动,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许许多多各具社会文化特色的族群。如华南,广西历史上本是少数民族土着族群生存、繁衍的地方,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汉族始入桂定居,此后的二千多年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汉族从不同地方迁入广西。这先后入桂的汉族,在历史的沉淀中,先后形成了各具社会文化特色的汉族族群,如秦汉至两宋入桂最早形成的平话人,明代以后入桂形成的桂柳人,以及明清及至民国时从广东入桂的广府人,从福建和广东入桂的客家人。除这些在广西影响较大的族群外,还有一些“族群岛”,如桂西北的被人们称为“比少数民族还要少数民族”的“高山汉”,以及富川的本地人,武宣的伢人等。广东的情况也如此,秦汉后大批汉族入粤,在广东先后形成了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又称福佬人)三大族群。福建的情况也很复杂,自汉代汉族入闽后,在福建极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先后形成了闽南人、福州人、闽北人、客家人、兴化人(莆仙人)、闽东人六大族群。这样遂构成了汉民族庞大的族群体系。
汉民族的族群类型比较复杂,有的因人文特征而形成,如客家人、平话人,“高山汉”,屯堡人等;有的因地域范围而形成,如华北的山东人、河南人、山西人、河北人,华中的湖北人、湖南人、江西人,西北的陕南人、关中人、陕北人、陇右人、河西人等;有的以城市为中心而形成,如上海人、南京人、杭州人等。
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汉民族的族群结构分三级:
1、第一级族群结构
以汉族的人文地理划分,可将汉民族分为华南汉族、华东汉族、华中汉族、华北汉族、东北汉族、西北汉族、西南汉族。
2.第二级族群结构
在一级族群结构之下,华南汉族可分为广府人、客家人、闽南福佬人、福州人、平话人、桂柳人等族群。
华东汉族可分为上海人、南京人、杭州人、徽州人、苏州人、宁波人、温州人等族群。
华中汉族可分为湖北人、湖南人、江西人等族群。
华北汉族可分为北京人、河北人、河南人、山东人、山西人等族群。
东北汉族可分为沈阳人、大连人、哈尔滨人、长春人等族群。
西北汉族可分为河湟人、河西人、关中人、西安人、陕北人、秦州天水人等族群。
西南汉族可分为、云南人、贵州人等族群。
3.第三级族群结构
主要指“族群岛”,如广西的“高山汉”、伢人、富川本地人,贵州的屯堡人,福建的惠安人,以及疍人等族群。
汉民族这三级族群结构,构成了汉民族的庞大的族群体系。了解了汉民族具有庞大而复杂的族群结构,谁还会对汉民族内部差异的巨大,而又高度认同为“一体”的结构感到疑惑而大惊小怪呢?
六、从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看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我们考察了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和结构这样一个案例样本,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有什么启示呢?
启示一:从汉民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公元前2l世纪夏,到公元3世纪初东汉灭亡,前后2300余年,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这个更高认同层次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也绝对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过程应该比汉族漫长得多,不是漫长一二百年,也不是三五百年,而是一二千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时的原因。
启示二:汉民族的结构复杂,内部差异巨大,构成汉民族的族群很多,人口多少不等,文化因素的认同也不一,有的成片聚居,如闽南人,广府人等;有的大分散、小聚居,如客家人,平话人等,有的处于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呈“族群岛”,如广西的“高山汉”等;有的聚居在城市,如北京人苏州人等,有的聚居在农村,如贵州的屯堡人等。这样,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族群组成的汉民族,构建了汉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模式。在这里,各个族群单位是“多元,汉民族是“一体。从汉民族的结构,可以看到下形成不久的中华民族也是有族群结构的,其结构比汉民族更复杂,内部差异更巨大,构成中华民族的族群更多。
启示三:汉民族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整体,汉民族是一个内部差异巨大,但同时又是一个被高度认同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汉民族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却达到了“和而不同”高度认同的境界。对此,可以举出一些特殊的例子来说明。如甘肃永昌县“古罗马人”,虽然有许多的证据表明“永昌罗马人”之说为伪说,但中国典籍中史不绝书地记载着这一区域存在一股强大的非汉族势力,他们被冠以为虔、骊旰、秦胡、卢水胡等称谓,他们曾支持过董卓、马超,曾参与建立北凉、后赵等割据政权,隋朝以后他们逐渐与当地汉民族融合。学术界对他们的血统来历一直有分歧,较有影响的有伊朗塞种人说、希腊帕特里亚人说,诸说都肯定他们属于印欧人种,即白种人。只有苍苍莽莽的祁连山才知道这个神秘种族的真正来历,才知道他们几千年来与汉民族争斗、融合的每一个细节。但不管永昌县“古罗马人”体质特征与汉民族有多么不同,今天的永昌县“古罗马人”习俗、语言,乃至他们身上的质朴与浮夸,都是中国农民式的;他们填写有关表格时,在民族一栏上,都工工整整地写着:汉族。不仅如此,河南开封市的“犹太人”、福建泉州市锡兰王子的后裔、广东鹤山市鲜卑族的后裔等,填写有关表格时,在民族一栏上,也都工工整整地写着:汉族。这类事例,不胜枚举,都证明了汉民族内部尽管差异巨大,但却高度认同,真正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界。汉民族起源的“多元”,经过长期的互动、磨合、整合和认同,终于“混血”而成为高度认同的“一体”。从汉民族的这种整体性,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也一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整体,人们不仅在学术上、文化上高度认同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在政治上、法律上高度认同中华民族。
启示四:汉民族之所以能从多元走向一体,一个重要的原固走文化认同强化了汉民族的凝聚力。人类学家们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不同的族群能否凝聚成一个民族,关键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汉民族滚雪球的形成为例,夏、商、楚、越诸族之间之所以能在滚动发展中凝聚成雪球,而且越滚越结实,文化认同是其重要的原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汉民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雪球凝聚,在越滚越大的同时,也越滚越结实了。从汉民族的这种凝聚性,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这种凝聚力一定会使中华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从汉民族这个案例样本中,我们既可以把汉民族当作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可以从中窥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