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我哪能不想起我的奶娘,
在美妙神秘的夜间,
她头戴头巾,穿着古旧的衣衫,
向圣灵祈祷致敬,
为我虔诚地划着十字,
于是开始在我的身边讲述,
幽灵鲍瓦王子的故事……
《睡梦》(1816)
普希金成年之后,曾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我记忆中最早的事件和人物是:尤索波夫家的花园、地震、奶妈……”
是啊,在他刚能分辨声音和颜色的时候,在他模糊的记忆里,别人的面孔都像瓶塞,彼此相似。但小亚历山大永远忘不了奶妈的面孔像个熟透的苹果,让他感到温暖和安全。
奶妈叫阿丽娜·罗迪奥诺夫娜。她是个典型的俄罗斯老妈妈。她的面颊肥胖、红润,布满了皱纹,小鼻头高高地翘起来,像个小喇叭。她的头上总是系着一块头巾,系带结在额头上,让人觉得那亮亮的额头后面包着许多神秘的东西。她的嘴巴瘪陷,牙齿已经松动了。其实奶妈也曾有过花一般的少女时光,然而她是一个农奴,是小亚历山大的妈妈出嫁时选择的“陪嫁女”。她养育了普希金家姐弟3个,每天忙碌不堪,累得直不起腰来,但她天性聪慧、开朗、乐观、安于现状。后来她被解放了,成了一个自由的公民,但是她没有离开普希金家。她知道她与这个家休戚相关,她离不开自己养大的3个孩子,她将在这个家庭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也许是同情小亚历山大的处境,也许是天生的一种缘分,反正奶妈阿丽娜最喜欢笨头笨脑的小亚历山大·普希金。她总是抱着他出去玩。1800年,小亚历山大一岁时,他们一家住在圣彼得堡,那里有一座尤索波夫公园,奶妈经常带着他到这里来玩耍。一天,一老一小正玩得开心,沙皇彼得一世从那儿经过了。奶妈忙收住脚步,退到人群中,但是慌忙间,她忘了给小亚历山大摘下帽子了。沙皇曾下令在他所经过的地方,行人必须脱帽致敬,表示对至尊的崇拜。他看到了戴着帽子的小亚历山大,气势汹汹地把吓呆了的奶妈叫到跟前,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后来普希金曾写道:“我一生共见过3个皇帝,第一个就是保罗一世,他命令保姆给我摘下帽子,他不能训斥我,却把保姆训斥了一通。”由于发生了这件事,当然还有一些别的原因,普希金一家才离开了圣彼得堡,来到莫斯科定居下来。他们太怕那个魔鬼般的沙皇了。这一事件,似乎也兆示着,普希金生来就是与沙皇、与沙皇的统治格格不入的。
在莫斯科,奶妈的小屋成了小亚历山大最好的去处。那是一问小黑屋,放着厚厚的垫子,光线昏暗,充满了神秘感。奶妈常坐在屋子里,搂着小亚历山大的小身躯,用她那古老的俄罗斯音调,细语慢声地给孩子讲古论今。她的头脑里似乎装着永远也讲不完的古怪传说;她的嘴里总能哼出一些古老的民谣;她还会讲笑话,让人百听不厌。她给小亚历山大讲雪白胡子的魔术师的故事,讲目光忧郁、身材如同胡蜂一样的王子的故事,讲行走快如闪电的妖精的故事,讲脚登软底靴、身挎弯刀、高衣领上绣着花的游侠骑士的故事。听着她的故事,小亚历山大两手托着腮,他的心灵开始在无边黑暗中遨游。在那里,有生灵,有巫婆,有灯火明亮的古堡,古堡的周围布满了骷髅和蓝色的长矛。小亚历山大感到,真正的生活不是在沙滩里,而是在阿利娜·罗迪奥诺夫娜的卧室里,在奶妈的那些故事和精灵中。如果说在外婆那里他感到轻松,那么在这儿他实在是太快活了。就是这没有文化的老奶娘,用最纯朴的语言和最善良的心肠,滋润了小亚历山大干涸的心田,也证明了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是在家庭和城市之外,光靠训斥那才是白费时光呢。
在奶娘细心的照料和新奇故事的陪伴下,小亚历山大渐渐地成长着。这期间,根据妈妈的意见,外婆卖掉了她在圣彼得堡一带的戈布里诺田产,在离莫斯科38俄里远的扎卡罗沃购买了一片田产。这是一种赶时髦的做法,当时所有的名门望族都在莫斯科附近购买了田产。爱出风头的娜杰日达·奥西波夫娜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就在离莫斯科稍远点的地方购置了这片田产。从此,每到夏天,普希金一家人就到扎卡罗沃去避暑。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侵占了俄罗斯为止。
避暑的日子,成了小亚历山大当然的节日。幼小的他太喜欢那座乡下小屋了。小屋坐落在白桦林中,在林中的空地上有张小木桌,旁边有一条长凳。成群的蜜蜂嗡嗡叫着,在林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不远处的水塘里倒映着杉树的影子,杉树的叶子黑油油的,树顶尖尖地像一座宝塔。水塘边还有一棵孤零零的老椴树,就在这株老椴树下,孤独的小亚历山大常常一个人玩着玩具,发着呆,幻想着未来。
有时奶妈会来陪陪他,有时他还去看外婆绣花。但他不久就被扎卡罗沃农民的生活迷住了。这里的农民天性乐观,不受束缚。每到夕阳西下,他们劳动归来,边走边唱着粗犷的歌曲。遇到节日,他们就在草地上围成一圈,又唱又跳,一直闹到月亮升起又落下,闹到精疲力竭甚至都走不回家去。小亚历山大可禁不住这热闹的诱惑,他常常偷偷地跑出家门,去听农民唱的民歌,去找那些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小伙伴聊天。那些小伙伴脚上沾满了泥土,头上的长发乱蓬蓬的,衣服总是破烂不堪。可是小亚历山大不在乎这些,甚至他也不在乎他们是农奴还是自由人。他们生活虽然贫困,可是他们和爸爸妈妈多么亲近,他们之间是多么真诚呵,他们活得多么愉快呀。年幼的亚历山大真的爱上了这些穷孩子。
在奶娘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里,小亚历山大已经开始喜欢祖国和祖国的语言了。而扎卡罗沃的生活,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离扎卡罗沃两俄里有个镇子叫维亚玛斯,原来是鲍里斯·戈都诺夫的领地。小亚历山大早听外婆讲过这位暴君的历史。这个暴君是杀害了一位小孩才登上皇位的,他死的时候眼前一直闪动着一个个血淋淋的场面。小亚历山大记得外婆曾讲到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帮凶是怎样杀害小季米特里的,当时小季米特里正在吃榛子,孩子被埋掉时,手里还攥着一把榛子。外婆曾讲到在鲍里斯的统治下,莫斯科瘟疫流行,居民在饥饿中挣扎;她还讲到季米特里显灵,常把鲍里斯搅得惊魂不安;讲到朱多夫清真寺的修士怎样逃跑;讲到上天显灵,人间的争斗变成灾难。外婆也曾讲到鲍里斯·戈都诺夫的死亡:他是在众人的讥笑声中,在无情的钟声轰鸣中热血上涌,一命呜呼的。就是以这些故事为依据,成年后的普希金撰写了《鲍里斯·戈都诺夫》,那是一部粗犷而又高贵的悲剧。
在扎卡罗沃,在那些泥腿子朋友中问,在外婆和奶娘的传奇和故事中,小亚历山大开始懂事了,开始爱上了这片土地、这些人,爱上了祖国的语言。那时,他只有7岁,但他那颗敏感的心灵已经萌动,他常常被身边人的命运感染着,常常困惑地注视着世界的变迁,人间的悲欢。那一年,1807年,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最早的一丝眷恋之情,因为他的弟弟尼古拉死了。尼古拉比他活泼,比他惹妈妈喜欢些,但和他一样对妈妈战战兢兢的。他病了,躺在床上,谁也没有想到他那么快就离开了世界——就在几个钟头前,小亚历山大还趴在弟弟的床头,弟弟还能伸出小手同哥哥玩耍,对着哥哥吐舌咂嘴呢。可是没过多久,尼古拉就到了另一个世界中了。年幼的亚历山大还不太懂得死是怎么回事,他看着小弟弟闭上了眼睛,摸着他那冰凉冰凉的小手,呼唤着他的小名,然而再也没有回应。这个7岁的小哥哥难过极了。弟弟下葬了,小亚历山大常常站在那棵老椴树下,望着弟弟被抬走的方向,悄悄地抹眼泪。这时只有慈祥的老奶妈会想到他。她总是颤巍巍地跑过来,搂着小亚历山大的头,让他贴在她那温暖的柔软的胸前,嘴里不住地喃喃着:“可怜的孩子,可怜的孩子……”
岁月在流逝,小亚历山大开始懂事了。也许是奶妈那些故事的熏陶,也许是扎卡罗沃那牧歌似的生活的感染,亚历山大的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走出孤寂的幼年,由一个呆头呆脑、懵懵懂懂的小家伙变成了一位热情、冲动,又淘气又专注的小男子汉。他依旧胖乎乎的,依旧是黑黑的脸蛋,打卷的头发,但是那双眼睛却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有神,似乎总在迸着火花,似乎总在寻找着什么,而且一下子就能把找到的人或东西看穿了底儿。因为总是蹦来跑去地惹祸,妈妈依旧不喜欢他,经常罚他坐在客厅角落里那把大椅子后面。每当这个时候,他敏感的心灵里就贮满了悲伤和屈辱。一次,他同别的孩子一起跳舞,由于他笨手笨脚的,那些孩子就讥笑他,向他起哄。小亚历山大羞得满脸通红,撅着嘴,又躲到屋角去了,整整在那里坐了一个晚上。这次是他自愿的,外婆劝他,来家的客人劝他,他都倔强地坐着一动不动。被伤害的感觉噬咬着他的心,他觉得疼痛,觉得羞臊,恨不得再也不跟这些人来往了。他的行为这样怪僻,一向心疼他的外婆都有些着急了。一次,她向客人说起小亚历山大,不禁流露出了一丝愁绪。她说:“我真不知道我的小外孙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孩子聪明、爱读书,可是他学习并不怎么好,他很少能把课文准确地背诵出来。有时他坐在那里不动,你根本没有办法让他挪挪窝,怎么撵他出去玩一下都不行。可是有时候呢,他又手舞足蹈地没个安分劲儿,你怎么求他老实一会儿都不行。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连点过渡都没有,好像根本就不能不偏不倚地干点事儿。唉,这个孩子,要是一直这么不懂事儿,将来可怎么办呢?”
外婆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小亚历山大上学了,虽然那种教育让他厌恶,但是他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机灵了。说到上学,开始几年他受到的只是那种贵族式的家庭教育。从他刚有点阅读和学习能力开始,来自欧洲各地的家庭教师和小学教员就一批又一批地出入他的家门了。他的父母,特别是父亲虽然不看重这个孩子,但却没忘了仿照别人家的样子到处聘请老师,请来的老师越多越好,根本不注重他们的实际水平。1826年,在普希金成年之后,他曾用严厉的笔触写道:“在俄国,私人教育十分落后,十分不道德。孩子总被一批没有文化的人所包围。他们的所见所闻全是庸俗的东西。这样,儿童便会变得武断和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他们丝毫接触不到有关正义、荣誉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他们只能接触两三种外国语言,在雇用的教员教育下,他们只能掌握一点基本的科学知识……”
小亚历山大和姐姐的家庭教师总是走马灯似的来来去去。他唯一真正的家庭教师是蒙福尔伯爵。他是一名法国移民,多才多艺,是个画家兼音乐家。在他那儿,小亚历山大算是得到了法语启蒙,并对艺术产生了由衷的兴趣。但是这个老师不久就走了。后来一个叫卢斯洛的人来了。这个卢斯洛能写几句歪诗,他常用这个方法讥讽小亚历山大的文学写作。一天,小亚历山大用法文写了一首诗《托里亚特》,卢斯洛看到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然后就逐字逐句进行批评。实际上这首诗是模仿史诗《亨利亚特》写成的,共六节,讲述了6世纪至7世纪法国达戈伯尔王时期男、女矮人之间的一场战争,完全是一个小孩子的模仿之作,没有太大的意义。受了卢斯洛的嘲讽,小亚历山大放声大哭。卢斯洛一生气,就跑到小亚历山大的妈妈那里告状。娜杰日达听信了卢斯洛的话,给他增加了薪水,并严厉处罚了儿子。她责骂儿子不专心学习别人的作品,却花费时间去写歪诗。小亚历山大对这个卢斯洛厌烦透了,好在不久卢斯洛也走了。一个叫舍戴尔的人被请了来,他是个懒鬼,不喜欢当教员,天天和仆人们一起玩扑克牌。主人发现他这一恶习后,马上解雇了他。接着是一个德国女郎拉厄尔姆,可是她对德文竟然一窍不通。再往后是一位英国小姐比丽,她也是什么也不懂。此外,还有一位俄国教师叫希莱勒,一名神甫贝利亚科夫。贝利亚科夫是个极端的人,他同法国侨民不共戴天,骂他们是“魔鬼的信徒”。他写过一本书,书名叫《马西龙的灵魂》。他给小亚历山大讲解圣迹史、历史、地理和一些基础数学。
除了学习语言外,小亚历山大还要上舞蹈课和道德课。
小亚历山大讨厌这些可恶的私人教师,因此在学习上也很不用心。他常在老师讲课时默默地发呆,让思绪沉浸在奶妈和外婆的故事世界里。尤其上数学课时,他几乎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但他还是很聪明的,有时还会来点小聪明。老师考问姐姐时,他就重复姐姐的答案。一旦老师考问他,他就来个一问三不知。四则运算本来就很难学,一遇到这类问题,小亚历山大就只有瞪着眼发傻的份儿。除法更是让他头疼。
小亚历山大讨厌学习这些课程,愈来愈不听话,老师来上课时他游手好闲,懵懵懂懂,甚至反复无常,顶撞老师。这些外籍老师也就一个接一个,走马灯似的换。他们有的是品行不好被辞退,也有一些是受不了小亚历山大的调皮而主动辞职。小亚历山大用他孩子气的方式反抗着父母的管制,但他并没有停止吸取知识的力量。他不是从课本上学习,而是在沙龙里学习。他经常一连几个小时趴在沙龙角落的沙发上,静静地听那些名流人物用法语聊天。他还在奶妈和外婆的卧室里学习,一有机会就缠着奶妈讲那些离奇的故事,央求外婆给他讲家史,讲自己民族的从前。他也在衣帽间学习,衣帽间里常有几位小哥萨克人蹲在那儿织毛袜,从他们的嘴里,小亚历山大知道了底层百姓的疾苦和烦恼,也了解了哥萨克民族独特的性格和生活习惯。
当然,这些学习零碎而杂芜,并不足以成就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童年的小亚历山大最喜欢的,还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学习。在小亚历山大的眼里,爸爸的书房简直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简直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渴求知识就像渴求母爱、渴求自由一样的小家伙全身心都钻进了书堆里。他在那里看到了什么?那是听奶妈讲了那些传奇故事不久吧,他就在父亲的书架上发现了普卢达尔格、比丹贝、拉封丹、莫里哀、高乃依、拉辛、博马舍、狄德罗、伏尔泰和帕尔尼(这些都是法国作家)的作品,几乎成了一个法国文学图书馆。8岁的小亚历山大法语讲得跟俄语一样好,他对这些法文书籍也格外感兴趣。除了文学书外,哲学著作、18世纪自由派的小册子、爱情故事、百科全书等,小亚历山大也照读不误。他十分贪婪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对自己阅读的才能,他甚至有些惊讶了。这些摩洛哥羊皮装订的伟人著作,他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人都在谈论自由、社会契约、人权和公民权,也谈论男女私情、淘气的牧羊女、妖艳的侯爵夫人,以及叫人深恶痛绝的暴君和作为犯罪和迷信大本营的教堂。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他认为写书的人是伟大的人,伟大的人讲的都是伟大的话。他当然只能相信他们的话。比如他的记忆中,童年时接触的伏尔泰就是这样的:
在很久以前,
在我那无知的童年,
有一个秃头老汉。
他嘴唇微闭,目光闪闪,
微笑时就皱纹满面。
小亚历山大多么喜欢这个秃头老汉呀,他很快就通过那些作品和这位老人交上了朋友:《奥尔良女郎》、《亨利亚特》、《老实人》、《查第格》、《矮人梅加斯》……伏尔泰的书简直成了小亚历山大离不开的精神食粮。他越读越爱读,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了一本又一本。
小亚历山大的记忆力出奇的好,到11岁的时候,他就能记住全部法国文学作品了。在他的头脑里,那些叫人恐怖、叫人柔情、叫人激动、叫人悲叹的人物和情节根深蒂固,甚至伸手就能触摸得到。他不想作大胡子魔术师,不喜欢那些身穿花边紧身上衣的骑士,更讨厌那些满头抹着蜂蜡的公爵夫人。但是小亚历山大多么喜欢法国作家们笔下那些为自由斗争的人们,他要成为一名自由人,就像他所崇敬的作家那样去讥讽、鞭挞人间的恶习。他不信鬼神,他坚信人间的快乐和痛苦是上帝和鬼怪们都主宰不了的。他跃跃欲试,想象自己的作家偶像们那样去创作,去撰书,而且要用法文去写。因为那个歪门教师卢斯洛的嘲讽,倔强的小亚历山大烧掉了自己写的《托里亚特》。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他又模仿莫里哀的作品写了一部喜剧,题目叫《魔术师先生》。他费了好几天的工夫,以近乎亢奋的心情写作这个剧本,写好后满心欢喜地拿给自己的姐姐奥尔加看。奥尔加比他大两岁,因为家里特殊的气氛,姐弟俩成了最好的朋友。姐姐既是小亚历山大的知己,也是他的观众和评论家。她看着小亚历山大给她表演自己的剧作,然后故意调皮地给他喝倒彩。小普希金才不买这个账,他即兴写了一首四行歪诗,回击看不起他的姐姐。
请你告诉我,
后排观众为何要喝倒彩?
因为剧本的作者,
模仿了莫里哀的著作。
小亚历山大在书本里变得丰实起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开始带他参加巨富布杜林家的盛大招待会。布杜林不仅是当时莫斯科赫赫有名的大富翁,也是个远近皆知的文化收藏家,业余收藏着许多书籍、绘画、花色图案和手稿。在他那巨大的客厅里,上流社会的名士名媛穿梭来往,绅士们穿着体面的燕尾服,风度翩翩地邀请女士们跳舞。没有人注意到小亚历山大。他在那些男女的腿下钻来钻去,像个小兔子一样一会儿蹦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似乎和别的顽童没什么两样。
但小亚历山大却在留意观察着别人,在他的小小头脑中已经打定了主意:他要当一个作家,做一名诗人。因为那时已经有几位女郎把纪念册递给他,小亚历山大红着脸为她们题了几句法文诗。虽然那时他的诗都是模仿帕尔尼和伏尔泰的诗作写成的,但叔父瓦西里已经开始称赞他的才华了。
说到叔父瓦西里,这个人对小亚历山大的影响非同小可。他身材不高,长相朴实,略显肥胖,圆圆的肚子,细细的双腿,鹰钩鼻子有点偏斜,几颗黄板牙也已经松动了,一开口,唾沫星子就四处飞溅。但是这副形象并没有妨碍他像小姐们那样喜欢打扮,喜欢追赶时尚。1801年,拿破仑的特使、举止优雅的法国将军、外交家迪罗克先生来到圣彼得堡。消息传来,瓦西里马上离开莫斯科去学习这位法国人的装束打扮。从圣彼得堡回来之后,朋友们几乎都认不出他来了。他的胸襟上绣着巨大的花饰,身穿着短小的燕尾服,头发卷曲着。第二年,瓦西里又到国外游历了一圈,先后去了法国、德国和英国。他有幸见到了首席行政官,参观了先贤祠,并在法国悲剧作家塔尔玛那里学习了措词学。
他从法国回来之后,身上沾满了巴黎味儿,从头到脚都是时髦的巴黎服饰。他的发式都是提图斯式的,抹着古式发蜡,油光发亮,老远就能闻着一股扑鼻的香气。
叔父为人轻佻、浮躁,但他却有着一般人无法比拟的诗才。他常写一些表现上流社会放荡生活的诗作,词句华丽轻浮。他还结识了当时俄罗斯诗坛的一些有名气的人物,把这些人吸引到普希金家的客厅里来。
小亚历山大最初喜欢诗歌和文学,除了读了大量的文学书,听了奶妈那些传奇故事外,与叔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的身上流着叔父那多情、敏感的血液,甚至跟叔父学着把自己装扮成了少年绅士,简直像个童颜粉面的老伏尔泰。
应该说,广泛的阅读和上层社会的社交,使小亚历山大比同龄的孩子早熟了许多。要知道,这还是个“讨狗嫌”的年龄呢。他还不会坚决地拒绝什么或反抗什么,虽然他的性格倔强。在爸爸和叔叔的生活圈子中,小亚历山大很可能要生疏了祖国的生活和语言,也长成那么一个多情而又轻佻,敏感而又浮躁的年轻人。幸而他还有奶娘,有那些大或小的平民或农奴朋友。有了一些文化知识后,特别读了那么多巨匠的著作后,小亚历山大再听奶妈的故事,不仅听出了蓝色的天空,绿色的原野,苍劲的古树,飞舞的魔术师,更从那些传下来的故事、童话和歌谣中体验到了深刻的思想、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生动的语言,甚至优美的韵脚。他对这些东西的兴趣和对伏尔泰的兴趣一样浓厚,甚至对前者更加迷恋。
这一年他已经10岁了,爸爸妈妈觉得他大了,就不再让他整天呆在奶妈身边,把他交给了忠实的男仆尼基塔·克兹洛夫照料。这使他不能每天聆听奶妈的歌谣,小亚历山大心里多少有些遗憾。但是很快,他又从这位克兹洛夫大叔那儿得到了新的乐趣和滋养。
尼基塔·克滋洛夫是个健壮的庄稼汉,满脸是金黄色的连鬓胡子。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总是笑口常开。小亚历山大跟他在一起常常到莫斯科的街头巷尾闲逛,游玩。他们什么地方都去,包括那些阴暗偏僻的角落,甚至还登上了伊凡大帝的钟楼。他们在米亚斯尼斯卡亚教堂台阶上看到了亚历山大一世的仪仗队,那一年是1809年。老克兹洛夫还领着小亚历山大观看民间艺人表演和江湖艺人露天表演的《贝特鲁什卡历险记》。艺人戴着假鼻子,头上是布片做的假发。有人在屁股上给他一脚,撕下假胡子,艺人于是尖叫一声,引得观众一阵哄堂大笑。在看这些滑稽的民间节目的时候,小亚历山大眼前总能闪现出读过的莫里哀的那些喜剧。
在这些民间活动中,小亚历山大又一次被自己祖国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迷住了。就这样,他时而泡在上层社会的沙龙和书房里,时而穿梭在平民百姓的街道问,这种双重的生活方式,使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斯拉夫文化同西方文明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了。
在那个时候,不论是跟随父母出入的沙龙,还是由克兹洛夫引领光顾的平民院落,在小亚历山大看来都特别有吸引力。他觉得所有的苦和乐都是在莫斯科这个城市发生的,是这个城市给他带来了无止境的知识和没有办法限制的情愫。“在这座古老的都市里,到处是音乐之声,到处挤满了人。”这是他成年之后对自己家乡的印象。此外,在他的记忆中,莫斯科总是举行酒会、舞会,举办规模盛大的晚宴。“莫斯科人喜欢我行我素,从来不管别人说三道四。一天,一位大富翁独出心裁,在大街上盖起了一座中国式住宅,在屋墙上装饰着绿色的巨龙,又在黄色的阳伞下雕上了中国官员的木雕。还有一位标新立异的人则穿上早就过了时的1784年的服装,乘坐着银质马车在草地上游逛。另有一位更出格的竟然在大夏天用雪橇拉着5名黑人猎手和追捕猎物的跑手穿过了大街”。
这些疯狂的故事都给小亚历山大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喜欢这些疯狂,只有在莫斯科这块乐土上,才会产生这样的奇思怪想。小亚历山大多么喜欢自己生长的这个城市呀,它是那么丰富,那么不可思议。他爱这座城市,简直到了疯狂和痴迷的地步。相比之下,那些法国大师们,比如伏尔泰,小亚历山大虽然喜欢,虽然深受他的思想影响,但他永远不会因为去崇拜这些外国先哲而放弃了现实中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正因为这样,有一天,当小亚历山大听说俄罗斯打不过拿破仑,他就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莫斯科了。
小亚历山大是在自己家的沙龙里读懂什么叫“失败”的。在那里,爸爸、妈妈、叔叔还有那些绅士、淑女的游戏和诗歌朗诵活动常常被情绪不安的争论打断。原来人们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对这个沙皇国家造成威胁的不是别人,正是无数俄国人曾经无限崇拜的拿破仑·波拿巴。亚历山大一世曾经试图接近这位“革命的真诚和无私的儿子”。但是没过多久,拿破仑·波拿巴就揭去了革命的面纱,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展开侵略,企图成为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统治者。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派人绑架了波旁王朝的旁系孔代王族的最后一个继承人肖甘公爵,并且杀害了他。消息传出,欧洲的所有王宫都几乎爆炸了。对于他们来说,肖甘公爵所属的波旁——孔代王族,是不可以刑律相加的。这一事件无疑宣布了拿破仑·波拿巴可能向欧洲所有的合法执政者挑战,因此年轻的孔代亲王被害,在俄国朝野上下引起了一片兔死狐悲的情绪。沙皇下令为肖甘公爵致哀7天。不久,他又派人向巴黎递交了一份抗议照会。可是拿破仑·波拿巴不但不买账,反而因为感觉自尊受伤而怒气冲冲。很快,法国召回了它的驻俄大使,与俄国的关系进入冰点。这期间,拿破仑·波拿巴加冕称帝,帝号是拿破仑一世,法兰西由民主共和国改为帝国,崇尚民主、自由的大革命成了历史,独裁和专制重又弥漫在欧罗巴大陆的上空。
为了消除被拿破仑的铁蹄践踏的危险,欧洲大陆上许多国家结成联军,采取一致行动来对抗法国的扩张。亚历山大一世立即决定参加联军,然而在当时,沙皇的这一举措并没有得到国民的认同,尤其是那些长期亲近法国的贵族们。在大多数俄国人看来,这场战争只会加重俄国的困难处境,因为这场战争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人民的,更不是必要的。甚至士兵们都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同法国人打仗。他们中有许多人会讲法语,十分欣赏法国的文化。1805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奥斯特里茨俄军败给了法军;1807年,在艾依洛和弗里得兰,俄军又是节节败退。亚历山大御驾亲征也未能击退拿破仑的强大攻势,只好接受了城下之盟,签署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
按照和约规定,沙皇接受了拿破仑对英伦三岛的封锁。这一条款对俄国经济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封锁英伦三岛等于减少了俄国大部分出口市场。知识界的人士群起抗议;宗教界也对沙皇十分不满,他们不能理解一向虔诚的俄国皇帝竟然会投进“反基督主义者”的怀抱。即使在皇宫里,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周围也有许多反对派,其中包括皇太后。朝野上下这种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一些人讲出的话显得很出格,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飘飘摇摇的。
这次失败给俄国老百姓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是经济的损失。《提尔西特和约》签订之后,卢布的币值下跌了16戈比。这就直接影响了普希金一家人的生活,他们家的收入直线下降。没有办法,小亚历山大的外婆玛丽亚·阿历克谢耶夫娜只好卖掉了扎卡罗沃庄园。爸爸妈妈对失去这个庄园十分心疼,而小亚历山大就别提有多沮丧、多失望了。这意味着他再也不能在那开阔的田野上自由地奔跑,再也不能在那老椴树下沉思遐想,再也不能听那些泥腿子朋友讲离奇的故事了。
更重要的,祖国的失败使小亚历山大懂得了什么叫国仇家恨。尽管法国的教师仍旧来教授法语,虽然伏尔泰的著作仍然有魅力,但在小亚历山大早慧的头脑里,祖国有如他亲爱的奶娘,祖国的语言永远是最美妙、最可亲的,祖国的故事总是最好听、最动人的。他爱着养育他的奶娘,他更爱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尽管只有几岁的年纪,小亚历山大已经给自己选定了目标:文学、自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