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夫书》、《誓与兄弟书》是徐淑现存散文的杰出代表。本节先论《答夫书》,《誓与兄弟书》留待下节讨论。
《答夫书》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知屈珪璋,应奉岁使。策名王府,观国之光。虽失高素皓然之业,亦是仲尼执鞭之操也。
徐淑针对丈夫将要奉命赴京上计而又满腹忧虑的情况,劝勉丈夫:担任上计掾,虽然有些委屈,但这毕竟是一件既能在朝廷垂名又能见识京城繁华的可为之事。“虽失高素皓然之业,亦是仲尼执鞭之操也”句化用《论语·述而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徐淑以孔子也曾做过管理钱粮仓库和会计的差事鼓励丈夫“应奉岁使”。
第二部分
自初承问,心原东还,迫疾惟宜抱叹而已。日月已尽,行有伴例。想严庄已办,发迈在近。谁谓宋远?企予望之。室迩人遐,我劳如何?
说明丈夫即将远行,但自己却因病不能前来相见,深感抱歉、遗憾。“谁谓宋远?企予望之”句化用《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之意,表达了自己虽与丈夫分隔两地,但是心中无时无刻无不在想念对方。“室迩人遐”句化用《诗经·郑风·东门之□》:“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用以比喻思念丈夫却不能相见的情景。诗人的遗憾痛楚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
深谷逶迤,而君是涉,高山岩岩,而君是越,斯亦难矣,长路悠悠,而君是践,冰霜惨烈,而君是履。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
从“深谷逶迤”到“而君是履”,连绵排比,铿锵嘹亮,用辞使意,韵味天成。作者想到丈夫此次远行将要跋山涉水,践冰履雪,经历千难万险,而自己却不能与之同行,倍感遗憾、哀伤。作者虽以“形影”、“比目鱼”劝勉丈夫和自己,但无奈、遗憾、哀婉之情反倒体现的愈加深刻。
第四部分
于是咏萱草之喻,以消两家之恩,割今者之恨,以待将来之欢。今适乐土,优游京邑,观王都之壮丽,察天下之珍妙,得无目玩意移、往而不能出耶?
这一部分,作者紧承上文,以《诗经·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之意宽慰双方,希望以“萱草之喻”“消两家之恩,割今者之恨”,她把希望留给未来,“以待将来之欢”。但是作者最后还是有些担心:“今适乐土,优游京邑,观王都之壮丽,察天下之珍妙,得无目玩意移、往而不能出耶?”作者以亲昵、调侃而又带有劝谏的语气劝勉丈夫,不要因为京城的繁华而耽误志向,不要看到美景美色就变心。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余韵绵长。
这篇文章体现了徐淑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一是援引典故自然贴切。“亦是仲尼执鞭之操也”暗用《论语·述而篇》,“谁谓宋远?企予望之”出自《诗经·卫风·河广》,“室迩人遐”出自《诗经·郑风·东门之□》,“咏萱草之喻”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短短一篇文章中四处用典,且能化典为文,毫无生硬之感和斧凿之痕,此非大手笔难达此境地。二是颠倒语序,增强了表现力度。如“企予望之”应作“予企望之”,“而君是涉”应作“而君涉是”,“而君是越”应作“而君越是”,“而君是践”应作“而君践是”,“而君是履”应作“而君履是”,语序的颠倒使语意更为突出,情状更为生动。三是运用对偶,全篇有三处对偶:句中对有“室迩人遐”、“目玩意移”,单句对有“观王都之壮丽,察天下之珍妙”。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自有一种和谐之美。四是运用排比,典型的有“深谷逶迤,而君是涉,高山岩岩,而君是越……长路悠悠,而君是践,冰霜惨烈,而君是履。”另外,“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咏萱草之喻,以消两家之恩;割今者之恨,以待将来之欢”也可看成是排比句(按:据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排比句使得意象更为丰富,感情更加洋溢,节奏更加和谐,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五是多处使用设问句式,大大增强了语气力度和说服力。如“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得无目玩意移、往而不能出耶?”
总的来说,徐淑的《答夫书》细腻含蓄,文字雅洁,语言自然,情感真挚,叙事抒情,意到笔随,行文简洁而韵味深长,读来情趣盎然,清新可喜。这篇文章不但表现了她真挚的感情和高雅的思想,更体现了她非凡的文学才华,是现存汉代散文中难得的抒情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