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随赵胤归来的还有大夏十六万万铁骑。
而大魏,也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举国之兵倾覆大夏的准备。
但赵胤经过七年的时间,将大夏的版图扩大了三倍之多。
历经数百场大战,纵横疆场无一败绩,其战损之低更是古今难见。
在大夏声望之高,比之当代夏皇世宗圣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赵胤坐镇的大夏和没有赵胤坐镇的大夏完全是两个样子。
才刚刚迎来盛世曙光的国内民众,在西面国境,艰难对敌的二十万大夏临时东拼西揍组成的杂牌大军。
无不精神大振,然后热泪盈眶。
大魏见赵胤引大军回归,也不由得忌惮三分。
早先在三方战场时,三国被赵胤的兵行险招打了个措手不及。
东吴三十万力士,尽数战死于江北吉安坡。
而魏鲁的三十万联军,因为全是步卒的缘故,只能跟在赵胤的大军屁股后面吃灰。
东吴虽说还未投降,但没了大军的护佑,也只是名存实亡。
况且,赵胤还流了两位万骑在东吴境内荼毒肆虐。
赵胤恨极了江东大地上的那些个儿江湖门派道统。
导致江东江湖上的散修游侠儿也遭了殃。
两万来去如风的悍卒,遇见江湖人就杀,从不留活口。
是以江东之地,江湖上人人自危,那些个道统门派世家之流,已经在悄悄的安排退路。
赵胤若是侥幸胜了大魏,便是这些人的死期,而散修游侠儿却唯恐被殃及池鱼,江东江湖整体呈现出一派颓废没落之象。
赵胤,在回援大夏的路上,引大军杀伐之气,连破三品,二品大关。
正式踏入一品大宗师之境。
回到大夏后,赵胤从夏皇赵雍手里接过来东国境上二十万大军的的指挥权。
加上手里二十万大军,共计四十万,骑兵步卒各半。
但连续征战长达年的大夏骑兵,战力虽强,却已然是强弩之末。
七年未曾好好休息过的大军,常有营啸之事发生。
是以赵胤并未轻举妄动,而是上奏夏皇,派出使者,与大魏讲和。
使者称:“愿以运河为界,与大魏平分天下。”
得到大夏愿意罢兵休战这个消息的大魏朝堂,分为了两派,以士大夫为主的讲和派。
以养马地被北方蛮族所占,大魏没有骑兵。
而赵胤数年内连克四国,包括与大魏实力相差不大的东吴,兵峰正盛。
而大魏武卒虽强,却是防御性占优势,野战未必敌得过来去如风的悍卒。
为避免东吴之事在大魏再次上演 理先筑长城,训骑兵,缓缓图之,方为正理,倾向于讲和。
而军方却是强硬的主战派,大夏四万水师尚在封锁江东海域。
剩余十万不到的步卒,路途遥远,来不及回援大夏本土。
还有两万最为精悍的骑兵,尚在东吴境内,甘,凉,陇。之地的骑兵要防备北方蛮族。
赵胤手里可用之兵只有疲兵十七万,二十万战斗力低下的步卒。
最多再加上大夏的京城四卫,正该一鼓作气灭掉大夏这个平生大敌,放虎归山才是大忌
否则,待到赵胤大军休整完毕,则大魏危矣。
两方人争执不休,看似哪一方说的都有道理。
但其中牵扯到多少人的利益,私底下又有多少腌臜龌龊,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而在大夏这边,讲和之事一出,赵胤的威望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但赵胤并不解释,只是下令大军在运河畔驻扎。
因为他在等,他需要一些时间。
两军在运河畔对峙整整半年有余。
最终,大魏的皇经过半年以来的再三权衡。
下达了与大夏决战运河潘的旨意。
大魏将领无不摩拳擦掌,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大夏这半年,却只做了两件事,裁员,练兵。
裁除跟着赵胤南征北战的大军里,所有的老弱病残。
二十岁以下,四十岁以上的骑兵,全部解甲归田。
十七万大军被拆得七零八落。
最后归为十营,每营一万人。
半年后,被赵胤大军所丢弃的十万步卒,也姗姗来迟。
不过十万步卒,回到大夏时,丁员已不足五万人。
之所以拖了如此之久,是因为赵胤根本没有下令让他们回援。
而是让他们,将已经覆灭的南陈,南楚,百越之地如犁庭扫穴一般的再横扫一遍。
赵胤大半年的沉默,让大夏军民的内心都不由得升起一丝忐忑。
二十多万步卒,十万骑兵,是绝对敌不过大魏四十余万强悍的武卒的。
可该来的还是要来,开皇八年夏,正值六月大暑。
魏国西南的黑福山军司,二十万大军倾巢而出,从大夏最东边的武州华南郡渡过运河,缓缓朝剑州推进。
大魏正南方向的大关固镇军司,同样是全军十三万,朝大夏东北国境席卷而来。
西北方向的嵪隘口子军司,十五万大军兵临大夏北方居庸关下。
至此,大魏为了防备大夏而修建的西境四大边镇悍卒齐出。
而赵胤麾下,可战之兵三十五万 其中二十五万是步卒。
而天下间,最强大的步卒,在大魏......
听起来很多,可要应付如此漫长的战线,就显得捉襟见肘起来。
赵胤在满朝文武的反对下,决意分别三股,同时抵抗大魏的三路大军。
这下,连一向支持赵胤的夏皇赵雍,也坐不住了。
直言:“分兵乃是取死之道,唯有先集合大军,对付大魏的其中一军,逐个击破,大夏才有翻盘的机会。
因为此时,大夏国内虽然还骑兵,但不论是赵胤,还是赵胤,都不敢动用。
天下之争,不论对大夏,亦或者大魏,甚至是已经灭亡的其他国家而已,只限于中原华族。
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的仇恨,早已渗透入骨子里。
翻开华族历朝历代的史书,几乎就是一篇篇与蛮族来回拉锯互换人命的血泪史。
不论是与北方蛮族直接接壤大夏,大魏,晋,鲁。
都常年在北方边境驻扎大军,以防备凶猛的蒙元王朝。
就连远在江南的东吴,南陈,南楚,都在渤海境内驻扎了水师。
山河破碎时,也不曾召回。
百越,则是防备南蛮的屏障,
在这一点上,中原混战中的所有国度,很有默契的达成了一致。
“勾结蒙元者,天下共诛。”
所以防备蛮族的骑兵不能动,留守京城的四个卫所兵,也尽是步卒,而且,四万人,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赵胤带走的京城十二卫,便是十二万步卒的来源。
军队就这么多,还要再分兵,武州正面战场上十万精骑,肯定是对上大魏黑福山军司主力的。
那么大夏二十五万步卒兵分两路,
分别对上大魏嵪隘口子十五万武卒,大关固镇的十三万悍卒。
以大夏步卒对上大魏的武卒,再昏庸的统帅都做不出这种事情。
赵胤军事才华冠绝天下,但大魏边军的统帅,就能是易与之辈?
赵胤第一次忤逆了兄长赵雍的旨意,并且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并未像世人所想的那样,以骑兵主力面对正面战场上的二十万魏武卒。
而是在未得圣旨的情况下,决然派出步卒五万。
便是那十二卫所剩下的老卒。
主动进攻人数最多的大魏黑福山军司,并且下达指令,哪怕十二卫所全部战死,也要拦住黑福山军司二十万大军半个月时间。
半个月内,剑州可以丢,但不可使其踏入蜀中半步。
必要时,可持大将军兵符,将剩余四卫也投入正面战场,大夏军队,只认兵符。
大夏朝堂沸腾,可木已成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这倒霉事情。
只能祈祷赵胤,能带领大军再创奇迹,以弱胜强。
剩余二十万步卒,对上了大魏大关固正军司的十三万大军。
赵胤则带领十万精骑,星夜驰援居庸关。
历史记载,显圣八年秋,大夏京都十六卫,共计九万人,阻击北魏武卒二十万人于剑州渝北郡安南县内。
力战十七天,阵斩敌方四万六千余,全军覆没。
史书记载,大夏许王,凯旋侯,止戈侯赵胤,十七日行军六千六百里。
破了冠军侯在草原半月行军六千里的记录,被誉为骑兵之最。
赵胤麾下十万精骑,一口吃掉了大魏嵪隘口子的十五万大军。
而当大魏君臣得到消息时,赵胤的大军,已经从武州绕过身在剑州境内的大魏黑福山军司二十万大军。
朝着大关固镇极速行军而去,顺便除掉了黑福山军司部署在武州的斥候部队。
大夏的二十万杂牌军,正在艰难的苦苦抵挡十三万大魏武卒的攻势。
赵胤麾下大军,当真如宛如神兵天降,忽然的地出现在了正在对敌的两方战场。
不论敌我,都大吃一惊,魏军猝不及防之下,被赵胤的骑兵冲乱了阵型。
只得留下一地尸体,仓惶退走。
而深入大夏境内,正在剑州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剑州,然后占据蜀中,沿渡河北上。
与大魏本土,形成一东一西,前后夹击大夏都城宁安所在的秦川之地的黑福山军司剩余的十六万大军。
对另外两处战场的形势,还一无所知。
更不知道的是,赵胤已经磨刀霍霍,欲将黑福山军司大军十六万人,全部困死在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