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小婷婷
出差到纽约顺道去看望多年没见的一位朋友,他告诉我一件趣事:他刚刚四岁的女儿婷婷最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整天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好像她的小肚子里吞下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的录音磁带。春节他的太太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去当地的中国食品超市买了两条活的鲤鱼回来要一显身手,同时也是多给孩子一点中国文化的熏陶。小婷婷可开心了,忙前忙后跑个不停,问题也是一个连着一个。炒菜锅烧热了以后,婷婷的妈妈照例把一块生姜一刀切成两半儿,然后用剖切面在烧热的锅里来回擦了起来。
“妈妈,妈妈,干吗要用生姜擦锅呀?”小婷婷刚刚才从妈妈那里学到那块黄色的树根样的东西是生姜。婷婷的妈妈一愣,坏了,最近经常被这小东西考住,但他们夫妻有个协议,绝不敷衍孩子,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事后找到答案再告诉孩子,他们的理论是从小不但要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更要培养她不怕承认不懂、知不足而后求进步的习惯。“婷婷呀,妈妈不知道。但这是妈妈从大姨那里学来的拿手好戏,下个月妈妈不是要带你去中国吗,我们到时候问大姨好不好?”婷婷懂事地点了点头。
两个星期后一家人到了北京,本来小婷婷早就把用生姜擦锅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可是等到大姨在厨房里用生姜擦锅准备烧她的拿手好菜红烧鱼时,小婷婷突然想起了她和妈妈在美国的那场对话。“大姨,大姨,您为什么用生姜擦锅呀?”我的朋友和太太都以为大姨会胸有成竹地回答婷婷的问题,没想到大姨愣了愣也不知道为什么。“啊呀呀,小婷婷,你可把大姨给考住了!大姨烧了一辈子的红烧鱼了,可是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不过这是婆婆教我的,下个星期你们不是要去青岛看婆婆吗,让你妈妈问婆婆好不好?”这次小婷婷可是有点不高兴了,她勉强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但是撅着小嘴说:“可是你们不知道为什么干吗要这么做呢?”小家伙显然是很不理解这些大人们怎么会年复一年地重复地做同样的事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二个星期,全家按计划飞往青岛去探望婷婷的外公、外婆。这次小婷婷可没有忘掉她的关于用生姜擦锅的问题。在机场刚刚被来接机的外婆抱在怀里就急不可待地问道:“婆婆,婆婆,妈妈和大姨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用生姜擦锅,您能告诉我吗?”外婆被她没头没脑的问题搞得一头雾水,外公也在旁边和外婆面面相觑不知其中奥秘。经过婷婷妈妈的一番解释,外婆这才恍然大悟:“哦,是这个意思啊,我知道,我知道。”小婷婷的小脸上有了笑意,她急切地问:“为什么?为什么?您快说!您快说!”“哟,哟,哟,我的小婷婷这么性急啊!用生姜擦锅是为了煎鱼的时候鱼皮不粘在锅底上呀。”婆婆一边说一边挺得意地晃了晃她的脑袋。小婷婷的小脑袋像拨浪鼓似的摇了起来:“可是,可是,我们家的锅是不粘锅呀!”小姑娘一语惊人,我的朋友和太太还有小婷婷的外公、外婆面面相觑,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你敢相信吗?整整一代人做了几十年的事居然是完全地不知其所以然。本来用生姜擦锅是为了防粘,可是我们用不粘锅都用了快二十年啦!”我的朋友一边说一边还在感慨万千。
花钱买粪的傻瓜
我听了生姜擦锅的故事也是感触颇深。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做类似的愚蠢的事情。到了美国后,我和太太慢慢地学会了侍弄房前屋后的花园、草地,房子越换越大,我们的花园和草坪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经验也愈来愈丰富。在美国养护好自己家的草坪不光是自己家的事,也是整个小区的事,因为如果你家的草坪杂草丛生,那么不光是你自己的房地产会贬值,还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用不了几天,你的邻居准会来抗议。
不过要说在美国做这类事简单也真简单,因为什么都是商业行为,像沃尔玛、家得宝这样的大连锁店都有巨大的花园部,从工具到种子,从化肥到农药,你能想到的它都有,你想不到的它也有。最令人叫绝的是这些商店里卖的土和粪。各种各样用途的土和粪用塑料袋包装得严严实实,既干净又方便。一包40来磅的土从1美元到3美元不等,差不多大小的一包牛粪或是鸡粪则要3美元到6美元。说是粪,其实名不副实,土多粪少,要是算一算花上几十元人民币才买了一袋掺了土的牛粪,这对当年月薪是三四十元人民币的太太和我来说,实在是有点太奢侈了。不过入乡随俗,我们一直都是买土、买粪用,既没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做,更没想过为什么不要这么做。
搬到佛罗里达后,为了解决吃中国菜的问题,我开辟了一块约20平方米的菜地,没想到光是垫的土和牛粪就花去了400多美元。太太和她在加州的妹妹在电话里交流种菜的经验时,把我们在菜园里的巨大投资告诉了她妹妹。“那你们为什么不自己积点大、小便呢?我们在这里都是麟麟(她儿子)的大、小便,种出来的蔬菜、水果可好吃了,是真正的无化肥、无农药的有机食物(到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的蔬菜和水果个大,颜色漂亮,但是中看不中吃,是真正的食之无味)。更不用说它们的营养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要大大高于在超市买的东西了。”我的小姨子是学中医出身,三句不离本行。
我和太太豁然开朗,什么时候我们这两个在农村插队落户多年的种庄稼好手却跟五谷不分的老美学会了“科学种田”呢?记得在农村插队时,为了支持党和国家“深挖洞、广积粮”和“以粮为纲”的国策,农民们的粪都属于生产队的,不许用在自留地里。逼急了,农民有时候就偷偷地半夜起来从自家的粪缸里偷粪浇自留地,粪在那个时候可是好东西啊!我和太太立即行动起来,除了积粪,我们还把院子里的两个小池塘抽干了挖河泥,淤积多年的河泥既是土又是肥,这下可省去了我们本来要投在花园里的几千美元的买土、买粪钱。
几个月下来,我们蔬菜园里瓜红果绿,花园里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令人赏心悦目。回想当初花钱买掺了假的牛粪,原来我们也一直在“用生姜擦锅”。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常常让我们来不及思考就入乡随俗、按部就班地做了起来,忘却了做的理由和期望要达到的效果,结果常常是刻舟求剑,事与愿违。人生成功离不开挑战陈规陋习的勇气和智慧,有时我们为成熟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失去了多问一句“为什么”的童真。而这一句“为什么”却常常让我们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帮我们敲开成功的大门。
“日本黄瓜症”
种黄瓜的启迪
自从建起了我们自己的蔬菜园,我和太太忙得不亦乐乎,培苗、施肥、浇水。豇豆长得最好,其次是苋菜。可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们最寄希望的黄瓜好像得了什么病,花开得挺好、挺多而且藤壮叶茂,可就是小黄瓜长得不点儿大就开始发黄萎缩。除了一根还算正常外,其余的还不如小拇指那么粗。
我和太太都在农村插队落户过几年,自认为是侍弄蔬菜的好手,却百思不得其解。更要命的是太太在加州定居的妹妹常常打电话来和我太太交流种菜的心得,她的黄瓜“还不到半米高就开始结瓜,自己种的黄瓜又香又脆别提有多好吃了,实在吃不了就送给亲友和同事们品尝……”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无奈之中太太忽然想到了她从中国带回来的菜种,翻出来一找那包黄瓜种子还没用完,拿起包装袋一看反面赫然清晰地印着栽培要点:
1.前期管理,当瓜秧开始结瓜时,10节以下侧枝全部打掉。
2.中后期管理,中上部分枝出现,每一分枝留一条瓜,瓜上节留1~2片叶去尖,防止瓜秧疯长……
原来我们根本没有按照栽培要点去做,致使瓜秧毫无节制地疯长,虽然花开得不少小黄瓜也结了不少,但是营养供应不上致使小黄瓜很快萎缩,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啼笑皆非。感慨之余忽然想到其实我们生活、工作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妨姑且将它们通通称为“日本黄瓜症”。
我的“日本黄瓜症”
我自己当年奋斗拼搏时就几乎搞垮了自己。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年,我对现状极端的不满但尚未找到明确的奋斗目标,所以我就拼命地工作和努力地学习,坚信“机会送给有准备的人”。除了本职工作尽心尽职外,我在南京教师进修学院学习英语;同时在南京师范学院参加中文专业和英文专业两个大专班的夜大学习。所谓夜大,其实主要的学习时间是周末,所以我多年根本就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遇到学校放寒、暑假,除了自己努力在家学习外我还捣鼓点“国内贸易”——从南京弄点军大衣到近郊卖给农民,再买鸡和鸡蛋等农副产品到城里贩卖赚点外快补贴家用。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被搞得焦头烂额,功课成绩下来了,夫妻之间的交流也少了,工作上也感觉到力不从心了,对自己摧残最大的是自己做小生意偷偷摸摸生怕学校知道的那种犯罪感(那个年代如果我做生意的事被学校知道不被开除至少也会被处分的,更不用说在同事和学生面前丢人现眼了)。眼看着花猛开、秧猛长,就是没有收获,实在是心力交瘁。
所幸的是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与失散多年在台湾的爷爷取得了联系,我开始在爷爷的鼓励下考虑出国留学,奋斗的方向变得比较明确了。我毅然决然地停止了自己的“内贸生意”;除了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夜大学习外,取消了所有其他的进修和学习;毛笔字也不练了;再后来干脆把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也辞了,破釜沉舟在家专攻托福,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圆了出国留学梦,跨出了人生成功的关键一步。那次是我平生第一次做丢卒保车的重大调整,与其说是理智地选择不如说是差点被整垮,被逼不得不打枝掐花,忍痛割爱,最后初尝有所选择的甜头。
旧病复发,留学生顾问妙手回春
不过我还没有把自己的经验教训提高到一个理性的程度,所以到美国学习后为了急于求成曾经一度超负荷地选修功课,一心一意想早点拿到学位去找工作,加上每周四十个小时在校园打工,差点再次把自己彻底压趴,好几门功课亮起了红灯,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无能和无望。当时感到的就是难、难、难,难死人了,语言不通,文化不通,没有钱,孤苦伶仃又看不到前途,内心深处还隐隐感到亲友、同事期盼的衣锦还乡的压力。说实话,自杀的念头都有过。
这次的转危为安全亏了当时我就读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外国学生顾问——休斯夫人。所谓学生顾问,不同于教授、讲师,并不担当任何教学任务,而是专门从事学生的学业以外的指导(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的学校学习。它不同于我所知道的班主任的性质和功能,因为在美国的大学都是选修性质,根本没有国内这种一个班级的组织概念。它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择业方面的帮助极大,尤其是外国学生)。当和我促膝长谈得知了我所面临的困境后,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威尔逊,你所做的事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常人可以想象的极限。你到美国来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你这样不顾一切地拼命符不符合你的长远目标?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更不只是为了找到工作。你应该放慢节奏,调整生活。如果需要多用一两个学期去完成学位,那也没什么。你已经比我所见过的所有的外国学生都要努力和勤奋了。千万不要贪多嚼不烂,最后弄得个鸡飞蛋打!”
真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休斯夫人的一番话对于当时已经患了严重“日本黄瓜症”,几乎病入膏肓的我如同一剂对症良药。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出国前的那段经历,怎么自己这么健忘呢?于是又是一番紧急调整,打工的时间减了一半,学分也少修了几个,专注的结果显而易见,很快地成绩上来了,身体结实了,情绪稳定了,生活变得有趣味了。
两次得病,虽然诱发的病因不同,但是病根都一样。因为几乎毁了自己,所以教训特别深刻。但此病不容易根治,在美国工作以后我又几次复发此病,直到种黄瓜得到灵感这才终于根除。细细观察周边的亲友,尚未成功的在努力,已经成功的更是在已有的光环和荣誉下继续拼搏,得此病者大有人在。写到这里我想到前不久去世的著名油画家陈逸飞。陈先生也是才华横溢的天才,可是人到壮年雄心勃勃不断突破自己,又是办杂志,又是开服装店,又是拍电影,结果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又是一个典型的“日本黄瓜症”的牺牲者!
自己久病成医,与读者朋友分享体会:成功切忌操之过急,否则必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