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的奉献
记得一次回国探亲时,和在岳母家做保姆的勤阿姨随便聊起她家里的情况,“勤阿姨”(因为她做事手脚特别麻利而且眼里特别有活,勤快得不行,所以大家都叫她“勤阿姨”)告诉我说她很快就要辞工了。我很惊讶,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儿子要结婚,她准备把自己正住的一套一百平方米的四室一厅的居室让给儿子结婚用,她和先生搬到在郊区刚买的一套四十平方米的小套去住,因为路远骑自行车不方便,所以搬了家就不打算再来这里做了。
“他们年轻,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住房条件来日方长,住得小一点、远一点理所当然。为什么不让他们住郊区的小套?”我问道。虽然我对国内做父母的一味地宠爱孩子有所了解,但毕竟在美国住得时间长了不能接受这种做法。“那哪行啊?”勤阿姨叹了一口气说,“首先是40平方米在郊外的小套根本就娶不回媳妇来,人家哪里肯啊!再说别人的父母都这么做,我们的儿子又不是领养的,我们不搬不要给别人说我们太自私吗?”
太自私?我知道勤阿姨夫妇都已经先后退休、下岗。为了买住房和供孩子上大学可以说是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人,现在居然连个安度晚年的窝都保不住。我在感叹可怜天下中国父母心的同时,实在是对这种社会风气和文化愤慨得不行。
在美国,孩子到了十八岁就是独立成人了,与勤阿姨所慑的因别人父母都会让房而有的压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的年轻人如果到了十八岁还住在家里倒是会受到伙伴们的嘲笑和压力,在美国独立是一个人自信和自尊的基础。我想美国的年轻人为什么明显地较中国的年轻人更有自信心、更独立,恐怕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忘我变成“黄脸婆”
记得有一次在国内旅行时在飞机上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中国的女性为什么很容易变成“黄脸婆”,其中有一条理由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种族之间的差异,其实这是错误的。虽然我完全同意作者指出的中国中年女性多“黄脸婆”的现象,但我认为主要是中国的母亲为自己的下一代付出的太多了,唯独没有照顾自己。像我岳母家里的这位勤阿姨不但为了儿子的婚礼每天风雨无阻地为别人家做家务,还要把自己的住房让出来给儿子结婚用。记得有一次我太太带了几瓶她常用的化妆品送给勤阿姨,好一番推辞后她勉强接受了下来,说:“我哪里能用这么高级的化妆品,就让我借花献佛送给我那还没过门的儿媳妇吧,她肯定会喜欢!”我和太太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一方面为“天下慈母心”而感动,同时也庆幸在美国,我们除了孩子以外还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可以享受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那可怜的表姐
我的表姐李鹏增更是一个悲剧,表姐长我十几岁,儿时随母亲去北京看望外婆时,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这位正在念大学的大姐姐,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极富天赋,可以说是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通晓娴熟。更让人难忘的是她那银铃般的笑声和永远阳光灿烂的笑脸,我们都叫她鹏增姐姐。
后来“文化大革命”我们中断了一年一度的北上探亲,与表姐也就失去了联系。直到1987年我从美国学成后接受了一家美国公司驻华首席代表的职务,回国任职途经北京才有机会与表姐重逢。那次见面令我震惊,当年如花似玉的表姐居然已经面目全非,如果用“黄脸婆”来形容绝对是抬举她了。她举止迟钝、谈吐不清、蓬头垢面,一个人与另一户三口之家合住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屋里光线昏暗,到处都散发着臭味,过道上的煤炉半熄半灭,似乎传递着一个不祥之兆。
表姐在师范大学毕业后曾做过几年教师,后来凭自己的实力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丈夫是一名外科医生,婚后不久,两人便有了爱情的结晶——露露,一个漂亮的女儿。表面上看这一家三口珠联璧合,人人羡慕。
为人母后,表姐的全副精力都放在了培养露露成才上,不但自己从此不修边幅,和丈夫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为家庭琐事争吵,后来她的丈夫出国后就一脚踹了她。离婚后的表姐省吃俭用,发誓要把露露培养成人。当时露露的钢琴已经弹得不错,常常在北京市的比赛中得奖。表姐不顾一切地省吃俭用,为女儿换了一架三角琴,换了更有名气的老师,当我见到她时,女儿已经出国在美国的名校从名师习琴。望女成凤的表姐虽然如愿以偿,但她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见到她时她已经是积劳成疾,患了肝癌并已病入膏肓,只不过当时她自己还浑然不知。事后不到半年就听说她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但为了省下钱来接济在美国的女儿拒绝住院治疗。
表姐很快就英年早逝、撒手人寰,可怜的她连心爱的女儿的面都没有见上就含恨离开了人间。听到噩耗,我眼前又闪过那半熄半灭的炉火。
痛哉!惜哉!鹏增姐姐,来世再做人,请多保重自己。据说露露后来在美国钢琴界崭露头角,但却因为憎恨父亲抛弃自己的母亲一直拒绝与他来往。悲哉!正是:
丧母失父独女孤,漂泊异乡泪水苦。
一曲琴声惊四座,唯有天堂知音母。
从做父母的角度来讲,中国人对孩子的付出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和太太也曾经是如此,其实我当年出国只有一个动机,那就是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比自己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正是在美国二十多年的生活,使我学到了美国父母的一些价值观。
“自私”的美国父母
美国父母同样非常重视孩子,但他们在爱护孩子的同时绝不失去自我。我们刚到美国后不久太太交了个朋友,几乎每个月太太都会帮她照看一个晚上孩子,好让她和她的丈夫有机会单独去高级餐馆美美地用上一顿富有浪漫色彩的晚餐。刚开始我和太太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他们夫妇挺自私,要是在中国,只会见到中国的父母带着孩子去“肯德基”或“麦当劳”,让独生宝贝美餐一顿,自己在旁边作陪。可是时间长了我们却从中悟出一些道理,美国夫妇这样做其实是调剂生活内容、增进夫妻感情的重要方式。
用我太太朋友的话来说:“孩子们还小,他们享受的日子还长,花那么多钱带孩子去那么高级的地方其实是浪费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的就是一个温馨的两人世界,我们享受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两人单独在一起的时间。生命短暂,我们不能等到履行完了做父母的职责才有自己的生活,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再说我们发现,这样的单独活动(他们夫妇每年还单独出去度假一次)常常还是我们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最佳时间。更何况有谁不认为一对感情融洽的夫妻会是更好的父母呢?”
美国人的这种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和太太的生活与教育孩子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孩子是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家庭的中心,更不是家庭的全部。生活中一定要有自我,人一定要学会爱护自己。
其实爱护自己又何尝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呢?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上播放的安全常识里有一个镜头就是要求旅行者在帮助孩子戴上氧气面罩前要先给自己戴好。道理很简单,只有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孩子。遇到紧急情况时奋不顾身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人类动物的本能,但在某些情况下只有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
前不久美国的一个社会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美国很多家庭在变成了“空巢”(即子女已经上大学或工作,不再住在家里)后,离婚率猛增,因为过去维系双方感情的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纽带不复存在,夫妻之间突然变成了陌路人,婚姻大厦顷刻瓦解。美国尚且如此,中国自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儿子的赞叹
2003年我和太太带儿子回国探亲时,太太和多年前的同事们聚会了一次,回到岳母家她把那天聚会的照片放在电脑上给大家看,我的大舅子一看就说:“小妹(我太太的小名)是鹤立鸡群,一看就是在国外生活的人。”“哎呀,妈妈,怎么你们这帮同事们一个个都像个黄脸婆似的?就是我的妈妈最漂亮!”我那儿子不失时机地也奉承了一句。我看看照片,那几位同事其实我在和太太谈恋爱时都认识,三十年前她们也曾经都年轻过,美丽过。可是看着她们布满皱纹的脸庞,不加修饰的仪表,胡乱搭配不协调的服装,不由你不想到“黄脸婆”这个词。可是又有谁知道在一张张“黄脸婆”的面孔后面,有着多少像勤阿姨和我鹏增姐姐那样的让房、做保姆、省吃俭用送女留学的,含辛茹苦、鞠躬尽瘁的伟大的母爱故事啊!
看着人到中年依然风采照人的妻子,看着我们为之骄傲的做了美国外交官的朝气蓬勃的儿子,我突然意识到太太的美国朋友的那番话。是啊,做一个成功的母亲首先应该是做一个有自我的女人、有自信的女人、有爱情的女人。不由得想到了要提笔写这篇文章给中国的母亲们,认识的,不认识的:中国母亲们啊,请“自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