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四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小到大依次挑眩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却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流传至今,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小时候,父母都会用这个故事来教育我们,要我们懂得爱护小辈,尊敬长辈。可如果是在博弈的世界里,这个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是要重申博弈论的基本假设: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做出的任何决策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所以即使是做出了为别人好的决定,也是因为这个决定对自己来说相对较优。
好,我们现在来看看,在博弈为一次性的时候,孔融应该怎么做。
在一次性博弈里面,参加博弈的双方为孔融和其他人,收益就是“吃大梨”或者“吃小梨”。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孔融,他如果选择大梨,别人就吃小梨;他选择小梨,别人就吃大梨。
假如孔融和其他人并不是兄弟,以后也不会和这些人相见,并且这件事情不会有其他人知道。也就是说,孔融这一次如果拿了大梨,他父亲不会知道,后人也永远不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选呢?一定会选择大的那个。
他知道父亲会因为自己的谦让行为,而对他赞赏有加。更重要的是,孔融会因此誉满天下,当然他当时可能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所面临的博弈就变成了这样:当他选择大梨时,他只会享受梨的美味(价值为10),但是如果他选择了小梨,他会得到父亲的赞扬和兄弟的热爱(价值为50)。
显而易见,他会选择小梨。如果大家知道未来再也不会与对方相见,那么现在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考虑道德的约束,而用尽各种方法,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这真是一个危险的结论!
同时在这个博弈中,还有一个潜在的悖论:说谎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我们相信,作为一个理性的人,特别是一个孩子,在决定选择大梨还是选择小梨的时候,肯定首先会选大梨。虽然孔融考虑到了兄弟的利益而选择了小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想吃大梨。
现在,假如你有两个小孩,他们要吃梨,开始都在争夺想要吃大梨(人的理性选择)。你给他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收益已经从上面的第一幅图变成了第二幅图。这时候,他们需要争夺的就是最先选择的权利,因为只有先选择的那个人才有机会选小梨,从而得到梨之外的更多收益。
无独有偶,在东汉时期也有一个与“孔融让梨”类似的故事:
有个在朝官吏叫甄宇,时任太学博士。他为人忠厚,遇事谦让,人缘不错。
有一年临近除夕,皇上赐给群臣每人一只外番进贡的活羊。具体分配时,负责人犯愁了,因为这批羊有大有小,肥瘦不均,难以分发。
大臣们纷纷献策,有人主张把羊通通杀掉,肥瘦搭配,人均一份;有人主张抓阄分羊,好孬全凭运气……朝堂上像炸开了锅,七嘴八舌争论不休。
这时,甄宇说话了:“分只羊有这么费劲吗?我看大伙儿随便牵一只羊走算了。”说完,他率先牵了最瘦小的一只羊回家。众大臣纷纷效仿,羊很快被分发完毕,皆大欢喜。
此事传到光武帝耳中,甄宇得了“瘦羊博士”的美誉,称颂朝野。不久,在群臣推举下,他又被朝廷提拔为太学博士院院长。
博弈智慧
如果这个博弈不是一次性的,又会怎么样?孔融会考虑到他以后还需要和其他兄弟和睦相处,并且孔融的父亲也会加入到这个博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