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克西特和斯凯思的《策略思维》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两个大学生,选修了博弈论教授的课程。这两个学生的平时成绩很好,成绩总是得“A”。转眼到了期末,考试前一个周末正是应紧张复习的时候,而这两个学生却到外地参加了另一个大学举行的舞会。他们本打算周日早上一早赶回,这样就可以利用周日的下午复习第二天的考试。但是,由于玩得太尽兴,结果周日睡过了头。当他们返回学校的时候,已经到了晚上,要准备第二天的考试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们打电话给教授,谎称赶回学校时所乘坐汽车的轮胎爆了,而他们一直被耽误在路上没有时间复习功课,希望可以缓一天参加考试。
对教授而言,如果这两个学生说的是事实,他的确想体谅他们并准予缓考;如果这两个学生说的仅仅是编造的借口,那么显然应该拒绝他们这种不合理的要求,让他们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代价。问题是,教授不知道这两个学生的缓考理由是真是假,那他该怎么办呢?
专事博弈论的教授自然足智多谋,他爽快地答应了这两个学生的缓考申请。到了星期二,两个学生如约来参加缓考。教授安排他们分别在两个教室作答。试卷第一页只有10分的题目,由于已经争取到一天时间准备考试,加上平时成绩不错,所以两名学生很轻松地写出了正确答案。然后,他们心情舒畅地将试卷翻到第2页。第2页只有一个90分的题目:“请问爆的是哪只轮胎?”
故事的结果,自然是学生们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了代价。一个学生填了左前轮,另一个学生填了右前轮。教授轻松地发现了他们的说谎行为,学生们失去了宝贵的90分。
在这个故事里,为了识别这两个学生是否说了真话,给他们一个公平的交代,教授巧妙地设下了“局”。这样,如果这两个学生说的是真话,那么答案无疑是一致的,教授给他们的成绩也是公平的。而如果这两个学生对教授撒谎,他们就很难做到答案一致,他们也会因此得到惩罚。
看了这个故事,相信你已经被博弈论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深深地吸引。
那么到底什么是博弈呢?
因对博弈论的研究而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曼教授认为,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下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
上面的故事中,两名学生在决定是否对教授撒谎时就在进行一场博弈,他们需要考虑教授是否会发现他们的谎言;与此同时,教授也需要猜测学生说的是否是真话,他们之间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
博弈论,最早起源于英文“Game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博弈圣经》中写道: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学(国内的以及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储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事实上,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博弈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需要进行互动的决策。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作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订者。你的选择和决定将对别人的决策结果产生影响,同样别人的选择和决定也直接影响着你决策的最终结果。你的对手和你同样聪明并且关心自己的利益,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你们之间也存在着潜在的合作可能。在你决策的时候,必须要将这些因素加入到你的考虑范围之内,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发挥合作因素的作用。
人类早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古语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棋手,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精心布置每一个棋子,在纷繁芜杂的竞争与合作中间选择最为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争取在利益博弈中抢占先机。
博弈智慧
虽然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博弈论,但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早已参加到博弈的对局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博弈的思维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