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东北约18公里的新城镇,坐落着被称为“地下画廊”的砖壁画的大片魏晋墓葬群,是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戈壁滩上,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1972年~1979年间,先后发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为画像砖墓,9座为素砖墓。其中五号墓于1973年5月整体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目前正式对外开放2座。城墓葬建筑形制独特,由墓道、墓门、门楼、前室、中室、后室、甬道、耳室、壁龛等组成。建筑用砖分为印纹方形砖、长方形砖、雕刻砖、画像砖等。墓葬共发现760余幅砖画,绝大部分保存完好,有的色泽如新。壁画分别画在墓门上的照墙、前室和中室的四壁、后室的石壁上。照墙上彩绘和雕刻着象征天门的阙门、镇墓兵卒和仙灵异兽。后室画墓主人随用的服饰、佩物、套盒及丝帛等物品。壁画大多以一块砖面为一幅画面,少量壁画较大,有几块砖组成的连环画。这些砖壁画色彩鲜艳,风格独特,画技巧妙。砖壁画内容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如农耕、养殖、采桑、出行、军事操练、狩猎、宴饮、伎乐、庖厨、家畜等场面。仅农业方面,就有下种、耕犁、耙耱、收割、打场、采桑、养蚕等情景;牧业方面,有配种、放牧、屠宰、狩猎等场景。各墓壁画都有狩猎画面。墓主人出行图的场面都比较大,有的彩绘大幅壁画,有的用一排多块砖面组成长卷式画面。壁画中有持锤击牛、宰猪、杀羊的场景,有案上切肉、灶下烧火烹食的炊事细节,有奴婢捧方案递食,主人们围坐享用的生活场面,每一处都描绘得让人倍感亲切。前室和中室都绘有许多烤食羊肉串的场景。砖画虽寥寥数笔,看似简单,却能准确抓住关键,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并具有动感,深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世情人生。
魏晋墓葬砖画不仅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及气候等的实物资料,而且在美术领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壁画一般用土红色起稿,然后用墨线勾出轮廓,再用赭石、红色等填入,效果热烈明快。线描技巧很高,艺术风格豪放雄健,朴素而酣畅淋漓。显示出从汉画向晋画风格的演变过程,由装饰画向独立的卷轴画发展的趋势。
水陆画
中国西部,还有一种与藏族的唐卡在功用、绘画技巧和风格等方面十分相近的宗教绘画,即水陆画。甘肃省武威市的文庙(武威博物馆)就有300多幅精美的水陆画藏品,水陆画,是中国古代宗教绘画的一种,起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盛行于唐宋,流传至元、明、清。它是道教、佛教在举行其宗教仪典“放焰口”、“齐酸”、“水陆法会”等活动时必须供奉悬挂的神灵图像画轴。水陆画名称的来由,与它的功能和所描绘的内容相关,据宋遵式:施食正名》说是“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中的“流水”“净地”之意,它用于超度水陆一切游魂,普济六道四生的宗教仪式。
水陆画的内容、既有诸神、菩萨、天龙八部、诸天、明王,罗汉等佛教系统的神灵、又有二清、十二真君、五岳、二十八宿、列曜、六丁六甲、八仙、关圣帝君等道教系统的神灵、还有龙王、阎王、儒士神仙、地狱中的饿鬼、畜生、一切进入六道轮回的鬼魂。可以说水陆画是集儒、道、释画的大成而纷然杂陈的一种创作。它最能体现中国民间宗教的实用性、大众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武威市收藏的水陆画有明朝末年至清康熙、道光年间绘制的300多幅。据记载,明、清两代武威的水陆画家,在充分继承前人绘画技法和画风优良传统基础上,又融进了自己的创造和风格,在佛画的世俗画方面更接近了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呈现出较为强烈的时代特色。这批水陆画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黄箓缯子,采用描金单线平涂或单线平涂技法,另一种叫水陆缯子,采用墨印描金技法。用墨大胆泼辣,色彩浓艳,明朗欢快,和谐统一。笔力劲健,起落分明。由于其宗教功能的神秘性、庄严性和偶像崇拜,这些水陆画制作精良,画艺高超,装裱精美,色彩艳丽,富丽堂皇,确实是民间艺术中的珍品。
东巴绘画和毕摩绘画
西南纳西族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创造。在古老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传统中,有记录着舞蹈、音乐语汇的象形文字,有反映历史变迁的东巴舞蹈,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蕴含哲理的东巴绘画。东巴文字是象形文字,有着形象思维的印迹。东巴画是一种原始质朴的独笔画。画面准确简练,色彩丰富,含有深刻哲学理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神路图(,画有三代60多个人、神、鬼和多种珍禽异兽,用传说反映现实生活场景,是古代纳西族的珍宝。从东巴绘画中可以看到,世界无时无处在对立统一之中,黑与白、上与下、天上与人间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有一幅名为对立(的画面,画的是两头牛在用羝角相斗,形象地表达对于对立的理解。史学家们惊异地发现,古代纳西族人在人与自然的正视上含有朴素的辩证思维的萌芽。这种特点在用形象记录的“东巴经文”中有同样的体现,至今还有东巴老人虔诚地抄着人与神的对话和表达善与恶、真与假的经文。所以,东巴绘画是另一种人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在西南彝族文化中、有一种“画骨”传统,也是一种奇特的绘画理念和方式。所谓“画骨”,就是画出的人物形象不是一般人物画或肖像中的外貌,而是人的“骨”,其特征为不是从皮肉看骨头,不是由表及里,而是从骨头看皮肉,由里及表,可谓“画龙画虎先画骨”。这种“画骨”法常见于毕摩经书典籍之中以及巫祭仪式场上的神图鬼板之上,往往以日月星辰、地理方位、天象时节、珍禽异兽、宗教仪式、创世英雄、骑马射猎、驾牛耕地等为题材内容。作画的手法古拙、简洁,即观物之形而绘物之骨,注重物体内在结构特征的表现其构图中的点、线、面技法则凸现出一种古朴的原始风格。这种绘画特点,是彝族毕摩文化的一种体现。
“毕摩”是彝语的音译,指彝族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的主持者、祭司和知识传播者。在彝语里有经司、教师之意。人们称其为智者和知识丰富的人。毕摩即由此而来。毕摩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彝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哲学、风俗、伦理、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内容。从狭义而论,其基本内容有二一是毕摩原始巫术,二是毕摩宗教经典”。正是在毕摩的传统规范下,绘画、草扎、泥塑、雕刻、剪纸等巫祭造型的文化传统得到承继和发展,并且保留着特殊的方式和内容。而这里所说的“画骨”方法,是毕摩宗教仪式中的神图和鬼板上的绘画。神图与鬼板构成了最为典型的巫祭绘画范式一以“画骨”为其基本的构图方式与观照特征。神图和鬼板,初看似是人类洞穴时代的岩画造型,保持着原始岩画的某些典型特征,其实这种重骨特征也是彝族毕摩巫术绘画中重视“画骨”的一种表现。从神鬼之群像中,不难看出毕摩绘画往往以线条来“画骨”并为其构图的主要方式,大有早期岩画中的作浮雕般的阳文刻画风格。毕摩的神图鬼板与纳西族东巴的木牌画课标”同属一种宗教造型手段,它是仪式的符号载体。
西部民间图案
西部文化中保存着较东部地区更多的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精神,其中在民间广泛流行的各种图案,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在人们的曰常生活中、在衣着服饰中,在节日庆典的活动中,在最普通的居住环境中,甚至在大字不识的老太太的剪纸中,都有许多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热烈的生活气息和纯正的艺术技巧的图案的存在。
首先,西部民间工艺品中,就有大量特殊的图案。构思独特、民族特色浓郁的金属器、漆器、陶器,以及雕刻、编织、剌绣、面具等工艺品中,有着色彩明快、纹饰丰富多样的图案,既反映出古朴的民风和细腻、工整、华美、逼真的技艺,也象征着各民族人民勇于创新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热爱。比如,在西南布依族、苗族、瑶族等民族中,流行蜡染艺术。蜡染布料多用于服饰、手帕、被面、床单、帽子等的制作。蜡染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绘图案再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后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蜡染有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蜡染图案形象生动,线条粗犷,构图新颖,意境淳朴,其中以贵州丹寨苗族和镇宁布依族的蜡染图案为代表,前者以活泼奔放的自然花纹为主,后者以清雅明快的几何纹样为主。贵州荔波县打狗河的瑶族妇女用一种称为“娄枯叶”的树浆代叶,染出的图案别具风格。与蜡染相似的还有扎染,扎染顾名思义是先用线将织物按所需花型扎结,然后浸入染液中,形成特定的花纹。在西北,维吾尔族的和田地毯,雍容华贵,美丽异常。它以棉纱作经纬,用羊毛栽绒,织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有石榴花式、洪水式、五朵花式等。而堆绣则为塔尔寺所独有,是一种特殊的刺绣艺术。其堆的技法,有剪堆和剌堆两种。剪堆是选好各种带花纹的织物,剪成人物、走兽、花鸟等,而从其背面贴上薄厚不等的羊毛和棉絮,用丝线绣在黑色布幔上,这种拼成的图案,中间隆凸,有彩色浮雕的感觉和立体效果。刺堆是在配置好有填充物的图案上进行刺绣,也具有立体感。它的图案朴实、浑厚而有宗教的神秘感。
在西部,随处可见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对人们审美趣味的影响,在民间艺术中,反映着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而其工艺技巧则体现着他们丰富的创造意识,使民族文化呈献出纷繁绚丽的色彩。比如,在普遍存在的剪纸艺术中,就有大量的传统纹饰图案。就以甘肃来说,剪纸分布很广,特别是陇东高原,逢年过节,剪纸艺术装点着节日气氛。有贴在门上的门花,贴在窑洞顶上的窑顶花,贴在窗户上的窗花,贴在炕围上的炕围花。此外,还有箱柜花、粮囤花、纸缸花、灯笼花,以及绣花时所贴花样如兜肚花,枕顶花,鞋花,鞋垫花等。其题材有传统的,也有现实的,包括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飞禽走兽很多,常见者如鸡、鸭、鹤、鹰、鸽子、鹦鹉、喜鹊、鹭鸶、凤凰、狮、虎、猪、马、牛、羊、猫、鼠、兔、骆驼、猴、鹿等。花果中常见者有莲花、牡丹、石榴、海棠等。虫以蝴蝶为多,鱼主要是鲤鱼、金鱼之类。其手法有阳剪、阴剪、阴阳剪、熏剪、套色剪等。这些出自普通劳动妇女之手的剪纸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它并不是通过学校学来的,而是世代相承的;这些剪纸中的图案,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对她们来说几乎是无师自通的,有着不言而喻的“约定性”隐喻。在剪纸图案中,出现最多的是鸟鱼纹、莲鱼纹,其深层的含义是对性爱与生殖的礼赞。具体来说如鸟啄鱼、鱼摆子、鱼戏莲、莲生子、鸟踏莲、鱼儿卧盆、龙戏凤、蝶恋花、蝴蝶扑莲瓶、狮子贯钱、猴子吃桃、鸡戏蟾、猫戏莲、鸭子戏莲、鸡扑牡丹等,隐喻男女合欢,既有装饰作用,同时是对生命运动的图解,把人类的生殖过程用具有美感的几种动物,以美的形式暗喻出来。再如蛙纹,在原始彩陶纹饰中就有表现,特别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多见,这种隐喻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仍是民间图案中多见的形象,其象征含义仍然保持着其特定的约定性。葫芦也是民间图案中出现很多的纹样。葫芦是原始时代人们曾长期使用的盛器,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葫芦具有创造生命、保护生命的功能。如传说伏羲女娲为躲洪水藏于葫芦中,后洪水退去,二人结为夫妇,再创人类。西部汉族地区的端阳节在民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端阳荷包里就有多种图案,包含了古代原始图腾、自然崇拜和宗教影响等多方面的内涵。有用来辟邪驱疾的朱雀、蛇、虎、五毒,有渴求幸福吉祥的回头鹿禄、痩桃寿、鸡心(吉)、鱼年年有余、吉祥葫芦等,有人形纹,有“拉手娃娃”,同原始彩陶中的“舞蹈彩盆”纹饰有相似的含义和美感。
西部的民间图案,既有民族之间共同的图案,也有特殊的图案。比如,蒙古族的民间图案就形成自己的系列,反映在建筑、毡毯、衣饰、家具、器皿、乐器、印章、蒙古文篆字以及各种装饰纹样中。衣帽装饰图案有卷草纹、云头、蝙蝠图案,套裤上有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乐器上有马、鱼、葫芦、盘长、各种花鸟纹。柯尔克孜族的图案艺术多是群山起伏,峭壁、深谷,黑白相间,白的表示白雪,黑的表示石山,
还有水波图案和白云图案。图案剪贴的手法则以粗线条占优势,表现出豪放、大方、有力的风格和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西南民族民间图案更为丰富多样。“在民间,其中的各种花纹承载着诸多的史迹,完全可以当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来读。那裙裾上极其简单的道道抽象线条,被看成是一条条河流,有人尽能指出哪一条是长江,哪一条是黄河,哪一条是嘉陵江,哪一条是清水江,哪一条是通往西南的山路;那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被看做曾经拥有的城市,也有人能指出哪是城墙,哪是街道,哪是蚩尤祖先的指挥所,哪是角楼,还有兵把守;那披肩上的云纹、水纹、菱形纹,被看成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片片肥田沃土;那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被看做是迁徙时万马奔腾飞渡长江黄河;那腰围上的刀枪剑戟弓弩图纹,被看做是蚩尤发明的‘五兵,……是穿在身上的史书……”、而动物纹样如蝴蝶、蝙蝠、鹿、马、羊、牛、骆驼、狮子、老虎、大象、鱼等,花草图案如牡丹、杏花、梅、山丹、海棠,自然纹样如云、水、火、山等,则是许多民族共有的,反映了民族心理相通和相同的一面。
西部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在自己漫长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创造出许多适应自己生活方式和艺术趣味的用具,这些用具渗透着它们的艺术精神。比如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漆绘餐具就带有浓郁的民族情趣。彝族餐具,常常由一只硕大的盘承起壶、碗等多件器皿,上面用红、黄、黑三种漆绘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各种图案,而这三种颜色是彝族最喜欢的色彩,所以,它们的器具传递出独特的文化信息,也传达着他们的美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