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的歌舞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与生活、与习俗、与现实人生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歌舞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歌舞是他们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西部歌舞艺术在历史中,也在现实中,它们最为原始,也最为现代,因为他们的歌舞艺术是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舞是生命之舞、歌是生活之歌,它们永远是鲜活的,这是西部歌舞艺术最鲜明的特点,西部歌舞的这些特点,使我们联想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舞蹈如何起源的问题,如同艺术是如何起源没有定论一样,关于舞蹈起源也有各种说法,但是,舞蹈在人类历史生活中的重要性却是公认的,它在远古时期与人类最为重要和紧迫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舞蹈可能起源于劳动,因为劳动使人类的身体灵巧、匀称,劳动也需要舞蹈动作的调剂,同时人类在舞蹈中学习劳动,在舞蹈中教会开荒种地,舞蹈动作将经验传给后代。现在的侗族舞蹈仍有这种功能,舞蹈也可能起源于巫术,因为原始舞蹈是交感巫术活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表达愿望的主要手段。舞蹈可能就是祭祀活动的一种方式,它使人的精神状态处于迷狂之中,它打通了人与神的界线,舞蹈的高潮就是人与神灵相通对话的时刻。舞蹈还可能起源于性爱,舞蹈场面给了异性展示自己优长之处的机会,也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甚至原始舞蹈中有着对性爱的直接模仿,舞蹈成为呈现人类生命意识和欲望的方式。舞蹈也可能起源于游戏,人类有虚拟假设场景并充当某种角色的需要,人类在精力过剩时需要游戏来发泄和娱乐。舞蹈也可能起源于原始仪式,它从祭神到祭祖,又从祭祖转为娱人。而这些“可能”都说明,舞蹈起源的因素是多维的,它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总之,它是人的一种特殊需要,舞蹈与人生相伴,与习俗相伴,与历史相伴。而将这种特性保留至今的舞蹈艺术,不在纯艺术的“宫廷”舞蹈里,也不在舞合上表演的舞蹈中。但是它在中国的西部却处处可觅其踪迹。在中国西部的许多少数民族歌舞中,保留着舞蹈的原初状态和本真特质。
真正的西部的艺术不在华贵舒适的剧场内,而在田野、大地、山谷、河旁、草原甚至马背上,表演者不是训练有素的专业演员,而是普通民众。那不是表演,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在西部有别一种解释和感悟。比如蒙古族的歌舞总是与草原、马联系在一起。因为草原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马是他们的财产、朋友,也是民族性格的象征。所以对草原的热烈赞美和舞蹈中对马的动作的模仿就成为蒙古族歌舞中的显着特征。而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对火、太阳的歌颂,也与他们的生活和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如彝族、佤族、哈尼族在火把节中的舞蹈。
西部人的歌舞不是一种与生活拉开距离的纯审美欣赏,而是情动于中的自然流露,所以他们不需要优雅的表演环境,也不追求高雅的举动,只要能表达情感,只要能满足抒发他们民族精神的需要,他们就手舞足蹈,尽情歌唱而无拘无束;他们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也是艺术的主人。比如,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等民族的生活歌,普遍为恋乡念亲歌,表达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依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他们的歌曲也歌颂草原和马匹,歌颂自己的生活。藏族牧歌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歌谣是劝人为善的“讽喻歌”,哈萨克族的生活中还有一种劝人及时行乐的“欢乐歌”。维吾尔族舞蹈朴实而欢快,其旋律与民族性格、与生活的自然节律有内在关系,表演形式使人耳目一新,浓烈的生活气息常扑面而来。他们甚至朴实到有卖羊肉串之歌,有石头滩的歌舞。健美的小伙子以河旁石头滩为舞合,满怀豪情地歌唱自己的生活和理想:“绣花的小帽是谁的,得意小伙姑娘的,播种的石头收金子,石滩荒野是我们的……虽然站在石头上,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莫道家乡石头多,它对咱们是花地毯,石头造就英雄汉。”
西部歌舞中,最有特色的形式之一,是几乎贯穿人生过程的各种礼仪歌。在新疆,哈萨克族以歌代言,表达各种见闻和感受,其仪式歌触及人生历程各个方面,最典型的是人生礼仪歌,集中表现人的诞生、婚礼、葬礼三个重要的人生历程。小孩诞生的第三天晚上开始,接连三个晚上不断地唱祝贺歌。孩子满月,要唱祝福歌摇篮歌。进入成年,婚嫁成为人生中另一重大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始终都伴随着礼仪歌。如订婚仪式、男方登门仪式、女方认门仪式,以及婚礼上的各种仪式,都有歌声相伴。哈萨克族人的丧葬仪式称为“加纳扎”,基本上是按伊斯兰礼仪进行的。在整个活动中都要唱哀悼歌送葬歌(吊唁歌)等。可以说,歌与生俱“来”,又与生俱“去”。甘肃甘南的夏河、碌曲、玛曲、卓尼、舟曲县以及陇南地区的一些地方,河西走廊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居住的藏族和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俗和礼仪歌。裕固族的小孩满三岁时,在仪式上唱《剃头歌》,马驹长成的仪式上唱《剪马鬃诵词》等。蒙古族礼俗歌以赞歌和祝词最富特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人们聚会、观赏马匹,新毡房搭成、举行婚礼,都要针对见到的山川景色、生活景象、物品用具、主人的家况等进行赞颂。《酒歌》是藏族和其他草原民族普遍的仪式歌,有规定的程式,有起首歌,有咏颂多种对象的赞歌和一问一答的盘歌,又有酒宴结束前的吉祥祝福歌,内容涉及各个方面。生活在草原游牧民族,有着丰富的草原劳动歌曲,歌咏对象主要是在割草、放牧与喂养和挤奶劳动等几个方面,如《割草歌》《挤奶歌》《奶羊羔歌》《奶牛犊歌》《对奶歌》《大酥油歌》《织褐子歌》等。在西北,回、东乡、土、撒拉、保安族等民族地区,人们把在婚礼及其他喜庆筵宴场合表演的传统习俗性歌舞称为宴席曲。以唱为主,辅以道白和风趣、优美的舞蹈动作,是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集民歌、说唱和民间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恋爱和婚嫁是所有民族人生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所以,各民族婚礼歌曲成为最为丰富、最能表达民族性格的民俗艺术。比如,藏族拉伊就是与婚恋情爱相关的艺术表达形式。“拉伊”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山歌,内容都是表现男女爱情的,属情歌的范畴。藏族青年通过咏唱拉伊进行社交活动,结识异性朋友,选择终身伴侣。拉伊伴随他们恋爱的每一个阶段。居住在乌鞘岭脚下的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华锐藏族,也有自己的礼仪歌。“华锐”意思是英雄的地区和部落。这个地方青年在提亲和婚嫁时,甚至举起酒碗时都要唱歌戴头面时唱《哭嫁歌》送亲、迎宾有相应的《迎客赞》等歌,连洗脸等仪式也有专门的歌,婚礼的过程当然也以歌贯穿。裕固族婚礼,一般要经过订婚、送亲、迎亲、婚典、婚宴、回门、串亲等程序,其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质朴、亲切、欢快、热烈的歌声。婚礼第一天在婚礼上宣布婚礼开始后,歌手对唱,唱关于婚礼来历的《阿斯哈斯》。与此同时,伴娘为新娘梳妆打扮,由新娘的舅舅在旁边唱《戴头面歌》。戴头是裕固族妇女婚前必经的仪式。所谓戴头是将一幅用银器、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饰物编制成的头面,系在姑娘的头发上。戴头面时,由专门请来的歌手,一般都为男歌手,演唱戴头面之歌。据说唱戴头面歌时,起初是由戴头的姑娘自己唱,由于姑娘害羞,后来就请其他姑娘代唱,以后又慢慢地为男歌手所取代。唱戴头面之歌时,把帐房一角用布遮起来,男歌手就躲在里面,
不让别人看见,他们所唱的歌曲内容是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等等。歌中唱道,“启明星出来天亮了,丫头戴头面的时刻到了。日头一样的父亲啊,谢谢您的抚养、心疼女儿的母亲啊,谢谢你的恩情、丫头戴上了头面,娘家的人心儿都碎了。这是悲伤的眼泪,这也是喜庆的眼泪。太阳升起来了,丫头骑上枣红马,挥着鞭儿就要离开娘家了。”伴娘给新娘戴上“头面”以后,送新娘进入帐篷,由新娘的舅舅和代表新娘的歌手对唱(告别歌)。送亲仪式开始,新娘唱(哭嫁歌),父母唱(送亲歌)。送亲和迎亲的场面富有特色。新娘和送亲的客人骑着马或骆驼,一路上边走边唱边饮酒。男方在途中铺一条毡毯,备一只羊的肉和酒、哈达,表示迎亲,谓之“打尖”。送亲队伍到男方家后,当天晚上,双方的客人被招呼到大帐房内,喝酒唱歌,通宵达旦。第二天举行结婚仪式后,歌手们唱起欢快的歌曲,宾客们畅怀共饮。歌唱中有一首以两个人一唱一和的说唱形式表演的“谣答曲戈”(裕固族意为“羊小腿”)最为精彩。说唱时,一个歌手手拿一根略带点毛的羊小腿,另一个歌手端一碗奶茶,茶碗中间放一块大酥油,周围放四块小酥油。据说,茶表示大海,大块酥油表示高山,四小块酥油表示四个“宰桑”(宰相、大臣)。说唱的大意是:“今日两家结亲,大家前来庆贺。从前有两家可汗结亲,用的是龙腿、狮子腿、老虎腿和大象腿。我们牧民人家结亲,怎么能办得到呢?赶快请四位宰桑前来商议。四位宰桑说道:我们是放羊的,有的是肥羊羔。它们比什么都珍贵。但是,一只羊只能分十二个份子,头一份大羊背子送给头目,第二份小羊背子送给总头圈,……最后剩下一根干痩的羊巴骨(羊小腿)。羊巴骨,羊巴骨,一头热来一头凉。新娘啊,今后对婆家要热一点,对娘家要凉一点。羊小腿带点毛,好比婆家娘家彼此好得分不开。”、歌唱充分表现了民族心理和民情风俗。撒拉族在喜庆日子里,宴客助兴时唱的宴席曲,往往触景生情,即兴编词,可一人唱,也可一人唱众人和。流行的曲子有《依秀儿码秀儿》(阿舅日)(吾热赫苏斯)等。鄂尔多斯的婚礼歌舞也颇具特色。笔者曾经参加过鄂尔多斯族的歌舞晚会,整个晚会是模仿鄂尔多斯传统婚礼的程序,而每一程序都是由歌舞和敬酒联缀贯穿的。
有学者在考察研究西部民俗时,特别注意到礼仪歌的人类学特点和意义。据介绍,在贵州省锦屏县的一个叫九寨的侗族山地社区,流行一种由礼仪歌贯穿的恋爱习俗、这种习俗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形成,保留至今。这里的男女恋爱的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他们在白天恋爱称玩山,晚上恋爱称坐夜、凉月。玩山、坐夜又称“载花”、“探花”,玩山、坐夜的地方叫“花园”,一般在小山坡上,或大树下,或路旁绿荫草地与野花丛中。恋爱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群体性。初会就是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在花园里初次谈情说爱,而采用的方式则是奇特的“集体对歌”。在初相会时,要唱《请坐歌》;之后,男女距离一丈多远,面对面,互相顾盼传情,表达爱慕之心,唱《难得歌》《初会歌》,接着唱《夸赞歌》《盘问歌》《分散歌》结伴唱《架桥歌》《久伴歌》成双唱《发誓歌》《成双歌》若有变故,就唱《失恋歌》《苦情歌》《分离歌》。如果达到了说亲的阶段,则由男女各自组成的歌队唱花歌(女方请男朋友们来唱陪嫁歌,称为花歌,之后随着关系进一步发展,男女歌队唱《敲门歌》《进门歌》《上楼歌》《进堂屋歌》《转席歌》《坐桌子歌》《洗脸歌》《吃甜酒歌》《吃饭歌》《叙旧歌》等。如果恋爱成功举行婚礼,还有一系列相应的歌,如《友情歌》《贺婚歌》等,直至婚礼结束宾客离开的《分离歌》《告辞歌》等等。
西部的歌舞与西部人的性格一样,粗犷、沉稳而又奔放,艺术表演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在舞蹈动作方面,西部歌舞的民族色彩也十分鲜明。宁夏回族在跳宴席曲舞蹈时,头部有力有节奏地摇动,左手叉腰,右臂挥舞,手掌半握,上下翻动后左右平摆,双腿半蹲,上下颤动,腰背前倾后仰,双脚走颤步,显得洒脱、风趣而幽默。像“凤凰展翅”、“凤凰点头”、“犀牛望月”、“老爷抽刀”等动作,都颇具典型的舞蹈造型特征,也表明艺术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的一种要素。
与神共舞:原始性与混融性
西部的歌舞还有一个极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原始性与民族间的互融性。这与西部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相对封闭的环境在客观上为民族习惯的延续和传统文化的保持创造了条件。而更为重要的是歌舞本身与他们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着名诗史传说中、藏族有,格萨尔王,蒙古族有,江格尔等;民间叙事歌,有藏族的《娜尔杰才罗遗言》,裕固族的《黄黛琛》《萨拉玛珂》等这些历史传说故事多以说唱的形式得以保留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