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认为原型可以瞬间再现的观点,实际建立在一个潜在的假定上,即假定原型是一种既定的可以通过个体遗传的图式或原始意象,它可以通过个体的特殊情境而复现,从而证明集体无意识是远古祖先的精神遗存和再现。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得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原型既然是人类远古精神的遗存,是一种人人具有的先天性的心理模式,那么,它又是如何生成、承传、一代代的流传下来的呢?因为遗传不同于社会性文化承传,它应是通过活生生的个体肉体而不是抽象的“集体”遗传的。那么这种属于精神的内容到底是怎样在个体身上重现的呢?这关系到原型理论能否成立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解释。
大致而言,沿着两种思路进行探讨。一种思路是从生物遗传的角度寻求答案,一种思路是从人类历史实践的角度寻求答案。
思路之一生理的“遗传”
荣格认为原型是一种永恒的、集体的“种族记忆”,它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头脑里,并预定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为了强调原型的集体无意识特性和它的永恒性,反对用后天的经验来说明,也反对把原型理解为一般的哲学概念,这样他只能以原始意象这个较为具体可见的载体来说明,而在他看来,原始意象是自古就存在的,他镂刻在人的大脑中这样就使得他的论点中的“生物遗传”和神秘的色彩大大增加,原型的存在方式因而显得费解。
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中说:“集体无意识不能被认为是一种自在的实体,它仅仅是一种潜能,这种潜能以特殊的形式的记忆表象,从原始时代一直传递给我们或者以大脑的解剖上的结构遗传给我们没有天赋的观念,但是却有观念的天赋的可能性。只有依靠从完成了的艺术作品中所得出的推论,人们才能够重建这种原始意象古老的本原。”荣格在这里就认为原型是靠大脑结构遗传给后代的,然而又说,“只有依靠从完成了的艺术作品中所得出的推论,人们才能够重建这种原始意象古老的本原”。这种解释,实际打破了他的生物遗传的观点,使他的理论显得牵强和矛盾。就这一思路来说,其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解释远古的或者既往的精神是通过何种途径怎样遗留给后世的?社会性因素如何转化为生物性因素的,心理情感如何在生理遗传过程中被保持的?
在荣格原型理论的研究者中,有人也做过这样的推测:“用来解释身体进化过程的观点同样可以用来解释集体无意识的进化过程。由于大脑是心灵的主要器官,因此集体无意识的进化直接依赖于大脑的进化。人生来就具有种种用于思维、情感、知觉和行为的具体方式的先天性向,这种种性向或者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完完全全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经历。”“我们的生活经验愈多,潜在意象显现的机会也就愈多。”“所有原型对于个体和种类的生存来说必须是有利的·不然的话,它们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精神遗传特性的一部分。为了生存,人格面目是必不可少的。”!
还有人做过同样的推测:
万事都来源于经验,这并不等于来源于每一不同世代的每一个体所反复进行的当前的经验,而是来源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所有祖先积累起来的经验。只有这种从偶然性那里得来的。
经验一一只有那些被选择的和经过磨炼的无数次尝试一一才能同其他器官在一起,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变成一个器官,使之适合于它自己的特殊功能……
同其他动物物种相比,人类更是依赖于物质和观念的双重进化的力量,人就是这种双重进化过程的继承人。
另外,还有的研究者取了一种中间”的思路,即不否定先天原始性又承认后天实践性的观点。“我们可以假设,这些原始意象或者说原始模型的形成过程持续了几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的神经和意识从一种动物状态浮升出来。可是它们,即这些原始模型的再现形象仍然具有一种原始性质,并依它们对之显现的时代而有所增减或改变。某些原型,特别是那些对心理协调起重要作用的原型,便出现在一种抽象形式或者几何形式下面,如一个正方形,一个圆,一个球下面,它们单独或者以多少被加工过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典型的象征。”这里说的已经不仅是作为精神现象的原始意象的存在,而是将这种现象与生物进化特性结合起来。
我国也有学者在感到目前仅用“积淀说”不能透彻地说明这一问题时,也不排斥对生理本能方面探讨的意义,并注意到前人已经提出的一些观点的合理性,如关于个体思维的某些形式或结构,可以通过“获得性遗传”而不必经过直接经验所获得的观点;寻求个人意识生活的解释必须回到种族经验中去的观点,现当代发达地区儿童对数理公式的掌握先于个人经验而发生的观点,个体心理的某些结构性因素可以通过遗传先于个体的经验而发生的观点等等。所有这些看法对于理解人类心理结构的形成承传都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对于理解原型同样有意义。但是,“在当刖,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科学背景还不具备,无论是当代心理学,还是人类学,都尚未提供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的成果和材料”。
思路之二:文化的“积淀”
关于原型承传方式的另一种思路是将原型与人类的实践或经验联系起来。我以为,在目前尚未有更适当的理论解释的情况下,加拿大学者弗莱关于原型的“置换变形”的观点与我国李泽厚的“积淀说”是较有启发性的解释思路。
弗莱关于原型的定义及其原型批评观点在前面几章中有较充分的解释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弗莱用“反复出现的意象”、“可交际的单位”、“联想群”、“已知联想物”、“传统化”等这样一些术语来解释原型的特征和功能,其意义在于他实际上不同于荣格把原型看作一种先天的精神遗存和心理模式,而是看作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后天的精神现象,原型是一套秘传的符号,因而弗莱没有再陷入荣格关于原型通过原始意象瞬间再现的观点另外,弗莱还认为原型可以“置换变形”,以适应时代变化和道德的需要,这一观点进一步对原型的传承和在后世的演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上述概念,较为充分地解释了人的原型心理怎样在横向上相互之间传播,在纵向上怎样代代相传的问题,而文学艺术正是起了这样一种作用的特殊传播媒介。这种传播和被接受,则是以人类心理结构的相通性所决定的,而这种相通又是以文化模式为基础的。
我国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一系列美学着作中屡次涉及或提到人的“文化一心理结构”的概念,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人类的心理结构问题、人性问题,同时,相应地提出了“积淀”说,以阐述人类精神的生成和承传)李泽厚的“积淀”说也本来不是针对原型提出的,但是,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所涉及的问题的实质与原型观点有重要的联系,这就是人性的“原型”的问题,只是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建立在人类历史实践的基点之上,正如他近年所说,他的目的是“阐述人性的历史生成”。所以,他的“积淀”说,对于解释原型的生成承传同样有启发意义。他的下述论述就具有这种启发性:
原始的图腾舞蹈把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有意识地紧密连成一片,融为一体,它唤起,培育、训练了集体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的建立,同时,这也就是对个体性的情感、观念等等的规范化……
这里有着个体身心的自然性、动物性的显示、抒发、宣泄,然而就在同时:这种自然性、动物性都在开始“人化”;
动物性的心理由社会文化因素的渗入,转化而成为人的心理;各种人的心理功能一一想象认识、理解等智力活动在产生、在萌芽、在发展,并且与原有动物性的心理功能如感知!情感在联系,在交融,在组成,在混合。
“积淀”在这里指人的内在自然五官身心)的人化,它即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逐渐形成)
李泽厚的观点和思路可以说也是中国当代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他的观点是在人类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和承认文化心理结构存在的前提下,去解释人性的生成过程的。“文化一心理结构”说不同于荣格的原型理论,但是它明显地受到原型理论的启发,李泽厚自己对此有过说明。而积淀”说与原型理论在一些重要方面不谋而合。这就是说,积淀说是阐述如何历史地把文化积淀为人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即人性。李与荣格的不同是,他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释类似原型重现的人类精神现象,与弗莱的不同是,他不仅仅从文学现象中去归纳和概括出原型置换变形和重现的现象,以解释原型的承传过程,而是从人类实践的角度出发并服从于他的人类学本体论和历史本体论理论,带有哲学思辨的色彩。如果把原型理论与积淀说两者比较,其区别在于:原型理论假定人类存在着自远古遗传来的、古有的集体无意识,它是带有遗传特点和先天性质的;而文化心理结构说认为,人性是历史实践的结果,是积淀而非遗传。就是说,它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现实的历史实践的基础之上。前者是先验性的,后者是后天经验性的。前者的难题是这种精神的先天性和“遗传”难以科学地证明,后者的难点在于如何解释这种积淀“过程”,这种探索的路程可能还很长。
原型理论只有成功地运用于现实实践才是可信的,它要解释“原型”从远古通向现实之路,而文化心理结构说在于如何推论远古“以来”的人性的历史生成过程。前者原型)理论因为弗莱的“反复出现的象征”、“瞬间再现”、“置换变形”等概念而向现实靠近了一部。同时,又因为有“互渗律”“集体表象”“原始思维”等理论而使它显得理论根据丰富。“文化心理结构”说同时也在吸收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经验,但它的理论基础仍然是人类主体性理论,是实践的观点。劳动创造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存在决定意识等观念仍是其理论的支柱。但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说,人类是否有与生俱来的精神本体!人类精神特性是否就是通过后天积淀而来的,似乎也还不能断然就下结论关于原始意象的瞬间再现的问题,必须首先跳出一个假定的前提,就是原始意象可以遗传我以为,所谓原始意象的再现,实际不是作为整幅“图像”被遗传和浮现,而是具体情境下的“意”与相对恒定的联想物“象”的契合;它的反复性不是精神的遗传,而是人与自然(客观存在)关系及其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的不断反复,原型的瞬间再现是一种契合关系,是一种生成过程。它是人类后天实践中出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