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技术就是人类自然肢体的延长。技术的基本要素是能源、材料、信息和工艺。能量转换是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从人力、畜力到蒸汽力(化学能)、电力和核力的能量转换方式的变革,每一次都引起了重大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的出现又大大促进了钢铁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等一系列新材料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突破正把人类引向自动化的时代,而能源、材料、信息的变化都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工艺革命。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是技术中最基本的部分,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各类非生产技术-军事技术、公用技术、日常生活技术、科学实验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卫生技术等也相继得到发展。按技术的性质,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硬技术是指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手段,如工具、机器、设备等。而运用各种物质手段以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则称为软技术,例如决策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各种专业中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按技术在其体系中的地位,可分为中心技术和辅助技术。原始社会以石器技术为中心,以后是青铜技术、铁器技术,现代化以机器和自动化技术为中心。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
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大机器时代、信息时代等。
社会需要特别是生产的需要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人类要同自然界进行斗争,就需要技术。技术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当人类创造第一个生产工具时就产生了最初的生产技术。
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人类依靠日益积累的知识不断创造出各种技术,从而不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过去的技术主要是在经验知识(主要是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则几乎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电力的应用、核能的发现、激光、电子计算机、合成材料和宇航技术等都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的结合是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历史趋势。
高技术
有不同理解。从狭义上理解,高技术一般指知识密集程度极高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从广义上理解,高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一个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极强的相互作用的技术-社会体系。在国际上,高技术除了指尖端技术外,更多地被用来刻画一类经济产业部、产品种类或一类经济活动。既包括技术、产业、教育、决策等部门,又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航天、信息等领域。如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品、高技术教育等。高技术可以用来作为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的标志。
高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形成了一系列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有很大的不同:1.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像传统工业那样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2.高技术产品更新速度快,因此它特别注重开发,不能像传统工业那样“几十年一贯制”。3.高技术产业规模小、雇员少、产值高,没有传统工业那种成千上万人的大厂。如剑桥高技术区的公司,平均每家只有53人,然而年人均营业额却高达6.5万英镑。高技术产业开拓出一系列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新领域,从而给国家经济带来新的繁荣。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出现了“高技术区”。在美国,有誉满全球的硅谷,拥有高技术产业1200多家,雇员19万人。1984年,仅五角大楼订货就达48亿美元。在英国,有剑桥高技术区,有高技术公司350多家,近1.9万名雇员,一年创造产值13亿英镑。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另一个广岛中央科学城也将于1990年前后建成。在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已初具规模,1984年出口产品产值已达2.32亿美元。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拥有高技术公司148家,3800多人,1987年营业额超过9亿元。
在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发展高技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我国,确定高技术项目、制定高技术战略和研究高技术政策,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与经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相协调。不仅要有高技术项目的研究计划,更要有高技术的开发计划、高技术的产业计划和高技术区的建设计划;不仅要有国家抓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而且要发挥地方的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民办高技术产业。同时,吸引传统产业部门和社会多余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促进高技术的发展。
适用技术
是一种技术类型和发展技术的理论。适用技术一词首先由欧洲哲学家雅克埃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到了70年代,印度学者雷迪对适用技术作了明确的说明。他把适用技术归结为三个目标:1.环境目标。节约能源,尽量减少和循环使用各种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协调。
2.社会目标。最大限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与传统文化相交融,促进社会和睦并把权力交给人民。3.经济目标。清除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提供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把经济引向分散经营。适用技术并非落后技术,也不排斥尖端技术,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特定阶段,继续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可供选择的重要途径。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是按照科研工作的性质和目的所进行的分类。基础研究是发现自然规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研究。应用研究是寻求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的研究。开发研究是运用新科学知识发展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究。三类研究各自的特点如下表。
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三类研究工作中的侧重点,各类研究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都会有很大差别。一般发达国家进行全面的研究,而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应用研究和研究。
究研开发的具体课题,也因各国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现代社会中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十分紧密,现代技术越来越脱离经验而依赖于科学,现代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技术。所以,人们常常把科学技术两个词联起来使用。实际上,科学与技术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别性。科学本身是知识形态的东西,属于精神财富;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手段、工艺设备和加工方法,属于社会的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它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科学的根本职能(目的)在于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它着重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根本职能(目的)在于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也各有特点。科学的发现主要是在实践(现代主要是科学实验)基础上,从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要考虑科学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和逻辑证明的力量。技术的发明除了通常讲的那样是经验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外,还有它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和方法,例如,它不仅要考虑到科学上是否正确,还要考虑到技术上能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原理上正确的发明,有时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在技术上实现。例如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前100多年,英国人巴贝奇就提出了包括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的计算机原理,但由于技术上无法实现,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才制造出第一台实用的电子计算机。原理上正确、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合理的技术,即使十分先进也难以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创造还有许多独特的方法,诸如将已有的技术综合应用、把一个领域的技术转移到另一个领域、积小改小革为重大革新等。例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在技术上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但阿波罗计划采用的没有一项是全新技术。
在一个国家里,科学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原则上是统一的,但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有的国家科学水平很高,但技术水平并不高,有的国家技术水平很高,但科学水平并不高。
科学技术的基本特点
自然科学和技术是以自然知识为特定内容的知识体系及其物化形态,因而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显着特点:1.科学技术独立于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虽然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但一般说来,它不是某一时代特定经济基础的产物,也不随某一种经济基础的消灭而消灭,它同语言、文法一样,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世代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正如马克思所说,它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它抽象地表现了这一发展总过程的精华”。只要是经过科学实践的检验而被证明为真理性的认识,就具有不可推翻性。2.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性。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它所反映的客观自然规律,不以任何人、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因而不同阶级的人都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和途径揭示出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创立和验证相同的科学理论。这种自然科学理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的客观内容不随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对各历史时代的任何阶级都同样有效,任何阶级都可以利用它,它也可以为任何阶级服务。
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拿过来为自己所利用,反之亦然。
3.科学技术具有历史继承性。就力学发展的历史来说,从伽利略确定的惯性定律开始到牛顿力学的创立,直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和海森堡、薛定谔建立的量子力学,这些不同阶段的力学理论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尽管人类历史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但是力学的基本规律并没有被推翻,而为各个时代所继承和利用。4.自然科学所依据的事实可以重复验证。自然科学理论往往都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实验就是按照预定目的,利用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模拟或创造自然界存在或不存在的理想环境和条件,使之重现某种自然现象或自然规律,从而证实某个原理或结论。一般说来,无论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具备同样的实验条件,必然会再现相同的实验结果。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主要有:1.认识功能。人类对自然过程的认识,主要由科学来承担。科学确立和积累关于自然的知识,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预见自然过程的将来。科学在诸认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科学作为认识的历史,反映着人类掌握自然规律、摆脱愚昧状态的发展过程。科学认识的结果,是思维着的精神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技术则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生产功能。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是社会一般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转化为劳动的生产力、物质的生产力和管理的生产力。相对于劳动的生产力、物质的生产力、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又是一般生产力即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必须通过上述各种具体形式,才能最终在生产过程中变为直接生产力,长期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人类物质生产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3.政治功能。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总活动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既受各种社会活动的制约,同时也对整个社会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科学技术按其本性说,是永不满足和富于探索的。因此它总是支持进步的社会思想和政治力量,反对保守的、反动的政治思潮和社会势力。因为科学的发展与宗教迷信水火不相容,与一切专制和保守、开倒车现象格格不入。在阶级社会里,科学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4.生态功能。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加速了自然界中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不断把自在的自然界变为社会的自然界。过去,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曾经使局部生态条件遭到破坏,人类只能被迫适应自己造成的恶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这也增加了盲目使用这些力量可能造成生态条件恶化的危险,但同时又提供了认识这种后果并自觉控制人类活动向有利方向发展的可能。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就是人类对自己控制自然活动的再控制,实质上是一种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功能。5.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在变革自然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不断改变着人类观念中的自然图景,引起整个人类思想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是人类最活跃、最强大的变革因素。它不仅使社会生产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而且使整个时代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三大差别不断缩小,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阶级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而生产里面包含有科学技术,因此说,科学技术的历史同人类的历史是同样久远的。根据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的状况看,科学技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诞生、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这四个时期中,科学技术先后经历了萌芽形态、经验形态、理论形态和综合形态的过程。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是指300万年以前到大约5000多年前这个时期。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严格地说只有生产技术,而没有独立形态的科学,科学只是以萌芽形态孕育于原始的技术之中。原始社会重要的发明技术有:加工木器和石器;种植和畜牧;火的利用;弓箭的出现;烧制陶器;构筑原始居室,冶炼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