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很多青年作家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等都向他学习请教。他的作品在后世仍作为学习的范式。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和文化精神,也成为后世文人学者学习的典范。
趣味链接:苏轼为何号“东坡”?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什么以“东坡”为号呢?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时,城南不远处有风景秀丽的山坡,叫作“东坡”。此坡绿树成荫,不远处即滚滚长江。苏轼爱到此散步,曾赋词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由于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就以“东坡”自号。
另一种说法认为,苏轼自号“东坡”,与白居易有关。苏轼一生与白居易有类似的遭遇,有共同的志趣,因常以白居易自比,曾有“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等诗句。公元820年,白居易任忠州(四川忠县)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曾赋有“东坡春向暮,树木今如何?”“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等诗句。苏轼于是取自居易诗中给自己留有美好记忆的“东坡”作为自己的号。
032李清照在词界的地位
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5年),宋朝杰出女词人,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其父李格非是学者兼文学家,其母也知书能文。在父母的影响下,李清照幼承家学,早有才名。18岁时,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美好,夫妇俩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编写了《金石录》。他们的住所为“易安堂”,因此李清照也就自号为易安居士。
金兵南下后,李清照夫妇南渡淮河。不久赵明诚不幸病逝,李清照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过着类似逃难的生活,境况极其悲惨。晚年生活缺乏资料记载。这些坎坷经历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都有生动体现。
可以说,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工书能文,通晓音律,以词着名,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着称,而又兼得豪放之长,尤其是她的后期词,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抒发感情的深度,还是艺术概括的高度,都有突破性的提高,从而形成了她独具特色的“易安体”。
她还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在词学理论方面意义重大。
趣味链接:李清照“打马”
“打马”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前人基础上重新设计出来的一种掷骰行马的游戏。有人考证出,“打马”就是麻将的前身,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搏戏。
李清照酷爱这种搏戏,常通宵打马,甚至为之作赋,还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打马”的规则做了记录。
033辛弃疾生平及作品特点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着名爱国词人。
辛弃疾早年受祖父影响,曾至燕山考察敌情。青年时期率众人参加抗金义军。翌年,受义军首领耿京之命赴建康奉表归宋,在返回山东之时,义军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带领数十骑闯入金营,将张安国缚归斩首。
不久,辛弃疾率部分人马南下建康,希望依托江南实现恢复中原的夙愿。南归后,历任两湖、赣闽微职,又常赋闲散居。其间不断上书朝廷,希望北伐,但始终不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屡被派去平定内乱。
后由于政绩突出,渐受信用,随之又因所推行整顿改革为众人所不容而遭弹劾落职。此后过着退隐生活,前后长达18年。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时年60岁的辛弃疾被起用,但终因抱负不同而被言官弹劾而罢职。不久,“抱恨入地”,赍志而殁。
辛弃疾在大部分词作中抒发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并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辛弃疾的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展示了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他的词作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劲,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的诗、文也有一定成就。现存辛诗约130首,所反映的生活和思想可与词作印证。辛弃疾的文多为“平戎策”,议论时世,鼓动抗敌。如《美芹十论》、《九议》,都识见不凡,体现了辛弃疾经纶济世的才能。
034陆游因何被誉为“小李白”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着名诗人。
陆游出身于世代为官且具有浓厚文学修养的家庭。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举家避难安徽寿春,辗转流离之后又回到家乡。因母亲所迫,不得已与深爱着的妻子唐婉离散。
29岁时,陆游中进士,因名列秦桧孙子之前,复试时被除名。秦桧死后曾受任用,但因主张抗战,被投降派罢黜还乡。后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入其幕中襄理军务,写出许多爱国诗篇。其后离蜀,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任地方官。此后几经任用、罢官。晚年乡居,壮心不已,最终以85岁高龄赍志而殁。
陆游一生着作丰富,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他的诗主要是爱国、军旅题材,慷慨激烈,悲愤昂扬,誓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北方疆土,解救沦陷人民,如《夜读兵书》、《老马行》。但由于壮志难酬,诗中又表现了难以抑制的悲怆与愤慨,如《书愤》、《病起书怀》等。有些诗还无情揭露和谴责了投降派,如《关山月》、《感愤》等。
另一方面是闲适诗篇,深雅细腻,状物贴切,对偶工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后人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的说法。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初有抗金之志的孝宗即位后,对陆游的策论和诗作极为赞赏,一天,孝宗驾临华文阁视察,向随行的周益公问道:“现时也有像唐李白那样的大诗人吗?”周回奏:“依臣看,只有陆游可与比肩。”孝宗点头。从此,人们称陆游为“小李白”。这一别号,是朝野对其诗歌创作的高度评价。
035着名剧作家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一斋,又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元初着名剧作家。
元朝统一中国后,城市经济逐渐复苏并日渐繁荣。在城市里,杂剧逐渐兴起。但在当时,由于异族文化的冲击,儒学思想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变得十分低下,甚至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
不仅如此,当时社会上还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关汉卿本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在当地颇有名气,还曾被召进宫中做太医院尹,但因志不在医,不久即辞官。
此后,关汉卿和许多仕子一样,进则无门,退则不甘,但由于生性洒脱,便和同时代的很多儒生一样走进了勾栏(戏园子)、倡优(艺人)中间。
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交友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熟读儒家经典,书写剧本时,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
虽然生在仕途堵塞的时代,但关汉卿却能冲破思想的束缚,放下士子的清高,虚心接受、学习杂陈的民间文化,这在他的杂剧和散曲中,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无论是左右逢源的民间俗语还是三教九流的行话,都栩栩如生,极具欣赏价值。
关汉卿本人亦颇有才华,不但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而且能歌善舞,形象动人,经常“面傅粉墨”,亲自登场,是时人公认的“梨园领袖”。
关汉卿一生写有六十多种杂剧作品和数十首散曲,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八种。收录于在《关汉卿戏曲集》中,其中像《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等都是广为流传的名篇。
036金代最有成就的文人元好问
元好问(公元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也是杰出的诗论家。
元好问曾受学于郝天挺门下,得以饱览经传百家;后又以诗受知于赵秉文。由于生活在金元兴替之际,在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流离逃难的生活。
元好问存诗有一千四百余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中大量写现实生活之作,真实地记述了金亡前后社会的动乱,百姓的惨遭荼毒,元军的残暴行径,情感悲愤深挚,感染力甚强,具有诗史的意义,是杜甫之后少见的杰出作品。
元好问词同样内容多样,兼有婉约、豪放诸种风格,题材之广为古代诸词家不及。其词为金代之冠,被誉为“集两宋之大成”者。
此外,元好问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全面地评论了自汉魏到宋末的一千多年问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的风格的诗学主张,一直为后代的诗论家所重视。
037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高启
高启(公元1336~1374年),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公元1370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为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高启的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他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他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他的不少作品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动荡及其对时局的恐惶不安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038袁宏道首创了“性灵说”
袁宏道(公元1568~1610年),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
袁宏道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中举,四年后进士及第。曾问学李贽,颇受其思想影响。屡官屡辞,醉心山水名胜,曾遍游楚中及江南名胜。后返故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心学问文章。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为“公安三袁”。
袁宏道工诗能文,他在文学上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在写诗的时候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陈规旧俗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争取摆脱道理闻识的束缚。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崇尚信手而成、随意而出,而不喜欢铺陈道理、刻意雕琢,语言通俗活泼、随意轻巧,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
袁宏道的散文可分为四类:一为尺牍。长短不同,多达千字,少则数十字。大多简凝活脱,风趣诙谐。代表作有《致聂化南》。二为随笔。题材多样,意趣别具。记述风俗人情的《畜促织》、《斗蛛》等篇,为传世名作。三为传记。这类文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中以《徐文长传》、《醉叟传》为名篇。四为游记。大多刻画细腻,文笔优美,在写景中注入主观情感。名篇较多,如《满井游记》、《虎丘》、《晚游六桥待月记》等,真切动人,语言平易,流传较广。
039“随园先生”袁枚
袁枚(公元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性格豁达,喜好山水,广交四方文士。他的诗不拘一格,追求直率自然,清新灵巧,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情是其诗论的核心,认为男女是真情本源,并公开为写男女之情的诗歌张目,在当时颇有振聋发聩之效。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将“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础,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
袁枚作诗以才运笔,抒发性灵,极有特色,感情奔放、议论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晓畅、句法灵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着述甚丰,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
040《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蒲松龄天资聪慧,勤于攻读,文思敏捷。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得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着名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文名藉藉诸生间”。然而此后屡应乡试不中,直到年逾古稀,方得一个岁贡生的科名,没几年即与世长辞了。
蒲松龄一生位卑,寄人篱下,以做童蒙师、代抄文稿糊口度日。由于蒲松龄诗文俱佳,很得乡绅毕际有的赏识,彼此相处融洽。这一时期,他写过很多文章,多骈散结合,文采斐然,然而多是代人歌哭的应酬文字。诗作甚丰,终身不废吟处。诗如其人,大抵率性抒发,质朴平实,其中颇多伤时讥世之作。由于长年做塾师,他还写过《省身语录》、《怀刑录》等教人修身齐家的书。
当然,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创作《聊斋志异》。晚年时,《聊斋志异》基本辍笔,转而为民众写作,如以民间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的俚曲《归姑曲》、《翻魔殃》、《墙头记》;还有为方便民众识字、种田、养蚕、医病而编写的《日用俗字》、《历字文》、《农桑经》、《药崇书》等。
在众多的作品中,《聊斋志异》成了流传至今不朽的名着。在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们竞相传抄。后来《聊斋志异》刊行,更是风行天下。本世纪以来,《聊斋志异》仍为人们所喜爱,其中的很多篇章不断地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影响深远。
041曹雪芹,清代最杰出的小说家
曹雪芹(约公元1715~约1763年),名霈,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最杰出的小说家。
他出生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内容浑为一体,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从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描绘封建大家族没落,书中各类人物血肉丰满、性格独特,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红楼梦》一书,是对小说传统写法的全面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2吴敬梓如何创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公元1701~1754年),清代着名小说家、诗人。字敏轩,自号文木老人。又因曾移居南京,故又自号秦淮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