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担任巴林银行的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就有一个账户为“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他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很快,利塞尔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账号。于是,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里森以“8”这个吉利的数字设立了一个账号为“88888”的错误账户。
没过多久,伦敦总部又打来电话,要求新加坡分行仍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这样,“888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从此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储在了电脑之中。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塞过去。“88888”这个被人忽略的账户,提供了里森日后制造假账,掩饰投资失败的机会。这以后,里森为了其私利,一再动用这个错误账户,造成了银行越来越巨大的损失。
1995年1月,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在这种不利形势下还大量进行交易,遭受了极为重大的损失。与往常一样,他将这些都计入了“88888”账户。随着交易形式的进一步恶化,里森最后终于招架不住,在一片震惊声中宣告了银行的破产。
事后里森说:“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罪犯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正是这些由错误账户而引起的一系列失误,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破产。
欧洲有句谚语:“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如果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忽略细节,那么魔鬼就会趁机介入。如果管理者不注意管理中的细节问题,久而久之就会让魔鬼有机可乘,从而造成整个企业的分崩离析。到了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给自我加重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库尔茨
一艘货轮卸货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
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的船舱,立刻往里面灌水。”
水手们担忧:“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
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吗?被刮倒的往往是没有根基的小树。空船时,最容易发生危险,船在负重的时候,才是最安全的。”
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仓里的水越来越满,货轮渐渐地平衡了。
再来看下面的这个故事:
一个黑人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
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泪坐在木桶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井上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男孩就匆匆爬了起来,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木桶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小男孩高兴地笑了,他对父亲说:“木桶要想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身的重量。”男孩的父亲赞许地微笑了。
在这样一个纷繁拥挤的世界获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必须要懂得如何稳固自己。主动给自我加压加重,是一个人不被打翻的最佳方式。明白了这一点,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你。
冒险等于进取
人生要不是大胆地冒险,便是一无所获。
——海伦·凯勒
谈到乔治·索罗斯,很多人都会以为他是个疯狂的赌徒,而实际上,索罗斯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敢于冒险,却从不碰运气。
索罗斯是匈牙利犹太人,小时候饱受德国法西斯的迫害,跟随父母东躲西藏、朝不保夕。
1947年,17岁的索罗斯只身离开祖国,来到英国伦敦。生活对他来说,只有艰辛。为了生活他干过无数苦力,当过侍者、油漆工、收过苹果。19岁那年,索罗斯考取了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刻也不敢放松自己。由于贫困,他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次,他到火车站当搬运工,不幸摔伤了腿,他只能拄着拐杖,一次次地去慈善机构申请救济。每当回忆起这段日子,他总是说:“我害怕再次跌入和触及那样的生活谷底。”
索罗斯在经济学院毕业后,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当见习生,他的才华此时开始显露出来。同时他也迷上了充满刺激的证券交易。很快,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
1956年,索罗斯带着自己的全部积蓄,前往美国纽约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他以证券分析家的身份,专门给美国的金融投资机构提供欧洲市场的信息和建议。不久便因为成功地做成了几笔大交易,声名鹊起……
他每天都要阅读大量商业报刊,从中寻找那些可能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内容。他和海内外1000多家公司建立业务联系,每天都要和他们沟通,以便获取重要信息。他每天都要读几十份公司年度报告。索罗斯也关心具体的股票,但不是关注其近期内的动态,更多的是考虑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因素会怎样改变产业的未来,从而改变具体股票的命运。
20世纪70年代初,银行的信誉很糟糕,并且人们认为还会继续糟下去,银行类的股票无人问津。但索罗斯却发现,银行业已悄然出现变化,很多大学毕业生已经在银行里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新一代银行家正在分析银行陷入低谷的原因,并提出新对策。他再仔细观察大银行的经营情况,发觉银行业的状况已略有好转,其前景将会被看好。于是,他马上投入大量资金,购买银行业股票。不久,银行业普遍出现新气象,股市里的银行业股票迅速上涨。索罗斯趁机把股票套现,他投入的钱增加了50%。
索罗斯投资十分谨慎,几乎是每战必胜。当别人在市场上追逐某一种股票时,他却在认真分析全球金融市场的复杂形势。他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看成一个棋盘,寻找棋局上的破绽,一旦发现机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股票市场上,要随时寻找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即将发生的突变”),他就全力出击,像火箭一样射向目标。他永远不会在有利可图时游手好闲地站在一旁。
1973年10月,索罗斯每天都要抢先看报纸上有关中东的消息。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争已经爆发。战争开始时,以色列车队处于守势,损失了大量飞机、坦克,还有数千人伤亡。索罗斯的目光盯着报纸上的文字和照片,脑子却在高速运转:以色列为什么开始吃败仗,主要原因是军事装备落后,而他们军事装备是美国提供的,这就是说,美国的军事装备已经落后,将要更新换代。这样一来,美国军事工业会有大发展:而现在的状况是,自从越战以来兵工企业大多亏损,并且亏损越来越严重。这类企业的股票都成为“垃圾股”,没有人买。
索罗斯密切关注军工业的发展,又专程去华盛顿与国防部的官员接触,他还找军工企业的承包商一起喝咖啡。一大圈走下来,索罗斯心里有底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时,索罗斯又获得重要信息,一些公司已得到大量订货合同,最近几年利润不会差。于是,索罗斯马上行动。从1974年年中开始,他大量购买军事工业股票,其中包括“诺斯罗普公司”、“联合飞机公司”和“格拉曼公司”等股票,他还购买了传闻中即将倒闭的“洛克洛德公司”股票。
1975年,索罗斯买了许多电子类股票。在他看来,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输得很惨,主要原因是其电子对抗设备已经落伍,而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性能要靠技术水平实际上取决于电子技术水平。可以预测,电子设备公司将得到大的发展。
果然,军工类和电子类企业空前发展,其股票上涨,为众多的投资者所追捧,索罗斯又大大地赚了一把。
索罗斯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我渴望生存,但我不愿冒毁灭性的危险。”
商场如战场,没有一点冒险精神如何获得成功?然而真正懂得做生意的人不会一味冒进跟风,他们知道勇于冒险不是碰运气,而是一种有备而来的进取。
人生是丰盈的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伏契克
你愿意做个成功却忧愁的人,还是快乐的败将?选择后者才是明智的。因为快乐无价,而且失败后仍有机会东山再起。能推动许多人不断前进,却无法推动自己情绪的成功者,实在不值得羡慕。
克里斯汀年轻时曾当过推销员。公司教给他的推销术可算是天衣无缝,似乎每个人听到他三寸不烂之舌说出的话,都会乖乖掏腰包。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竟然一再受挫,对他打呵欠、向他喊穷的大有人在,他真是沮丧极了。慢慢地,他明白了问题的所在——他该学的不是如何推动他人,而是如何不让他人影响他。
有时他沮丧得想找老板痛哭一场,结果发现老板比他还沮丧。周围所有的事与人,都令他情绪低落,工作、老板、朋友、妻子无一例外,因为所有的人与事,都让他想到他的挫败。但是这些刺激无疑都是正面的,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解决问题,之后困境便化为乌有了。
天下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只要能勇往直前。他深信生命中的每件事情都能刺激你走向目标。有人问他如何寻找正面的刺激,他从来不去找,是它们找上他的。在他当推销员的日子里,他不断从工作中学到教训,也不断把心得推销出去,不管产品销售成绩如何,他总是日日丰收。
他在那些日子里学会了投入和合作。有些人能投入工作,却不懂合作之妙,有些人正好相反。克里斯汀的经验是,两者合一,其利断金。
他的动力来自亲身体验。他那六岁大的儿子有一天从院子走进家门,一路大声喊妈妈,他的工作因而大受干扰。过了半天,他妻子出来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没事,我只想知道你在哪里。”当时他心里已不止一次想到,他恨不能快快成功,好拥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不必受家人的干扰。然而他又想到,正因为他愿意在家办公,省下租办公室的钱,所以妻子不必外出工作,可以专心在家带孩子,孩子才能随时看到妈妈。这么一想,孩子的干扰便不再那么难以忍受了。
家是生命的延伸,而不是一个企业或帝国。有人说:“我的事业是第一位的。”有人说:“我把宗教放在第一位。”对他来说,事业、家庭与信仰互为因果,没有轻重之分。
他儿子六岁时,他问儿子将来要做什么,儿子没有回答。他六岁时却充满了雄心壮志,时而要当飞行员,时而要当外交官,拳击手和警察的工作也让人向往,但是他的儿子什么都不想当。
为了引发他的兴趣,他带儿子加入一家儿童俱乐部,他的第一项活动是推销贺年卡。从未工作过的儿子简直不知所措,他只得一步步协助儿子拟好推销稿,做几次模拟练习,最后把跃跃欲试的他送出门。
他知道儿子有闭门羹可吃了,所以跟儿子做了个约定,被拒绝10次得1分,卖掉2张卡片也得1分——他知道成功的杀伤力不下于失败,少年得志的人往往无以为继,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