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时代从大的时期来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太元元年到太元八年淝水之战,是谢安事业登顶阶段,在这个阶段,谢安和朝廷诸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抵御前秦的攻击,这个是核心问题。前秦政权作为东晋干部群众的全民公敌,促使大家齐心协心抵御外侮。而且是外敌越逼近,人民越需要团结。在表面上的上下一心共御强敌的形势面前,一靓遮百丑,东晋的内部许多矛盾就被掩盖,而后世的历史学家,一向是注重行文可读性胜过事实准确性,行文的需要,也略化了许多问题。
但其实东晋内部矛盾还不少,以谢安为中心,最主要有三个:
一是桓谢矛盾,不过由于桓家拥有地方实权,而且整天在前线作战,知道国事艰然,基本上能和谢安和平共处,在朝廷有难,谢安遇困的时候,还多次主动积极帮助。
而谢安也自知实力不如别人,也不敢对桓家大包大揽,一幅吃定人家的样子,所以两家基本能摆平关系;虽然后来两家在江州刺史的人选等问题上有冲突,但到太元九年,由于桓冲死后谢安未并吞其地境,而以桓豁诸子以及桓伊分督荆、江、豫州,妥善解决,“彼此无怨,各得所任”。
二是王谢矛盾,这个王是太原王国宝,这个人原本是谢安的女婿,但是谢安一向看不起他,结果人家妹妹嫁了个好老公司马道子,于是小人得志,在司马道子后面兴风作浪,出谋划策。但是王谢矛盾其实是马谢矛盾的变体,而且王国宝之流没有实权,所以不是大患。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第三个矛盾,马谢矛盾,也就是司马皇室和谢安的矛盾,这个矛盾甚至等不及淝水之战,前秦侵略,就显现出来,在淝战前夕,皇帝竟然任命年仅二十多岁的司马道子,与德高望重的谢安共录尚书事,明摆的要分谢安的权,史家为皇帝讳,说其实是司马道子搞的鬼,但是没有司马曜在背后作靠山,谁能动得了当朝第一权臣?
第二个阶段是太元八年到太元十年谢安逝世的两年,谢安一力帮助振兴皇权,原来是想对付那些意图作乱的权臣,比如桓温之流。但是结果就跟武侠小时里的大内高手,虽然平时血滴子出神入化,如果一不小心,把血滴子甩到自已头上,等到外敌被打败,司马皇帝就跟历代皇帝一样,兔死狗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更下死力逼谢安,生生把他给逼到徐州,最终郁郁而终。
总之,太元年间前半段,东晋在谢安的治理下,虽然一时呈现强盛气象,但内部积弊仍然时刻作祟,外忧内患交叉出现,束缚着谢氏的手脚,使他不能尽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