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四言①敝②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③,五言敝而有七言④,古诗⑤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⑥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注释】
①四言:即四言诗,是古代诗体的一种。句式主要以四字组成,也有少量杂言句式。
②敝:衰败、衰落。
③五言:即五言诗,是古代诗体的一种,句式每句五个字。
④七言:即七言诗,是古代诗体的一种。每句以七字组成,也有少量杂言句式。
⑤古诗:即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即格律诗)的一种诗歌文类,分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等多种形态,而以五言、七言为主。此处指《古诗十九首》。
⑥遁:此处是避开、回避的意思。
【译文】
四言衰败了之后出现了《楚辞》,《楚辞》衰败了之后出现了五言诗,五言诗衰败了之后出现了七言诗,古诗衰败了之后出现了律诗绝句,律诗绝句衰败了之后出现了词。因为一种文体通行久了,写的人也就多了,它慢慢地就会形成套路和习气。最后即使是诗词中的豪杰能人也很难从中自出机杼,写出什么新意来。于是,有文人避开旧有的套路另创新文体,从新文体中去求得自由和新意。一切文体从开始的繁盛发展到最后的衰败,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人说,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后者不如前者,我从不信服这点。但是,如果单就某一种文体来说,这种说法则又是必然的,千古不变的。
【评析】
在此则,王国维虽然是承接上一则谈词和诗优劣的问题,但在论述中总结了文体演变和兴替规律。从某种程度而言,一部文学史即是一种文体兴衰交替的历史。不难看出,王国维有以词体为重点来探索文学的。
四言诗——楚辞——五言诗——七言诗,古诗——律绝——词。这是王国维对文体嬗变规律的描述。这里面科学地指出了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发展规律:“古诗”是从四言诗一步步发展到七言诗的,“古诗”后,又发展出“近体诗”即律诗,最后又发展为词。不仅如此,王国维还将“词”作为韵文文体的终结。王国维认为,新的文体出现是由于旧的占主体的文体有“敝”。事实上,文体演变并非简单地以一文体替代另一文体,而是往往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着作用。例如,楚辞的产生便并非因为四言诗的“敝”,而是与楚国的地方风俗有关;词体的产生也非完全根源于近体诗的衰落,而与音乐体系的转变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一个“敝”字实不足反映出文体嬗变规律的全部,而词体也并不是韵文文体的终结。
但是,我们需要大为称赞王国维的是,他认为就文学总体而言,文体并不是“后不如前”,文体本身并无尊卑优劣之分,它不过是为这种情感表达提供一种体制载体而已。王国维此论堪称精辟,其光芒足以遮盖其对文体发展规律描述的不足。
【参阅作品】
暗香
(南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①,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②。但怪得③竹外疏花④,香冷入瑶席⑤。
江国⑥,正寂寂。叹寄与路遥⑦,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
①唤起玉人:此处指作者过去和美人冒着清寒、攀折梅花的风流韵事。
②何逊:南朝·梁诗人,酷爱梅花。在此处,作者以何逊自比,说自己逐渐衰老,游赏的兴趣减退,对所喜爱的梅花都忘掉为它而歌咏。
③怪得:惊异。
④竹外疏花:竹林外面几枝稀疏的梅花。
⑤香冷:此处指寒梅的香气透进诗人的屋里。瑶席:座席的美称。
⑥江国:江河国土,这里指全大宋国土。
⑦寄与路遥:此处指音讯隔绝的意思。
⑧千树:写寒冬时千树红梅映在西湖碧水之中的美丽景色。
【鉴赏提示】
此词是姜夔载雪访范成大于石湖时写的,同时还写了《疏影》。张炎在《词源》中所说:“诗之赋梅,唯和靖(林逋)一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可见,张炎对姜夔的《暗香》评价是很高的。《暗香》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的月中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融汇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氛围之中。今昔对比,精神骤现,“清空中”有意趣,使物性、人情与环境共生,使得整篇词幽韵冷香,挹之无尽。在欣赏时,我们从文体是表达感情载体的角度去分析,或许对此词又另一番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