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又一次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之中,但这一次让他感觉很轻松。
“爸爸,你是不是要去Google公司工作?”那是2003年7月初,9岁的小女儿发现了李开复“衣橱里的秘密”,因为那里藏有一个Google公司邮寄来的大箱子,一打开全是印有Google公司标志的糖果、玩具和T恤等等。
此时,正面临着职业岔路口的李开复,被小女儿的一句话深深激励了。“哇,那我觉得你太酷了!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就很喜欢Google公司了!”
“小孩?你现在还是一个小孩啊。”女儿的天真让李开复忍俊不禁。
“当我只有今天一半年龄的时候,我就很喜欢Google公司了。”小女儿急忙解释说:“你不记得吗?你收到第一张父亲节的卡片,就是我通过Google给你搜来的。”
争论仍在继续,而且有了碰撞。
对计算机没有兴趣的13岁大女儿,对父亲的选择显得很平静,她说:“微软也不错啊,像Word、Excel什么的。”
“谁要用那些东西啊,我就是要用Google公司!”小女儿大声反驳。
2005年9月30日夜晚,44岁的李开复在接受《中国新时代》专访时,饶有兴致地讲起了自己的家庭趣事,或许是受到次日清晨即将返回美国的情绪感染,这位两个女儿的父亲显得很愉悦。
此时,他暂时忘却了那些不快,李开复正式就任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但老东家微软留给这位华人博士的阴影仍不可逾越,至少在2006年1月法庭作出终审之前,任何有关微软的言论都会成为法庭上的不利证词,这也使得这位原微软全球副总裁在提及微软时显得顾虑重重。
“最重要的就是你有选择的权力,不要去接受宿命或别人的指使,你能够决定自己的理想和兴趣。”李开复引用了自己第一本中文新书《做最好的自己》中的内容,解释了为什么离开工作了7年的微软。
但让受到Google公司诱惑而满怀期待的李开复困惑的是:为什么自己的离开会受到微软的愤怒一击,甚至使自己遭遇了个人职业生涯的“最低谷”。尽管此前,微软已经陆续有近百人追随了Google公司年轻的创始人——布林和佩奇。
“跳槽事件”中的“流行语”
“每天清晨当你醒来时,都会为技术进步及其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这是比尔·盖茨最著名的一句语录,也曾经被李开复在解读“微软精神”时引用,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李开复再次将比尔·盖茨誉为“追逐兴趣的成功者”。
但对于为了追逐兴趣而惹上官司的李开复而言,他记忆深刻的却是比尔·盖茨一句很严肃的话:“我们在等一个副总裁离开,这时我就告Google公司。”
经常给自己女儿改编童话故事的李开复,在转述比尔·盖茨的话时,尽量地强调着它的原汁原味:“我只能告诉你他说的话,他的意思是什么,我们都可以去推测。”
然而,李开复这位曾经的北美桥牌高手,在离开微软的最后阶段,没有揣测出一起共事多年的老板的真实想法。
北京时间2005年7月19日,微软将Google公司、李开复告上了其总部所在地的华盛顿州金县高等法庭,理由是二者违反了李开复在加入微软时签署的非竞争及保密合约;同一天,李开复正式向微软提出离职,Google公司方面随即宣布聘请李开复担任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此时的李开复,只能用“闪电式”来形容所发生的这一连串事情。
“不走就不会惹上官司”,在诉讼事件发生前后,比尔·盖茨曾暗示李开复。作为微软全球高层之一的李开复,对于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近似威胁式的挽留没有马上拒绝。即使已经过去了数十天,这位曾经的比尔·盖茨的“智囊”仍然很坦诚地对《中国新时代》说:“我对上一个工作(微软)并没有怨言,我也愿意再做若干年。”
尽管与比尔·盖茨共事的经历让李开复“终身难忘”,但他并不讳言自己的计划是慢慢地找,有合适的机会就会考虑。“当我找到的时候,我就必须放弃一些拥有的东西,还要冒一些风险,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让李开复冒险离开微软的,正是那家短短时间就风靡全球的、让李开复的小女儿着迷的搜索公司——Google公司,在李开复眼中,那同样是家“伟大的公司”。
“在Google公司我觉得很特殊的是一种很平等的文化,我希望把这种文化带到中国来。”正是这种让李开复欣赏的Google公司风格,促使他在2005年7月5日,径直走进了比尔·盖茨的办公室,第一句话就是:“Ineedtofollowmyheart(我要追随我心的选择)。”
这句带有明显Google公司特色的话,也成为了李开复“跳槽事件”中的“流行语”。
让人感动5年的“笑脸”
尽管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潘锦辉依然记得李开复的那个“笑脸”。
当时,这位清华女才子刚刚到华盛顿大学上博士,对于前途感到很迷茫的她,给李开复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邮件:“请问你能不能帮助我?”当时刚刚回总部担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立即回了一句话:“没有问题。”而让潘锦辉最欣慰的,是后面附带的那个笑脸。
在倾听《中国新时代》记者转述时,李开复稍微往前倾了一下身子,对自己曾经帮助潘锦辉的这个细节很感兴趣;显然,他没有想到自己一个简单举动居然让一个学生感动至今。
在李开复的新书的开篇,这位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清华女生,被当做一个成功在于自主选择的典型例子。
然而,并不是每一次自我选择都很顺利,对李开复而言也是如此。
1988年,选择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李开复觉得:“那时我对于做老师没有特别的兴趣,而且做得不是特别出色。”尽管这个时期李开复赢得了“语音识别专家”的称号,但让他遭受了很大打击的是演讲和沟通的技巧。
当时,学生甚至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开复剧场”,意思就是上课的时候,李开复一个人在台上演戏,大家则在下面睡觉。
这段往事,对于走出卡内基梅隆大学近15年的李开复而言,显然已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因为一直注重平等沟通的李开复,在自己历经的苹果、SGI、微软等公司颇具上级及同事下属的良好人缘,尤其是其独特的“午餐会沟通法”,一度被认为是微软精神的东方式解读。但这一次,让他感受到最震撼的却是Google公司的自由。
“在Google公司我们是非常厌恶官僚作风的。”在李开复看来,大公司都会有官僚制度,即使是微软也不例外。李开复很坦诚地说:“我不想特别去批评微软,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一个大公司都有同样的官僚。微软并不见得比任何一个公司更官僚,但是我觉得公司大了,就不可避免这种官僚的制度。”
李开复感受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在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交代了一个“烫手山芋”般的任务,要求他对两位副总裁管理的研发队伍进行重组。李开复一眼就看到了问题所在,因为两位副总裁互不信任,担心交出自己的队伍会动摇自己在公司的地位。李开复将这种只顾虚名的行为称为因小失大,最后李开复没有手软,建议将两名高管解职。
但编程很厉害的李开复,面对官僚制度也有软弱的时候,甚至在离开公司的最后时间,他才鼓起勇气去面对。那是李开复在苹果公司工作时,属下有一个经理是老板乔纳斯的朋友,尽管负责的项目很不理想,但李开复始终没有勇气处理这个问题。直到决定离开苹果公司时,他转念一想,公司多年对自己不薄,应该对公司负责。这时,李开复才将压抑了一年多的想法付之于行动。
最昂贵的“人力资源经理”
“成功的中国人不会留在中国。”
“你知道为什么在美国的中国人那么优秀吗?就因为中国最优秀的人都出来了。”
面对朋友们善意的劝说,执著的李开复对妻子说:“管他呢,我自己先回去。在中国,总能找到喜欢科学研究的人。”
直至今天,已经离开微软的李开复将1998年的回国选择归结为热情和天真;7年之后,主动请缨担任Google公司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却准备携太太再返中国,就像李开复的母亲当年将儿子送到美国南部小镇读书一样。而他的太太,也对他的选择十分尊重。显然,接受了全美式教育的李开复,在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都得到了东方式家庭主妇的支持。
“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台湾人。”11岁离开中国台湾省的李开复更愿意强调自己的四川祖籍,更愿意保留自己的中国心,“我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教育,我的家庭是中国式的家庭。怎么能够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呢?”
在关乎Google公司中国未来的人才问题上,CEO施密特很明确地对自己的老朋友强调:“你不可以妥协公司对人才要求的标准。”
在法庭的许可下,开始招聘工作的李开复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培养50名中国青年,“他们都是顶尖的工程师,有很好的编程能力。”把自己定位为教练角色的李开复毫不讳言自己未来一年的打算,甚至表示从来不会考虑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
“我们知道Google公司能在一年之内做得多好,如果我们没有做到,那就是我们的不对。”李开复毫不掩饰自己的自信,虽然Google公司中国区目前还没有第二名成员的加入,虽然在2006年1月份的法庭终审之前,这位“光杆司令”只能从事招聘工作,虽然Google公司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已经被来自美国硅谷的百度赶超。
“现在我最想回去陪陪家人。”此时,给自己许下了一年期限的李开复,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忧虑,他扶了扶眼镜说。给家人做早餐、陪他们看电影,一些平时最体现家庭温馨的举动,对于几个月来官司缠身的李开复来说,只能作为一种象征式的补偿。
因为这位年薪上千万美元的新总裁已经忙于为Google公司中国公司选址,甚至亲自花时间去看场地,问工人能够拉多少电线、一平方米多少钱。但随着Google公司高调地落户中国,因为跳槽而年薪增加数倍的李开复,或许再也不会被微软嘲笑为“世界上最昂贵的人力资源经理”了。
一、总裁大事记
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先生1963年2月出生于中国台湾省。
1978年6月,他就读于台湾省的交通大学。
1982年3月,他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数据系。
1982年6月,他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系。
1982—1983年,他担任美国俄亥俄州Plaskolite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
1983—1987年,他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州ATT贝尔实验室的技术人员。
1987—1990年,他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州ATT贝尔实验室的开发经理。
1991年6月,他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企业管理项目,获MBA学位。
1990—1992年,他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州ATT贝尔实验室的市场经理。
1992—1993年,他担任美国芝加哥摩托罗拉国际蜂窝基础设施部的市场经理。
1993—1995年,他担任摩托罗拉公司(位于北京的)中国蜂窝基础设施部的市场总监。
1995—1997年,他担任摩托罗拉中国蜂窝基础设施部的市场和销售总监。
1997—1998年,他担任摩托罗拉公司大中华地区网络系统部的副总经理。
1998—2000年,他担任摩托罗拉公司的副总裁,兼中国网络系统部的总经理。
2000年6月—2001年9月,他担任21世纪通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的首席执行官。
2001年9月—2001年12月,他担任摩托罗拉总公司副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2002年1月—2003年8月,他担任摩托罗拉总公司资深副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2003年8月,他担任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陈永正已婚,有两个孩子,爱好网球和高尔夫球。他担任过芝加哥华裔美国人联合会董事,大学辩论队成员,乐队成员和唱诗班领队。
二、总裁的成长经历
腼腆少年的苦恼
“小时候我不善言谈,谁也不会想到后来我竟然会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而且是高级职业经理人。”日后成为中国著名职业经理人的陈永正回忆道。那时的他性格有些内向,国小一年级开学第一天,老师要大家做自我介绍,其他的小朋友多少都能说点自己姓甚名谁,只有陈永正不会讲,急得直抓自己的头发。看着他面红耳赤、抓耳挠腮的样子,其他小孩子哄堂大笑。那时候的陈永正不像现在这样侃侃而谈,而是觉得世界上最难受的事莫过于站在人群当中讲话。
陈永正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中市东势镇,“2001年‘9·21大地震’最惨的那个地方”,陈永正回忆说。出生不久,他全家搬到了台北市,住处靠近市场。他母亲担心周边环境太繁杂,没有让他上幼儿园,就在家里待着,这也许是他不像其他小孩那样善于言谈的原因。“那时候谁也没想到我像今天这样‘能说会道’。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平凡人,成功来自于后天的学习。”陈永正沉浸在幼时生活的回忆中。
考大学前的茫然
读中学时,陈永正开始从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变成了一个“社会活动家”。那时候他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参加了基督教会。在这些活动中,陈永正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每次“团庆”时,他除了是活动的组织者外,还任唱诗班的指挥。高中时他当了学校的乐队指挥。“可惜后来把音乐放弃了!”陈永正回忆起高中时担任乐队指挥的日子,爽朗的笑声中仍透露出一丝惋惜。
快乐的高中生活之后,马上就是考大学了。陈永正第一次开始考虑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但除了明确学理还是学工外,其他的都很茫然,所以他就按部就班地将所有的志愿都填了。有趣的是,中国台湾省的高考志愿分得很细,最多得填100个志愿,最少也要五六十个,考完之后按成绩分学校,“台大”、“交大”、“清华”依次往下挑。陈永正看到有意思的专业就填,一考就考进了台湾省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台湾跟祖国内地差不多,考大学时大家都比较茫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留学的梦
大一结束时,按照管理,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台湾交通大学有许多不错的系,比如电子系、管理系。陈永正思虑再三,觉得数学是基础,打牢基础非常重要,再说,应用数学到国外留学时也较容易拿到奖学金。所以当许多同学忙着转系的时候,他却留在了应用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