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家滨的印象
认识杜家滨的人都说,他是个非常亲切的人,在他的身上很难见到职业经理人的风风火火。这位圆脸庞、大眼睛、体型略显矮胖的总裁先生总保持着“杜氏招牌”的憨厚笑容,而他的员工也都称呼他“家滨”,而不是“杜总”。
杜家滨总在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先为微软(中国)公司,后为思科(中国)公司。这是需要百倍的勇气和毅力的。那又是什么使这个看起来温和、憨厚的总裁先生能带领两个强大、傲慢的跨国公司适应中国这个特殊的地方,完成其拓荒者的任务?他是否真的有着过人的智慧?
有人说,杜家滨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善于利用自己的温和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也有人说,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对跨国公司进行本土化的能力和公关能力;还有人说,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善于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选择一个合适的东家。
究竟是否这样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职业生涯开始探寻。杜家滨毕业于中国台湾省交通大学,事业起始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这里工作的两年中,他两次被评为杰出工程师。随后,他去了惠普(HP)公司,从销售业务员做起,逐渐成为公司的管理者,并在市场推广和策划等方面担任各种管理工作。
杜家滨广为业界所知,是源于他对微软(中国)公司业务的突出贡献。作为微软(中国)公司最早的负责人,1995年,他把微软(中国)公司北京办事处转变为独资公司,充分展示了其“大使级的外交公关能力”。当时,按照中国政府关于外资成立独资公司的相关政策,独资公司的产品必须以外销为导向,而微软(中国)公司的产品却是以中国本地市场作为销售目标的。而从微软(中国)公司的角度看,迫切需要在国内成立独资公司。因为只有在成为独资公司以后,微软(中国)公司才可以在国内进行生产、开发票、直接招人、扩大规模。只有真正具有胆识的人,才能有如此的远见和实际的能力。杜家滨就是这样的人。
他邀请当时的邮电部部长到微软公司访问,安排微软公司的负责人到中国拜访。他自己也马不停蹄地去拜访国内各省市的政府要员,定期发送免费技术资料,举办免费技术讲座,用以加强和其他国内公司的技术沟通。“增进了解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要永远做下去。”杜家滨这样说,也这样做着。
同时,告诉微软公司总部在中国会有哪些机会,微软(中国)公司要在中国继续进行哪些投资是杜家滨的另一大任务。他说,劝说美国总部继续加大在中国投资的难度一点都不比他和中国各方面加强沟通的难度小。“中国这个市场的确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但他们还是有所畏惧的,既爱又怕受伤害。我要让他们下决心,而且要让他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即使有损失也不会大,而且可能没有损失,会有很多回报。”
杜家滨把增进了解看成是他执掌微软(中国)公司帅印的第一成绩。到1998年杜家滨离任时,他将微软(中国)公司的业务扩展到销售和市场、咨询、制造、研究与开发、支持和出版等领域,促进了微软在中国本地化研究与开发力度,使微软(中国)公司成为中国市场开发本地化产品的领先企业之一。
然而,由于当时微软(中国)公司在投资方面没有实质性进展,无法达到政府的期望值;不受欢迎的反盗版方式也导致微软(中国)公司与政府的对立情势变得严峻。杜家滨在微软(中国)公司最后的日子里忍受了令人尴尬的人事安排方案——微软(中国)公司由中国区总裁和中国区总经理联合执政。按照1998年2月上任的中国区总经理吴士宏的说法,微软(中国)公司在找到她之前已经花了一年的时间寻找合适人选,照此推算,杜家滨在微软(中国)公司的失势至少可以追溯到1997年。据说,在他主持的最后一次大会上,坐在第一排的员工发现,杜家滨落泪了……
二、微软的中国“大使”
微软(中国)公司的第一任总裁
作为微软(中国)公司的第一任总裁,杜家滨1995年走马上任。那时,中国普通家庭的计算机里用的字处理软件是WPS。在杜家滨的手上,微软(中国)公司从一家办事处成长为独资公司,同时,他也让中国政府认识了微软,让微软成功地进入了中国……
在加入微软之前,杜家滨曾服务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和美国惠普公司,先后担任工程师、研究开发经理、项目主持人、销售经理、副总经理等有关研究开发和业务方面的职务。
作为微软在中国的拓荒者,杜家滨日常思虑得最多的恐怕不是中国用户用不用Windows95、接受不接受Office97、喜欢不喜欢WindowsNT的问题,而是如何同中国有关方面进一步增进彼此的了解的问题。杜家滨自己也把增进了解看成是他执掌微软(中国)公司帅印4年来的第一成绩。“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跟政府的有关部门彼此之间加深了了解。我们花时间了解政府希望微软(中国)公司扮演什么角色,充分协调了公司的角色,把角色调整了过来。”
刚好这个时候,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在美国开会。杜家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飞到了美国,邀请这些官员到微软参观访问,让他们了解微软。回国以后,这些官员帮了很多忙。
桥梁的角色
杜家滨自称在扮演桥梁的角色。他认为他的使命就是加强微软与中国的沟通,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沟通。为此,他注重协助中国政府部门和相关公司了解微软公司有什么样的技术,微软(中国)公司有什么意愿。他安排邮电部部长到微软公司访问,安排微软公司的负责人到中国拜访。同时,他自己也去拜访江苏省政府,拜访上海市政府,拜访成都市政府,并且每个月定期发送免费技术资料,举办免费技术讲座,用以加强和国内公司的技术沟通。“增进了解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要永远做下去。”他说。
杜家滨认为微软(中国)公司继续加大在中国投资的理由显而易见——“中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始阶段,微软(中国)公司如果在这个时候打好了所有的基础,等到这个市场自然成长的时候,微软就会跟着自然成长。但如果微软今天一定要赚很多的钱,本来现在要做的事,没有做好的话,将来再回过头来补做,会投资更大,因为那时整个市场的基数就变大了。”基于这种观念,杜家滨每年都要争取微软公司总部对微软(中国)公司的投资大于微软(中国)公司的收入。
可是这毕竟只是他的观念,要想让观念变为现实的话,也许还得花上一些时间和气力。我们在大多数的时候,都会认为自己的计划十分完美。可当这一想法在会议上提出时,也许就会与上司的想法“撞车”。即使是杜家滨,也不例外。“有一段时间,我和总部有很大的矛盾和隔阂,后来,我发现我们彼此之间都需要有一定的弹性,我花很多时间和他们吵来吵去,把时间浪费掉了。我要调整自己,我不能怪他们不了解我跟他们讲的,我只能想一些办法让他们了解。而且,我应该花一些时间去了解为什么他们会那样想,而不像我这样想。”
杜家滨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他马上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把微软公司总部的人请到中国来,带他们去拜访其他外企,让他们自己去亲身体验、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现状。
果然,他的建议很快就在总部通过了。事后杜家滨后悔地说:“要是早采取这种方式就好了。”因为“在和总部的沟通中免不了要得罪很多人”。而且,杜家滨在中国进行软件风险投资的设想,早在两年前就开始设计了,但一直有很多挫折,一直都没有被微软公司总部认可。另外,微软项目管理软件的本地化,杜家滨也已经向公司争取了3年。“这个软件只要能协助每一个中国人提升1%的生产力,对中国就会有很大的贡献。”
内部创业
杜家滨所出的主意一定没有他将要付诸实施的行动更能引起中国软件界的注意。杜家滨将要做的事是对中国的民族软件行业进行风险投资。
微软在全世界从来不搞合资公司,但杜家滨想让它在中国试试。而且,“微软有120亿美元的现金放在美国银行里,我们在中国有超过1500个销售代理,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很好利用的资源,为什么不用?”
当我们提出中国软件公司惯常做本地化软件,这些本地化软件的国际市场在哪里的时候,杜家滨说,“不要再讲本地化,一定要改变这个观念,做软件不能只看到本地市场。比如中文Internet搜索引擎本身就是跨国际的。不能说在中国做的软件只能够在中国用。如果我找的公司只能做本地化软件,这个技术其实不怎么深奥,而且也没有什么诱惑力,对我们来讲,也不需要对这样的软件做什么长期的投资。中关村可以帮我做本地化工作的公司,我一找可以找到一大堆,但我现在要找的是那种可以真正长期投资,能做出一些产品来,两三年后会带来很大利润的软件公司。”的确,美国人可以开发软件给全世界用,印度人可以写软件给美国人用,而我们为什么连写一个国际通用软件的企图都没有?
杜家滨这个软件风险投资的计划对于标榜自己只缺资本不缺智慧的中国软件业来说,不啻是一个福音。杜家滨管他这个风险投资计划叫做内部创业,他对内部创业的定义是:“你所在的公司有着本来的业务方向,但市场上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机会,你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和公司现有的长处,创造出另外一个业务,这个业务不在公司原有的业务方向上,但这个业务也许在将来会变成公司的另外一个业务方向。”
杜家滨之所以对内部创业感兴趣,是因为经常有朋友邀请杜家滨一起去创业。“当外界刺激你的时候,你禁不住会想,要不要出去做自己的生意,要不要帮自己打工。”
“内部创业和我自己创业其实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我创业,钱不够,要跟银行贷款,跟银行融资;在微软,当我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也要去和微软商量,同样要向微软融资,同样要劝说他们愿意投这个钱。如果我们这个风险投资计划被通过,要搞合资公司,搞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就好像我在开一家公司。”类似这种内部创业的思想,联想副总裁杨元庆在阐述联想年轻人如何在联想内部成就自己事业的论述中,也曾指出过联想将会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独当一面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有可能也是另一种内部创业。
天生就是一个Sales
杜家滨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如此之强,让人觉得他天生就是一个Sales(销售),其实,杜家滨却连Sales出身都不是。他原本是中国台湾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参与开发并研制成功了中国台湾省第一台计算机,是当时研发组的七个成员之一。杜家滨还负责建成过许多自动化系统,比如中国台湾省火车站的自动售票系统TFFU。
让杜家滨记忆犹新的是他在1982年负责建成的中国台湾省石油公司加油站的自动收款系统。“每笔交易的资料都会自动传输到控制室并打印出发票,遍布中国台湾省的866个加油站每小时的加油状况会自动汇总到营运处,每天晚上自动集中到台北总部。公司总经理在自己办公室的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台南市某个地方的某一个加油站加了多少油。”
“这个系统运行在高危险的环境中,系统在运行中只要产生一点火花就会爆炸。另外,加油站有许多干扰,大型汽车一发动就容易让系统死机,因此,软件要能自动把死机的机器救活。”
杜家滨日常使用5台计算机。办公室里一台台式计算机、一台笔记本式计算机,家里两台台式计算机、一台笔记本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用的是Windows98。当我们不解杜家滨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计算机时,杜家滨说:“我还有很多硬盘,在那边盒子里面,经常换来换去。”看来杜家滨装的软件实在是太多了,用计算机做的事情也太多了。“我用不同的计算机做不同的事情,熟悉不同软件的特性是我的工作。OS/2我用过,WordPerfect我用得更早,原来要比Word好用得多。我的计算机装有Lotus的SmartSuite96,我也用Navigator。IE和Navigator,我不能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微软的人当然要说微软的产品好,微软的产品至少和微软以往的产品在技术上比较兼容。Netscape当初有一个优势,他们一开始就做了UNIX版本,在市场上抢占了先机。”
“我自己玩很多东西,国内的词典软件,我不光只用金山词霸,几乎每家的我都有,不是他们送我的,都是我买的。”
我们第一次知道杜家滨是一位行家里手,是在微软Office97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时有人责难Word70不能读Word97写的文件,杜家滨就对他说:“你可以试着把Word97写的文件存成RTF格式,并尽量保留排版格式,再让Word70识别。”杜家滨认为,只有当他对大多数软件都有一个了解后,他跟人家讲话时,才可能客观一些。
杜家滨不仅使用软件,而且有时他还会写一些游戏给他的儿子玩。
工作生活两不误
杜家滨谈到他的一个好朋友,一直轻松的语气有了些许沉重:“上个月,因为脑溢血,他去世了。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企业家,在陕北赞助了很多希望小学,但是他不太有机会运动。”杜家滨认为,工作再忙,运动都不能忽略。
“我喜欢游泳,打壁球,打篮球,打网球,打高尔夫球。”杜家滨告诉记者,出差的时候,他的行李里和笔记本式计算机一样重要的还有运动鞋、运动服和游泳镜。“如果酒店里有健身房,我一定会去锻炼。”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那就只好走路了。”
杜家滨说,他把走路当做锻炼的方式,有的时候一天要走五六千米。当你在思科公司的慈善杯铁人三项赛场上看到他矫健的身姿时,你就会知道,运动场上的杜家滨和总裁论坛上的杜家滨一样精彩。
读书是杜家滨的另一大爱好,特别是有关历史、人文的书籍。有时接受采访,他还特地把自己正在读的一些书送给记者,或送给记者做留念,他会把读书的习惯在无形中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杜家滨说,文学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首先给了人类道义感。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以道义为宗旨的。
的确,在人类的整个文明进程中,文学在帮助人类建立道义感方面,有着巨大的功劳。文学有一个任何意识形态都不具备的特殊功能,那就是对人类情感的培养。
谈起人文,杜家滨的观点同样鲜明: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刹那间,将情调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中。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