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孩子出现精神障碍,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做父母的应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生活技能。专家解释,所谓的“生活技能”,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自身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根据孩子性格的不同,可以具体表述为以下几种能力。
了解孩子自身的特点,培养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儿童、青少年一般对自己长处和短处不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认识不到位,对将来的目标心中无数,往往是我们做父母的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所谓“短处”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孩子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那么,一旦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首先让孩子要懂得客观地评价自我,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这样他们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儿童、青少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种种原因,对自身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没必要的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这样不仅使他们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当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很多儿童、青少年在与人交流时,不注意他人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青少年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他人的沟通,这样,由于长期的听不进去,说不出来,很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最终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我们做父母的要帮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识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友好对待、和睦相处的态度,面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理解并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过多的呵护,导致一些儿童、青少年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事物,对他人漠不关心。这样的话,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让孩子自己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虽说是一种付出,但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我们培养儿童、青少年快乐心情、健康行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每个儿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会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冲突,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态度和办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问题,长久下去,将使他们处于抑郁、焦虑心理当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要讨论,要协商,要探讨,要尝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解决问题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快乐地成长。
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儿童、青少年之间容易因为一点小事产生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也许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这既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人之道。
当孩子患有心病时,做父母的我们应从多方面了解,不要一味地着急,要正确了解和看待孩子心理问题的来源。
要正确看待自己,这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儿童、青少年是个体自我认识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比任何时候都更敏感,最终导致自卑、不能接纳自我,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障碍。另外,父母过分地保护,剥夺孩子经受锻炼、增长能力的机会,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上的懦弱,承受不住任何挫折,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
管理好孩子的情绪。儿童、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常常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在许多父母对孩子过分关爱,孩子缺少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处事能力,因此,环境适应能力很弱,这些情绪压抑了孩子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孩子因闹情绪而导致离家出走、自杀等事件的发生,为此,父母应注意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与孩子平等沟通,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你会发现要做到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其实并非易事。平等沟通是理解和教育的前提,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彼此不能沟通。这就要求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期望去要求和评价孩子,不简单地比较、贬低、批评他们,让孩子自己在挫折和错误中增长经验,磨炼意志。父母应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同时,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自我心理调解的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父母要做出表率。真正的文明礼貌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孩子们内心的真情流露。在家里,父母要做出榜样,言行一致地尊敬长辈并尊重和爱护晚辈。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会潜移默化。当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在家里已成了一种习惯,他们去别人家里做客也就能够很自然地表现出来。
(2)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百般呵护下成长的,一旦受到挫折,心理反应强烈,容易表现出暴躁、自卑、悲观等心理现象。若平时注意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适当开展有针对性的“吃苦”训练,将有助于他们心理承受力的提高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3)嫉妒源于太自我。如今,孩子们总觉得生来就应该让别人围着他们转,一旦有人超越他们,就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心。所以,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孩子多参与公益、艺术活动,使他们明白这个社会应是互助协作的美好家园,而绝非是唯我独尊的个人世界。
(4)多纵比少横比。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喜欢拿他们的短处同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较,以为这样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与其让孩子和同学比,不如仔细观察孩子的过去和现在,对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增强搞好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
(5)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孩子自私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缺乏爱心,只关心自己,不关爱别人。为此,做父母的应该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