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本体乃为混沌树,出世之时便执掌两种法则,一为生命,二为灵魂。”
“但是你明白生命与灵魂了么?”
“人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期间就是灵魂对于虚无的反射,所以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且这个过程是由灵魂来完成的,目的只是空虚而虚假的灵魂所带来的空虚而虚假的人生。”
“意志所构成的对表象世界中以优越为方式的存在的追求,由精神的虚无导致且是生命的脆弱的流露,因为相信表象。”
“以表象世界中的某些形式与体制判断生命、判断自我导致害怕落后和被天地抛弃的群体意识,它固然会压抑个人的生命,但它源于个人的虚空。”
“所以意志的本质就是由于生命本身的空虚而在天地之中构建生命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舍弃生命本身。”
“生命的空缺是追求强大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强大只能在无量众生中建立,它本质上是攀比,而意志就是追求强大。”
“由此,外界生命依据它由于无价值而寻求自我的价值而成为灵魂赖以生存的土壤,从而使生命成为价值的囚徒,然而生命高于价值,无所谓价值,它是一种内在的发展,意志却只能局限于价值,价值来源于天地使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以意志是生命的压抑,灵魂才是生命的显现。”
“意志的目的性使之与生命对立,它与灵魂不可共存,前者是生命的空洞,于是生活于自身以外的表象,后者是生命的充实,于是生活于自身。
“一切存在于意识,意识就是一切,一切源于灵魂,人总会身处灵魂所造成的一切当中而认为意识中眼前的一切即为一切,其实眼前的背后是灵魂,所以生命就是灵魂。”
“故此,天地万灵皆不能少这两者,否则与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
“凡间界的生灵修炼,追求的乃是天人合一,生命得到升华,灵魂化神魂,开辟元神紫府,故此,元神就是灵魂,灵魂也是生命的需求。”
“故有元神出窍之法,但是出窍之后,本体就是行尸走肉,混沌神魔也不例外。”
“混沌神魔在无极之前生于混沌,混沌由大道衍化成型,故此,一切都在大道之中。”
“而你刚刚化形不久,切莫好高骛远,混元之法皆在大道之中,天之下,一切皆有一线机会。”苍天幽幽说道。
……
沧澜之中,诸天位面因为苍天的讲道,导致天地大变,仙界之下的位面有着各式各样的生灵开始踏入修炼者的行列。
而凡间界的猛兽,昆虫、鱼儿、飞禽之类的生灵也进入了修炼者的行列。
故此一个修炼盛世出现了,各种妖魔鬼怪都在凡间界之中出现,人族之人也建立出来了各种宗门,教派等。
故此,大夏皇朝的国土也在无限扩张,皆在探索他们从未见过的天地,仙境。
然而地仙界之中却有一头白狐化形而出,修为也达到金丹期,这正是太和曾经在凡间界抱着的白狐。
但是地仙界太过浩瀚,生命也寥寥无几,甚至只有一些蜉蝣生物而已。
这头白狐是只母的,但是她知道自己曾经是另一个世界的生灵,这个世界的开辟她也亲眼目睹,但是那种开天圣威依然在她脑海里回荡,久久不能忘去。
她只知道那尊开天辟地的猛人叫做太和,其余两人观看太和创世的她皆不知道是谁,故此,她给自己起名为‘白霓裳'。
白霓裳的化形太和是知道的,但是也没有多做理会……
……
凡间界,某处山巅,帝鸿氏从修炼中醒来,喃喃自语:“方才那神音是何人发出来的?仅仅一道神音就能让天地大变,万物复苏,混元又是何意?”
“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修炼盛世的出现,改变了人族原来拥有的一切,曾经穿兽皮的人们,现在都穿上了修炼者炼制出来的御寒锦袍。”
“而且曾经打铁的人,现在都快失业了,修炼者炼制出来的东西比凡人打造出来的实用多了。”
“不过有些修炼者太过贪婪,太过迷恋世间的名与权了,希望吾儿能够做一位真正的天子吧!”
帝鸿氏此时无限感叹,他如今也即将进入筑基的境界,也在感叹真正求道者的孤独,这种与天地为友之人注定如此。
帝鸿氏并不属于任何宗门教派,有的教派则是教人神通法术,他们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武力解决不了的。
有的宗门教派则是教人阵法,画符,炼丹等东西,而且学费贵的一批,甚至有钱你也进不了这些宗门。
而且修士自行开创出货币,那就是灵石,而且都在天洲交易,凡人则是以金子为货币。
炼丹的他们不知道的是,是药三分毒,丹药吃多了,体内必定会有杂质,因为这只是凡物炼制而成的丹药,后天反先天必成阻碍。
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秦幕天一样,雷劫降临之时,有苍天开后门。
人族渡劫则是有天、地、人三劫,天劫过后便是地劫,地劫之后乃是人劫,此乃天人合一必经之路。
而且人间化神有两种,一者修炼元婴,破元婴化元神,这种修炼元婴之人,只有到化神之后才是后天反先天。
而秦幕天修炼的这是金丹大道,金丹九转便是化神,金丹四转堪比元婴,但是这种依然是金丹境。
而此时帝鸿氏却在各种山林之中游走,偶尔看到一些鬼魂在飘荡,然而这些鬼魂只能在天地之中存在七天,七天之后便泯灭于大自然之中。
故此,帝鸿氏感叹不已,但是他也回天乏力,就算他是曾经的人皇,他此时也不会起死回生之法。
而且这些鬼道修士并不是鬼魂修炼的,鬼道则是以死去的灵魂修炼。
“诸天之内,能有何人会起死回生呢?曾经听闻空尘子仙人说过,起死回生乃是天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