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不同阶段,年龄的差别和增长带来了生理上的差别。因此,服饰也形成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与老年等各种类型。幼儿期,穿开裆裤是普遍风俗,稍大一些,服装样式和色彩渐渐不同了。云南哈尼族姑娘,10岁左右,头上开始佩戴银泡小帽,闪闪发亮,腰间结着两头绣有五彩花纹的箭头形蓝布带,带的箭头花纹露在臀部,表示少女的天真无邪。十七八岁时,银泡帽沿边出现流苏,腰间带上新置一种名叫“批甲”的装饰物遮盖臀部,这象征姑娘已长大成人。达斡尔族姑娘小时,均留齐耳短发,成年后后梳,40岁盘发髻,越盘越高,50岁盘髻于顶,罩上黑纱网,以簪卡住。乌孜别克族青年妇女多穿连衣裙,色彩艳丽,头戴花巾;老年妇女多穿黑色、深绿色或咖啡色短装,扎白头巾。布依族少女习惯戴铜质手镯,成年后佩各类银饰。
中国许多民族中,婚前和婚后服饰差别显著。云南德宏州的傣家妇女,婚前多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则改对襟短衫,黑统裙。新疆哈萨克族未婚女子头戴马皮制成的圆形小帽,帽顶平行,上插猫头鹰羽毛,胸佩串珠;婚后改蒙白头巾,头巾大而宽,一般要遮住头、肩、腰部,直达臀部以下。白族已婚妇女的发式由盘辫改为挽髻,用丝网罩住,不戴花头巾,绾以簪子或缠黑色包头帕。土族妇女婚否的标志,为裤子的膝部所套包筒(又称“贴弯”)的色彩,少女的“贴弯”为红色;婚后的“贴弯”是黑色或蓝色。
男子服饰随着年龄的长大,差异也相当明显。哈尼族男孩长到15岁时,要摘掉少年时戴的名为“吴厚”的圆帽,改扎名叫“吴普”的包头巾,表示已成人,未婚成年男子包色彩鲜艳的红色包头巾,婚后则改为黑色包头巾。广西瑶族,男子未订婚前须剃短发,将要结婚时才蓄发,结婚以后,男子用白布将梳好的长发包绞盘于头上。裕固族青年男子穿褐子或氆氇制的长袍,系红、蓝色腰带,戴圆筒平顶锦缎镶边的白毡帽、狐皮帽或礼帽,穿长统皮靴;老年时改穿矮领白褐子镶黑边的长袍,衣襟下开小衩,外套马蹄的袖的短褂,左耳戴大耳环,腰带上系腰刀、火镰、火石、小佛像、酒壶、鼻烟壶和旱烟袋等,并留长辫。独龙族男子服饰奇特,过去的相当一个时期里,未成年男子通常只在胯间系一条麻布,也有全身裸露的;成年后则用自制麻布遮身,且一年四季如此,有的则用藤索系于小腹,藤索上挂麻布条于胯间。
要言之,不同年龄的服饰变化,适应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社会角色和心理角色的需要。也是出于此种原因,服饰的设计、款式、颜色、衣料品种、质地的选用,都围绕这样的变化而确定。古今中外皆如此,中华民族服饰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