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作家、学者
(1910年—1998年)
小传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79年,出版《管锥篇》、《旧文回篇》。
1982年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1984年出版《谈艺录》。
1998年在北京逝世。
代表作品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人鬼兽》(短篇小说集)
《围城》(长篇小说)
《谈艺录》(诗论)
《管锥篇》(论文集)
中学语文课文收录
《读〈伊索寓言〉》
《谈中国诗》
童年
center天赋异禀的望族少爷
钱钟书出生在太湖之滨的美丽城市——无锡。钱家是一个望族,祖辈有祖父、祖母;父辈有大伯父、二伯父、生父、叔父,生父与叔父是孪生兄弟。
钱钟书的生父钱基博是个传统的文人,受过正统的文化教育,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人称“江南才子”。
钱钟书的母亲也出自书香门第,是近代通俗小说作家王西神的妹妹。由于钱钟书的大伯父没有儿子,按照传统规矩,钱钟书很小就过继给大伯父。
大伯父是个秀才,但未中举,也未当过官,整日在家逍遥,但他对钟书关爱备至,衣食冷暖精心照料,闲暇时就带钟书进茶馆、听说书、逛大街……小钟书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养成了狂放不羁、孤傲倔强的性格。
钱钟书的生父看到这种情况很着急,就劝说大哥要严加管教。这样,钱钟书4岁时,大伯父就教他认字,后来6岁左右就把他送到附近的一所小学。但小钟书天性爱玩,对坐在房子里认字造句很不感兴趣,加上他小时体弱多病,所以干脆也没学到什么东西。
但钱钟书毕竟天性灵气。他7岁以前,就已囫囵吞枣地读了不少家中的藏书,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家里没有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之类的他也买来读,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甚至有的字都不认识,但书里的故事却牢牢地吸引了他。
小时候钱钟书还喜欢画画,他常用家里包药的半透明纸覆在《芥子园画谱》或《唐诗三百首》的插图上面往下描,完了他还署上自己的名字。虽然钱钟书在绘画方面始终没有什么成就,但他这种爱好却一直保持到成人以后,无论在大学时期,还是留学欧洲,都喜欢用画画来消遣。
创作准备
center风华绝代的才子
1923年,14岁的钱钟书进入苏州桃坞中学读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对英文很重视,开始钱钟书成绩不理想,但他的中文成绩很突出,在一次全校竞赛中,他得了个第七名。
伯父去世后,生父钱基博重新担负起钟书的教育任务,相比之下,生父要比伯父严厉得多。钱钟书字迹潦草,数学不及格,被父亲打了一顿,至此开始发奋用功,他认真读了《古方辞类纂》、《骈体文抄》等书,英文成绩也赶了上来。
但钱钟书的天赋主要还是在文史方面,他喜欢随心所欲地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他对数理化很反感。他的英语成绩的提高,也不是靠上课、记笔记,而是他喜欢阅读英文原版小说,用这个办法,他英文水平也突飞猛进,跃居全校之首。
钱钟书才华横溢,他不按父亲的方法作文,经常别出心裁,在古文中镶嵌些骈词丽句,翻新出奇,词藻华美;他思维敏捷,作文时从不翻材料、查字典,要用的内容能立即想出来,尤如出口成章,倚马可待。基博老先生发现儿子在文学上的天赋,料想他将不会是一个等闲之辈。一次,他让钱钟书为乡下某大户人家写一篇墓志铭,写好后果然不凡。又一次商务印书馆找钱基博为钱穆的专著《国学概论》写序,钱基博让儿子代笔。钱钟书思考一会儿,提笔一气呵成。之后经过钱基博一再推敲,也没找到需要修改的地方。后来这篇序文以钱基博的名字出现在《国学概论》上面,商务印书馆和钱穆却一直不知道这是出自晚辈钱钟书的笔下。
钱钟书在6年中学时期,并不靠循规蹈矩获得知识,他是靠兴趣,对中外文艺抱有浓厚的兴趣,点点滴滴的时间都被他利用上了,海纳百川,巨细无遗,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夏天,钱钟书以优异的国文和英文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尽管他数学只得了15分!在这里,他得到了杨振声、叶公超、吴密以及德国人普来僧、英国人瑞恰慈、美国人毕莲女士等诸多名师的教导,使钱钟书受益匪浅。
当然,钱钟书仍是图书馆的常客,他的同学许振德回忆说:“钟书兄,大一上课无久,即驰誉全校,中英文俱佳,且博览群书……”另一同学这样回忆说:“最怪的是上课从不带笔记,只带一本与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考试时总是第一。他还有一个怪癖,就是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这实在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小说《围城》的创作
钱钟书的成就在当代中国学者中,是“鹤立鸡群”的。他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在文学、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诸多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思维独特、才智过人,使他的著作构成一座瑰丽的宫殿。
洋洋百万言的五册《管锥篇》是一部形式上深奥的当代著作,之所以用这样的体例和形式,完全是由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文化领域里的极左思潮和社会的动荡激发钱钟书的深深思考,他在作品里移情于谈艺,宣泄于讲史,抒怀于论世,对古今中外人心世道、文化艺术进行一次总挖掘。读这样的书宛如同时观看百场折子戏:中国的、外国的,南方的、北方的,古代的、今天的……令人目不暇接,佳音充耳,再次显示了钱钟书的非同一般。
现在来谈谈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这部书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它最早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美籍华人文艺批评家夏志清认为:“《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又说:“《围城》尤其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由于它对当时中国风情的有趣写照,它的喜剧气氛和悲剧意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对未来时代的中国读者,这将是民国时代的小说里最受他们喜爱的作品。”
《围城》以抗战时期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留学生、教授)为背景,苏文纨把结婚喻为“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完没了。方鸿渐原是想冲进城的城外人,但冲进不久又想逃出来,不过他面对现实更领悟到“人生万事”都像“围城”。小说实际上写的就是方鸿渐、孙柔嘉从结合到分手包括婚姻在内的“人生万事”,一系列生动的知识分子形象,使小说的现实内容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小说的语言极富独创性,辛辣的讽刺和隽永的幽默,充满着机智和睿智,这都显示了作者钱钟书独特的艺术风格。
巅峰之作
center成功的两要素
钱钟书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父、伯父、生父都主张“诗书传家久”,特别是生父钱基博敦厚庄重,治学严谨,深厚的国学造诣和治学精神,都对钱钟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钱钟书性格当中,又表现出了自由开放、独立不羁的个性,这又合了他伯父的个性。钱钟书从小跟着他出入于书场茶馆,受民族、民间、民俗风气的熏陶,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这样他从父亲和伯父的优点长处之中取长补短,为踏上文史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成功基础。
这说明,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如果钱基博不分青红皂白,非要钱钟书往工、商或别的什么道路上发展,那么钱钟书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那就很难说了。只有因势利导,既不放纵,又不死管才是良策。
钱钟书的成功还在于他既重视读书,又不死读书。读书可以获得知识,但知识又必须为我所用,否则书读得再多,也是死书、死知识,不可能起到创造性的作用。
趣闻轶事
center童心·狂叟
钱钟书终生治学著书,但在他名士、学者的宽袍之下,蹦跳着不泯的童心,散发着不泯的童趣。
杨绛在《钱钟书与〈围城〉》这篇文章里,写到了丈夫的许多“痴气”与“傻气”——他手舞足蹈地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他在妻子脸上画花脸;他往女儿被窝里藏笤帚疙瘩。他爱看儿童动画片,看完了,他起个化名写篇短评,模仿小学生字迹歪歪斜斜写好信封,扔到邮筒里。上海《新民晚报》接信莫名其妙:这是哪里的小孩写来的?怎么连个地址也没写?稿费寄给谁?成了无头案。
到了老年,钱钟书更是成了“狂叟”。英国女王到中国访问,国宴陪客名单上有他的名字,他竟称病不去。事后,外交部熟人私下探询此事时,钱钟书说:“不是一路人,没有什么可说的。”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级文学大奖,谁不叩望?钱钟书就是不买这个账。有一回他看见法国《世界报》刊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莫属。钱钟书立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笔谈,力数“诺奖委”的历次误评、错评和漏评,条条款款有根有据,断言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危害远不如诺贝尔文学奖的危害!
更早些时候,该评奖委员的汉学家马悦然上府拜访钱钟书,他一面以礼相待,一面尖锐地指出:“作为汉学家,你在外面都做了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欺侮巴金不懂英文是不是?那种烂译本谁会给奖?中国作品就非得译成英文才能参加评奖,别的国家都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有这道理吗?”“狂”得有理!
李叔同的字
青年时代的苏曼殊
林语堂的墓园
钱钟书与夫人杨绛
林语堂夫妇
林语堂妻子廖翠凤(右)与两个女儿
苏曼殊的故居
苏曼殊的作品
1902年李叔同在上海
1905年李叔同(左)赴日留学前在津与兄李桐冈下围棋时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