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623200000002

第2章

唐诗之旅从长安出发。从长安(今西安)向东北到并州(今太原),再向南到庐山,继续向南到永州。长安之盛、并州之幽、庐山之逸、永州之寒,唐代许多杰出诗人在这次旅途中奉献了自己的杰作,令欣赏者目不暇接。在长安,王维尽地主之谊;在并州,贾岛叙客居之情;在庐山,李白举向导之旗;在永州,子厚论寒江之雪。当你在渭水同王维话别,举杯相嘱,折柳相赠;当你在并州与贾岛相遇,述家乡旧事,抒思念之情;当你在庐山与李白共赏瀑布之壮,亲睹太白举杯赋诗的豪壮之气、飘逸之风;当你在永州亲身感受体验子厚的冰寒处境与孤寂傲岸心境,你将会有一种浓浓的幸福感在心中升起,你会为自己在这样的旅行中有这样的邂逅激动不已……

长安行

长相思,在长安。

我的家乡在南方,将近40年前的青春时代,我却远放西北。沿铁路线北上南下西去东回,好几次和唐代的长安今日的西安擦肩而过,伫候于列车的窗口,那雄伟迤逦的古城墙从唐朝就在等我,喊我去敲叩它的门环。{回到南方数十年来,我常常西北而望,那是大唐的京城,唐诗人纷纷登场歌哭吟啸的舞台,怎不使我魂牵梦萦,心神向往?}

【“唐诗之旅”从长安出发。】

【长安是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不久前,年华向老的我终于远赴弱冠之年即已订下的约会。匆匆盘桓数日,在千年古都的城墙内外,于古典与现代交汇的巷尾街头,从唐人永不生锈的优秀诗句里,拾得这篇姗姗来迟的《长安行》。

兴庆宫

我去兴庆宫,并非朝拜帝王的宫苑,而是为了重温诗人的绝唱,寻觅李白的遗踪。

【兴庆宫是盛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中国社会最强盛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

兴庆宫,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做太子时的藩邸。李隆基即位后,改建旧邸为新宫,兼有宫殿与园林之胜,开元天宝时代,与太极宫、大明宫一起被称为“三内”。唐玄宗多年在此理政,这里就成了盛唐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人生变幻,世事沧桑,到清代初期,昔日的煊赫繁华早已成了一方废墟瓦砾。现在于原址建成的兴庆宫公园,规模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有如一幅比例大为缩小的地图。

兴庆宫金明门内曾置翰林院。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李白于江南应召再入长安,被任为翰林院学士。那时,长安城内王侯的深宅大院多种牡丹,玄宗更是在沉香亭前广植此花,并辟花园。李白供奉翰林的次年春日,牡丹在眼,贵妃在侍,心情当然极好的玄宗不想闻旧乐而欲听新词,“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于是,在长安市上不知哪一处酒家招来醉乡中的李白,酒意尚自醺然的他绣口一吐,立成风流俊逸的《清平调》三章。歌唱家李龟年一边以檀板击节,一边引吭而歌。多才多艺的玄宗不知是想讨贵妃的欢心呢,还是一时技痒,也轻吹玉笛而相和。

待我来时,已是千年后的一个炎炎夏日。龙池之畔的沉香亭,为今日重建的赝品,而昔日的牡丹也早已和杨贵妃一起玉殒香消,李龟年的歌声虽然可以绕梁三日,但却绕不了千年,任你如何在池畔亭前侧耳倾听,那不绝的余音也早已断绝。玄宗时代,翰林供奉们要在翰林院轮流当值,李白呢,也许他此时正在翰林院里值班吧?我去金明门内寻寻觅觅,只见昔日翰林院的北部,早已为居民住宅区所占压,南部也只有考古学家才能查明的瓦砾残迹,{许多游人到此,绝不会想到他们足之所履,也许正好踏上李白当年的一枚脚印。}

【国力第一(盛唐)、诗才第一(李白)、乐律第一(李龟年)、名花第一(牡丹)、地位第一(玄宗)、美貌第一(贵妃)、内臣第一(高力士)……一时都汇聚于此,可见兴庆宫当年的繁盛。但诗不在此,不在繁盛的正面,真正的诗都诞生在繁盛的背面。李白的诗亦如此。】

李白的足印已然是凭空想象了,距翰林院不远之西南角,却尚有斑斑可考的勤政楼遗址。勤政楼原名勤政务本楼,是一座东西宽5间、进深3间、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大建筑,登楼可俯瞰远眺宫外的街市。此楼是兴庆宫内最重要的皇家楼台,节日庆贺,盛大宴会,策试科举以及咨询朝政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曾经极一时之盛。中唐诗人王建的《楼前》写道:“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八月五日玄宗诞辰为“千秋节”,每年届时盛宴三日于楼上,舞马于楼下。王建的诗追怀天宝旧事,可见当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稍后的白居易曾作《勤政楼西老柳》,他着眼的,却是一株可以为历史作证的柳树: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春天,柳树半朽,当年的繁盛已不复见,令多情者唏嘘不已。】

从“开元”盛世到白居易来时的“长庆”年间,一百多年的岁月又已经交给了历史。白居易没有正面写楼与楼中之人,但言开元之临风无情老树,长庆的多情凭吊之人,无限的俯仰今昔之感,便尽在其中。数十年后,杜牧也前来吊古伤今,写了一首《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杜牧是咏史高手。这首诗咏唐玄宗“千秋节”事,暗含讥讽:期等“千秋”是空想。】

苍苔随意滋生,甚至爬上衔门环的铜制门饰。虽未明说,但勤政楼的破旧荒废已意在言外。时间呵,这是天地间至高无上的主宰,人间任何位高权重者,都休想与之抗衡,哪怕贵为帝王;世上任何坚固的建筑,也无法经受它的风吹雨打,哪怕坚如金石。

待到我千年后跟踪前来,勤政楼不仅早已人去楼空,而且连楼也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劫后余生的几个石础,凄凉在蔓草荒烟之中,兀自回忆它们当年所承载的歌声与笑语,煊赫与繁华。{能与时间角力并取得胜利的,不是手握重权的帝王将相,而是杰出的诗人和紫苔不侵风雨不蚀的优秀诗篇。}这个问题,最好去询问李白,他当年虽然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等于逐出长安,但现在却早已凯旋。在兴庆宫公园内高达三重的“彩云阁”前,在一泓碧水中央,他正以手支颐侧身而卧,长眉入鬓,长髯垂胸。我想前去叩问,但恐怕他还没有从一时的醉酒千年的小寐中醒来。暂时别去惊动他吧,在他的石像之侧久久伫立,我仿佛听到轻微的鼾声。

渭城曲

渭城,是秦朝的首都,唐代的重镇,更是诗人的名城。名城呵名城,永远矗立在名诗人的名诗里。

从长安往西40余里,便是曾经作为秦代帝都的咸阳。其名咸阳,大约是因为它在嵕山之南渭水之北而山水皆阳吧。咸阳又称“咸秦”“咸京”,时至汉代易名“渭城”,唐诗中或称咸阳,或云渭城,实为一地,如尚颜《送陆肱入关》:“舟行复陆行,始得到咸京。”如高适《答侯少府》:“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他们所说的已都是唐代的渭城了。

【何谓“咸阳”?了解这个名字,了解一些汉语知识。】

对于两千多年前的项羽,我的印象虽然比出身市井的无赖之徒刘邦好得多,对他的英雄末路也颇为同情,但他却不该迷信武力轻视文化而作风粗暴,用如流行歌曲所唱的“一把火”,将全国最大的城市咸阳烧成一片焦土,我们至今在杜牧的《阿房宫赋》里,仍可看到那熊熊的火光。但是,如果项羽复生,他纵然能烧掉秦朝的百殿千宫,然而即使再纵火也烧不掉王维的一首绝句。{自王维的《渭城曲》一出,千百年来,渭城便更令旅人伤感,离人伤怀,读书人伤情,也令从古至今的诗人伤神。}30多年前,诗人郭小川远去西北,他就在《西出阳关》一诗的结尾写道:“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请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当年,我就曾以《新时代的边塞诗》为题评论。小川英年早逝,我也人生易老,迟至不久之前才一骑绝尘,不,四轮生风,奔驰在王维和唐诗人的诗句里。

【郭小川故作豪壮语,有时代因由。】

车出西安,当渭城还在车轮前面,我的心早已从现代飞到了唐代,耳边满是唐诗人对渭城的歌吟。渭城,咸阳;咸阳,渭城,当年是从军戍边的战士的必经之地,所以令狐楚的《少年行》写得意气飞扬:“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而李白的《塞下曲》也笔歌墨舞:“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这大约是所谓“盛唐之音”吧,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到了杜甫的《兵车行》中,就只听得一片呼天抢地的哭声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令狐楚诗比郭小川诗自然,更有豪壮气!李白诗没有丝毫苦味,只有冲天豪气。】

左耳听的是壮曲,右耳听的是哀音。顷刻之间,沉思之际,我们的越野小汽车已驰上现代化的渭河大桥。桥梁雄伟,桥面宽阔,两侧雕花的石栏如绣带,路旁成排电杆高擎的,是要到晚上才盛开的簇簇金莲。我触景生情,忽然想起了温庭筠的《咸阳值雨》,于是,现代的咸阳桥上,响起了温庭筠的古典的绝句:“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漾隔钓船。绝似洞庭春水色,晚云将入岳阳天。”温庭筠为什么头脑发热,或者说诗思飞腾,将渭水当成了湘水,把咸阳幻成了岳阳?面对夏日干涸得只剩下一线黄流的渭水,我更是心存疑惑,也许当时生态环境未被破坏,渭水也和湘水一样清碧吧,李白的《君子有所思行》中,也曾有“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之句。不过,我还要前去游览汉唐帝王的陵墓,回来时再步行于咸阳桥流连一番吧。{待我在唐陵汉墓匆匆怀古之后,回到桥上,已是西风初起夕阳西下的时分了。漫步桥头,我俯仰天地,思接汉唐,不禁感从中来,不可断绝。}

【温、李诗既有夸张,亦有现实基础。】

【“山雨欲来风满楼”已成为一种象征:重大事变前的紧张氛围。诗写到这种程度已很难超越了。从“史识”的角度认为许浑诗不如李商隐诗有一定道理,若从形象思维与诗艺角度看,许诗高于李诗。】

唐人写咸阳的诗作不少,佳篇也多。如喜欢写“水”而被人嘲谑为“许浑千首湿”的许浑,就曾作《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如刘沧的《咸阳怀古》:“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但他们的八句,似乎仍不及李商隐四句的《咸阳》: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

刘沧与许浑都是一般性的感时伤逝,而李商隐的诗则不仅有“史实”,而且有“史识”:如果施行暴政而失掉民心,即使皇权神授,哪怕有山河之险,也不免倒台和灭亡。秦始皇如此,咸阳原上埋葬了西汉九个皇帝,十来个唐代帝王,他们不就是历史上来而复去的匆匆过客吗?在李商隐之前,李白早就唱过“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了。在李商隐之后,鲁迅也曾在《无题》诗中一说“六代绮罗成旧梦”,二说“下土惟秦醉”,化用李商隐诗的典故而借古讽今。

提到咸阳或渭城,就不会忘记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后来因被之音律管弦而称之为《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水之上有桥,唐人送人西行,一般都送到渭桥折柳为别,王维的《渭城曲》,写的就是桥边送别的情景。这首绝唱一出,就传诵不绝,后来谱为《阳关三叠》,唐代长庆年间有位歌唱家何戡,就善唱此歌,刘禹锡就曾说“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而现代作家郁达夫的《西湖杂咏》,也有“如今劫后河山改,来听何戡唱渭城”之句。然而,此城已非彼城,此桥已非彼桥。隋唐之后渭城城址屡经搬迁,现在的咸阳市,系明代在渭水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而唐代的渭城,原址在今咸阳市西北之聂家沟。难怪我先前穿越咸阳市区时,不论如何左顾右盼,怎么也找不到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时,相送复相别的那座杨柳青青的客舍,且不说“元二”,连王维自己也不见影踪,不然,我也会去“劝君更尽一杯酒”,和王维一握手而加入送行的行列呢。

【“绝唱”“绝”在何处?不复有能超越者。王维把个体经验上升为普遍经验:不舍与劝勉,担忧与祝福,无奈与豁达……惜别时的诸多情感尽在其中。后人无法超越,就只能引用了。】

{当年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携杨贵妃西逃,为阻绝追兵而焚毁渭桥。桥亡河在,那里便成了“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我们在新建的咸阳公路大桥上徘徊,久久俯视桥下的渭河流水。来不及去寻访那叠印着李白、杜甫和王维的足迹的咸阳古渡了,苍茫暮色袭上我们的衣袖,远处的长安城已举起万家灯火,在喊我们回到现代的红尘中去。

大雁塔

我追踪杜甫、高适、岑参等诗人的足迹,终于在朝阳初升时来到大雁塔,然而,却无法和他们联袂攀登了,我已迟到了一千多年。好像急急忙忙去赴一场盛会,待至赶到会场,早已曲终人散,只留下你形单影只,凭空想象演出的盛况而不胜低回。

唐代的长安,有如现在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柏林,是当时世界上最壮丽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在“贞观”“开元”之治的盛唐,更是声威远播,万邦来朝。然而,{人生有悲欢离合,历史有兴衰更替,“安史”乱后,唐朝江河日下,京都也日渐败落,复经唐末的战乱和兵火,长安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时至今天,往日的宫殿楼台千门万户,只能从考古学家绘制的复原图样中去追寻,而昔年的诗酒风流、昌盛繁荣,也只能从诗人流传至今的作品中去想象。

【国力第一,人口第一,都城第一。长安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然而,目击唐代盛衰的见证人仍在,那就是唐高宗李治之时修建而屹立至今的慈恩寺内的大雁塔。而先知者的预言呢,那就是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了,时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的秋天。3年之后,安禄山骑兵的铁蹄,就将关中大地大唐帝国践踏得一片狼藉。其时大雁塔高峙半空,听到了也见到了下界的鬼哭狼嚎,愁云惨雾。

那年秋日同游并同登大雁塔的,有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和薛据,前三位是盛唐的诗坛俊杰,后二人也非等闲之辈。除薛据之作失传外,其他人的作品都流传至今,而且题目大同小异,可谓中国诗史上一次颇有意义的同题诗竞赛。最差的是储光羲的诗:“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这已是他写景的好句,结尾的“俯仰宇宙空,庶几了义归。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也不过一般的居高思危之意而已,而且认为万事皆空,只有佛家的“了义”才是最后的归宿。高适与岑参的写景胜过储作不止一筹,高适说“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主。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岑参说“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都颇能写出塔的高峙和登临的感受。但53岁的高适,其结句是“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抒发的仍然是一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岑参的结句是“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正当38岁的盛年,就想退隐宗佛,也未免过于消极。

【以“退隐宗佛”为消极,是一种偏见,是儒家立场的偏见。】

{在洞箫低吹、单弦缓奏之中,大雁塔的最高层,轰然而鸣的却是杜甫的黄钟大吕之声:}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宴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同题比较,参照系数更大,可比性更强。由此,我们能更清楚看出诗人诗力的高下。】

{杜甫他们登临咏唱之时,到处莺歌燕舞的大唐帝国已经危机四伏,}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独揽大权,斥贤害能,朝政日非,{昔日励精图治的唐玄宗,也已经蜕化成为贪图享受终日醇酒美人的腐败分子,安禄山秋高马肥,反叛的旗帜即将在朔风中飘扬。}前来登临大雁塔的几位诗人,他们的写景都各有千秋,不乏佳句甚至壮语,但在眼光的锐利、胸襟的阔大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方面,杜甫之作不但高出其余几位不少,同时也是唐代诗人写大雁塔的近百首作品之冠。时代的深忧隐患,社会的动荡不安,个人的忧心如捣,这一切都交织在“登兹翻百忧”的主旋律之中,全诗就是这一主旋律的变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惜哉瑶池饮,日宴昆仑丘”,他讽刺唐玄宗贪于声色而荒于国事,他预见到时代的动乱有如山雨欲来,因而发出了“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的警告和预言。“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前人不早就这样慨乎言之了吗?

【“诗圣”之“圣”常体现在这“第一等襟抱”。杜甫的“忧心”已内化为他的诗思与诗情,所以诗句中常传递一种大悲悯大情怀而自然贴切,且诗意盎然。这有时需要细细咀嚼。】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原籍唐朝的大雁塔,千年来一直候我登临。沿着塔内的回旋楼梯,踩着杜甫的足迹,高60多米的古塔将我举到半空之上,凭窗阅读四方风景和千古兴亡。极目远眺,只见浑圆浑圆的地平线,千秋万代以来就和天边青蒙蒙的雾霭捉着迷藏,至今没有了局;低头俯瞰,唐宋元明清早已退朝,即使是月夜,也再听不到李白听过的万户捣衣之声。只见成群的大厦高楼拔地而起,汹汹然想来和大雁塔比高,而纵横交错车水马龙的大街是现代的驿道,喇叭声声向大雁塔宣告:昔日的长安已经不在,你面对的是今日的西安。以笔为生,以笔为旗,有时也要以笔为剑呵,在高高的大雁塔上,我书生气地想。虽然“斯人不可闻”,但“余亦能高咏”,面对八面来风,我高声吟咏杜甫登塔的诗章,以乡音呵湘音。流浪的鸟,过路的云,还有曾经认识诗人的八百里秦川,都在下面倾听。

华清池

在登大雁塔而赋诗之后三年,也就是公元755年11月,困守长安10年,最后得到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从八品下小官,专司管理武器仓库和公私驴马的杜甫,从长安去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他半夜出发,黎明时过骊山,凌晨经华清池。{华清宫里,唐玄宗和杨贵妃及大臣们正在寻欢作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将沿途的见闻及归家后的感受,写成有名的一代史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当时没有电话电报和电传,安禄山已经在范阳即今日北京附近起兵,鼙鼓震天,铁骑动地,唐王朝却仍在“形势一派大好”中歌舞升平。

【这样的诗句只能在唐代产生,其他任何时代都不可能。这由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决定。特别相对于其他朝代,唐代的“文字狱”“威力”较小。从这个角度说,杜甫是幸福的,因为他不需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8年过去,干戈扰攘,血流漂杵,生灵涂炭。白发唐玄宗与红颜杨贵妃的个人悲剧,“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的时代悲剧,都终于烟尘落定,进入了历史,让后人评说。50年后,在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当县尉的白居易和友人议论天宝遗事,不禁感从中来,写下了千古传唱的《长恨歌》。它的主要倾向是咏叹李、杨的爱情,还是讽喻?它表现的是二者兼有的双重主题吗?或者,它主要是抒写诗人自己悲时叹逝感伤家国?白居易没有也不应该直接说明,但却使得后人聚讼纷纭。一代人,黑发争成了白发,一千年,哀史争成了历史,至今也仍然没有定论。

一千年后的一个夏日,再不见剑戟森然的羽林军守卫巡行,也没有高力士指挥下太监们的盘查喝问,大约当年杜甫和白居易都不得其门而入,我却只买了一张窄窄的门票,便昂首阔步跨进大唐的皇家禁苑华清池,于其中悠哉游哉,流连半日。

华清池位于西安城东约70里的骊山之下。山麓温泉流涌,周幽王在这里建过“骊宫”,秦始皇易名“骊山汤”,汉代改建为“离宫”,唐玄宗时更环山筑宫,宫周建城,名为“华清宫”。因融园林宫殿为一体而以温泉为中心,一些宫殿又架筑于汤泉之上,故又称“华清池”。唐玄宗每年农历十月均到此避寒游幸,次年开春才回到长安。在封建时代,朕即国家,唐玄宗在华清池初逢儿媳杨玉环,惊为天人,辗转反侧,于是他“曲线救国”,将玉环度为道士之后再册立为贵妃,其时杨贵妃才27岁,而唐玄宗已是垂垂老矣,奔61之年。“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于是,{华清池便成了他们的游宴之地与温柔之乡,后来因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更是名闻遐迩。}

【这里曾演出过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荒唐剧。】

鼎盛时期的华清池宫苑,从骊山山麓一直延伸到如今的临潼县中心。沧海桑田,今日整修后的华清池,已只是旧时的一小部分,如同泱泱上邦沦为蕞尔小国,一国首富降为中产人家。但进得宫来,你仍可以感受到一派富丽豪华的皇家气象:回廊如带,水波似镜,绮户低垂,檐牙高啄。在仿唐新建的宫殿里,你当然已见不到演出霓裳羽衣舞时那翻飞的长袖,在新发掘的原来专为贵妃修建的浴池“海棠汤”旁,你当然也无缘得见贵妃如一朵出水芙蓉。西绣岭第三峰峰顶东侧,有唐代长生殿遗址,那本是侍神的斋寝,白居易时隔数十年,又未能到华清池实地考察,故在《长恨歌》中误将其作为李、杨的寝殿。实际上,“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寝殿是“飞霜殿”,在海棠汤之北。七月七日月明之夜,如果你来原址侧耳细听,也许还能听到唐玄宗和杨贵妃山盟海誓的私语之声。如果你听不到,你说,那必要时就只好请高居其上的骊山出面作证了。

可以作证的,不仅有耳闻目见的骊山,还有唐人的诗句。除了杜甫和白居易之外,曾作《宫词》百首的中唐诗人王建,追念开元盛世,也有《华清宫》一绝:“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吴融的《华清宫》则颇有杜甫诗的遗风:“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而多忧时感世之作的杜牧呢?他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则更是时代的诗的证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驿马飞奔,不是为军情政事,而是为皇妃赶送荔枝。】

【这边已是鼙鼓动地,喊杀震天,那边却依旧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这边还以之为心腹,那边却早已暗藏杀机。】

【杜牧咏史诗令人深思。】

封建时代的中国,是君主集权专制的国家,所施行的是生杀予夺皆出于帝王的人治,帝王本身的素质和才能如何,往往决定国家的兴亡和苍生的苦乐。{唐玄宗本是英明有为之主,但在位时间过长,长达45年,又无监督机制,到后期已经从明君变为昏君,导致天下大乱,国事不可收拾。}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杜牧的诗,岂可只视为感慨一时一姓的盛衰吗?

漫步华清池内,在写华清池的唐人诗句中神游,我恍兮惚兮,思接千载。待到回过神来,一千多年的时光早已随风而逝,唐玄宗和杨贵妃也早已一去不回。只有逶迤骊山,仍高高在上,俯瞰尘世,唯有温泉流水,仍汩汩潺潺还似旧时。

灞桥柳

汽车往东奔上西安到临潼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20余里,便到了史名与诗名俱盛的灞桥。晚唐诗人郑綮说,他的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后代遂以“灞桥诗在”“灞桥风雪”指作赋吟诗。今日我来是乘坐现代的桑塔纳,而且是其热可比南方的盛夏,我不想风雪中吟诗,驴背上得句,但是,灞桥杨柳能赠我一章散文吗?

长安之东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竟然不管滋水愿意不愿意,竟霸道地径行将它改名为灞河。秦穆公早就不在了,但阅尽千古兴亡、流过唐宋元明清、读过无数灞桥折柳诗篇的灞河仍在。{灞河之上,秦穆公建有以舟相连的便桥,汉代定都长安,才正式兴建砖木结构的桥梁,后代许多桥梁如至今犹存的赵州桥,都是它的后辈子孙。}没有河就没有桥,如同没有树就没有果实,但灞桥的名声却远在宽约四百米的灞河之上。自秦汉以来,它沟通北中国的东方与西方,是官员与百姓东去西来一桥当关的重要关卡和通道。灞桥两岸,广植杨柳,汉唐之时行人由长安远去西北,亲友们送到渭桥折柳为别,而从长安远去东南呢?则于灞桥折柳相别。暮春时节风中柳絮如雪花,不知由哪些评委评定,“灞桥风雪”就进入了“长安八景”之列,而灞桥也就成了中国历史和中国诗史中的一座名胜。

【渭桥与灞桥,一西一东,皆为长安送别胜地。】

{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为销魂桥。”离别少不了柳条,甚至还有箫管伴奏,那至今没有消逝的箫声,从李白的《忆秦娥》中越千载而传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这首词,上片歌长安东南之灞陵伤别,下片咏长安西北之汉家陵阙,柔婉与悲壮兼而有之。至于说到“年年柳色”,在李白之后,盛唐的戎昱也曾在《途中寄李二》中咏叹:

【折柳送别取谐音“留”之意。代代相承,已成一种仪式。唐时对很多人来说,灞桥折柳送别更多了一重悲伤,因为长安为都城,而离开京都者多为落魄之人。】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从诗中可见,当时河滩东西,官道两旁,杨柳低垂而枝条拂地。附带提及的是,此作在《全唐诗》中也归属于李益名下,而且题目相同,同时又属于另一位诗人杨巨源,只是题目为《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一诗三主,如果其中一人像当代某些作者一样动辄诉诸法院,不知法院如何宣判版权所有。届时只怕要请灞岸之柳出庭作证。也许是多年来攀折者太多,加之后来者不愿重复前人,要故意抬杠,于是我们又见到另一种景象,中唐时的韩琮在《杨柳枝词》中就写道:

枝斗纤腰叶斗眉,春来无处不如丝。

灞陵桥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

【这种现象少见。】

【抬杠亦有道理。柳短了,离别长了,亦可解。】

两位诗人虽都是唐人,但异代而不同时,所见所感同中有异,也都各有妙趣。你如果觉得柳长柳短不知听谁的好,那就兼听则明吧。

将车停在灞水桥头,我们在桥上漫步,左顾右眄。公路两旁仍然绿柳依依,毫无疑问是唐柳的不知多少代的苗裔。宽阔的河床上则到处是沙洲绿滩,枯瘦的水流像中国大地上它的许多同行一样,都已经患了污染之疾。{什么时候灞水还能像唐代一样清碧丰沛而一苇可航呢?}虽然其清明浩阔已远不如从前,但一千多年的风沙吹过去,李白写灞水的《灞陵行送别》却仍然流光溢彩,如同刚在纸上一挥而就那样新鲜: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黄鹂愁绝不忍听!

我的前辈同乡王夫之先生,在《唐诗评选》中曾说这是“夹乐府入歌行,掩映千古”的杰作,不知他当年是否到过灞桥。我往日读这首诗,也只是在故乡长沙,人隔千里,且局促于小小的斗室书房。今日有幸一睹此水,亲履斯桥,我当然便忘乎所以地高吟起来,不管那座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梁听得懂听不懂,也不管桥下年高体迈的古老灞水听不听得清。我只顾自己心血如潮,放声吟诵,李白正在唐朝正在千年的那一头倾听,我毫不怀疑,你信不信?

【“乐府”因入乐要求,音韵节律相对要求较严,而由乐府发展而来的歌行相对要求较宽,句式自由,灵活多变。】

曲江池

未到曲江池,好像美人如花隔云端,令人心神向往;来到曲江池,美人已化为黄土泥土尘土,你会又一次憬然领悟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沧桑。

还是在少年时,我就已经从唐诗中和历史读物里初识曲江池了。长安城外约5公里的东南方,离大雁塔不远,有一处游览胜地,秦代名“宜春苑”,汉代叫“乐游园”或“乐游原”,其中有盛开荷花的芙蓉园,还有一处弯弯曲曲长约7里的湖泊,人称曲江或曲江池。{这里美如江南:湖水清亮似绿绸,夏天在水面绣了许多红莲与白荷;近岸处则是菖蒲与菰米的天地,湖畔柳丝拂地,乔木参天,亭台楼阁在两岸凌波照水,如同在举行盛唐的时装展览。}从唐代中叶开始,进士们及第后要去大雁塔题名,来曲江池畔的杏园举行宴会,“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这就是刘沧《及第后宴曲江》的开篇自白。唐玄宗为了自己和贵戚们的游乐之便,由大明宫至兴庆宫往南直至芙蓉园和曲江,沿城墙修了一道两边是城墙中间是行车大道的“夹城”,他们心血来潮,就可以从夹城直趋曲江。“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这是杜甫在《秋兴八首》中的记叙。每年阴历三月初三,到水边除垢呈祥是自古相传的习俗,唐代上至皇亲国戚,下及百姓平民,也纷纷到曲江游赏,风光更是盛极一时。

【“乐游原”已成一种象征,一种代名,指代盛世美景。】

【古称“修禊”。《兰亭集序》中有“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之述。】

我慕名远道而来时,曲江早已面目全非。当年的曲江池,已变为一大片低洼而弯曲的麦田。麦田周围树木稀疏,工厂的烟囱在吞云吐雾,民房与厂房踵接肩摩。“鱼戏芙蓉水,莺啼杨柳风”,张说的鱼戏与莺啼呢?“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的蜻蜓和蛱蝶呢?“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卢纶诗中那些映水的玉宇琼楼呢?不只是现在的我已不复得见,唐代末年的诗人豆卢回,在他仅存诗一首的《登乐游原怀古》中,也早已说“昔为乐游苑,今为狐兔园”,而到北宋诗人李复的笔下,曾极尽繁华的曲江,就已经是“唐址莽荆榛,安知秦宫殿”了。

【这些诗句都印证了当年曲江池之昌盛。】

曲江池的由盛而衰,除了水源枯竭这一自然灾难之外,关键在于人祸。后期的唐玄宗,由英明之主变为昏聩之君,任用奸人,远斥贤者,朝政与国事日非。因宠爱杨玉环,他竟在同一天封大姨为韩国夫人,三姨为虢国夫人,八姨为秦国夫人,每人每月赐可买500担米的10万钱作脂粉费。{杨玉环的堂兄杨钊,本是游手好闲的纨袴无赖,玄宗认为“钊”字由金刀组成,有失吉利,故赐名杨国忠,并作为李林甫的接班人当了宰相。}他一身而兼40余职,百般诬陷正直有才之士,千方迎合贪图享乐的玄宗,贪污受贿不计其数,仅细绢就收藏3000多万匹。他曾对人说,他是碰上了机会,此时不捞,还不知日后是什么下场,名声无所谓,还不如眼前尽情快活。这倒可以作为现代的贪官污吏的前车之鉴。现代的脏吏邪官,群众视之如同瘟疫寇仇,他们的名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恐怕是其源有自吧?“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杜甫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的《丽人行》,揭露了皇室的追欢逐乐,骄奢淫逸,而结束全诗的“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批判的锋芒,直指其下场仍与金刀有关并不吉利的杨国忠。有识有胆的杜甫,真不愧“诗圣”这一光荣尊贵的称号。

【这些数字已不再枯燥,而是生动地呈现了唐玄宗的昏聩与杨氏的贪婪。】

安史之乱,是唐朝也是曲江池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乱后,唐朝已成了一轮不可逆转的西下夕阳,而往日如同美人的曲江池,也日见形容憔悴,无复盛时的风华。“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这种时代的沧桑巨变,长安沦陷时落于敌手的杜甫,在《哀江头》中已有身历目击的反映。数十年后,忧心国事的李商隐也写了一首《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是《哀江头》的名句。时局大变,而花草却年年依旧,没有终结穷尽之时,令人无限伤感。】

而应该与此诗写作时间相近的《乐游原》,就更为概括而警策。{胜地的衰败,唐王朝的日之夕矣,自己年华老去而壮志难申的悲哀,眼前景,世间事,心头情,无限丰富的内蕴和意韵,一起压缩在寥寥20个字里,有如冰镇了千年而新鲜一如昔日的多味之果,让后世的读者重新品尝它的苦辣酸甜。}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朝,早已降下永远不再升起的帷幕;李商隐,也早已转身走进了台后,再也不会出场。在李商隐驱车吟诵过的乐游原,在穿过原来曲江池的“雁引公路”旁的高地上,回眸20世纪那一轮饱经沧桑的落日,面对地平线上那欲吐未吐的晨光,豪情未衰,热血未冷,且让我张开筋力未老的臂膀,抱起新世纪的第一轮朝阳!

客舍并州

并州,这个曾经照亮过中国诗歌史的名字,就是今日山西省之省会太原。“太原”之名其来也久,古人曾说“太原,原之大者”,故太原也即“大平原”之意。山西省四周崇山峻岭,而汾河两岸则平原广袤,所以远古之时就泛称汾河流域为“太原”,直至春秋后期才词有专属,“太原”才专指现在的太原地区。不久之前,我曾从杏花春雨的江南,远赴白马秋风的塞上,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当然要前去拜访,以了却心中无日不念之的夙愿。于是,我终于在太原作了匆匆数日的他乡之客。

【“太”者,大也。】

【化用。】

然而,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没有写成“客舍太原”而是“客舍并州”,却是由于我与诗的宿缘。太原之又名“并州”,乃自汉朝始。中唐诗人贾岛的名篇《渡桑乾》(又云作者乃“刘皂”,诗题为“旅次朔方”)有道是:

客合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认他乡作故乡是一件伤心的事。但曾经久留之地,离别之后自会产生乡关之情。】

对这座黄土高原东畔晋中盆地北缘的城市,我早在儿时就于贾岛的诗中相识。贾岛作客并州长达10年,而千年之后的我却只是来去匆匆7日。{山水有缘,人也有故,便径行借用他的诗句之半作了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我想贾岛如果有知,也会欣然首肯的吧。}

无巧不成文的是,我们的下榻之地,正是位于市中心迎泽大街的并州宾馆。从公元前497年古晋阳城问世算起,太原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乃中原北门的军事重镇,有“北方锁钥”之称。所谓“东带名关,北逼强胡,……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往日的雄风胜概,令人至今仍凛然可想。这里也是唐代李渊、李世民父子的“龙兴之地”,他们就是于此起兵,战马奔腾出一个新的鼎盛王朝,旌旗飞舞出历史上的大唐时代。虽然历经桑田沧海,今日太原城内古迹已经不多,只有位于城之东南隅建于明代的崇善寺,以一座仅存的大悲殿,向人诉说火灾劫后的余生,而更南的永祚寺内,那从明代至今依旧巍然高峙的双塔,也年年在秋风夕照中追忆已经远逝的历史。但是,今日的太原确乎依然有王者之风,城区四展,广场宏大,马路宽广,高楼耸峙,主要街道来去竟然共有8条车行线,那种气象,直追北京东西长安大街的项背,如果李世民的昭陵六骏复活,足可以供它们并辔以驰驱。然而,我非武士而是文人,我感兴趣的不是往昔的干戈杀伐,而是诗人的翰墨流风。

【“胜概”即“胜事”“胜景”。】

山西堪称地灵人杰,而并州更是人文荟萃之区。即以唐代而论,且不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和花间词派的鼻祖温庭筠,籍贯并州的,除了自称“太原白氏”的唐代诗坛第三号人物白居易之外,至少还可以数出“三王”——王之涣、王昌龄和王翰,他们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作品,仅仅只有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其名字也可以历经时间风沙的吹刮而不朽了。何况有前来作客的李白,写下了格调高逸的《太原早秋》,何况还有前来凑兴的贾岛,也反复其言地把并州写进他的诗行里。昔日大学的同窗尹世明君,陪我在城内寻寻觅觅,却始终找不到白居易的半点踪影,也不见“三王”与李白的哪怕是飘然而过的一角衣衫,我无法请他们把酒言诗并把袂同游了,千秋异代不同时,真是令人惆怅。{回到并州宾馆,我只有痴痴地等待贾岛,也是作客并州的他,或许会前来敲门吧?}

【一地一代,产生了如此多的诗文大家。可与并州并驾齐驱的地方实在难找。】

入夜,门上有啄剥之声,我一跃而起,但来者并非贾岛,而是供职于北岳文艺出版社的友人解正德君,他是拙著《写给缪斯的情书——台港与海外新诗欣赏》的责任编辑。他说已经买好了北去五台山三日游的汽车票,所费不菲,明天凌晨便可结伴起程。

五台山包括东西南北中五峰,环周500里。原有庙宇360座,现仍有100余座,而台怀镇的庙宇从东汉永平年间开始修建,寺庙之多,为五台山之最,而“佛光寺”则是今日唯一可见的唐代建筑实物。次日,我们在台怀镇四山的庙宇中瞻拜,只见白塔钻天,红墙覆地,殿宇辉煌,黄瓦耀目,香烟在钟声中袅袅,青灯于古佛旁荧荧,{我们随滚滚人潮在众庙之门众妙之门涌进退出,只感到庙不可言妙不可言。}

【同音仿造,妙不可言。】

说庙不可言也不全是事实,我印象最深的为“二顶”,一是菩萨顶,一为黛螺顶。菩萨顶位于高峻的山巅,山门外共有108级石阶,佛家说人生有108种烦恼,据说登至石阶顶端,即可将所有的烦恼踩于脚下。我奋力攀登而上,也顾不得诸多烦恼是否都已化为云烟,便和正德去顶侧的“康熙行宫”浏览,康熙5次巡幸五台,4次宿于菩萨顶。在昔日的行宫禁地,我们也大摇大摆地摄影留念。在庭院中,只见两株古松撑起一角青空和几百年悠悠岁月,往日帝王的丰功伟业与赫赫声威,都化作了炎阳下香炉里的袅袅青烟。黛螺顶与菩萨顶隔台怀镇而相对,合奉五个台顶的5位文殊菩萨,108级青石台阶如石瀑,从山顶的五方文殊庙前奔泻而下,从山脚仰望,只觉庙顶压人眉睫,不胜重负。我携5岁的小外孙虹豆歇歇爬爬,攀援而上,在“五方文殊殿”进香。我乃碌碌于尘世的凡夫俗子,不敢想望在人世间烦恼全消、六根清净,但在商潮澎湃、物欲高涨的时代,我坚守的是书房那一方净土,文殊菩萨主管智慧,我不祈祷菩萨保佑我日进斗金,如能启我智慧,增长我的无贝之“才”,让我手中的秃管变成一支生花的彩笔,则于愿足矣。

黛螺顶居高临下,将山下的古寺旧庙都一一招来眼前,那是中国佛教史一幅幅重要的插图。我不由想起唐诗人綦毋潜,他当年来游五台,曾写有《宿龙兴寺》一诗:

香刹夜忘归,松青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静,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传说佛说法时诸天感动,撒下香花作为“供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说:“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空虚。”】

由庄严肃穆的佛界而凡心俗念的红尘,俯瞰车水马龙的台怀镇,似仍听见人声鼎沸,笛音成阵,乐曲飞扬,正德不禁若有憾焉:

“一个人要培养佛性禅心,在心灵深处拓开一片清凉境地,诗书一卷,清茶一壶足矣。在物欲日炽世风日下的年头,佛地也不能独保清净和清静了,佛教圣地竟变成了旅游胜地!”

我想,他大约是指肩摩踵接的人流,纷来沓往各种牌号的假公济私的小轿车,随处可见的不夜城卡拉OK、香格里拉夜总会,以及扩音器中忘乎所以的流行音乐吧!

“夜总会、桑拿浴、卡拉OK入侵到这里,真是不恭不敬。”我说,“但真正的佛教徒不远千里而来,当然心怀虔诚,有些人虽既非教徒也非居士,到这里也该是心存敬畏的吧?{佛教导人向善,有助于化社会的戾气为祥和,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果对菩萨都君子不敬而小人不畏,人人都敢于亵渎神明,像‘文革’中那样,那就大可忧虑了!”}

【对佛心存敬畏,对万物心存敬畏,应当比“大无畏”更能导人走向“善地”。】

我们的对话在黛螺顶随风而散。不知对面山巅菩萨顶的菩萨是否听得见,也不知身边的神明们是否听得清。我回过头来,只见五方文殊菩萨法相庄严,默然无语。

我们原车从原路返回太原并州宾馆,假日旅游公司让我们又享受了一个难忘的假日。第二天黎明,我们去太原市西南25公里之悬瓮山下朝拜晋祠,梁靖云兄也是大学时代的同窗,他驱车陪同前往。

{五台山的庙宇是人与神来往的殿堂,表现了人对天国的追寻和向往,晋祠则是人与史交通的驿站,显示了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现世的珍惜。}这从“晋祠”名称的由来也可以看出。晋祠,原是奉祀西周初年晋国开国侯唐叔虞的祠堂。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原殷商侯国唐国叛乱,为周所诛灭,周成王与弟叔虞戏,封叔虞于唐,故称唐叔虞。叔虞传位于儿子姬燮,因境内有晋水,故改国号为“晋”。李渊父子名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之后将太原尊为“北京”,就是追本溯源,纪念他们的发祥之地。中国人叫“汉人”之外更称“唐人”,历史虽然源远流长,但在这里却可以寻觅到源头最早的波浪。

【中国人又称“唐人”的根源在此。】

晋祠创建的具体年月,已经是一团无法索考的历史烟云了,据文献检索,它最早是矗立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即使仅仅从那时算起,距今也有1500余年的悠悠岁月。夏日的豪雨即兴挥洒,我们在水气空濛中来晋祠作半日之游,刚进大门,便一脚跨进了远古。

晋祠的古迹多达60余处,匆匆半日怎可追踪悠悠的历史?倘若说走马看花,也只能看到花的一枝半枝,如果说蜻蜓点水,那就会连尾巴也来不及打湿了。沿中轴线的水镜台而前,智伯渠的莲花台上四角,有四尊高两米余的铁铸金人,他们从宋代就站定在这里,神态威武,巨目怒张。是北宋杨令公的部下,还是南宋岳飞帐中的武士?我近前放胆拍拍他们高大的肩臂,仿佛仍有暗鸣叱咤之声从已经远逝的岁月轰然传来。祠区之北有“贞观宝翰亭”,亭内李世民手书1203字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字体流丽圆转,一派泱泱大国之风。我趋前以目光轻轻拂拭,那遥远的中国历史与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刹那间似觉仍然伸手可及。附近的唐碑亭,有前人集杜甫诗而成的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前者代指李世民所撰的碑文,后者代指他的武功。

【“集联”是对联的一种重要形式,好的“集联”往往令人称绝。镇江焦山夕阳楼上集联——“夕阳无限好”(李商隐),“高处不胜寒”(苏东坡)——也是妙趣横生。】

晋祠内的人文景观已经领略不尽了,圣母殿两侧那三千年前的周柏,又远从周朝来镇住你左顾右盼的眼睛。它们结队成群,有的依然挺立,神色傲然地冷对时间的风霜,有的虽然力倦精疲而斜靠在邻伴身上,但却始终不肯倒下。最令人惊心的是,它们的根部和大半截身躯虽然俱已筋骨裸露,如同颜色赭灰的化石,但它们却依然不甘年华老去,其上依然枝繁叶茂,华盖青苍!{面对这一群树中的长老,时间的见证,阅尽兴亡的旁观者,任你是什么英雄豪杰,也不得不承认人生短如一瞬,不得不叹息人世的短促与天地的悠长!}

晋祠后倚悬瓮山,祠内有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为晋水主要源头,故难老泉的联语均与水有关,如“昼夜不舍,天地同流”,如“悬山玩翠,袖海观珠”,如“泉出乎地,地久泉俱久;水生于天,天长水亦长”,而祠内以前确实是处处碧波荡漾,曲水流觞。为晋祠的碧水写照传神的,莫过于李白了。

开元二十三年,李白的好友元演的父亲任太原尹(太原府最高长官),元演曾邀他来游太原,自初夏而至早秋。李白后来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说: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李白虽然喜欢夸张,但那“流水碧玉”与“浮舟弄水”,却纯是写实的笔墨。然而,现在晋祠的流水已经浅可见底,且时有干涸之虞,特别是不知惜福的游人,不断将易拉罐、塑料袋之类的现代垃圾随手抛入古老的水流之中,{这大约也是一种遍于国中的“国粹”吧?清流浅涸,船帆不知去向,溪沟脏污,碧玉已经失色,如果李白一朝酒醒飘然再来,看到他的诗句被时间和游客篡改得如此面目全非,不知会作何感想。}在高悬“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风”的“流碧榭”前,我不禁思接千载,直到几记清钟穿林越水而来,才将我从想入非非与飞飞中敲醒。

【现代人过度地浪费资源,不懂得感恩,不知道惜福,实可痛心。】

贾岛或刘皂离开作客10年的并州,对并州不免油然而兴乡关之思,我作客只有7日,还来不及把他乡认作故乡。但我也曾北上五台,高攀人与神交接的殿堂,南下晋祠,流连人与史交通的驿站。如今人在江南,且让我匆匆走笔挽留我永远的回想。

【初读这样的文字,只觉得李元洛先生是一老顽童,及再读,多读,读完全卷,你会发现几乎每篇都有这样深情的文笔,它带给你不能自已的情绪激荡。】

与李白同游庐山

远在唐朝的诗家天子李白,常常使我于千载之后低回怀想。春夜秋宵,在展读《李太白文集》而一灯独对之时,我真希望他忽然从卷帙中飘然而出,和我于书房作长夜之谈;或是在音响中播放今人演唱的李白诗词歌曲,我也总是在不禁心醉神驰,击节而和之际,常常异想天开他也许会按响门上的电铃,来和我作千载一时的聚会。而近在隔邻却无缘一见的庐山呢?{那里是山水幽奇之地,风云变幻之场,陶渊明诗中早已多次提到的“南山”,就是它美丽的别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已批准它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文士留下了他们的吟唱,历朝历代,多少高官贵人在那里演出过他们的悲剧或喜剧,但更使我心神向往的,却是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曾经三上庐山,却是永远奔流轰响在他诗中的那条瀑布。何时能一游庐山而一晤李白呢?时当仲夏,忽接江西《百花洲》杂志的一纸书,邀我忝列“庐山笔会”,我大喜过望,这回不仅可以一偿往游名山的夙愿,而且可以邀李白同游了。

【诗人将自己高超的文化修养投射到山水田园之中,不仅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更使山水也因之有了灵性。】

虽自认为是李白的苗裔,可是我十分遗憾,连他的照片都没有见过一张,只怪唐代其时还远远没有发明摄影术。当代画家画李白像的倒有不少,但千载之下信笔由之,都是凭空虚构,有多少是近于“真人”的呢?在世界各地现今珍存的李白画像之中,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极为著名,因年代最早而弥足珍贵。这幅收藏于日本而影印行世的名画,我曾有幸观赏。梁楷生当13世纪前半叶,与李白时代相去不远,他该听到过许多有关李白的传闻,读过不少有关李白的文字资料,或许他还看到过唐人作品中的李白画像吧,其《行吟图》写意又兼写实:一袭巨袍飘然临风,隐约可见民间传说里李白腰间所长的“傲骨”,而相貌则是隆鼻大耳,眼眶深而眼梢长,依稀可见胡汉混血的风貌。——凭这张画像,我们就可以前去迎候而不致错过了,虽然作假行伪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但古往今来,什么都可以假冒,有谁能又有谁敢冒名顶替李白?{何况李白同时代的铁杆崇拜者魏万,在李白有生之年就曾作《李翰林集序》,记录了他万里追踪而终于在古之广陵今之扬州初见李白的印象:“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魏万是诗人而非画家,但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杜甫曾写有包括李白在内的《饮中八仙歌》,李白的朋友而被杜甫誉为“潇洒美少年”的崔宗之,也是其中之一,李白后来去金陵拜访崔宗之,崔喜出望外而作《赠李十二白》,他只有一首诗流传至今,但幸亏就是赠李白这一首,其中说李白“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他也没有忘记写李白人已中年而仍然精光照人的眼睛。李白从千年前飘然而至时,且不要说心灵的感应了,就凭梁楷之画,魏万之言,崔宗之之诗,我们怎么会至于错认?

【引前人之画之言之诗,写李白之真,李白形象跃然纸上,风流四溢。】

然而,到唐代路远山遥,时空修阻,我们当代人之间的一些信函尚且不免遗失,何况通古今之邮?我担心《百花洲》的请柬中途或者有误,或一时无法递到,于是我几通电话打到唐朝,辗转相寻,请李白一定赐驾相见:庐山脚下的星子县境,遥望香炉峰的鄱阳湖边。

我和青年散文家王开林、小说家聂鑫森乘坐现代的火车,从古长沙载欣载奔而至南昌故郡。然后换乘国产的“桑塔纳”,直去鄱阳湖边的星子县。在星子县之东南隅鄱阳湖之西北角,远眺长江,放眼烟波,心香三炷,伫候李白从千年前高挂云帆而来。

公元724年亦即开元十二年,年方24岁“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峨嵋山月在船尾,楚国波涛在船头,他离开四川顺长江而东下,开始了他生平的第一次壮游。庐山,喜爱登山临水的李白当然心向往之。船经九江,至湖口,他便从鄱阳湖扬帆南下,至庐山东南之星子县境弃舟登岸,雄秀巍峨的庐山接待过无数高人韵士,{它总是昂首天外,睥睨八荒,但这一回,也不禁微俯身躯迎候这位风华绝代的诗人的光临,而李白猛然抬头遥望,香炉瀑布也霎时更洗亮了他原本炯炯有神的眼睛,他便随口而吟成了《望庐山瀑布》这一千古绝唱。}我们在湖边等他,也是为了陪他沿原来的路线故地重游,让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水,惊醒他也许因岁月悠长而淡忘了的记忆。

【也可以说,是李白“双眸光”点亮了瀑布。于是瀑布流泻着永恒的诗性之光,其奇壮清绝的想象,永远令人惊叹不已。】

一艘古代的帆船终于乘风破浪而来,船头卷起千堆雪,一位身着唐代衣冠腰悬长剑的来者傲立船头,剑眉星眼,气朗神清,如同一颗巨星将四周骤然照亮,这就是我们久候而至的李白了。解缆系舟,趋前致候,说不尽的千年行路难,道不尽的异地相见欢。越过古老的田间阡陌,便上了现代的柏油公路,李白说他不知“桑塔纳”车为何物,他过去骑的是高头骏马,于是我们便请他登车,向晴阳朗照下的庐山东南麓缓缓而行。

“庐山风景在山南,山南风景在秀峰”,我们的前面便是秀峰了。秀峰并非一峰独秀,而是香炉、双剑、文殊、姊妹诸峰的总称。秀峰有二瀑,一瀑数十百缕而状若马尾,名马尾瀑;一瀑从绝壁直下千寻,如银河倒泻,俗称“匡庐瀑布”,也就是奔泻在李白诗中的那条瀑布。透过汽车的挡风玻璃,我仔细端详,虽然也觉得它颇为壮观,但并不像李白诗写的那样令人魂悸而魄动。心中不免疑惑,便回头向李白请教,李白若有所思,像是在重温千年前的旧梦,然后朗然而笑:

{“我那时正当青春年少,对‘开元之治’满怀热情和幻想,也还没有经历江湖的风波与庙堂的挫折,壮志逸四海,豪气干云天,加之时当夏日,山雨忽来,瀑水的声势也远比秋冬为大。我也许是写实而兼写意吧?”}

【想象中与李白对话,一是落实文题,二是消释心中疑虑。】

“15世纪末期日本画家祥启,曾作《李白观瀑图》,并题‘日照香炉’一诗于其侧,是现存最古的画您观瀑的作品。但他将您画成一位弯腰拄杖的老翁,我看时就觉得和您那首诗作颇不协调,现在经您一说,我就疑团顿释了。”我说。

先是诗人后来易帜为小说家的聂鑫森,曾数游庐山,他插言说:“现在也是夏天,但瀑布的水量已比前辈您那时为小,因为‘文革’中有某主事者认为,如此好水白白流失,太浪费了,可以截一部分去灌溉田地,于是这瀑水就被强行分流而消瘦了许多。”

【荒唐。“文革”中多有荒唐的事情发生。】

李白不知“文革”为何物,欲言又止,欲问还休,这个“时间差”太长太大,我们也不便多做解释,只于心中暗喜他幸亏没有躬逢其盛,否则也难以逆料后事如何。

【诗无达诂,见仁见智,但不能以此为理由混淆诗美。若没有李诗,徐诗当然难说是“恶诗”。有李诗,徐诗劣处就比出来了。李诗中“日照”“遥看”“飞流”“落”让我们明白了诗作产生的基础。“日照”呈“银河”之色;“遥看”缘“银河”之象;“飞流”见“银河”之质;“落”由幻入真写“瀑布”之状。诗性来自想落天外的奇思,但奇思必然要有现实基础。两者结合,便可谓之“诗”;结合得天衣无缝,便可谓妙诗。李诗即如此。】

【徐诗虽也有想象,但有不和谐处。一是首句之“直”与第三句之“飞”不统一;二是“白练飞”太“轻浮”,不能必然引出后句之“破”。这就给人“做”的痕迹,与李诗的“天然”不可同日而语。】

将车暂停于公路之侧,一行人便如众星捧月,簇拥着李白沿山路上行,至二瀑汇合之青玉峡,边仰观瀑水,边小作休憩。斯时斯地,触景生情,我自然联想到与李白诗有关的一场笔墨官司。在李白之后约半个世纪,中唐诗人徐凝写了一首题为《庐山瀑布》的诗:“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宋代诗人苏东坡对此颇为不满,写下《戏徐凝瀑布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苏东坡有自知之明,他似乎没有雄心再去写庐山瀑布,和李白一争高下,而是掉转笔锋去写山,他的《题西林壁》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者写山,一者咏水,是乐山乐水的两颗不夜之珠。}对李白咏庐山瀑布的诗,文人相重的苏东坡可谓推崇备至,但对徐凝之作却贬为“恶诗”,是否过于求全责备呢?清人马位在《秋窗随笔》中,认为徐凝的“一条界破青山色”出自《天台山赋》中的“瀑布飞流而界道”,而清代诗人兼诗论家袁枚,则更认为徐诗的三、四句“的是佳语”,并且指责苏东坡的海棠诗“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比徐凝写得“更恶”。众说纷纭,向无定论,现在李白当前,这一重公案请他了断,不是可以一言以决吗?于是开林率先而言曰:

“青莲老前辈,不知您对苏东坡的评价看法如何?”

“咏庐山瀑布的诗不少,东坡居士说‘古来惟有谪仙词’,我只能谢谢他的赞赏。众人常说我傲岸不谐,目无余子,其实我的诗文中也有不少赞扬他人作品之辞。说徐凝的作品是‘恶诗’,也未免贬斥太过了。”

“老前辈所言甚是。”开林说,“不知您听说过没有,现在分行书写的诗大陆叫‘新诗’,海峡彼岸叫‘现代诗’。大陆诗人写瀑布,丁芒的《听瀑》说:‘也许是行雨的雷电/疲倦了,来这儿洗沐?/还是东海的波涛/竟在丛山中走迷了路?’台湾诗人写瀑布,余光中的《飞瀑》说:‘不是失足更不是自尽/一路从上游奔腾而来/是来赴悬崖的挑战。’另一位诗人的《瀑布》只有两句:‘一条拉链/哗啦啦拉开两山翠绿。’他所本的,大概就是徐凝的那两句诗吧。”

“咏庐山瀑布的诗汗牛充栋,从南朝鲍照《登庐山》的‘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起,到清代刘爵湛《秀峰寺》的‘曲径随流水,飞泉隐绿烟’,不是成百上千,而是成千累万,但真正传诵人口而千古不朽的,却只有青莲老前辈这首诗。”鑫森说,{“可见作品珍在精粹,贵在经典,一篇上上之选,胜过万万千千的平凡之作。}可悲的是现在许多文人,其实并无一篇可以名世,无一字可以流传,已注定如同过眼烟云,还动辄张扬自己出了多少个集子,发表了多少万铅字,沾沾自喜,两眼向天,自骄且以骄人!”

“太白先生写庐山瀑布不仅有这首绝句,暮年再次登临,还写了一首有名的同题古风,其中的‘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被许多诗论家赞誉为‘冠绝古今’。”我望了望鑫森和开林,侧身向李白说,“您同时代的诗人任华,追寻您至长安,您已去了江东,他一直以无一面之缘为憾。他写了一首《寄李白》托人带给您,劈头就说‘古来文章有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并且特别标举‘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说‘余爱此两句’。可见天地间的大手笔,真是可一而可再!其实,作家大略可分为‘一般’、‘优秀’、‘杰出’、‘伟大’四级,名副其实的伟大作家,百年不遇甚至数百年不遇呵!”

鑫森接过我的话头:“可笑的是,有的人不知天之高地之厚。前些年在一次诗歌研讨会上,一位青年诗人口出狂言,竟然说‘李白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完全可以超过他的《望庐山瀑布》,我看每句就可以删掉两个字’。超越前人的豪情壮志固然可嘉,但如此目无传统而唐突前贤,浮躁张狂而不自量力,这种人也真是前所未有还看今朝了。”

【伟大如李白,世界几千年只有一个啊!】

“青莲老前辈是写‘望’中的庐山瀑布,而且是在‘日照’的背景之下,而且是明知故问的‘疑是’,如果每句删去两字,不仅‘远望’与‘日照’落空,后两句也变成了‘直下三千尺,银河落九天’,那就不是地震而是天塌,太危险了,太危险了!”开林说时,其表情仿佛真的心有余悸,不,心有“预”悸。

【难怪许多“新诗”无人阅读了!这等“诗人”写出的诗会有诗味吗?如前引那位写瀑布,“拉链”的比喻恶劣,“哗啦啦”的拟声浅俗。】

我们在议论之时、放言之际,竟然没有想到要去主动征求李白对这种高论和当今文坛的看法,待我们回过神来,想向他询问求教时,他不仅“笑而不答心自闲”,而且背负双手,昂首松云,以他的蜀地乡音,放声吟唱他晚年所作的《望庐山五老峰》。{此诗虽有隐逸之意,但毕竟仍是黄钟大吕之声,那金石之音在空中久久飞扬,使得水舞风回,山鸣谷应:}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李白高吟《望庐山五老峰》一诗,可能出于不胜今昔之感吧?他写《望庐山瀑布》绝句,正当生命的盛年,有如地平线上初升的旭日,而创作同题的那首古风之时,已是公元756年亦即天宝十五年,过去30多年,红日早已西斜,西天早已漫起向晚的苍烟。{经历了供奉翰林的荣光与赐金放还的屈辱,饱尝了四处游历干谒而终于壮志难申的痛苦,他在安史之乱中避居庐山,隐于五老峰之侧的九叠屏。}“吾将此地巢云松”,他差不多已经完全意冷心灰,打算和自己的诗章一起藏之名山了。千年后旧地重来,他怎能不饶多感慨?

【爱山爱水的李白只有将生命置于山水中,才能那样灵光四射,英气逼人。“吾将此地巢云松”亦可看作李白皈依山水的真心抒写。】

今日的庐山,已远非李白昔时的人烟稀少、山路崎岖,而是宾馆与疗养院踵接肩摩,环山与穿山公路四通八达。如此名山本不应该鸣笛,但大小汽车一齐鼓噪的喇叭噪声,已舍我其谁地代替了生风的虎啸与生怨的猿啼。牯岭原来人迹罕至,现在的长街短巷和无所不在的卡拉OK,已经将空山幽谷变成了闹市。我们避开青山中的红尘,在青莲寺的净室借宿一宵,次日经三叠泉而去五老峰之侧的屏风叠。

屏风叠又名九叠屏,在三叠泉之东北,因山如九叠屏风而得名,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高唱:“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安史之乱初起时,李白在此避难隐居,并筑“太白读书堂”。小小的金丝雀啼鸣的只是自己渺小的悲欢,然而,关心国难民瘼的诗人不会甘心归隐,遁入一己之私的小天地,只是由于报国无门,才像垂翅的大鹏栖息于山岩之间,而炯炯的眼睛仍在注视山外的八方风雨。李白在《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中,发出的是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在心中相斗相争的长叹息:“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时隔千年,“太白读书堂”已是一片荒烟蔓草,一般的游客对此也已茫然不知,只有李白依稀记得旧时踪迹,他带领我们拨开过膝的山间野草,挥开过眼的历史烟云,在千年旧居之前徘徊凭吊。}

【李白一生抱济世之宏愿,这样的诗句只能说“诗人之志”与“现实之状”是无法建立起真正联系的。或许这正表明了诗人的纯粹。】

旧地重来,触景生情。从李白的眉宇间,可以看到他还在因过去的不幸遭逢而感慨系之,我们也为之不胜凄然。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在江东起兵,以吊民伐罪相号召,三次派使者去庐山请李白出山,李白出于建功立业一申壮志的愿望,更出于救民报国的赤心热肠,终于应允了永王的征召而做了他的高级行军参谋。但中国历史上文学家而兼政治家、军事家的人物实在不多,才兼文武又大权在握的曹操,应该是屈指可数者之一。许多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在残酷的现实和翻云覆雨的权术之前,常常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不得全身而还。李白是一位天真烂漫的诗人,在文场上他是泰山北斗,罕有其匹,如杜甫所赞颂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也有诗人的敏感,早在天宝十载北游幽州期间,目睹安禄山的骄横坐大,他预感到唐王朝的危机深重,一场时代的狂风暴雨即将袭来,“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远别离》),他心中悲吟的,是大唐盛世江河日下的挽歌。杜甫是和李白同一级别的天才,他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中,也曾发出过先知者的盛世危言。对时代有如此敏锐深刻的认识,除李白与杜甫而外,不作第三人想。然而,在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李白却是一个连段位都没有的白丁,以前供奉翰林时,就连遭那些九段高手的明攻暗算,这一回又作了皇室内讧的牺牲品。即位灵武的肃宗李亨,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也是攘外必先安内,竟然以谋反之名肆行镇压,李璘被杀,忧国忧民投笔从戎的李白也锒铛入狱,在浔阳(今日之九江市)狱中饱尝铁窗风味。{受皇帝控制的传媒与见风使舵的舆论,纷纷对他交相攻击,落井下石,从杜甫诗的“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以想见李白其时的狼狈与悲惨。}素来豪放豁达的李白也不禁老泪纵横,浔阳狱中的泪水湿透了他的一袭青衫,也湿透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据说,幸得李白于其微时对其有恩而后来成为平乱之帅的郭子仪的营救,李白才免于一死,以年近花甲的暮年流放夜郎。真相如何,今日已难确考。

【李白入狱并非因为“诗”,并非因为“多言”,而是因为报国而“投错”了路。李白政治上的幼稚进一步印证了他作为“诗人”身份的纯粹与可爱。】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李白当年曾作《别内赴征三首》,鑫森现在虽主攻小说,但对诗却念念未能忘情,在李白当年应召出征之地,他不禁朗吟起来。

“我刚进大学时,就曾写过有关您的论文,发表在中文系的学生刊物《谷风》上。”我对李白说,“正题是‘忧国忧民的请缨之歌’,副题是‘读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不意今日与您同游,真是不负此生!”

“哦,你的论文可以一读吗?”李白欣然色喜,也许是为了奖掖后生。

“那是我的试笔之作。虽不敢说往事如烟,但逝水年华也已整整四十年,现在恐怕只能去中文系资料室寻觅了。”我为未能保存少作而遗憾,不免喟然而叹。

“我们的故乡在湖南,洞庭湖中的君山也是您的昔游之地。”开林说,“您当年从流放途中归来,途经江汉,在《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重到巴陵,也在《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中说什么‘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前人评论您这是‘胸襟阔大’,我读到的却是汹涌在您心中的那一股抑郁不平之气呵!”

【“碎”“楼”,“倒”“洲”,“铲”“山”,“铺”“水”,是否可说是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的具体化?】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那些帝王将相奸佞小人俱已化为土灰,而您的诗章却如百琲明珠,精光万丈。我们今日有幸和您同游庐山,什么时候,我们能陪你重游洞庭续写新篇呢?”我向李白探问,鑫森、开林的眼神中也满怀期待。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提到洞庭,李白就不禁诗兴勃发,豪兴遄飞,他轻声吟哦起昔日的名篇,}沉思有顷,说:“我本该回去了,在唐朝我还有许多未了事宜。不过,别时容易见时难,老远来一趟也真不容易,等《百花洲》的笔会结束,我们就结伴回湘吧!”

【“且就洞庭赊月色”“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天借一明月”——“赊”“买”“借”——在李白心中,天与人相通相融,这是李白式的“天人合一”。这样的“天人合一”,或许正是李白诗作上天入地、在天地间自由驰骋的深厚原因吧。】

大家喜出望外,不禁举臂欢呼起来。欢声久久不绝,飞扬在庐山的山巅水湄,时至今日,也仍回荡在我这篇《与李白同游庐山》里。

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将这首诗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比较,会有不少有趣的发现:一是写法相似。李诗先把“众鸟”赶走,让“孤云”离开,只留下自己和敬亭山相看相悦。柳诗让鸟“绝”人“灭”,只留下自己独钓寒江雪。二是20字中,相同的字有“山”“鸟”“飞”“孤”“独”五个。但两诗的意境、主旨、情趣却绝不相同。李诗的虚静意境、皈依心境、人山一体凸显“爱山爱水”之真趣、真情、真谛。柳诗的冰寒意境、孤高心境、“物我分离”彰显“独善其身”之傲岸与悲寂。写法相似,用字相同,旨趣迥异。这就是大诗人。或许柳诗受到李诗的启发,但柳诗绝不是模仿,而是独创。这表明旨趣对作品的意义远大于形式的意义。】

这就是吟唱在柳宗元诗中的潇水吗?我到何处寻觅那位从长安远谪而来行吟水湄的诗人呢?在一个高秋之日,伫立在横跨潇水的浮桥上,俯仰天地水云,极目江流上下,我不禁思接千载地想。不远处有公路大桥凌空而过,工厂笔立的烟囱傲上云天,宣告唐朝当年这一边鄙流放之地早已进入了现代。南方的气候已日渐变暖,此间已很少有冬雪光临了,何况现在正逢秋日,仍然清碧见底的潇水水面上浮光耀金,到哪里可以找到而且登上柳宗元的一叶孤舟,为他披上一件尼龙雨衣,送上一根新潮的不锈钢钓竿,陪他去垂钓满江的寒雪?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唐代,已是如日中天,为后代史家所艳称的“贞观”“开元”之治,正是所谓威震四邻而八方来朝的盛唐。然而好景不长,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的灿烂光辉黯然消隐,曾经极一时之盛的唐帝国,奏起的竟是江河日下的悲歌。北中国满目疮痍,未熄的烽火仍在四处燃烧。全国战乱前有900余万户,人口5000余万,战乱后仅余290余万户,人口1500余万,捐失户口达3/4以上。{历史上任何大的动乱,都曾带来可怕的后遗症,非一朝一夕可以治愈,或者竟至于良医束手,药石罔效,这可以说古今皆然,概莫能外。}安史之乱后的政治问题,一是藩镇割据,藩将们割地称王,如一堆堆跋扈的野火,朝廷对他们鞭长莫及,常常无可奈何;一是宦官专权,那些缺德少才心理变态的小人阉竖,拨乱朝政,飞短流长,像一群黑蝙蝠在朝廷内外翻飞。痛定思痛,乱后思治,有理想有抱负的仁人志士对国势的衰颓痛心疾首,他们呼喊于朝,奔走于野,常常临风回首,想重温盛唐时代的好梦与雄风。于是,一股强大的中兴思潮,就在社会上奔涌激荡。柳宗元之前的中唐诗人元结在任湖南道州刺史时,曾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以擘窠大字书写他作的《大唐中兴颂》,铭刻在祁阳县郊浯溪的巨石之上。千古不磨,至今石刻巍然而且岿然,为千年前有志之士的梦想作无声而胜有声的旁证。

【时代衰落,家道衰落,但柳宗元并没有颓废,而是“以天下为己任”。】

在元结抱恨以终的次年,京城长安迎接了柳宗元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柳宗元祖籍蒲州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解州镇),又云“山西永济县”,故后来人称“河东柳宗元”。出身于虽已衰落但几代人曾封侯拜相的士林盛族,他决非古今皆然的那种坐享其成败事有余的纨袴子弟,继承了父亲柳镇刚直倔强的性格,父亲的热血也在他的血管中奔流,而身经目睹的时代动乱,以及自幼传承的儒家“仁政”“民本”的观念,更使得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兴亡之感,如熊熊的火焰燃烧在他的心中,他决心奋发有为以振兴国家而光耀门庭。少年春风得意,柳宗元21岁中进士,26岁考取吏部的博学宏词科,从集贤殿正字而蓝田县尉而监察御史,刚刚过而立之年,他已升任官阶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他的文名也与日俱隆,直追当时高举古文运动大旗的韩愈。在政治上他踌躇满志,准备一显身手,虽然他的好友刘禹锡曾说他们热心于做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而并不甘于仅仅做一名舞文弄墨的文人,但其时文坛声望最隆者,也是非刘、柳二位而莫之他属的了。

历史给了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一次机会。永贞元年(805),唐顺宗李诵继位,立即提拔王叔文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实际上主持政务。柳宗元、刘禹锡等时代的精英均得到重用,于是,史家传为美谈的“永贞革新”便拉开了序幕。他们惩办污吏,削弱藩镇,整顿财政,打击宦官,雷厉风行的新政给百姓带来了希望,给国家带来了曙光。然而,阴阳其人的宦官、肉食者鄙的官僚与飞扬跋扈的藩镇,乘李诵中风病重之机,纷纷麇集在急于抢班夺权的皇太子李纯的门下。李诵八月初四退位,历时不到半年的永贞革新便匆匆闭幕。八月初六出任“监国”的李纯,迫不及待地立贬王叔文为渝州(今四川重庆)司户,王伾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九月,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贬为远州刺史,恶贬意犹未足,又雪上加霜,在他们赴任途中加贬为远州司马。贬斥之人数众多,贬斥之地区遥远,贬斥之时间长久——除凌准、韦执谊和程异之外,其余5人均在贬所度过了10年岁月。这就是唐代有名的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八司马”事件。

【封建时代“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又一次得到印证。有点类似现代的组阁,但性质完全不同。】

柳宗元先贬韶州刺史(今广东韶关市),半路上再贬为永州司马。不久之前,33岁的柳宗元还运筹帷幄,壮心不已,而在新贵们弹冠相庆之时,他自然是斯人独憔悴了。九月中旬,他悄然而凄然地离开长安,先是陆路后是水程,悲风苦雨和他一路作伴,待到他的孤帆从洞庭湖飘到湘江时,就已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冬季。途经湘江与汨罗江会合之处,“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他当然想到古今同慨的屈原,便写下了《吊屈原文》这篇骚体杰作。柳宗元说他在屈子之后千年放逐江湘,我们今日又是柳宗元的千年之后了,当你行经汨罗江畔,只要你有心倾耳细听,江风仍会吹来柳宗元吊人亦以自吊的歌吟:

吾哀今之为仕兮,

庸有虑时之否臧?

食君之禄畏不厚兮,

悼得位之不昌。

退自服以默默兮,

曰吾言之不行。

既媮风之不可去兮,

怀先生之可忘?

【屈原、贾谊、司马迁、柳宗元,相同的济世之志,相似的被排挤打击,相承的不屈傲骨,相知的妙手文章。面对这样的文化,谁还能无动于衷?】

{他在运交华盖的放逐途中,仍然抨击朝廷官员只怕自己俸禄不厚、官运不昌,而不忧虑国家的治乱兴亡,他虽然有志不申、回天无力,但仍表示不改初衷素志,而且决心效法前贤,这正是古代入仕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可贵传统。}山一程,水一程,当年年底,呜咽的湘水还有飞舞的雪花,终于将他的座船送到了永州。

{苦闷、委屈、痛心、气愤、绝望,百感交侵伴随了柳宗元的永州10年,但他唯独没有屈服,唯独不肯认错。}在这位政治家和诗人身上,既集中表现了中国优秀士人关注国难民瘼的博大襟怀,也显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浩然正气。

从事业辉煌的高峰,突然被一阵旋风扫落万劫不复的深谷,从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长安,突然贬到远在两千里外人烟稀少的荒远之地,柳宗元身心两方面所经受的艰难困苦,千载之下的我们都可想而知。唐代的永州,下辖零陵、祁阳、湘源三县,处于湘、桂交界的山区,是远离中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荒”,而柳宗元的全衔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所谓“员外置”,即在编制之外。“俟罪非真史”(《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他不是有具体政务的官员,而是戴罪流放的囚徒,何况朝廷在一年之内连颁四次诏命,规定“八司马”不在宽赦之列,柳宗元当然没有北归的希望。且不要说当朝新贵与趋炎附势之徒对他的交相诽谤和攻击了,谤声四起,落井下石。这种炎凉的世态和冷暖的人情,在人生舞台上是传统的保留剧目,时至今日,我们不少人都当过观众或是演员,或者兼有演员与观众的双重身份。柳宗元妻子早亡而未续娶,到永州不及半年,和他相依为命陪他远道而来的老母卢氏,因长途跋涉加之水土不服而染病亡故。柳宗元是独生子,母亲客死异乡,“穷天下之声,无以舒其哀”,他自然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三四年后,由于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磨难,本当年富力强的柳宗元,就已经百病交侵。其中最严重的是“痞病”,脾脏肿大而饮食难进。他从市场上买来可健脾安神的茯苓,竟然是以芋头之类冒充的假药,服用之后病情反而加重,可见当今盛行的“假冒伪劣”产品,早已其来有自。总之,还没有到不惑之年,柳宗元就已齿牙疏松,白发丛生,真是年未四十而齿摇摇发苍苍了。

【早年春风得意,中年却穷愁苦恨,这似乎是一种象征。有的人从中读出人生之无常,有的人从中读出人生之哀乐。其实,人生本非如此,只是社会不能容忍、接纳屈、贾、司马、柳这等非常之人,而要对其加以打击,才有如此人生的悲恨。这种人生悲恨应当是可以避免的,它由社会的文明程度所决定。】

然而,“无忘生人之患”的柳宗元,始终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决心归隐,到后来,满怀悲痛已逐渐冷却为不泣之悲无泪之痛的他,也始终坚持自己坚如磐石的信念和正气凛然的风骨,与他的好友刘禹锡一样,至死也不肯违心地认错检讨,虽然那种“检讨书”甚至“认罪书”在20世纪某个历史时期的中国,一度十分兴旺发达。“永贞革新”的领袖人物王叔文,贬官后第二年就被宣布为乱国的罪魁祸首而被处死,于是众口铄金,舆论一律斥之为“小人”,与他有交往的人有的反戈一击,检举揭发,往日趋奉唯恐不及者,此时避之唯恐不及,像躲避致命的瘟疫。{这当然也是古今皆然的人情之常,但柳宗元在给他人的书信中,却偏偏要说他和王叔文“交十年”,关系“亲善”,并且“奇其能”,与他可以“共立仁义,裨教化”。}他还给王叔文病故的母亲写过一篇碑志,仍然全面肯定和公开称颂王叔文。柳宗元生前曾请刘禹锡代为编次文集,在风雨如磐闇故园的政治环境中,柳宗元以戴罪之身,居然还保留了这篇文章,真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果我们今天还能在永州或他再次贬谪的柳州碰到他,一定能见到支撑他瘦弱的身躯的,是至刚至正的傲然风骨,假如你以现代的礼节趋前亲热地拍拍他的肩膀,当会听到他担荷道义的铁肩发出的铮铮之声!

【“至死不悔”所以感人,是因为只有少数“非常之人”才可以做到。】

【既可看出柳宗元之高洁,亦可看出唐代社会有一定的私人生存的空间。不然,柳宗元因“文”得祸了。是否可以说,唐代没有将“诗文”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

柳宗元贬谪永州10年,前5年客居永州城内潇水东岸高处的古寺——龙兴寺,据说这里原是三国时蒋琬的故宅,吴军司马吕蒙也曾在这里居停。后来柳宗元又移往法华寺构西亭以居。现在,龙兴寺早已渺无踪迹,连一块唐代的砖瓦也无处可寻,而法华寺新近重修,寺门的一副联语,追怀的正是永州昔日的人文之盛,以及如滔滔潇水一样一去不回的时光:“唐代各庵子厚旧居精篇佳作今犹在,当前胜迹怀素故里法音妙谛又重宣。”我渡潇水而东,直上高岸上的法华寺,凭高远眺,西山虽已童山濯濯,无复当年的苍翠深蔚,但它仍蜿蜒在柳宗元的散文名篇之中;临风俯瞰,潇水的下游虽已有污染,但眼前的这一段也仍然清碧在柳宗元的千古诗句里。然而,{柳宗元在哪里呢?他还在独钓寒江吗?我问寺门前见证过千年往事的古樟,苍老光秃的古樟如同齿发尽落的老人,枝丫摇风,似乎在喃喃些什么,可惜我听不懂它的方言。}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的遭遇,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则华屋高楼、行则轻车肥马,那中国诗歌史定将黯然失色,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了,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里,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文学是抒写苦难的,文学不是歌咏幸福的。古今中外大块文章都是如此。】

天宝盛世之时,永州人口近20万,待到安史之乱后柳宗元来时,已锐减至数千人。江山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但是官方对贫苦百姓仍诛求无已。柳宗元年轻时曾赞美一位县令范传真,在《送宁国范明府序》中就引用了他的金玉之言:“夫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按今天的语言,就是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是人民供养的,应对人民有所报答。到永州之后,柳宗元从朝廷庙堂跌落于民间草莽,对农民的苦难感同身受,他的作品就更能直面现实与人生。在《田家》诗里,他没有像一些诗人在饱食终日之后歌唱田家之乐,而是咏叹田家之苦:“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而最有名的,就是那为今人所熟知的《捕蛇者说》了。{如果柳宗元不是“无忘生人之患”,情系苍生百姓,身入并深入民间,而是养尊处优,住则高楼深院,出则奥迪奔驰,游乐则名山胜水与桑拿浴夜总会,他怎么能写出这等千古传诵的名篇?}

一千年后的永州现在称为零陵市,人烟稠密,市区繁荣,马路宽阔,商贾云集。我只是来去匆匆的数日之客,到哪里去寻找那位姓蒋的捕蛇农民呢?街上熙来攘往说着零陵方言的后生,有谁是他的后裔?一时无从问讯,也无法查询,于是我跨过凌空于潇水之上的公路大桥,直趋西山下的愚溪,柳宗元的柴门也许还会为我们而开吧?

愚溪原名冉溪,是永州城外潇水之西西山脚下的一条小溪。元和五年(810)夏秋之交,柳宗元从城内搬到这里,度过了5年岁月,出于象征与反讽,改冉溪为“愚溪”。有名的“永州八记”的后四记——《袁家渴记》《小石城山记》《石渠记》《石涧记》就写在这里,而前四记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所写的景物,也或在愚溪之旁,或在愚溪之内。柳宗元在《囚山赋》中曾说:“匪兕吾为柙兮,匪豕吾为牢,积十年莫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他把永州群山视为囚禁他壮年和生命的囚笼。但是,痛苦的心灵需要解脱之时,山水又是慰藉苦痛灵魂的好友,医治精神创伤的良药,而在创作的领域中,美好的山水又常常成为作者人格的象征、情怀的寄托。{在柳宗元之前,以自然为题材的篇章只是吉光片羽,在这方面也没有卓然特立的作家,是柳宗元以他的代表作“永州八记”,为中国的山水游记举行了隆重的奠基礼,并且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天地。}

【视群山为囚牢,可见柳宗元心灵之悲怆。柳在《愚溪诗序》中说:“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是悲怆心理的“无可奈何”的反讽、自嘲。】

【要注意的是,托物言志,借山水诉说心绪并非独立的自然题材作品。一般以为,自然题材作品应当赋予自然独立的品格,人由此获得启示,而不是借此诉说诗人自己的心志。从这个角度,也许只有李白的一些山水诗堪称真正的自然题材作品。】

我和王开林随身携带着《柳河东集》来寻访愚溪,准备按图索骥。“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愚溪当年是山水清幽之地,现在,溪畔有一条石板街道,两侧聚集商肆人家,已俨然小小市镇。导游在溪边指点说,这就是柳宗元当年卜居之所了。“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以前每读柳宗元的这首情韵悠长的《夏昼偶作》,总是为他这位北方人担心:他怎么能经受得起南方暑热的煎熬呢?如今我们沿溪徘徊寻觅,在竹林中侧耳倾听,竟再也听不到那位山童敲打茶臼的声音从唐朝传来。时越千年,江山虽未面目全非,也差不多不可复识,如果不是我们手中摊开的“永州八记”指引迷津,我们路过这里也很可能纵使相逢应不识了。

当我们踟蹰溪畔,想象柳宗元的旧居究竟位于何处之时,一位年已花甲的老人见我们并非浅游之客,便趋前热情地解说,担任义务导游。原来他是曾贬于永州的宋代抗金名将张浚的二十八代孙,是柳子千年后的知己,或者说“铁杆柳迷”,名张序伯。柳宗元在《钴鉧潭记》中说他买“潭上田”,“崇其台,延其槛”,老人居然引我们细察溪上一户人家的屋基,说是其下的青色条石时属唐代,是柳宗元当时“崇其台”之台,而其上之石则是后人所垒,柳宗元当年就居息于此。《钴鉧潭西小丘记》开篇便说“: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老人遥指对岸竹树中逶迤而下的一条小道说,柳宗元当年就是从那条小道下来,惊喜地发现小丘之美。虽然我们穷尽目力,仔细搜寻,却怎么也看不到柳宗元从小道飘然而下的一角司马青衫,但我们绕行到那里回望两岸,那些“突怒偃蹇”的群石,却仍然从柳宗元的游记中奔出,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它们在溪边俯饮一千多年,至今仍没有扬蹄离去,它们登山已千年岁月,到今天也仍在半途,没有攀上小丘之顶。这些不磨不卷之石,是要为柳宗元的游记作一群铁证,不,作一群石证与实证吗?{愚溪纵然不是容颜全改,也绝不是柳宗元的旧时相识了。小丘之西的小石潭隐约犹在,只是今人“煞风景”地筑了一条石坝,将下泻的溪水拦腰截住,无可奈何的它,就成了深不见底的浑水一汪。}“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见到的那百许头游鱼呢?现在早已经去向不明。有人头戴太阳帽在石坝上垂钓,那已经不是古时的蓑笠翁,而是现代的休闲客了。一根尼龙钓丝两节塑料浮筒,能钓得起沉淀在潭中的千年日月吗?水库下溪流中与溪岸边的巨石,有一些已被炸掉砌屋修桥,溪水也已近乎干涸,水面漂浮着的一些塑料袋、易拉罐之类的现代垃圾,在污染柳宗元清新幽美的文章。参与污染的还有附近一座造纸厂,站在溪边抬头而望,即惊见一柱昂然直上的烟囱在傲对青空,喷吐它满肚子的乌烟瘴气,一股难闻的气味隐隐传来,四周风云见之变色。你如果还想学柳子当年在这里“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那你就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唐代山水只能从唐代诗文中寻访,不可在千年之后的当今寻觅。作者如此写来,一见其心之虔诚与痴迷;二见其心之伤痛与苦恨。】

“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西山“萦青缭白”的美景已长留在柳宗元的作品中,眼前的西山已是童山濯濯,楼屋房舍踵接肩摩。愚溪几不可识,西山不复可游,我们便去数里外潇水边之“朝阳岩”,也就是柳宗元诗中所说的“西岩”,以尽我们对前贤的敬意。

元结在任湖南道州刺史期间,曾经泛舟潇水探胜寻幽,发现了永州城郊这一处临水的洞壑,遂命名为“朝阳岩”。柳宗元追寻元结的足迹来过这里,我们追寻柳宗元的足迹,也不远千里而来。{日正当空,在朝阳岩凭栏回望,青青翠竹从唐朝一直绿到如今,远处波光粼粼,半江瑟瑟半江红,那是潇水在清点它散落在水面上的黄金与白银。}近岸处仍然如千年前一样清可见底,几尾小鱼毫无戒心地在水中悠哉游哉。开林说:

“柳宗元写于这里的《渔翁》一诗,有道是‘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日月不居,此间的清湘楚竹倒是依旧,你听到那一声欸乃正从千年前遥遥传来吗?”

“我从小有些耳闭,现在更听不清。不过,柳子这首诗真是妙绝,我们作为楚人,与有荣焉。说来不免自私,柳子如不流放到这里,楚地虽有此胜景,但却不会有这一千古绝唱呵!”

“从古到今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开林接着说,“但到底有多少能够流传呢?柳宗元此诗,结尾还有‘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从宋代苏东坡到清代沈德潜,数百年间,不断有人表示此二句可以删去,七古变成七绝,更觉有余不尽。人生苦短,艺术长存,可见柳诗之与江山同寿。”

【前四句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已达高度统一之意境。后两句虽很美,但分散了诗的凝聚性,因此删去后两句,诗作更纯粹。】

我也不免临清流而感慨:“当今作者多如过江之鲫,印刷技术更远胜古代,月月年年,出版的诗册文集堆山积海,但有多少真正能成为经典而传诵于后人的心头与口头?”

此时,开林沉默不语,大约因为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柳宗元倒是可以解答的,但到哪里去找他释疑问难呢?举目远眺,远处的水面上静静地泊着一条渔船,虽然时令是高秋而无飞雪,但我们也不禁对望一眼,心存希冀:那是柳宗元千年前独钓寒江的孤舟吗?

独钓寒江,有远谪南荒离群索居的孤独,有坚持信念不随俗浮沉的孤傲,在千山鸟飞绝而万径人踪灭的境况中,孤独之感与孤傲之情时常袭上柳宗元的心头。但是,{在雪满江干寒凝大地的冬日,也有二三知心好友来敲叩柳宗元的柴扉,嘘寒问暖,把酒论文,更有此生不渝的死友,从远方送来关怀和鼓励,如同熊熊的炉火。}

【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对一个民族的精神培养或打击是很独特的。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开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中华民族的许多精神因子得到培育并不断成长。明代“大阉之乱”却使中华民族精神生长的水土大面积流失。柳宗元所处的时代不能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代,甚至可反过来说——是个不错的时代。】

“永贞革新”开始之时,许多官僚政客因为成败未卜,故而采取观望态度,而革新夭折之后,政敌们固然磨刀霍霍,要将王叔文等人置之死地而后快,一般官员为求自保,也纷纷表态支持唐宪宗李纯的新政权。最可见出人心翻覆似波澜的,则是同一阵营中人的倒戈易帜。例如郑余庆接到进京的调令之后,迟迟不肯到任,他要等到局势明朗之后坐收渔翁之利,韩皋见到调令立即来到长安,但一觑形势不对便马上反戈一击。上述这种人情世态古已有之,但可谓于今为烈,在过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政治运动中,各种人物都纷纷登台亮相,被迫或自觉地扮演了脸谱各不相同的角色,时至今日,虽然有的人像变色龙一样随时而变,但举头三尺有神明,历史却如无所遁形的明镜,将他们一一记录在案。

给流放中的柳宗元以精神鼓励和安慰的,应该包括他早已故去的父亲和同来而未同归的母亲。柳镇性格耿直而仕途不顺,逝世前5年也就是50岁时,才做到殿中侍御史,但不久因为得罪权臣宰相窦参而被贬为夔州司马,年已十六七岁的柳宗元,远送乃父至百里之外的蓝田县城,父子依依惜别之时,倔强的柳镇的临别赠言,竟然是“吾目无涕”。若干年后,这4个字当然成了回响在永州的暮鼓晨钟。曾经为柳宗元启蒙而毕生相依为命的母亲卢氏,在两个女儿病殁备受打击之后,她以67岁高龄的北人,又毅然随贬官的独子南来。{在永州,她对爱子说:“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柳宗元听到母亲一番暖如三春晖的教言,他当时的感受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却不难想见。}而在精神上陪伴柳宗元独钓寒江的,除了他的至亲至爱,值得大书一笔的,还有他志同道合而至死不渝的朋友。

【记住这样的父亲,记住这样的母亲。所以有柳宗元之精神,主要的是他承传了父母之大德。】

天地无私,人间有情,崇高而生死以之的友情,更是人间最可宝贵的一种情分。美国诗人爱默生有一句妙语:“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中国人素重友情,将春秋佳日一同登山临水的称为“逸友”,将奇文共欣赏的称为“雅友”,将直言规谏的称为“诤友”,将品德端正的称为“畏友”,将处事正义的称为“义友”,而那些可以共生死的刎颈之交呢?那就是不可多得的为人所艳称的“死友”了。柳宗元贬到楚之南这荒州远郡,故交零落,消息闭塞,既无即拨即通的电话,也没有即发即至的电传,只有一条和岁月一样悠悠的古驿道,姗姗来迟的新闻早已成了泛黄的旧闻。既没有作家协会,更没有现今名目繁多的种种学术团体,他的诗文只能发表在纸上,供自己长夜反复吟哦。所幸的是,不久之后陆续来了一些贬官流人,共同的命运与志趣,使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沙龙”,其中有南承嗣、元克己、吴武陵、李幼清和终生不仕的白衣卿相娄图南。他们一起饮酒赋诗,臧否人物,纵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今日的读书人应该感谢他们,他们给柳宗元带来冬日的温暖,夏日的清凉,他们陪柳宗元登山临水,催生了一代文宗一记而再记的文章。

【从某种程度上说,吴使柳再生。所以如此,一是吴知柳识柳悯柳,一是柳知吴识吴爱吴,生命就可在相激中再生。】

其中,学生辈的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吴武陵和柳宗元交谊最深。吴武陵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考取了进士,但第二年因得罪了当朝宰相李吉甫,就被流放到永州。{吴武陵之来,于柳宗元如炎夏的清风,空谷的足音,他们朝夕相处而成为忘年之交。}柳宗元在长安动笔因贬官而未竟全功的重要论文《贞符》,在吴武陵的催促鼓动之下成为全璧。总共67篇以笔记形式出之的《非国语》,也是由于吴武陵的帮助推敲而最后完成。以至柳宗元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要感慨系之地说:“拘囚以来,无所发明,蒙覆幽独,会足下至,然后有助我之道。”《全唐诗》只录存了吴武陵两首诗,其中《贡院楼北新栽小松》有句是“叶少初凌雪,鳞生欲化龙”,可见其志向高远,而《题路左佛堂》则是:

雀儿来逐飏风高,

下视鹰鹯意气豪。

自谓能生千里翼,

黄昏依旧委蓬蒿。

这是一首极少为今之论者道及的诗,其实它的象征性意象中有深远的寓意,显示了这位青年才子爱憎分明的情怀,难怪柳宗元和他一见如故,并视为忘年知己。

与柳宗元可以称为“死友”的是刘禹锡。出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的刘禹锡,20多岁和柳宗元同登进士,有同年之谊。长安相聚的时期,他们和吕温、韩泰等同为国家的精英俊彦,同气相求,切磋学问,研讨国事,用刘禹锡后来给柳宗元的赠答诗来说,就是“弱冠同怀长者忧”。刘禹锡日后在《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一诗中,还旧情难忘地回忆说:“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治所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他和柳宗元通过古驿道交换诗文,互致书信。{刘禹锡性格开朗豪放,和沉郁内向的柳宗元不同,故有“诗豪”之称。}我几次往游常德,总是希望能寻觅到他遗落在那里的哪怕是半张手迹,而在秋晴之日,他豪迈俊爽的《秋词》更在我的心宇飞扬: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他应该寄给过相濡以沫的柳宗元吧?一位“独钓寒江”,一位“晴空一鹤”,意象虽异,精神相同。刘禹锡如果从朗州去愚溪拜访过柳宗元,他们定会互相对诵过上述诗篇。刘禹锡在柳宗元逝世后3年所作的《伤愚溪》中,曾经说:“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情景如绘,似曾亲历。

【诗仙、诗圣、情圣、诗佛、诗人、诗魔、诗鬼、诗豪、诗家天子,人们给了唐代诗人最高称誉。这些称誉都有其“真理”,值得探求。】

【仅就这里引用的刘禹锡《秋词》诗句即可感知,刘确实是豪迈不羁。我们不能责怪柳宗元性格的忧郁,但我们可以赞赏刘禹锡性格中的豪迈。不妨设想,刘若与柳一样忧郁,恐怕他难以二度回京了。】

元和十年(815),在放逐10年之后,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5人,同时接到回京的诏令。他们二月间回到长安,态度强硬而才子心性的刘禹锡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讽刺的是那些反对永贞新政而飞黄腾达的衮衮诸公,由于这首诗作了导火线,3月14日五人又全部贬为远州刺史。柳宗元任刺史的柳州(今广西柳州),离京城比永州更远。刘禹锡任连州刺史,即今日广东北部山区的连县。刘禹锡与柳宗元结伴南行,至湖南衡阳依依惜别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彼此赠答诗篇,然后才临歧分手。柳宗元4年后以47岁的英年病逝于柳州,临终前写信给刘禹锡,请他编定自己的诗文集,并且写了托孤遗书,托他抚养儿女。{刘禹锡扶母亲的灵柩从连州北归,恰恰在途经4年前分手之处的衡阳时,接到柳宗元的遗书和讣告,他不禁失声痛哭,“如得狂病”。他发誓说柳宗元的儿子“同于己子”。不久,他编定了30卷的《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亲撰序言,以后又将柳宗元的遗孤抚育成人。}柳宗元在新贬柳州途中曾写有《再上湘江》一诗:“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他没有能再回京城,但13年后,刘禹锡却回来了,铮铮傲骨秉性不改的他,竟然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快意与讥讽兼而有之:“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高歌一曲,虽然表达的是当年友朋的共同心声,可惜幽明永隔,柳宗元还能听到吗?

【起初刘被贬为播州刺吏,播州比柳州更偏远。柳宗元考虑刘母年龄大,愿意同刘对换。后由于裴度向宪宗说情,刘改任连州刺史。刘柳交往,谱就了中国文化史上又一曲真正的“友谊之歌”。】

潇水下游已经有诸多污染了,但朝阳岩附近的碧水仍然像千年前一样清且涟漪,盈盈在《渔翁》诗中的清波,今天仍然可以洗亮我的眼睛。一千多年时间的漫漫风沙吹刮过去,物是人非,多少帝王将相、恶棍小人早已杳无踪迹,多少庙堂文学、多少无关民生痛痒的游戏文章早已化为土灰,但20个字的《江雪》却连一个字也没有磨损。我后于柳子已一千多年,在我之后千年的游人如果再来零陵,也仍然会看到柳宗元还正襟危坐在他的绝句中,独钓那中唐的满天风雪。

单元链接

本单元出现的主要诗人有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贾岛、许浑、杜牧、李商隐、柳宗元、刘禹锡等。这些诗人都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常客,如本单元出现的作品——王维的《渭城曲》、许浑的《咸阳城东楼》、杜牧的《过华清池绝句》、李商隐的《乐游原》、贾岛的《渡桑乾》、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柳宗元的《江雪》、刘禹锡的《秋词》都是中学生必读诗。同学们在学习这些诗作时不妨参阅本单元。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吕慧鹃、刘波、卢达编,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二卷是唐代作家评传,唐代著名诗人都有评传。该书材料翔实,同学们亦可参阅。

同类推荐
  •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爱国爱家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爱国爱家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 每一次感动都值得回味

    每一次感动都值得回味

    那个冬天,他的事业几乎遭到灭顶之灾,由于贷款没能在限定时间还清,他们不得不搬出那套豪华且温暖的住宅。他们在市郊租了一处简陋的房子,房子里阴冷潮湿,一如他们那时的心情,他对她说:“相信我,会好起来的。”她信。
  • 中学生素质教育读本:让你更快乐

    中学生素质教育读本:让你更快乐

    英国作家史蒂文森说:遇到一个快乐的人,好过拾到一张大钞票。快乐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快乐不但能提升我们的学习及工作效能,令人得到更大的满足感,更能让我们积极乐观低面对挑战和困难。
  • 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本书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俞世伟教授的《大学论》系列丛书之一。为此套丛书的撰写,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合作研讨,在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发展智慧,在实践反思中提升思想。最后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之后,决定把原生态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思考之后形成的理性认识整合汇聚成著作出版。
  • 战争与和平(二)

    战争与和平(二)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尽了各种人情世态。书中共有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上至皇帝、王公、外交官、将领、贵族;下至地主、商人、农民、士兵,如此众多的人物,在最善于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的艺术大师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和色彩,男女主人公们以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独特性出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具有史诗的气魄,画面广阔,人物众多。书中既有俄国和西欧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又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既写了金戈铁马、刀光血影的战斗,又写了安逸宁静的日常生活;既有慷慨激昂的议人论世,又有细腻婉约的抒情述怀。
热门推荐
  • 重生之万年前的魂兽

    重生之万年前的魂兽

    一个骚年重生在万年前的斗罗大陆,便成为了一只魂兽,带老婆并玩耍。
  • 小耕读记(第1辑):母亲河

    小耕读记(第1辑):母亲河

    本书适合10-16岁青少年读者阅读,“小耕读记”是一个“孩子”的读书秘籍,这个“孩子”是众多编辑、学者和教育家的化身。本书按照“母亲河”为主题,搜罗该主题下获得全国大奖作家的经典短篇小说或散文,6个作家6个作品:莫言《粮食》、郝月梅《王闹出走》、谢倩霓《双声道事件》、张玉清《地下室里的猫》、毕淑敏《额头与额头相贴》、李娟《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丢了》。全书按主题编排的方式,以“小耕私储备”“我打赌你不知道”“煮酒论”“小耕搜罗记”“时光果实”等多种方式“精读”每一篇文章,让小读者轻松深入了解作家和作品,让“作家”和“经典”不再神秘,同时可以指导小读者如何进行主题写作。
  • 网游之新手的逆袭

    网游之新手的逆袭

    游戏公司:“内测所有玩家信息装备都不会带到正式运营中!”暮谷:“我从内测中带出半数的金币,上千件装备,5个隐藏职业,还有,几十件假冒神器!”某次活动采访:“你之前从来没有玩过网络游戏,什么使得你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成为《神话》第一法师?”暮谷:“首先要感谢小队队员的无私帮助,哦忘了感谢游戏公司……好吧,不说废话,你恐怕没有认真看我的资料,对于游戏背景的了解,我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继续问:“那你又是如何掌控游戏经济命脉的呢?”暮谷:“请看第一条,那么大的先天优势,想不成功都难!”一个新手玩家的逆袭,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步步登天!保证不太监,合理YY,另外这书纯网游,都市生活很少很少!只有前面的那几章,后面就全是游戏内容。新书求收藏,求推荐!!!存稿充足,只要成绩好,爆发就越猛!
  • 重生都市魔王

    重生都市魔王

    上一世,他身处魔界,嗜血成性,杀人如麻,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魔王,没想到,最后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这一世,他重生都市,决定不再走老路,他救死扶伤,热血担当,斗厉鬼,战妖邪,积极传播正能量……
  • 元力滔天

    元力滔天

    前一世个人实力全球榜上有名,这一世天赋平平一切从头开始;前一世率领公会一团叱咤风云,这一世创建势力只为夹缝求存。两世为人的秦毅,前一世在游戏中登顶世界首杀,巅峰之际却被吸入真实游戏世界,从头活起。随他一起穿越的,只有那二十年的人生经验,和一件不能完全使用的传承级装备。这一世在恢弘壮阔的元力世界,他将如何凭借自己的心智和努力,再次登顶?“决定成功的,不是金手指。”秦毅如此说道。----------新书,求点击、推荐、收藏以养,谢谢!
  • 九源王道

    九源王道

    武炼巅峰,一切力量都会化作一个名为源的力量。无尽大世界中的至高者——王,为追求更加强大的力量,毅然选择轮回重生。在这个群族并立,强者为尊的源世界,他将如何驾驭九源之力战遍天下,成就至尊王道,踏上九天,斩诸神,战圣者,斗霸主,灭主宰,征战诸天,踏上武道巅峰!他重生一世,只为抒写更加强大的王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跟着bug搞事情

    跟着bug搞事情

    系统:“发布任务,干掉沙盒地球的检查系统!”林全:“你一个bug还想干人家正主?!”系统:“别管那么多,干就完了,加油,奥利给!!!”
  • 越空的英雄

    越空的英雄

    维护正义即是英雄?那么什么是正义?多数人的意愿即是正义?都不是。响应绝望中的祈求,给予绝望的人希望的存在,方为英雄。打破生命极限的超凡之人,穿越一个又一个世界,去拯救被压迫的人。
  • 焱极

    焱极

    你愿意做一辈子的废物,还是一分钟的英雄?你愿意做别人的垫脚石,还是挺直脊梁傲视群雄?你愿意关心你的人一个个离去,还是陪伴在你的左右?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未来。希望这本书可以得到各位朋友的喜欢。同样也希望各位多多支持《焱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