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为骨干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积累、加强科学的自我反思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教师的成长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满足自身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表现出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角色行为。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大致要经历积累期、成熟期、创造期三个阶段,本章将从这三个阶段谈谈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基本过程。
一积累期
一、积累期的特征
作为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性工作,完成从师范院校刚刚毕业的学生到新教师角色转换的突变,使得他们既有初为人师的愉悦感,又有一种因接触新环境而产生的拘束感。在他们中间,有可能成为骨干教师的苗子,一般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热爱教师工作,立志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对自己要求严,作风踏实,态度诚恳,工作主动,品行端正,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观念,积极参与意识强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天堂与地狱比邻。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此话让人颇有感触,尤其是信中洛克菲勒先生关于工作意义的精妙表述,真是让人充满敬佩之情。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它可以是一些人所热爱的事业,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首先,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我们只有首先树立起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热爱,才可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这个行业的骨干。优秀的教师具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种乐观的生活心态。他们胸襟坦荡,永远热爱自己的专业,乐于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真诚地关爱每个学生,对学生充满宽容和期待,为实现对学生科学智慧的培养,不管学生在基础、纪律和学习积极性上给教学造成怎样的困难,都不退却,满怀信心,坚信只要坚持到底,一定能成功,因此,优秀教师都有一颗年轻的心,涌动着青春的激情。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仍有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说平淡的日常工作和难处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到我们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热爱。实际上,平淡乏味的不是教书这个职业本身,而取决于你是否有梦想、有激情。如果我们能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在工作中释放自己的热情,获取一份快乐,获取一份自信,我们一定能梦想成真。
其实很多人从事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所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当中有很多人喜欢上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庞玉老师就是这样。他常说:“刚开始工作时,很难说是热爱教师这个工作,只能说是自己具备了较好的教师素质,仅仅把当老师看成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然而,光阴荏苒,庞玉老师终于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当他教过的成百上千的学生回到母校看望他,并与他坐在一起,如数家珍般回忆美好时光时,他感到了由衷的欣慰,感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无尚光荣和无比自豪。每当听到学生们谈起由于老师的辛勤付出,使他们终生受益并且获得某种成功时,他真正体会到了“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的乐趣,也越来越热爱教师这个工作。今天,他已经不仅仅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把教师当成自己的事业去追求,并准备为之奉献一生。如今,他不断取得教育教学新成绩,成为通州区骨干教师,通州区首批学科带头人。
教师既是一种专业,同时也是一种职业。也许你还没有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要跳槽。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感叹:教师太苦,教师清贫,下辈子再也不做教师!这就说明教师职业本身并不必然是幸福的。有很多人明知教师职业的清贫和清苦,却依然痴情于教,孜孜以求,并创造了辉煌业绩,究其因,是他们深深地领悟到了从事教育创业的外在的社会贡献价值与内在的自身生命愉悦价值的完美统一,是因为在实践中他们品尝到了教师职业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幸福的职业。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他在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积极创造,来自于他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体验。教师只有在认识到了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同时,又认识并体验到了由职业的创造性特质带来的对于教师自身的尊严与欢乐,才会真心去爱、全身心去投入。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讲的就是教师的一种终身忠诚于事业的奉献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人生的幸福也许并不是获得什么,而是一直不断地追寻什么。当然幸福并不永远表现出轻松自在的人生,教师的幸福便是一种“由内而外流淌出来的甘霖”,既有丰富的人生内涵,而又有无尽的人生体验。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摆脱很多世俗的束缚。热爱教师岗位的关键,就是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具有浓厚而稳定的职业精神。
热爱学生也是师德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是一种爱,必须用爱心唤醒爱心。老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架子,宽待学生,不歧视、挖苦、体罚差生。你刚从教时可能不一定热爱你的学生,但你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承担你相应的责任,你得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你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而应让学生摸得着,感觉得到。你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这些都是能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
(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群众所欢迎,被领导所接受认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相互理解,有人甚至提出在群体中生存,40%靠能力,60%靠人际关系,我们且不论是否人际关系比工作能力更重要,但是,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学校,处理好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都对其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人生的意义,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身处在相互关心爱护,关系密切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一定心情舒畅,有益于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保持心境轻松平稳,态度乐观。不良的人际关系,可干扰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人际关系对人生业绩的影响很大,是人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处世技巧,将有助于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创造优良的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人生的幸福是构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的。人生幸福必然包含有物质生活的内容,创造人生物质生活的幸福,会受到人际关系状况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营造使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的优化环境,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能增加物质财富的生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渠道畅通,人与人之间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可能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的幸福。
人生幸福还必然要求精神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状况,如思想道德、理想情操、心理境况等都与人际关系密切联系。人需要有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一个志同道合又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群体中,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的是一个和谐、信任、友爱、团结、理解、互相关心的客观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上的交流,能使人们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使人在碰到挫折、困难时得到别人及时的帮助,通过交流达到互相理解;能使人处在一种舒畅、快慰、奔放的精神状态中。容易形成乐观、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人们的精神情操、心理环境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人际关系虽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其存在和发展还是具有规律可遵循的。在这里我们将处理人际关系所涉及的九项主要原则罗列,以供大家参考。
(1)择善原则。是指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时,不能盲目从事,而要有所选择地进行。不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弃之”,而且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而取其重”。善者,是指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无害或有益的人及其关系。在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己与交往对象相互需要是否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如果是有益的,就采取积极态度;如果是有害的,就要坚决放弃。
(2)调衡原则。是指协调平衡各种关系,使之不相互冲突与干扰。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建立人际关系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不能过多或不足。过多则忙于交往,影响自己履行岗位职责;不足则会使自己陷入孤独苦闷,导致信息闭塞、孤立无援,使自己减少了发挥能力的机会与范围。所以要经常协调平衡人们需要与时间、精力之间的关系。
(3)积极原则。是指在人际交往行为中要主动、态度要热情。即待之以礼,晓之以理。如在机关工作中,对来办事者,一请坐,二倒茶,三办事,四送出,主动认真,必有利于消除隔阂,密切关系。主动的作用还表现在文明礼貌的语言中,表现在热情的交往态度上。热情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没有热情,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冷漠,暗淡无光。
(4)真诚原则。真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要以诚相待。信息反馈原理告诉我们:有良好的信息输出,才能有良好的信息反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融。真诚是一种传统美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良药苦口,惟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违者能受之”;“心诚则灵”。这些都是对真诚及其作用的高度评价。
(5)理解原则。主要是指关系双方在人际行为中互相设身处地、互相同情和谅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心心相通,才有同情、关心和友爱。“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关系主体双方要互相了解对方的理想、抱负、人格等情况;了解彼此之间的权利、需要、义务和行为方式。要相互体谅、互相包涵、不斤斤计较、吹毛求疵。要善于“心理换位”思考,这样,不管在平常交往,还是在人际双方发生矛盾,产生冲突时,都能妥善处理之。
(6)守信原则。就是在人际关系中讲求信用、遵守诺言。守信乃处事立世之本,要“言必信”,说真话,说话算数要“行必果”,遵守诺言,实践诺言。在交往中,要不轻诺,不轻诺是守信的熏要保证。要严守对方的秘密,不炫耀和披露大家不知的隐私,也不要依据自己的臆想来推测对方如何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信誉就是金钱”的箴言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和接受。
(7)平等原则。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不干涉他人的私生活,人格平等。在交往中,情感对等、价值对等、地位对等、交往频率对等。如通信交往,次数基本对等;单位交往,科长接待科长。像对待朋友那样平等地对待交往对象,寻求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方法,关心、体谅、理解他人。平等具体体现在政治平等、法律平等、经济平等和人格平等方面。
(8)相容原则。相容,即宽容,是指宽宏大量、心胸宽广、不计小过、客人之短、有忍耐性。相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讲原则,容人正是为了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远大目标。要有谦让精神,做到有理也让人;要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9)适度原则。即在人际关往中的一切行为都要得体,合乎分寸,恰到好处。这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质、量、度观点在人际行为中的具体体现。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如:自尊、自我表现、忍让、诚恳热忱、信任他人、谨慎、谦虚、交往频率、言谈举止等都要适可而止。
骨干教师在工作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能尊重跃者,学习虚心,工作踏实,不太计较个人得失,他们一般胸襟开阔,乐观开朗,豁达谦逊,能接纳和容忍他人的一些不足,能关心同事,并能为他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因此,骨干教师容易得到群体的认同。
(三)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功,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开始初步形成教育教学的风格成长的积累期,也是教学新手的转变时期,在这阶段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二是由理解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青年教师要多进行一些教育教学实践,在解决具体工作问题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功,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由合格型教师成为有特色的教学能手,初步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关于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功,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的问题较易体会,但是,教学风格的形成却是一个不太容易把握的问题。
教学风格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教学风格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度和教学机智等(李如密,1986)。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风格主要是优秀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艺术个性和特色(董远骞,1993)。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刘和平,1994)。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除了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以外,还需努力实践,刻意求新。一是多听一些富有教学经验和讲课艺术的名教师的课,二是多阅读有关教学的书刊。把人家先进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的艺术性、心得体会,创造性地引进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