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压力就有动力,这是物理学上的一条公理,也是人生的一条公理。一个人饭后散步,往往有闲情逸致,如果挑着重担,他立马小步跑起来。这就是压力产生动力。
惩罚只教人们不做什么,而没有教人们去做什么。因此,你必须给员工指明替代性行为,当员工做出了所希望的替代行为时,最重要的是你给予及时的反馈,并进行正面强化,使其把压力变为动力。
某公司在短短几年发展到300多人,总经理很感激这批努力而勤奋的员工。所以他决定以后每一个员工生日时,公司都要为员工过生日,体现公司对员工的关心与回报。总经理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办公室主任办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办公室主任都没有办好,受到总经理的严厉批评。办公室主任从总经理的批评中,不仅感到有压力,但同时也悟出了其中的动力。
任务交给办公室主任后,总经理得到的实际执行的结果却是:办公室主任把一份所有分公司员工的生日列表放在他的桌子上,说:“张总,您要的东西我准备好了。”
这是张总想要的结果吗?不是!张总需要的是一个方案:不同的员工分别过什么样的生日,来公司一年的员工该是什么样的级别,来公司两年的员工该是什么样的级别。张总经理需要为这些员工过生日的一个预算和实施计划方案。看了生日列表,他发火了,说:“现在你给我这样一个名单,难道是让我来替你分析这些?那你们又做了什么?”
办公室主任诚惶诚恐,洗耳恭听。张总经理又说:“我希望执行的员工懂得,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给员工过生日,让每一名员工感受到公司的文化,感受到公司的温暖。”
结果,总经理对办公室每人惩罚了50元,让办公室主任把名单拿回去重新做详细方案。
办公室主任以为把公司员工生日列表交给总经理就算完成了任务,他没有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老板是下级的客户,我们如何对待客户,我们就应当如何对待老板。
办公室主任连同工作人员都被罚了50元,对他们而言,确实是个压力,但他们从中也感受到办好一件事的工作方法和动力。像张总经理提议给员工过生日这一事件一样,如果我们每件事都要老板这样布置,讲清楚给员工过生日需要分员工级别,需要多少钱,需要如何布置环境,需要给这位员工些什么纪念品,预算下来大概需要花多少钱,那做老板的还不累死?正如张总经理批评办公室主任时所说的“让我来替你分析这些?那你们又做了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张总经理在布置工作时没有讲清楚给员工过生日的定义和目标,但是“没有任何借口”,这也不能成为下属推卸责任的理由。当上级在布置工作时,如果出现不清楚的地方,责任在下级。因为,执行任务的是下级,不是上级,如果执行方不清楚,应当主动去请示,问清楚再执行。
张总经理要求把给员工过生日的目标的量化,是没有错的,但是,这个量化应当是下级提出一个大致的“量化结果”与上级讨论,而不是上级完全给下级一个“量化目标”,下属照做即可。诚然,作为公司老板,张总经理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他可以要求下级在执行的时候,给他一个“结果定义”的汇报,保证自己对过程结果的控制。下属在接受任务的同时,思维也应该马上跟进,飞快地产生一个执行的方案,当时就征求上级领导的意见。
工作中受到批评、惩罚,感到有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把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
有压力就有动力,这是物理学上的一条公理,也是人生的一条公理。一个人饭后散步,往往会有闲情逸致,如果挑着重担,他立马小步跑起来。这就是压力产生动力。
惩罚只教人们不做什么,而没有教人们去做什么。因此,要把惩罚的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还必须给员工指明替代性行为,当员工做出了所希望的替代行为时,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并进行正面强化,这样,才能使其把压力变为动力。
动力是“压”出来的
1920年,美国一位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的玻璃窗户给踢破了,邻居索要赔款12美元。小男孩哪里有钱来赔?他只好回家向父亲如实说了不小心踢坏邻居玻璃窗户的事,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父亲说:“钱可以先借给你,你一年后归还给我。”父子俩还签订了借款还款协议。
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涯。半年后,他将12美元如数还给了父亲。
许多年过去了,这个长大成人的男孩当上了美国总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第40届总统里根。
有压力就有动力,当初如果没有父亲“借”给他12美元的压力,就不会有日后奋发的动力,就不可能成才而最终成为总统。
动力,来自于压力,某企业下属工厂“评比最差员工,最差员工将被淘汰出局”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一台性能优良的发动机。如果没有这台“发动机”的不断“发动”,就不可能有该企业如今的辉煌。
提起评比,人们往往认为都是“评先选优”之类的,然而,该企业下属某厂评比文明岗位员工不但评最佳也评最差。
文明岗位员工每月一评,被评为最佳文明岗位的授以红旗岗位,并给予该岗位员工人均100元的奖励;被评为最差文明岗位的挂黄牌岗位,并给予该岗位员工人均50元的处罚,凡是连续两个月挂“黄牌岗位”的岗位员工,工厂给予下岗一至两个月的处罚。因此,无论是最佳还是最差,员工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获得最佳者没有人敢确信自己能永远都是优秀的,他们必须通过更加努力保持荣誉,最差者由于怕连续两个月获得最差会受到待岗一至两个月的处罚,只能不断增强文明从业的职业道德改变自己的位置,处于中间位置的大多数员工在前后的激励、鞭策下,也不甘居人后。该厂的工作作风因此带来了极大的改观。
进行最差员工评比是非常慎重的,工厂专门制定了《评选实施细则》,评选由企业管理部牵头,每周按照《评选实施细则》对生产车间各岗位进行一到两次以上全面检查,车间领导每天对本车间各岗位进行检查,班长对当班环境卫生、规范操作情况进行检查,员工有对任何不符合文明岗位要求的情况进行反映和汇报的权利。月末由企业管理部综合各方面检查和反映的情况,提出红旗岗位和黄牌岗位候选名单,然后由员工集体评选,并进行公示。
但此举在全公司引起了强烈反响。
“历来都只听说评最佳,很少听说评最差,文明岗位员工评比最佳,被评上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在激励下肯定会更加努力,获奖者让人仰慕,对其他员工也是一种激励;评比最差,则令人畏惧,谁也不愿意入选,这样,岂不是违背了评比文明岗位来激励大家的初衷?”一位员工这样抱怨,他的话代表了一部分员工的观点。大家过去趋同的思维和做法就是一概评好评优评奖,评上了有成就感,评不上也没有啥损失,不赞成评比最差员工。其实,反对者的心里,说到底是个人“利益”二字在作祟。
该厂洗煤车间女工小孙,当她从告示栏得知评比结果,自己是文明岗位评比出的第一个最差员工时,她伤心地哭了。她扪心自问:我真的是最差的吗?
评比出的最差员工,名誉一落千丈,经济也要受损,这样涉及到员工利益的评比到底能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该厂工会负责人在接受员工咨询时坦言:每次评先进,因为受到名额限制,往往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被评上,大多数人即使再优秀也无法评上,这样只评比最佳,结果会造成大家的荣誉感越来越淡薄,觉得反正名额有限,自己评不评得上都无所谓。
“只有永远落后的管理、没有永远落后的员工”。通过最差和最佳进行认真比较,就能够非常直观地知道差在哪些地方,在最佳文明岗位员工的帮助下,如果自己端正态度查缺补漏改正缺点,最差也能变成最佳。工会给小孙这样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使被评为最差的员工小孙重新树立了信心。
工厂在广大职工中开展了“是不是咱们都是优秀分子,咱们的言行都文明得光彩照人”的主题思考,并让员工对照文明单位条件自我“挑刺”,最终使大家明白了,评比最佳也评最差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全厂员工都能坚持按照煤炭行业质量标准做标准活、干标准事,提高整个企业的文明行风。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的最佳员工,如果躺在成绩簿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沦为最差;而今天的最差员工,如果奋发向上,也可以摘掉“最差”的帽子,甚至戴上“最佳”的桂冠。这就要看是否善于从惩罚的压力中吸取前进的动力。所以,即使被评为最差的,也没有灰心丧气的理由,只是你找到了“最差”的原因,你的潜力和原动力就可以挖掘出来。
压力“压”出“排号接单”的新举措
为了加强劳动纪律,某房地产公司对员工出勤进行考核,但情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公司的售楼部,考勤情况十分不理想,晚来早走已成家常便饭。于是该房地产公司对原《员工考勤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三个月下来,员工的考勤情况虽有很大改观,行政人员已经杜绝了迟到现象,但售楼部的情况却不是很尽如人意。尤其是一到雨雪天,迟到现象依然如故。即使加大惩罚力度,除了加大经济上的处罚外,视情节还加上了行政上的处罚。没想到售楼部反应冷淡——你罚你的,我晚我的。压力没有变成动力。
几经思索,多方求证,人力资源部终于做出了决定:售楼部的接单为排号接单,而排号的顺序将遵循到岗的前后顺序。新规定一经落实,顿收奇效,不但日常的考勤有了保障,而且越是天气恶劣员工的考勤时间反而越准时。因为接单的多少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压力终于变成了动力。
其实,管理是由“管”和“理”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管”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约束、控制、支配;而“理”从本质上讲则应该是疏通、理顺、引导。在管理中,“管”的核心为“事”,正所谓管其所违;“理”的核心为“人”,正所谓顺其心而理其行。“管”的压力,也就变成了“理”的动力。
我们一般是通过“管”来约束、控制、支配员工的行为,以确保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同向和同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功夫”。在“管”之前,应该先通过“理”来疏通、理顺、引导员工的心,就是我们常说的“软功夫”,使我们的“管”,明理、有理、合理,使员工接受、认同、支持。
售楼部前期两次强调的都是“管”,后期侧重的则是“理”。而最终解决售楼部考勤问题的关键,并非“管”的如何!即惩罚的有多重。恰恰是“理”清员工心里最在乎的是什么。
我们经常提到企业要进行“人本管理”。那么,什么是“人本管理”呢?可以理解为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也就是说一切工作要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来开展,充分体现出管理的“人性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在日常管理中体现其“人性化”的一面。要以关注、关怀员工的角度出发,牢牢抓住员工的“心”,顺其自然的来疏通、理顺、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样做,就可以在无形中改变员工错误的行为,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使之最终转化为其工作绩效来回报企业。
至于“罚金”,对于那些从事行政工作的员工行之有效。而“罚薪”最终解决了售楼部的问题。销售部门为公司直接产生利润的部分,平日里公司会或多或少的开些“绿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只认“业绩”不认“态度”;售楼部薪资不固定,其多少取决于客户的订单量,压力不仅来自于各业界,还有同事之间的竞争。
其实,无论是“罚金”还是“罚薪”要想坐收其效,最后“罚”到的必是员工的“心”。而这“罚心”则要有赖于日常管理中的“软功夫”;而无论罚什么,都是要有效的执行下去才可以收到效果,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则是需要日常管理中的“硬功夫”。
压力变成了动力。在企业管理中“惩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心如水,管理如器。管理并不是断江截流,而是开江引流。这个“流”也就是员工的“心”。通过“动力”,把流水引到“器”里去。这个器就是企业的“规矩”。
由惩罚到压力再到动力
对员工而言,惩罚确实是压力,不管受到什么样的处分,心里都有一种压抑感;倘若是经济制裁,收入凭空减少许多,甚至于无米下锅,不要说老婆的责怪,生活的压力也不得不让他反省自己:我到底是哪些地方做错了,今后我该怎么办?
某百货公司有一天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年顾客吴某,声称自己在百货大楼买了一条皮带,当时他觉得这条皮带挺洋气的,扎在腰上像年轻人一样潇洒,有风度。可是,回到家后老伴说“你这把年纪了,还风骚啊,赶快去退了!”吴某想想也是,都七老八十了,又不是年轻小伙。
第二天,吴某就到百货大楼退货,营业员高某热情地接待了他:“大爷,您需要点儿什么?”
“我是来退货的”,吴某把皮带放到柜台上。
高某看了看皮带说:“没什么问题呀,为什么要退呢?”
吴某沉着脸回答:“是没什么问题,我就是想退。”
高某犹豫了一下又说:“好吧,把您的发票给我看看。”
吴某说:“商店没给我开发票啊!”高某说:“不可能,我们商场1元以上的商品都给开发票。”吴某不高兴地大声说道:“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骗你吗?”高某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按照规定没有发票不能退货,所以我不能给您退。”吴某说话声更大了,“不给退?是商店没给我开发票,又不是我的错。”
高某考虑到吴某年纪大了,也可能是记性差了,但既然来了就给他退吧。于是按出售价格给他退了19.5元。
可是吴某不依,说:“我买这条皮带花了21.9元,你怎么只退19.5元。”高某说:“这种皮带售价就是19.5元,柜台里都没有21.9元的价格。”接着,两人吵了起来,引起了更多人的围观,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销售活动。
高某无可奈何只好按21.9的价格给他退了。但在吴某走出不远时低声说了一句“真无赖!”
吴某听见骂声又折回来,“你骂谁了?谁是无赖?你给我说清楚!”。于是,两人又吵了起来,而且吵得更凶了。后来经人耐心劝说,吴某这才悻悻离去。
事后,商店领导经过研究,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给予营业员高某通报批评的处分,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高某觉得对他的惩罚很冤枉,但认真分析,并不冤枉。他在遇到老年顾客的无理刁难时,从公司的影响出发,勉为其难的为顾客退掉了没有发货票、价格也不符的皮带。出发点虽好,但也明显违反了公司“没有发票不能退货”的明文规定。在老年顾客不依不饶的情况下,他应该将此事交由部门经理处理。而不应该擅自主张。长此以往,如果人人效仿,就会造成人人随意退货,那么商场的秩序必定混乱不堪。
受到惩罚,是压力,但吃一堑长一智,惩罚后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也是好的。从心理上讲,没有人喜欢被人家批评;而且对批评有一种本能的抵触。被批评后心里总有一种沉重、失落的感觉。
如何才能让受到惩罚的员工把压力变成动力呢?管理者在惩罚员工之前,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不要让压力成为被惩罚员工沉重的思想负担,同时还要给他指出应该吸取的教训,不能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对犯有错误受到惩罚的员工,如果管理者做到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让他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那就达到压力变为动力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