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触动心灵的艺术。
企业要怎样处罚,才能做到既让员工虚心接受处罚,又能让企业人心不致涣散呢?答案就是将惩罚艺术化。通过处罚,让员工学有所得,这样的处罚对于员工来说,才会变得有意义得多。
奖励和惩罚都是企业激励的方式,但惩罚有时候比奖励对人的“刺激”更大。
在一个企业里,如果老板给你每月加薪100元,你会高兴得不得了,逢人便说老板的好;可是如果你的薪水又被老板降掉了100元,虽然你的收入与以前相比没有变化,可这个时候你会怎样想呢?剩下的可能只有对老板的极端“仇视”。
什么原因导致员工产生这种想法呢?
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卡尼曼认为,这是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他用心理学分析法研究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行为,即人类的决定常常与根据标准的经济理论做出的预测大相径庭,发现了人类决策的这一不确定性。就像你丢掉10元钱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要比捡到10元钱所带来的愉悦感受强烈得多。也就是说,你宁可不希望捡到10元钱,也不愿意丢掉10元钱,哪怕价值一样。
通过心理学研究,卡尼曼说:“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高出得到相同价值的两倍。同样,当所得的比预期的多时,人们会很高兴,而当失去的比预期的多时,就会非常愤怒痛苦,关键在于这两种情绪是不对称的,人们在失去某物时愤怒痛苦的程度远远超过得到某物时高兴的程度。”
因此,在经济生活的现实当中,企业管理人员制订薪酬奖惩制度时,如果想对人形成强烈的刺激,那么采用惩罚的办法要比奖励的办法更有效。
当然,惩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员工和整个企业的工作更有效率。惩罚是管理者为了预期目标,根据既定的标准和要求,对不符合要求,达不到标准的行为与人员的惩治。惩罚,是为了让被惩罚者以及同一组织的人由此加强认识、提高警惕的手段。所以说,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尤其是被惩罚者从心底里得到警醒。是使被惩罚者自我努力的手段,是为了达到期望的负面激励。
企业要怎样处罚,才能做到既能让员工虚心接受处罚,又能让企业人心不致涣散呢?答案就是让惩罚直指对方的心灵,通过刺激、触动被惩罚者的心灵来达到消除弊端、改善工作、提高效率的目的。在具体的方式上,可以将惩罚艺术化。通过处罚,让员工学有所得,这样的处罚对于员工来说,才会变得有意义得多。
奖励和惩罚都是企业激励的方式,但惩罚有时候比奖励对人的“刺激”更大。
带着期望去惩罚
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尽可能多地创造经济效益。
惩罚不仅是手段,还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是一门触动心灵的艺术。
现实中,抱有期望地加以适当的惩罚,往往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有很多学生,耕柱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不过,耕柱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过不去。
一天,耕柱实在忍无可忍,他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
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因势利导,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耕柱听后,满天乌云都消散,老师这么器重、赏识他,他却误解了。从此他更勤奋了,终于成为墨子学生中最有成就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最有涵养的人,也不喜欢别人指出他做错了事。先进行表扬,让他知道上级是赏识他的,他就会诚心接受批评,否则,他就会憋一肚子怨气。对他人的批评、惩罚,也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因为抱有期望。当然了,批评这样的小惩罚,期望是针对被惩罚者的,希望被惩罚者能够改进、提高、完善。而严重的惩罚,有时候,就不是简单针对被惩罚者,更多偏重于整个组织、制度、氛围的良好了。
今天,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是否也应该从中吸取点什么,既让员工虚心接受你的惩罚,又高高兴兴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呢?
当然了,惩罚要做到触动被惩罚者的心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智慧、能力和胆略。
让被惩罚者从事带有“惩罚”性质的任务,就是一种最能体现带着期望去惩罚的方式。
始建于1998年的点击公司,惩罚员工的手段别出心裁——将犯有过失的员工调离本岗位,离开正常的工作环境,要求他们去做一些完全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惩罚”性质的任务。公司将这一举措称之为“受罚席”。
众所周知,点击公司是一家提供企业对企业的软件的先锋企业,其软件主要用于企业对同伴和客户关系的管理,同时它还提供用于会计、库存、市场、订货等管理方面的软件,经济效益相当不错。
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认为,偶尔经历重大挫折对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有好处。针对那些或是消极倦怠的或是自鸣得意的程序人员,或偶尔犯有过失的程序人员,他创造了一种自称为“受罚席”的办法。就是让那些应该受到惩罚的程序人员承担一项临时性的任务——去公司的销售部工作,时间可能几周,也可能长至几个月。那些被“选定”的程序人员也心知肚明:这种规定无疑是一种惩罚。然而保罗却从这种“惩罚”中看到了积极的一方面——为这些与世隔绝的程序员提供一些新经验,并拓宽了他们的工作责任。
这其中的“惩罚”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所有的销售人员,包括在这里临时工作的程序员,都被要求穿职业装上班,穿着随意已成为过去。程序员习以为常的是T恤衫和牛仔裤,而到了销售部,就要同销售人员一样,穿西装打领带,他们感到有点丢脸。
第二个方面,绝大多数程序员喜欢的是那种与世隔绝、不受干扰的生活方式,当初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一职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程序工作中的独立性与免受干扰性。而现在到了销售部门,就意味着要放弃这种与世隔绝、不受干扰的生活,不能整天在计算机前写程序,取而代之的是不得不不断地给顾客打电话。对于那些习惯于与计算机对话的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
然而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些程序员承认从事这项工作有一定的价值。戴维就坦言,当自己被迫去打销售电话时,他获得了一些有关顾客方面的很有价值的信息。戴维现在已是公司的首席技术专员,他说,尽管有时顾客的要求过于挑剔,但有时也不乏一些很好的想法,完全可以付诸实践。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们采取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激励手段或方式来激励员工,让犯有这样那样过错的员工从事带有“惩罚”性质的任务,就是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更好地把握激励的本质,学会激励理论的实际运用。
点员工“死穴”,触动员工心灵
有一位进入公司不久的员工上班迟到了,按照公司奖惩规定,该员工要受到处分。管理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处罚,而是抓住该员工的“死穴”——员工在工作上最关心的地方,在惩罚前“点”他的“死穴”。该员工最关心的是自己在公司中的晋升机会。于是管理员告诉该员工“如果不能在限期内改善纪律将面临什么后果”。针对该员工最关心的晋升机会,管理员告诉他“如不能改善的话,你两年之后晋升可能会有很大障碍”。这样做,目的是激励该员工努力做出改进,不再迟到。同时,管理者还对该员工说:“请在一星期内,安排下一次同我会面的时间。如果你还存在迟到的现象,我就不是这样同你说话了;如果你没有再迟到,我也记录在册。这是你今后晋升的最好依据。”
这样的惩罚,就是我们常说的“跟进工作”。员工上班迟到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一次迟到不要紧,怕的是经常迟到;管理者在员工第一次迟到时,点其“死穴”,激发上进心,以后就不会再迟到了。如果管理者不重视艺术地“跟进工作”,员工迟到现象可能很难杜绝。
“放弃是失败的表现。如果你不能令员工改进,变得更有生产力的话,你注定是一个失败者。”艺术地惩罚,就能达到令员工改进,变得更有生产力的目的。
日本松下电器一位很有地位的人犯了错误,松下决定发给他“处罚单”来警告他,但考虑到他多年来对松下的贡献,于是处罚前把他请来,语重心长地说:“对于你犯的错误,我想发给你’处罚单’,如果你觉得对你处罚不满,委屈了你,那我就不必读了,我也不必浪费这份’处罚单’。但如果你认为因为你的错误被处罚是应该的,今后不断反省自己的过错,将会使你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今天的处罚也就有了价值,你觉得如何?”
那位有地位的人说:“松下先生,我了解你的苦心,你是为了整个松下公司,不是为了惩罚我。”
松下说:“如果你真的了解,我很乐意将这份’处罚单’给你。”
松下这种将处罚与尊重集为一体的做法,焕发了员工发自内心的自省和反思,从而激起了更强烈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惩罚产生的压力与尊重关心产生的引力同时作用于某一管理对象,那就能使他既能自我约束,又有强大的内引力。
让人心服口服的惩罚,才真正体现了惩罚的艺术。
让罚款变为捐款,是将惩罚艺术化
提到罚款,从自己兜里把钱掏出来,或者发工资时扣除,乐意接受的人不多,但如果说“这不是罚款,这是捐款,捐给受灾地区的父老乡亲”,那你一定不会有意见,因为你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善事。
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遥遥领先的蒙牛公司,就把罚款变为“捐款”,不失为惩罚艺术化的成功之举。
蒙牛乳业公司规定企业内部禁烟禁酒,饮酒后不能进工厂,就餐不准剩饭,否则向公益事业捐款50元;开会时绝对静音,谁的手机响铃了,也要向公益事业捐款50元;与产品有关的管理更是严格。
在我们的城市,很多单位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却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因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墙上明明写着禁烟禁酒,墙下走过的人却叼着香烟、打着酒嗝。制度明明规定开会时杜绝接听手机,但会议室手机铃声总是此起彼伏。
蒙牛公司对违规者的惩罚是向公益事业捐款,既触动了员工的心灵,对员工有所训诫,又树立了公司热心公益事业的美誉。
蒙牛公司的“捐款”惩罚给所有的企业都是一个启发:谁在开会时打手机,不妨也让他向“希望工程”或贫困山区捐款50元。谁在工作期间饮酒,谁利用公车办私事、谁随地吐痰,都可以“惩罚”他,让他向公益事业或与本行工作相关的重点项目捐款,并出具特制收据,在单位甚至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捐款“光荣榜”,凡是因违反纪律被罚款的,其罚款数额都作为捐款数额,张榜公布,让被罚款的员工也体验一下“光荣”的感受,心灵上受到激励,同时也得到“光荣”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