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烦恼让人脆弱无力,友情却可以让人恢复元气,理解则是维持友情最好的方法。
有研究发现:朋友关系最能提高人的积极情感,它是积极情感最普遍的一种来源。当被测试者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情感最高,跟家人在一起时则略低,而独处时积极情感水平是最低的。
这是因为跟朋友在一起时这种友善的气氛让你觉得幸福和快乐,而且经常做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共同喜欢的运动、亲密的谈话等,这些活动看起来很普通,但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作用却不小,通常能给一个人带来很大的愉悦感。
此外,朋友关系还与你对生活的满意感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可能有人会站出来提反对意见了,说他自己与朋友来往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听听大家的抱怨:
“我和一个同学关系很好,可她是个大嘴巴,把我的好多事都说了出去了,我很生气。”
“我对我一个同事很不错,在公司事事为他着想,可是他有时候一点也不领情,前几天还和其他同事开我的玩笑。”
“我常常请他吃饭聊天,可是有一天我让他和我一起去找一个曾欺负我的人打架,他怎么也不同意,我觉得他很不够意思。”
“我们常常在一起玩,后来他升官了,我求他办点事他都不给办。”
“我们每周都在一起看画展,逛书店,很谈得来,可是每次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总是很小气,什么都算得清清楚楚。”
……大概绝大多数人心里都有过类似的想法,总之是自己对朋友不错,而朋友对自己却不好,所以心中总是很不忿。在你又想生气之前,先问问自己,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吃喝玩乐?为了排解无聊?还是希望他们有一天能为你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有些人总是习惯对友情做出种种要求,幻想着哪一天,朋友就会满足自己的愿望。如果他们没有满足你,你就会很失望、气愤、难过。但是,你有没有反思过,是否自己交朋友的目的性太强了?这样的结果是朋友的错,还是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读了下面这个小故事希望你能得到一些启示。
从前有一个人,好为人打抱不平,而且仗义疏财,所以,天下的人几乎都是他的朋友,他也因此而自豪。
在这个人快要去世的时候,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对他儿子讲,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父亲的一生朋友无数,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半朋友?他非常疑惑地问他的父亲为什么。
他的父亲就贴在他的耳朵跟前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见过之后,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朋友的要义你也自然就会懂得。”
儿子带着父亲的嘱托上路了,他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那个人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那人一听,没有做任何的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儿子却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此时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时刻,那个能为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亲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
几天后,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看到那个人后把同样的话又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
儿子又明白了:在你最困难的时候,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也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
回到家里后,儿子将见过“一个半朋友”的经过讲给了父亲听,父亲笑了,说,你以后应该知道怎样去交朋友了吧。儿子郑重地点了点头。
那个父亲的临终告诫,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交友的道理:你可以广结朋友,但千万不要要求这样那样的回报。要知道,朋友有很多种,不仅仅在于肝胆相照,比如,互相能吐露心声,彼此在情感上能互相支持的可以算是朋友;有共同兴趣的可成为朋友;能够共同分享食物、礼品的可以是朋友;能在工作中、生活中提供建议和有用信息的可以成为朋友;能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的也可以是朋友;平时见面点头微笑,在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上能帮你的也可以算是朋友……但不管是哪一种朋友都没有十全十美的,不可能完全按你的想法做你认为他该做的事。知道这些,你就不会要求朋友的回报,更不会去强求,也学会了理解,朋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轻松。
你现在可以再问自己:
“我有多久没有过和那些老朋友在一起时那种快乐的感觉了?有多久没有和以前的同学见面了?有多久没给原来在一起的老同事打过电话了?”赶快打个电话吧,有空的话就出来见个面坐坐,或者至少彼此问候近况,开一些温馨的玩笑,感受一下真诚的友爱,你的心情立刻会变得很好,而且,你还会发现,当你被朋友关心和想念的时候,简直无比快乐。
智慧礼记
你可以广结朋友,也不妨对朋友用心善待,但千万不要要求朋友给你同样甚至是高于你付出的回报。善待朋友、与朋友交往是一件很单纯的快乐之事,其意义也常在此。如果你总是希望得到回报,友情就会大打折扣,失望却会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