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不断,必留后患
1944年,艾森豪威尔指挥的英美联军正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展开对德战争的另一个阶段。
这次的登陆事关重大,英国和美国合作无间,为这场战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一切准备就绪、蓄势待发的时候,英吉利海峡却突然风云变色、巨浪滔天,数千艘船舰只好退回海湾,等待海上恢复平静。
这么一等,足足等了四天,天空像是被闪电劈开了一条裂缝,倾盆大雨连绵不绝,数十万名士兵被困在岸上,进退两难,每日所消耗的经费、物资,实在不容小觑。
正当艾森豪威尔总司令苦思对策时,气象专家送来了最新的报告,资料中显示天气即将好转,狂风暴雨将在三个小时后停止。
艾森豪威尔明白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攻敌人于不备,只是这当中也暗藏危机,万一气候不如预期中这么快好转,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了。
艾森豪威尔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之后,在日志中写下:“我决定在此时此地发动进攻,是根据所得到最好的情报做出的决定……如果事后有人谴责这次的行动或追究责任,那么,一切责任应该由我一个人承担。”然后,他斩钉截铁地向海、陆、空三军下达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命令。
艾森豪威尔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倾盆大雨果然在三个小时后停止,海上一片风平浪静,英美联军终于顺利地登上诺曼底,掌握了这场战争得胜的关键。
人生往往有很多的抉择。当面对形形色色的抉择时应该如何取舍?面对抉择,有些人往往会犹豫,犹豫,再犹豫,三思,三思,再三思。可是,时不待人,我们常常为了痛失机遇而扼腕叹息。
有这样一则寓言:场院上,一头毛驴要吃草,毛驴左右两边各放一堆青草,岂料,毛驴犯了难,先吃哪一堆呢?毛驴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笑后思量,只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可优柔寡断,必须付诸行动。
有的人总喜欢在做一件事前,再三权衡利弊,举棋不定,结果等到想好了的时候,机会已经失去了。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但青山常在,柴却不等人。
把手头的机会抓住,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靠近你的机会就是最重要和最迫切的。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柳条枯了,有再绿的时候。可时机错失了就永远不再来。因为过去的时机已经不复存在,而未来的时机只是一步一步才逼近你,没有来之前,你纵使绞尽脑汁也是徒劳枉然。最幸福的不是得不到或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把手头的机会抓住了,你就将一切的机会抓住了。
世上有太多的事会让我们分心,虽然如此,但万事万物,人才是主宰者,抉择权也在自己,只有简单一点,决断一点,走好自己的路,这样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生往往有太多的抉择而最终变得毫无选择。机会来去匆匆,瞬息即逝,犹如划过天际的流星,只有那么的一瞬间。昨天已经过去,历史无需嗟叹,明天尚未到来,未来仍属幻想,最珍贵的是今天,也就是现在。回眸过去,展望未来,抉择就在于现在!
人生如同一部雄浑的交响曲,失败常常是人生乐章的序曲。那些在人生旅途上不畏失败的人,才有希望真正尝到成功的滋味,因为失败固然不是成功,但他们在接受失败的时候,也完成了自身灵魂的拓展与升华,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在失败和成功的关口一定要审慎地抉择,所谓当断不断,必留后患,失败的时候要是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要是不能抉择是在失败中沉溺下去还是哪里跌倒从哪里站起来的东山再起,将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命运和未来的趋向。
抉择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前进!
做人要有一点心机
宋朝名将狄青,有一次奉命出兵讨伐南越壮族。当军队在桂林誓师,准备出发时,狄青当着所有官兵的面,跪在地上念念有词,向天祷告说:“这一次出兵,胜败难料,请允许我手拿着百枚铜钱向您请愿,如果能够大获全胜,就让这些掷出去的铜钱,全部正面朝上。”
话刚说完,左右将领和幕僚,人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将军到底在搞什么鬼。于是,就有人马上凑上前去,向狄青劝谏说,如果不能全部正面朝上,将会严重影响军心,对战事不利。但狄青当做没听见,仍然在官兵面前顺手一挥,将手中铜钱全部掷了出去。怪的是,铜钱乖得很,居然全部正面朝上,看得全体官兵欢声雷动,声音回荡山谷,狄青自己也笑得合不拢嘴。
接着,狄青叫人拿来100支铁钉,将铜钱一一钉在散落的地方,然后又亲自用轻纱覆盖在上面,最后以愉快的口吻对着全体官兵说:“等到凯旋的时候,再来谢神取钱。”
后来,他平定邕州,班师回朝时,特地重回旧地,按照先前的约定,准备还愿,并取回铜钱。这时,幕僚和左右亲近才发现,原来这些铜钱两面都是正面的。
为何要这样做?狄青回答说,南越之地山高路险,像个鬼地方,加上士兵们一向迷信,难免会受到一些风吹草动的影响,如果不想想办法,帮他们壮壮胆,恐怕就无法发挥十足的战斗力。所以,他便假借神鬼护持,来加强兵士们必胜的信心。这时,幕僚们无不觉得狄青虽然书读得不多,却真有两下子,自此对他信服有加。
带兵为将的要一丝心机,因为某些问题方面需要运用心机,发挥一下小智慧,事情才会收获出乎意料的结果。做人也是这样,在平常的状态中装一点点心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装扮得更好,成功也离得近了。
做人要有心机,没心机的人就像扛着榆木脑袋的木偶一样,生活缺乏自主,任凭别人的安排和摆布。当然这里的“心机”不是害人之心,不是处心积虑算计别人之心,不是耍阴谋玩手段的欺诈之心。做人要光明磊落,心里容不下一丁点的阴霾,这样的人才是纯粹的人。相反,专门玩弄权术,坑蒙拐骗,这样的人最终自食恶果。
为人处世留一点心机,也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需要。心机不是用来害别人,而是用来保护自己,因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中的事情错综复杂,面对这样的世界不留有心机,怎么正当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另外,心机不仅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该有,在人生漫长旅途中对于自我也应该有。人一方面在与这个世界交流,另一方面却又与自己交流,一个是“社会的我”,这个“我”要承担社会责任,要与外界交往与外界沟通,另一个“我”是“个体的我”,这个“我”连接着自己的内心,负责汲取生活的经验凝练生活的智慧。这个“个体的我”所留有的心机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和命运。
人们经常讨论什么对于人生是最重要的话题,其实说一千道一万,人最重要的是生存的权利,没有生存权一切都无从谈起。心机的存在是生存权得到保障的必然,说起来可能会觉得夸大其词,细想想也不为过分。只有有心机的人,才会在各式各样的危险和威胁中善存自己,使自己得以保全,不受伤害。
为了生存不得不抱有自己的心机。抱有心机而心怀坦荡,这样的人才堪称是智慧的人。
心机是谋略的一部分,善于谋划的人都是有心机的人,不要以为有心机就要算计别人,更多的时候,心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心机是智慧的流露,也是自保的象征,没有心机的人会受到来自外界和自己的不同种类的伤害。
人生在于谋划,心机也可确保谋划得以成功,唯有这样,人生才会不虚度,有所作为。
面临决策时要审慎而为
汉朝年间,当卫青挥军北伐匈奴的时候,前锋苏建、赵信两人,奉令率领三千骑兵深入敌境,单独与单于遭遇。双方大战下来,结果汉兵伤亡殆尽,赵信选择投降匈奴,苏建则只身逃回卫青营部。
这时,幕僚周霸说:“自从大将军出师以来,从未杀过一位有过失的将领。但现在苏建全军覆没,他却独自活命回来,实在有损军威,将军应该将他斩首示众,借以建立威信。”
但另一安姓幕僚,则不以为然地说:“苏建等人仅以三千士兵,抵挡匈奴数万兵马,虽战而败,可是并没有投降的二心。现在他搏命回来,却反而要被杀,实在没道理,也不公平。如果杀了他,等于是告诉全体官兵,除非是每战必胜,否则,如果没有战死,回来一样是死路一条。这岂不是间接鼓励官兵,倘若战事不利,就只有投降敌人这一条路?这在军纪危机的时候,对官兵将有不良的影响,不可不慎!”
卫青本人比较认同安姓幕僚的看法,他说道:“我卫青带兵一向带心,不怕没有威信,也不必靠杀人来立威。同时,我向来不恃宠而骄,虽然领军在外,也不随意擅用生杀之权。有关苏建的功过,还是交由朝廷去定夺吧!”
于是,卫青将苏建送交朝廷议处。后来,朝廷也未将苏建处死。
做任何事情都要慎重,慎重是良好的心态所不能缺少的因素。我们在规劝某人要谨慎地做事情,慎重地对待遇到的问题时,往往说“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人生的智慧。
遇到麻烦要审慎,要沉着冷静,而不是慌张无序,鲁莽从事。沉着冷静给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留有想象的余地,进而能使麻烦的危害性降低,甚至变害为利。否则,遇到麻烦就慌慌张张,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就会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扩大事情的态势,导致不希望的结果。
万事要想一想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对待。事情总会有起因,但起因很可能隐藏在事物的背后,如果只凭感觉臆测就草率行事,肯定会出差错,后悔不迭。
因此为人处世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看其表不看其里,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世事有因有果因果相应,事情的原因有时被它的假象遮盖住了,需要你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拨开缭绕的迷雾,把事情的真相弄明白,只有这样做事情才不会后悔,才不会承受事情原本的危害。
凡事三思而行,说的是做事要慎重,不要不经过思考就下结论,但并不是说做事情要优柔寡断。优柔寡断是没有主见的表现,临事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恰恰是跟慎重对立的一种情况。慎重要求事到临头不要慌乱,不要没了主张,不要优柔寡断,而是应该思考清楚了,当断就断,否则,当断不断必留后患。
另外,遇事慎重要求分清事情的利害关系,在此前提下,采取有效的途径把事情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趋利避害。事情有缓有急,有轻有重,怎么做才能使得事情有利于自己呢?要慎重地分析事情所处的环境,注意事情的细枝末节,一点一线之地也不放过,谨防大而无当和走马观花。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胸有大志但却没有作为,为什么呢,一方面原因是眼高手低,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持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做事不慎重,因小失大,因为不注重细节而导致失败。遇事不考虑就容易酿成不好的结果,凡事三思而后行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稳扎稳打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坚韧才是制胜的法宝
你知道拿破仑在滑铁卢一役中是被谁所打败的吗?
答案是英国的威灵顿将军。这位打败英雄的英雄并不只是幸运而已,他也曾尝过打败仗的滋味,并且多次被拿破仑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最落魄的一次,威灵顿将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落荒而逃,迫不得已藏身在破旧的柴房里。
在饥寒交迫中,他想起自己的军队被拿破仑打得伤亡惨重,这样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家乡父老呢?万念俱灰之下,只想一死了之。
正当他心灰意冷的时候,突然看见墙角有一只正在结网的蜘蛛,一阵风吹来,网立刻被吹破了,但是蜘蛛并没有就此罢休,它再接再厉,努力吐丝,立刻开始重新结网。
好不容易又快要结成时,一阵大风吹来,网又散开了,蜘蛛毫不气馁,转移阵地又开始编织它的网。
像是要和风比赛一样,蜘蛛始终没有放弃,风越大,它就织得越勤奋,等到它第8次把网织好以后,风终于完全停止了。
威灵顿将军看到了这一幕,不禁有感而发,小小的一只蜘蛛都有勇气对抗大自然这个强大的劲敌,何况自己一个堂堂的将军,更应该要奋战到底,怎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丧失斗志呢?
于是,威灵顿将军接受失败的事实,并且重整旗鼓,苦心奋斗了7年之久,最后在滑铁卢之役一举打败拿破仑,一雪当年的耻辱。
威灵顿将军赢在坚忍不拔的品格上。世界上如果说有一种药能够救人于失败落魄的境地中,那么这剂药的名字就叫“坚韧”。坚韧能成就人生,成就理想,成就希望。
有一本书上面曾经写道这样的文字:你是鸡蛋还是胡萝卜?假设鸡蛋和胡萝卜同时面临着被水煮这个困境,而它们的反映是不一样的。鸡蛋被水煮过之后蛋清与蛋黄凝固,比先前还要硬。而胡萝卜却没有了先前的脆而被软所代替。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的人在困难面前展现了他的坚韧,战胜了困难,有的人则在困难面前畏惧、退缩。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商容是古代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是老子的老师。商容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道:“老师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到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全部都落光了。”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长存吧?”商容点头笑了笑,对他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都在其中了。”
老子所参悟的“过刚的易衰,柔和的长存”似乎与所罗门的智慧之语“柔和的舌头能折断百骨”不谋而合。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也是这个道理。生命的质量不在于它的硬度而在于它的韧性,鲁迅先生生前最推崇的就是坚韧的精神。“韧”字的含义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人如果没有一股韧劲,干什么都不会成功。
坚韧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它让人们在困难中得到了成功。人的一生如果过于顺利,就如温室里的花朵,虽然也能绽放艳丽,但却缺乏一种活力,一种源于大自然、经历风吹雨打后展现出的生命力。世间万物唯有经过大自然狂风暴雨的洗礼和锤炼方能诞生出旺盛的生命力,人生也是如此。人处于逆境之中,如能坚强地忍受一切不如意,甚至于磨难,而后仍屹立不倒,便是强者!
富兰克林说:“有耐心的人,无往而不利。”耐心就是一种坚韧,需要特别的勇气,需要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这里所谓耐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一种主导命运的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坚韧,以一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执著,投入到既定的目标中,才具有人生价值。
生活像一场现场直播的演出,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你会无数次地被命运之手推拒在主场之外,激情没有了,曾经的笑脸没有了……在生活的习惯思维之中,你开始变得沉默和妥协,慢慢地,你被磨平了棱角,淹没于人海了。只有保持一种特别的坚韧,正是这种坚韧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更有意义。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是持续不断地沉重努力,为的是不在自己眼中失落自己。”作为人,只有坚韧地承纳着各种失意和寂寞,才能不迷失自己,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坚强也是一种谋略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作了将军,儿子还只是个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的宝箭,佩戴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用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来的箭尾,一眼就能认定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的。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有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佩戴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呼一下就拔出宝剑,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挎着支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了支柱的房子,意志轰然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捡起那柄断箭,沉重地说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有的人批评“过度的强调意志至上”的论调,认为这是唯心的说法,是精神胜利的法则,但是意志的力量不会因此而遭到抹杀。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激发出人的全部的潜能,使人的事业和生活达到最佳的境界。
人活一世,注定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让人心动的,有让人沮丧的,但无论顺也罢,逆也好,自己所秉承的信念是不能轻易放弃的。许多艰难险阻是不容回避的,一味地退缩、一味地忍让、一味地柔弱,只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懦夫,一个被社会所淘汰的人。
曾国藩的家规中有一条祖训,就是最反对男人懦弱无能,告诫男人当以刚毅果敢立身处世。曾国藩的兄弟们始终牢记这一祖训,在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中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因此,“男人当以刚强为本”这句话自古有之,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对于每一个有血性的男人来说,应该牢记在心,谨遵不怠。
有时候,我们感叹生长于乱石间的小草的生命力。它们不畏艰苦的自然条件,不畏严寒酷暑,抵抗着自然界的压力顽强地生长着。一棵脆弱的小草尚且有如此执著坚强的生命力,何况是人呢?生命就是一种坚强,生命因为坚强而美丽。坚强就是不埋怨命运的坎坷多舛,不叹息生活的无情磨难和艰辛。坚强就是勇于突破,就是希望,就是创造,就是追求。
你看那迎雪怒放的腊梅,你看那风霜里绽放的白菊,你看那狂风暴雨里毅然挺立的白杨树,这些看在眼中,人生就豁然开朗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跨不过的通天河,只要意志坚强,顽强拼搏,一切艰难困苦就会在我们的面前退缩。
人生是无法设计的,不知道哪朵云下有雨,不知道理想会在哪里碰壁,也不知道相扶的朋友何时会弃你而去,但选择了坚强,你永远是你!在不能预料未来的前提下,坚强就成了一种谋略,一种能抗拒任何风险的谋略。
选择坚强,因为不相信自己是那么的脆弱;选择坚强,因为要学会面对一切的一切。在顺境中不沾沾自喜,在逆境中不自暴自弃,相信一切会有转机。
也许选择了坚强,就等于选择了自己,正如人们常说的那句话:相信自己等于一切!
成功在于谋划
东汉初期,民兵首领张蓝聚众叛乱,他兵分两路,以精兵二万挺进西城,另外以万余人攻打临淄。没多久,两城相继失陷。
这时,汉光武帝刘秀派遣部将耿弇前往追剿。由于两城相距不远,大概只隔四十里,所以,耿弇率领兵马来到两城之间的时候,为了究竟先攻哪里,在内部幕僚之间起了争执。为了解决争议,耿弇经过一番研判,发现西城虽然比较小,但是城池比较坚固;临淄虽然比较大,防备形势却较松散,应该不难攻取。
尽管耿弇内心决定先攻临淄,却故意当众做出决策,表示五天之后,将先打西城。
张蓝听到消息后,马上加强西城的防备。
可是,到了第五天的午夜时分,耿弇紧急命令全军提前吃早饭。天还没亮,大军出动,不过不是前进西城,而是直奔临淄。当全军还在纳闷将军有没有搞错的时候,已经将临淄攻下,而且只用了半天的时间。
坐镇西城的张蓝听到临淄兵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便马上弃城而逃。没用多久,耿弇已经夺回了两座城池。
事后,左右幕僚仍然搞不懂耿弇是怎么盘算的,居然用兵如此轻松神速,于是就纷纷问他说:“为什么将军下令进攻西城,却又直逼临淄,而且居然能一举就取下两座城池,圆满完成任务?”
耿弇这才回答说:“我当时的盘算是,当西城的叛军听到我军进攻他们的时候,一定会严加备战,而临淄的徒众,却会因此而暂时松了一口气,在戒备上一定会松懈下来。当他们在不意之中,发现遭到攻击时,必然会因为措手不及而更加心慌意乱,所以一下子便被我们打败了。临淄垮了之后,西城会感到孤立无援,信心大受打击,所以也难逃被我军一举攻下的命运。”
耿弇接着说:“以我们这边的形势来看,假设我们先攻西城,面对坚强守备,如果久攻不下,我军伤亡必然增多,即使后来占领了该城,恐怕业已元气大伤、兵疲马困,加上粮草若来不及补给,那时想再攻临淄,变量一定增多,就难有胜算的把握了。”
众人听了之后,无不击掌叫好,佩服耿弇的聪明才智。
人生要有谋划,不谋划就不能获得意想中的胜利和成功。刘邦曾经对臣下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张子房。张子房就是张良,是个善于谋略的人,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离不开张良的辅佐。因此后人都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来形容有谋略善策划的人。
中国古代兵法也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所有这些都宣示了谋略才是化解矛盾的大智慧。
人的一生从大处讲要成就一番伟业,从小处讲要生存要糊口,但是无论从大处小处,为了成功还是为了糊口,谋划都必不可少。人生要有谋划,没有谋划的人生不清晰,没有愿景,也没有为之奋斗的乐趣;事业要有谋划,没有谋划的事也不会取得成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人终究做不成大事;学习要有谋划,学习不是为了拿到所谓的文凭,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学以致用才是学者的根本。
大事临头,不能慌乱无主,而是要静下心来谋划解决之道。诸葛亮早就知道曹丕会趁着刘备新丧,发兵伐蜀,因此闭门不出以思退敌良策。而朝中众臣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先是慌了手脚,接着就没了主张,刘禅不得不亲自问策于孔明。岂知孔明早已谋划着将五路进犯大军退去四路了。
再大的困难也怕善于谋划的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做事前要有谋略,做好准备,考虑周全。做事情讲谋略就不会陷入纷扰的境地,遇到紧急的情况也会沉着自定,所谓“山人自有妙计”,事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之策早已成竹在胸,只待静观其变,就可稳操胜券。
虚能化实,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要攻打诸葛亮驻兵的西城。
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司马懿的兵一到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
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诸葛亮传下命令让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由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许乱动。诸葛亮吩咐完了,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没过多久,司马懿率领的魏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
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不冒险。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打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他:“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绝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他很快撤退了。”
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能显出一个人的胆略和计谋。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压境,诸葛亮竟能施展空城计的奇谋,千古传为美谈。诸葛亮之所以敢出奇策,是出于他对于司马懿的了解和情势所逼,如果不这样做西城就会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伐魏的战略部署也会被打乱,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是诸葛亮善于谋划,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虚者虚之,疑中生疑,跟司马懿上演了一出彪炳千古的心理战。
有时候,为人处世的确面临诸多的困难,就像在荆棘中穿行,四面八方都要谋虑得周全,有一方面的疏漏就可能导致窘境的降临。这时就需要保持镇定,发挥谋划的艺术,把事情的枝枝叶叶细细剖析,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做出应对的策略,慢慢地引导事情向着自己的意愿方向发展。
古人常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的是一切都准备充分,谋划已经够精细了,但只欠缺最后一个重要的条件。又如,巧妇做饭,什么也不缺,单单没有米,没有米怎么能够做饭呢?于是人们就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言差矣,有米的话,纵然不是巧妇也能为炊,假如巧妇完成了有米之炊,那么她还是巧妇吗?与一般的愚妇有什么区别?照此说来,只要有米人人都可以成为巧妇。
真正的巧妇,能为无米之炊。有米之炊算得了什么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不过成了人们因条件欠缺而张扬的托辞。人生也有类似的境遇,当遭遇到某些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准备不足,谋划不善,敷衍地说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搪塞过去,以至于失去时机,酿成大错。
事情在于谋划,不谋不立。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客观环境不利于我们,我们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不利于我们的,创造有利于我们的。
借,彰显谋略的境界之高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最后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家鼎足而立,互为犄角,彼此间征伐不断,战乱频繁。魏国在曹氏集团的领导下,坚持稳定的屯田政策,国力渐渐强大,远远超过了江南的吴国和据有四川的蜀国。吴国凭借长江之险,鱼米之利,倒也国富民丰,国家日盛。唯有蜀国,虽广有“天府之国”的肥田沃土,但无所凭依,北面遭受曹魏的军事威胁,东面遭受孙吴的武装骚扰,南面又有蛮族的滋扰和侵夺,国运堪忧,这使得刘备和诸葛亮倍感焦急。
诸葛亮分析了所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刘备说,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莫敢不从,是以占据了天时之利;孙吴凭借长江天堑,鱼米之富,划江而治易守而难攻,占据了地利;我方既失天时又无地利,能够用来与魏、吴两国争锋的只有人和了,我们多施仁政,东面交好于孙权,联合孙权一起抵抗曹魏的进攻,必可保南方无虞,吴、蜀两国平安无事。
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并派诸葛亮亲自到东吴去与孙权商量联合抗曹的事宜。孙权认为以自己的力量难以抵抗曹魏的攻势,也很乐意与刘备交好,共同抗曹。最后,孙刘结盟,与北方的曹魏集团分庭抗礼,彼此间达到了力量的平衡。
赤壁之战爆发后,孙刘联军大败曹魏军团的进犯,一举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最终格局。
刘备若不是借助东吴的力量来抵抗曹魏集团的进攻,相信很难有取胜的把握,毕竟蜀国是三个国家中最弱小的国家。诸葛亮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建议刘备联吴抗魏,真是高瞻远瞩的战略举措。
人们都说《三国演义》里的智慧太玄奥了,其实不然,仔细地思考就会发现,整部《三国演义》就在讲一个“借”字的艺术。三个国家互相借力借势,彼此相互凭借又相互抗衡,最终达到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状态。当然了,最后的胜利属于最能“借”的一方。
“借”的艺术关键就在于打破均势的状态。彼此均势,彼此都不是胜利者,胜利者就是凭借力量打破均势的那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会有无数个来自各方面的竞争者、敌对者,甚至是骚扰者,怎么战胜他们,怎么让他们无法产生效力,就要充分发挥“借”的艺术。借,不仅要给自己借力,还要让别人借不到力。
“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离开它就不能成就抱负和事业的大艺术。借,首先是借助人的力量,但往往不拘囿于人。趋势潮流,万事万物,只要能为我所用,都可以借来一用。能不能借,会不会借,关系到你的人生目标和事业的宏图。借得对,就会大大裨益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相反,功亏一篑,竹篮打水,自己的宏图伟业也作烟云散,不可不谨慎地对待。
“借”的艺术运用于准备的过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其事”是根本,“利其器”是保证。为了能做到真正的“利其器”,进而“善其事”,“借”的艺术功不可没;“借”又是“利其器”的保证,不会“借”的人,不能做好充分充足的准备,也会离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远,最后迷途无返,归于失败。
怎么引导别人的力量来加强自己的力量,怎么引导有害的力量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变有害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太极告诉人们借力的重要性,人和周围的环境彼此依存又彼此斗争,如何转动这个圈子,使之大大裨益于自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借力打力,因势利导,方能彰显谋略的境界,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谋略,要辩证地看待劣势
古代有一个小男孩,在一场森林之火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习兵法。
后来,小男孩拜了鬼谷子的第二十代传人,一位睿智的长者为师,开始学习兵法。他聪明好学,学得很不错。但是半年过去了,长者翻来覆去只传授他一招,小男孩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
小男孩终于忍不住发问:“老师,为什么只传授我这一招啊?要不要教些新的招数?”
长者说:“用不着,这一招足够你用了。”
小男孩还是很迷惑,但是他很相信长者的话,就把长者教的这招勤学苦练起来。
又过了半年,长者带小男孩去参加武术比赛,小男孩没想到自己轻轻松松就赢了前两个回合。第三回合稍有些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焦躁起来,犯了习练兵法的人的大忌,小男孩看出了对方的破绽,施展长者教他的那招,又取得了胜利。
在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回忆比赛的每一个细节,鼓起勇气问长者:“老师,为什么我会凭借这一招儿赢得比赛呢?”
长者答道:“有两个原因:一是你基本掌握了初涉兵法的第一招。二是对付这一招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抓住你的左臂,而你的左臂却在大火中失掉了。孩子,有的时候人的劣势未必是劣势,可能反而成了优势。”小男孩在武术比赛中取得胜利的诀窍就是借势而行,把小男孩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在成功的路上,没有所谓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如何把握自身的条件和际遇。如果把自身的不足之处转化为别人难以击破的独特优势,成功就不会远了。
有的人失败就在于拘泥于自己的劣势,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借势而行,把劣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终日为自己的不足而苦恼,这样的结局只能是失败。
借势而行,乘势而上,借力打力,因势利导,不是容易做到的,关键要有敏锐的思维。无论是借势还是乘势,最终的目的无外乎就是胜利。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变主动为被动,就可使事情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但是不可一味地强调优势的好处,如果那样,优势的有利性也会变成惰性和盲目性,进而导致失败。三个旅行者一同外出,一个带着一把伞,一个拄着一根拐杖,一个什么也没有拿。傍晚回家时,带着伞的淋得透湿,拿着拐杖的跌得浑身是伤,第三个人却什么事也没有。前两人不解,问其原因。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正是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带,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有被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是由于你们凭借了优势。
做任何事情,如果一味地强调外在因素的好坏,不从主观上去下工夫,那历史上就不会留下那么多克服客观条件的恶劣,凭着自己顽强地意志和不懈地努力而成就大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不正是这优势和劣势的关系么?
有了优势不一定会获得成功,没有优势也不一定就会失败。
有一篇古文叫做《为学》,这篇文章中所记载的是四川的两个和尚去南海朝圣的故事,如果单说客观条件,物质优势,那先完成朝圣这件事的肯定应该是富和尚。因为他有穷和尚所无法比的优势:衣食无缺,财力雄厚。从主观上看他也在努力把自己的目标变为现实,他苦心经营数年,想买一条船沿江而下。相比之下,穷和尚有什么呢,一个化缘的钵,来解决吃饭的问题;一个装水的瓶,用以解决喝水的问题。再有的就是把这一目标付之于行动和在这一过程中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如果他也像富和尚一样,要准备一条船以后再南下朝圣的话,那他此生的目标就应该是如何造出一条能远航的船了。
同样是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其中必定有许多具体的情况,不同的人所体现出的优劣势不同。但这绝不是你能否完成任务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和运用你所拥有的。如果运用得当,劣势同样可以转化为优势。
人生的谋略不仅是简单地把劣势转化为优势,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使之不能成为令自己裹足不前或是盲目依靠的因由。辩证地看待有劣势的问题,才是谋略的高超境界。
谋划的弹性,能屈能伸
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是布衣出身,项羽却是楚国贵族,两个人争到旗鼓相当的时候,都想把韩信争取到自己的阵营,因为韩信是个军事奇才,谁要是能把韩信拉过来,势均力敌的战势将发生倾斜,优势将倒向韩信所在的一方。
最后刘邦派人成功地说服了韩信,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在垓下困住项羽,项羽四面楚歌,走投无路,刎颈自杀。刘邦借助韩信一统天下,韩信也因此封王封侯,位极人臣。
然而这个封王封侯的韩信却曾忍受胯下之辱。
韩信年轻的时候,曾经接受过乞婆的喂养,受到了当地人的嘲笑。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从对面走过来几个当地最不好惹的地痞小流氓。他们截住韩信,嘲笑他“漂母食”,并且无理地要求韩信从他们的胯下爬过去,否则就打死他。
韩信思考了一会儿,便伏下身去从他们的胯下爬过去,然后拍拍衣上的尘灰扬长而去。那些地痞流氓哈哈大笑,说韩信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不会成就什么大事业。
后来韩信发愤图强,学得一身兵法,军事才能无人能及,被萧何引见到刘邦帐下,很快就做了大将军。
历史中的智慧值得思索。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刚能柔,就是源于韩信的典故。在常人看来,胯下之辱绝对让人不堪忍受,然而韩信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扬长而去,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耻辱。历史将赋予你重大的任务,你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准备,那不仅是命运对你的考验,也是自己对自己的验证。面对耻辱,要冷静地思考,不接受会不会出现生命的劫难?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永难再起?如果真存在这种情况,那么就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凭自己的一时意气用事。因为人在遭遇困厄和耻辱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彼方抗衡,那么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而不是拿自己的命运作赌注,做无所谓的抗争。一时意气是莽夫的行为,绝不是成就大事业的人的作为。
能屈能伸,“屈”是暂时的,暂时的忍辱负重是为了长久的事业和理想。不能忍一时之屈,就不能使壮志得以实现,使抱负得以施展。“屈”是“伸”准备和积蓄的阶段,就像运动员跳远一样,屈腿是为了积蓄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发力点上,然后将身跃起,在空中舒展身体以达到最远的目标。
人生处世有两种境界,一是逆境,二是顺境。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这时候应懂得一个“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的降临;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皆有利于我,这时节当懂得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刚强对一个人来讲很重要,是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但刚强也有限度,有了困难和挫折宁折不弯是对的,却不可一味地刚强到底。刚强的人都是心劲足血性大的,遇到困难耗尽心血,硬撑死撑,直到精血耗尽,无可再撑,一旦折服很难再有重新站起的机会。
柔弱却可得长久,柔者有包容力,海纳百川,就是靠兼柔并蓄的力量吞吐含纳。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会遭到欺凌。俗话讲,一个人要是没刚没火,便不知其可。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只会软弱,不懂刚强,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无志空活百岁,柔弱纵能长久,也是白白消耗岁月。
能屈能伸是一个人的胸襟问题,若是达到了屈伸自如的境地,那世界上再也没有困难和挫折、厄运和耻辱,全都在屈伸的转换中化作奋起的力量,去捕捉前方更大的成功。
据说艺术家是最有激情的一类人,因为艺术家需要创作,这种创作是神圣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或模仿的,这样的创作是最需要激情的。
虽然我们不必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但是我们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充满激情。
没有激情,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了无生趣。
没有激情,工作就会停滞不前。
没有激情,爱情也会枯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