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据考古发现,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当时人们已经能用黏土制造出形状各异、经久耐用的容器了。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历史的前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陶器制作工人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和利用了“釉”,这位瓷器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瓷器发明于中国的商周时代,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考古挖掘出的最早的瓷器是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釉器,它与一般用黏土制胎的陶器不同的是,这种青釉器采用的是高岭土,焙烧温度达1200℃以上。
制作瓷器的胎料必须是非常讲究的瓷土。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莫来石等成分,含铁量低。用这种瓷土制成的瓷胎,经过高温烧制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瓷器表面所施的釉,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坚硬结实,组织致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它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紫砂陶器是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烧制而成的无釉细陶器称作“紫砂器”,又称为“紫砂”。其颜色多呈紫褐、朱砂红和葵黄等色。紫砂陶与一般陶瓷泥的颗粒状结构不同,紫砂泥的分子排列特殊,呈鳞片状结构,这使得用紫砂泥烧制的陶器冷热急变性好,热传导变性低,抚摸不烫手,注入沸水及火上煎烧,都不易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