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最体现人生价值和个人能力。创业,就是创办事业。事业可大可小,形成规模、形成气候的事业,固然令人赞叹;但小本经营起步的事业,亦足嘉勉,因为创业的艰辛都是一样的。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适者生存,劣者淘汰,这就是经济的机遇和残酷。
创业需要有信心,许多人不敢下海试水,其中的风险确实也要足够的信心与胆识去承担。一旦舍得一身剐,就迈出了第一步。创业需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不怕各种挫折,失败了爬起来再干,终有一天会成功。创业需要有耐心,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积累、长期发展的过程。在不断熟悉社会、适应市场的过程中,才能驾驭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创业更需要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社会在进步,产品在更新,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在不断地提高。老花样、老面孔、老品味的东西不再受人欢迎,所以创业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只有创新,事业才有生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创业,就是开创一个新的事业。一种是创造前无古人的新事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另一种是社会上虽已存在,但仍紧缺,有市场需求。而对于个人来讲,是经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种彻头彻尾的脱胎换骨,创造一个新的人生。
创业与创新不一样。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对存在的东西进行改良,对内部机制、结构、成分等进行改革;在外部进行重新包装,使其焕然一新,令人刮目相看。创新的内容很多,如体制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结构创新、包装创新、品种创新等等。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竞争力,增强生命力,添加新鲜血液,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相比之下,创业的难度更大,更具有挑战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畏难怕险,顾虑重重,不是创业的心态。创业需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有一种豁出去的拼搏精神,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因此,创业最体现人生价值和个人能力。创业不是坐享其成,因循守旧,因人成事,而是个人才智的最大发挥,把人的所有潜能均挖掘出来。创业有时候需要孤军作战,不被亲朋好友所认可,不被社会一下子就认可。挫折、焦虑、愤怒、自卑、怀疑,种种感受像打翻了的调味瓶,什么都得品尝,什么都得体验。
创业,是一个神圣的词,给人高不可攀的感觉。要在适当的机遇下正确地把握政策的引导方向,以便在商海的搏战中确保有利的政策协护。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许多企业因为亏损、资产重组甚至破产,让大批职工下岗或转岗,职工开始被迫去“创业”或自找门路。同时对大学、中专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国家推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分配政策。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满足于“择一而终”,他们不断地“跳槽”,选择高工资、高福利的单位。在积累一定资金后,他们要求自己来“创业”,自己来当老板。这样更能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和资金的有效分配与利用。
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最大区别是:美国人好动,喜欢创业;中国人好静,安分守己,但不少留洋回来的中国人也开始好动,喜欢在国内创业了。最突出的,是国内大批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创立各种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他们从书斋、实验室、课堂、校园、科研大楼里走出来,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走向商业大潮冲击下的市场,彻底摆脱知识分子的患得患失心态,勇敢地走向创业。
在广大农村,无数农民离开家园,到大城市打工,赚了钱回家乡创业。或办乡镇企业,或搞科学种田,用自己的双手,建立起一个个新农村。
人的一生,有不同的价值观。综观历史和现实,有人争名于朝,有人逐利于市,有人追求吃喝玩乐,当然也有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追求老庄之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提倡为国家、为人民创造财富、开拓事业,或者像雷锋、徐虎那样,一辈子默默地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开创一种事业。
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创业也有大小。但不管是雇用成千上百人的事业,还是单枪匹马的事业,其性质是一样的,仅仅是规模和财富不一样。所以只要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就是一个伟大的开端,一个值得肯定的事业,这对于下岗转岗工人、离退休人员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