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角色就是抓住那位意大利教育家透露给我们的蛛丝马迹,并用我们美国人的独创性去发展它,同时还要虔诚地记住自我教育的基本原则,因为有了这些基本原则,我们才可能将她的思想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环境中。当然,让孩子与动植物建立联系的思想,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自从第一个与小动物玩耍的孩子出现以来,几乎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熟知这种思想。而新颖的是我们被蒙台梭利博士的深入分析激活的想法,这种想法更自觉,更深刻,更明确,它涉及的是如何用儿童生活中的这些自然元素来刺激孩子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如果我们理解到有意识地利用它们,对于为孩子轻松而自然地打开伟大的自制王国之门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对孩子的小猫小狗和豚鼠漠然视之的态度,以及无休止地抱怨“这比我给四五岁的孩子准备一个小花园还让人烦呢”的态度,就会转变成对这些事情最真诚、最热情的兴趣。即使孩子对小布娃娃的母爱是“装”出来的,我们也不会认为当中含有矫揉造作的成分。真正在意动植物的孩子,其实健康地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这就如同我们照顾自家的孩子那样自然。他们的付出对另一个真实的生命来说,具有实际价值。一个一睁开眼睛就急忙去给前一天忘了浇水的植物浇水的4岁小男孩,其行为完全是由一种懊悔和渴望的冲动所致,但这种行为却真诚、纯洁,其有错必改的心态就像我们大人那种失职的感觉一样。这种最珍贵的道德财富和责任感中所蕴含的动机已经被唤醒,被运用,被强化,其活跃的程度远超于那种每周日上午“庄严对话”所产生的效果(在这种“对话”中,我们努力而徒劳地企图从外向内地触摸孩子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在地上乱爬、把房子搞得一团糟的小狗、当我们急忙做事时始终不离脚边的小猫,都应当受到我们的尊重和善待,因为它们在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和孩子共同排练着他生活的第一部活剧,虽然其反映的是概貌,却异常生动。孩子会发现,与这种比他还要脆弱、对他非常依赖的小东西交往时展示出的态度越温柔、体贴、喜爱和克制,他在其他环境中锻炼这种道德品质的难度就越小。在内心的一种自然而亲切的冲动敦促下,他会自动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这种习惯对他和他周围那些与他共同居住的人来说,就像通过几何插件练习所养成的那种追求精确的智力习惯一样珍贵。
当然,他首先要养成这种始终温柔对待动植物的习惯,然后才能养成许多其他习惯,就像猴子模仿身边的人举止一样。他不仅需要理解规则,还应当从事例中学习,尤其要懂得:依赖我们而生存的植物和动物,也有受到我们永远呵护的道德权利。在他再长大几岁,对数年养成的“强者要帮助弱者”的责任感已经习以为常之前,他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这种理念的。
在这里,我们从事蒙氏教育的勤劳的父母开始踏上了动物饲养之路(不光是孩子培养之路),但尤其困难的是,我们必须通过她来表达对动物的关爱,坚持抵制包办代替这种几乎无法遏制的诱惑,而不要觉得这样做会更麻烦。如果父母无法抵制这种冲动,那么她面前的小动物对她就没有什么作用(或许偶尔会起作用)。如果她真正在着手做漫长的准备,那么小动物必须由她去支配。这样的准备将激发她的母性,使她能坚定地自我克制,而且我们也希望这样的准备能使她在成为母亲之后,比我们这些任性而茫然的母亲更加优秀。
至于善待植物,我想人性中的向善品质人人皆知,无需多言。如果我们没有完全切断与地球的联系,那么会比现在健康得多,明智得多,幸福得多。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即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家庭生活中,却仍然不会系统而经常地运用它,让它为我们的孩子造福。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做到,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使自己这样做的明确而浅显的动机。这种动机并不是偶尔冲动地认为“把鲜花和孩子放在一起是件美事”。在我们之前,没有人清晰而不由分说地说:对小孩子来说,观察植物并且在头脑中产生满足其需求的同情感,是初步而概略地了解世界秩序的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可以了解有益力量和有害力量之间的斗争,觉得自己有义务不在这种斗争面前消极旁观,而是本能地加入其中,并且全力以赴地站在有益的力量一边。
我认识一个还不满3岁的孩子,他通过打破砂锅问到底般的不断询问(这种年龄的孩子大多如此),成功地从两个年龄较大的园丁那里了解到了草与花的区别。掌握这一知识让他非常震惊,他便自告奋勇地加入了改造大自然的大军。由于他还很小,不可能明确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于是他便在幼小的头脑中构建了一幅激动人心的、以花园为背景的场面,然后在眼前一幕幕展现:在这一由他“主演”的场景里,他凭借自己顶天立地的身躯和无穷的力气,扮演着“解围之神”a的角色,不断拯救着被敌人围攻的“美女”。展现完这些场面之后,他猛然抓住一棵野草,将它连根拔起,用力扔掉,嘴里还大义凛然地愤慨地嚷道:“可恶的老草!我让你吃花儿的食物!”
我不认为我们真的可以说他的生活中没有道德元素。他是个年幼的“高洁之士”b,为了他的“少女”而义愤填膺地站了起来。林德赛法官c曾为丹佛的孩子出面,与邪恶力量做英勇斗争。而促使林德赛法官拍案而起的同样的冲动,也正在被这个孩子感受着,利用着,强化着。他不自觉地感受到了要帮助正义力量对付敌人的责任。当他睁开双眼看到这个善恶混杂的世界时,这种责任感就已经融入了他的肌体中。
所有这些并非只是奇思异想,也不是情感所致,而是有实际内容的。由a解围之神,指希腊或罗马戏剧中,用舞台机关送下来的消除剧情冲突或使主人公摆脱困境的神。——译者注b在亚瑟王传说中,格拉海德是圆桌骑士中最纯洁的一位,且独自一人找到了圣杯。——译者注c林德赛(1869-1943),美国法官和社会改革家。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他创建了美国首届青少年法庭并担任庭长。——译者注于小孩子辨别某种真正的道德冲动的能力很弱,而且像其他能力那样缺少持续性,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就可以对孩子的这种品质不认真考虑和鉴别,要知道,这对孩子的未来非常关键。仅因为孩子在实施善举时“变换花样”,并且没有为这种品质而沾沾自喜,这就足以让我们欣喜莫名了,因为它证明在孩子的灵魂深处天然地存在着善念。就像玩几何插件游戏的孩子在游戏时“变换花样”,而并没有迂腐地认为自己在学知识一样,“儿童之家”那几个布置餐桌并端着汤碗的小女孩也只是对“当女服务员”兴趣浓厚。她们的确在不自觉地、轻松愉快地形成着愿意并本能地为别人服务的习惯,但认识到这种习惯的不是她们自己,而是大人。不过,即便如此,这种认识仍然会在她们将来与自身自私和懒惰的品性做自觉而痛苦的斗争时,使她们受益良多。
这种利用在“儿童之家”模拟的日常生活来增进孩子在社交过程中的真实感受的做法,我在上一章已经提及。这也是蒙氏学校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孩子们对“个人利益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利益”这一道德准则的主动接受,只有让他们在社交生活中与同类一起时才能体现出来,比如他们在“儿童之家”而不是别的地方,可以产生这样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帮孩子培养这种品质,看孩子是否能力所能及、尽量诚实地参与家庭生活。不过,在家里,他不可避免地要与下人、植物、动物和婴儿,或者长辈、大孩子以及大人生活在一起,而在“儿童之家”,他却主要与自己的同龄人在一起,这一点与他今后余生的生活状态类似。而正是在这种与同龄人长期生活而不得不主动调整和妥协的过程中,他才能最自然、最高效、最完整地学习那些支配社会生活的法则。
至于道德生活,我觉得,我们一方面不应徒劳而虚幻地过于相信人性中存在纯粹而无杂质的善,对“与利己主义的斗争必定痛苦而激烈”这个让人失落的事实视而不见,另一方面,也不要回归我们先辈信奉的铁律,即“越早将孩子置身于这场无休止的战争的最激烈的地方,对他们就越有好处,因为他们迟早是要参与其中的”。事实其实一直都在这两个极端中间的某个位置上,那就是,第一,应当用适合于孩子发展的道德方面的食粮、照料和锻炼来强化其道德品质,并允许他们在不得不面对成人的道德问题之前,先慢慢地成长;第二,应当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在实施自我牺牲的行为时添加一些想象出的“花样”,以此来保护他们尚不具备足够奉献能力的品质不受到苛刻的要求,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要始终清醒地保证他们的“花样”不会干扰行为的实施。
一个5岁的孩子应母亲的要求擦拭银器,因为他必须要为母亲服务(倘若母亲正好在做一件显然很重要、很有用的事,比如洗碗碟,这样,他会幸运地得到为母亲服务的机会),但我们不能执意认为在整个擦拭过程中,这种服务理念都要始终不折不扣地占据着他的头脑。可以将刀、叉、勺看成是失事船只上急待救援的落难者,孩子将它们从水淋淋的困境中拉上来,安全地放到放银器的抽屉里,让其与“大家庭”团聚,这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仔细想想大人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会知道,我打这种比喻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要把问题搞得更复杂,或者“愚弄”孩子去实施某种善举。我们所做的只是把担子放在孩子的肩上,引导孩子迈开脚走出第一步(这种事每个大人都可以做到),让他踏上为他人服务的征途。
本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只采用推理和线索展示的方法,从蒙氏教育思想中得出来的。思考同一些问题的其他母亲,也可以找到运用自我教育原则的其他方法,让孩子在道德生活领域自觉行动。很显然,在牢固掌握“孩子在长身体的同时也必须增强道德品质”这一基本观点之后,在清晰地认识到“对真正的道德生活的体验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比许多虚假的感觉好得多”之后,我们的第一要务便是认真思考自身的责任,明确搞清道德生活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而这种理念不能仅局限于对虔诚祷告的牢记和重复。这并不是说每天晚上默念的“当个好孩子”的激励第二天就不会有良好效果,只能起到短期效应,而只有每天不停地对动植物奉献爱心,才能满足孩子的道德本能。事实并非如此,但是从孩子的幼小年纪看,这后一种品质要比人们从善的本能更有发展前途,也更为重要。
实际上,从善的本能在某些品质中从来不体现,而在另一些品质中则体现得非常清楚。但即使得到了体现,从善的本能也都是慢慢展示出来的,这就像那些慢慢发芽的种子,你不能为了让它长得更快些而拔苗助长,而只能任由它生长,直到它显示出生命的迹象。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它将要长成的大树做好准备,精心培育并且科学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