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四方面军到红西路军
郝成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于1931年11月组建于鄂豫皖苏区的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战争,在创建和保卫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英勇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许多次“围剿”,为革命建立了不朽功勋。1936年11月改称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顽强战斗,严重打击了敌人,很多指战员英勇牺牲。他们的伟大业绩,将永远彪炳史册。
(一)开辟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
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初期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起义的工农革命武装,历经红十一军、红一军、红四军的演变,先后由吴光浩、戴克敏、许继慎、曹大骏、徐向前、陈奇、曾中生、蔡申熙、旷继勋、余笃三等同志担任军政领导工作。他们领导红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鄂东、豫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10月发展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两万人,粉碎了敌人发动的第一、第二次“围剿”。1931年4月,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到鄂豫皖苏区工作。张国焘到来后,根据党中央指示,于5月间成立了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任分局书记兼军委会主席,曾中生、旷继勋任副主席,旷继勋兼任红四军军长,曾中生兼任军政治委员。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县七里坪宣告成立,原红四军军部改为红四方面军总部,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和第二十五军,全军共约三万人。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积极投入作战,至次年夏,先后取得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军事“围剿”,先后组建了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师,编成了红二十五军的第七十四、第七十五师,方面军主力达到4.5万余人,建立了26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根据地地人口达到350余万,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最盛时期。
1932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调集9个纵队、24个师又6个独立旅,共30余万兵力,围攻红四方面军。敌军这次“围剿”,制定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围剿”方针,组织了大批地方反动武装,配合敌军作战。8月上旬,敌军攻入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集结兵力,先后在黄安七里坪、豫南新集(今河南省新县)扶山寨、皖西金家寨(今安徽省金寨县)等地与敌激战,共歼敌约一万人,红军自身也有重大伤亡,第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第十一师政委甘济时牺牲。
(二)退出鄂豫皖根据地,作战略转移
鉴于敌情严重,鄂豫皖中央分局于10月10日在黄安西部之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四方面军行动方向问题,决定中央分局、红四方面军总部率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红二十五军建制撤销,留第七十五师坚持根据地斗争。中央分局的计划是:主力红军转移外线后,调动敌军出根据地,并寻机歼敌,待机再打回根据地。转移部队共4个师12个团:即第十师及所辖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第十一师及所辖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第十二师及所辖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团,第七十三师及所辖二一七、二一八、二一九团,共计2万余人,枪1.5万支。
10月11日黄昏,红四方面军分左右两路向西进发,12日夜越过平汉铁路,19日拂晓进至枣阳以南之新集镇。这时,敌军两个师向新集围来,并向立足未稳的红军发起攻击。红军展开阻击,激战数小时,打退了敌军的多次猛攻,并迫使其后退。20日,敌军三个师合围而来,红四方面军集中主力抗击,在新集及附近之土桥堡等地激战两日,毙伤敌3000余人,缴获各类炮5门、机枪30余挺、步枪千余支、子弹百余箱,红军伤亡千余人。这是方面军转移途中发生的最激烈的战斗。
10月22日夜,红四方面军继续西进,敌军跟踪追击,红军且战且行,历时10天,到达鄂豫陕交界地区要隘漫川关,又受到敌军围攻,激战数日,跳出敌人的合围圈,脱离了险境。11月19日,方面军进至陕西商县西部的杨家斜,鄂豫皖中央分局举行会议,认为红四方面军返回鄂豫皖根据地已不可能,遂决定将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仍由张国焘任主席,打算在陕甘川地区创建根据地。随后,任命曾中生为方面军参谋长,张琴秋为政治部主任。12月10日,红四方面军从汉中以东渡过汉水,进入陕南地区。
(三)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
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南后,得悉四川军阀正在混战,川北敌人兵力不多,遂决定进军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进入川北,先后解放通江、巴中、南江县城,歼敌4000余人,击溃敌8个团。接着分兵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
1933年2月上旬,川陕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通江召开,选举袁克服、曾中生、吴永康、郑义斋、傅钟等37人组成中共川陕省委,袁克服任书记。接着于2月中旬又召开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熊国炳任主席。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组建县级以下苏维埃政府,在红军帮助下,很快建立了南江、巴中、红江、赤江、赤北等7个县级苏维埃政府,人口约100万,川陕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红四方面军在川北的迅猛发展,对反动统治者震动很大,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杨森、刘存厚等,在蒋介石集团的斡旋下,暂停混战,集中兵力,对付红军,因而不断发动对红军的围攻。红四方面军针锋相对,发起反围攻战役,不断打击敌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主要的有以下几次战役。
反“三路围攻”战役。1933年2月中旬,四川军阀田颂尧集结38个团约6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向川北根据地发起“围攻”。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收紧阵地,从2月18日开始,展开反“三路围攻”作战,历时4个多月,至6月中旬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1.4万余人,缴获长短枪8000余支、机枪200余挺、迫击炮50余门。粉碎敌军围攻后,红军趁势发动进攻,扫荡反动地方武装,扩大战果,根据地发展到200多万人口,就建立苍溪、仪陇等7个县级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一批地方武装。
1933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在旺苍东南的木门召开军事会议,总结了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会议决定了西北军委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命,张国焘仍任西北军委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任副主席;徐向前仍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王树声任副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傅钟任政治部副主任,曾中生任方面军参谋长。会议决定将原有的4个师扩编为4个军。会后,即着手部队的扩编工作:以第十师为基础,连同赤江、赤北、万源、江口4个县独立团、营扩编为红四军,王宏坤任军长,周纯全任政委,下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以第十二师为基础,连同巴中、恩阳、仪陇、阆中等县独立团、营扩编为红九军,何畏任军长、詹才芳任政委,下编第二十五、二十七师;以第十一师为基础,连同苍溪、长池等县独立团扩编为红三十军,余天云任军长,李先念任政委,下编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师;以第七十三师为基础,连同南江、红江、广元等县独立团、营扩编为红三十一军,王树声任军长,张广才任政委,下编第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师。在此之前,已组建妇女独立营,下编三个连,由陶万荣任营长,曾广澜任政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由女兵组成的建制单位。
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红四方面军各部队扩编、整训后,从1933年8月中旬开始,举行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这时,蒋介石已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正纠集四川各军阀部队“会剿”红军,但由于各军阀之间矛盾重重,一时难以协调一致,红四方面军抓住战机,发起了这三次进攻战役。这三次战役从8月19日开始,10月21日结束,历时63天,红军解放仪陇、营山、宣汉、达县、万源等县城,取得空前大胜利,使根据地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与川东游击区连成一片,人口500多万,建立了22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川东红色游击军编为红三十三军,红四方面军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
反“六路围攻”战役。1933年10月,刘湘遵照蒋介石旨意,纠集四川大小军阀组成“六路联军”,围攻红四方面军。其中,邓锡侯第二十八军为第一路,田颂尧第二十九军为第二路,李家玉第六师和第二十三师为第三路,杨森第二十军为第四路,刘湘第二十一军为第五路(由王陵基指挥),刘存厚第二十三军为第六路,共约20万兵力,配属空军飞机18架,从西、南、东南三个方向向川陕根据地扑来,至1934年8月初,先后发起“四期攻势”,投入兵力达140余团,攻占宣汉、达县、巴中、南江、长池等县城及大片农村。根据地一多半地区被敌军占去。
红四方面军采取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一面节节抵抗敌军,收缩阵地,一面组织部队出击,大量歼灭敌人,至8月初,歼敌3.4万余人,击毙敌第三路副总指挥郝耀庭,缴获长短枪2万余支、机关枪50余挺、迫击炮40余门。
1934年8月8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向全军发出通令,宣告“大反攻的时机已成熟”,号召全军指战员努力作战,彻底粉碎敌人的围攻。东线红军首先攻占敌第五路军的重要阵地青龙观,在敌军防线上打开了缺口,后续部队迅速突入,并向敌军纵深发展。在红军的强大攻势下,敌军纷纷溃逃,红军乘胜追击,迅速形成全面反攻的局面,先后收复巴中、仪陇、南江等县城,至9月中旬,以刘湘为总指挥的“六路围攻”,宣告彻底失败。
反“六路围攻”作战,是红四方面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反“围攻”作战,经过10个月艰苦英勇的战斗,彻底粉碎了敌军的疯狂进攻。此役,红四方面军共伤亡2万余人,毙伤敌6万余人,生俘敌官兵2万余人,缴获各类枪3万余支、炮100余门,击落敌机1架,基本恢复了此役前的根据地辖区,并扩大了部分新区。
1934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各部队进行整编,红四军撤销第十一师,编为两个师7个团,其第十师辖二十八、三十、三十四、三十六团,第十二师辖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红九军撤销第二十六师,编两个师6个团,其第二十五师辖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团,第二十七师辖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团;红三十军仍编了3个师9个团,其第八十八师辖二六三、三六五、二六八团,第八十九师辖二六二、二六四、二六六团,第九十师辖二六七、二六九、二七○团;红三十一军撤销第九十二师,编两个师6个团,其第九十一师辖二七二、二七三、二七五团,第九十三师辖二七一、二七四、二七九团;红三十三军撤销第九十七师,编两个师4个团,其第九十八师辖二九四团、二九五团,第九十九师辖二九六团、二九七团。全方面军共5个军、11个师、32个团。彭杨学校改称红军大学。妇女独立营已于此前扩编为独立团,辖3个营,由曾广澜任团长,张琴秋任政委。另组建炮兵团,辖5个连。各地方的游击队合编独立第一师和独立第二师。
为了激励斗志,1934年11月在通江县毛浴镇举行的党政工作会议,决定授予红九军第七十三团以“攻如猛虎”,第七十五团的“守如泰山”的奖旗;授予红三十军第二六三团以“钢军”、第二六五团以“夜老虎”的奖旗;授予红三十一军二七四团以“夜袭常胜军”、红三十三军二九六团以“百发百中”的奖旗。
(四)艰苦曲折的长征路
强渡嘉陵江战役。反“六路围攻”战役后,敌人再次集结重兵围攻川陕根据地,形势日益险恶,红四方面军虽英勇抵抗,但敌军进攻势头难以遏制,到了3月初,敌军已占领川陕根据地的万源、巴中、通江、仪陇、苍溪等城市及大片农村地区。为了求得生存,同时为了配合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西北军委决定西渡嘉陵江。红四方面军总部制定了渡江作战计划,决定选择敌军防守薄弱环节重点突破。
1935年3月28日,渡江战役开始。当夜,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三团先头部队在苍溪县南的塔子山附近抢渡成功,全歼守敌一个营,击毙敌团长陈登朴,至29日拂晓,八十八师全部过江。与此同时,红三十一军和红九军也在苍溪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抢渡成功,于31日攻占阆中县城。后续部队迅速过江,红三十军于3月31日攻占剑阁;红九军于4月2日攻占南部县城,歼敌三个团;红三十军于3月31日攻占川陕通道要隘剑门关,全歼守敌三个团。至此,敌人沿江防线被彻底摧毁。
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共歼敌12个团约1万人,连克8座县城。红四方面军《战史》说:从渡嘉陵江起,红四方面军“实际上就开始了长征”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第319页。,离开了川陕根据地。全军渡江的有5个军、11个师、33个团,共8万余人,加上一个补充师、地方武装、学校、医院、工厂职工、随军行动的地方党政工作人员等,共约10万人。
进占岷江以西地区。1935年4月,四川军阀占领了嘉陵江以东地区,并在蒋介石集团的督令下,步步向西进逼。从川陕根据地撤出的红军部队和后方机关、医院等,陆续转移到江油、中坝等地。川军紧追而来,以刘湘主力13个旅为右路纵队,以邓锡侯、孙震两军20个团为左路纵队,向江油、中坝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