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没有中学,茅盾小学毕业后只有去杭州、湖州、嘉兴、宁波等地才能读中学。
为求学,茅盾要远征了,他要到百里以外的湖州去读书。这是他第一次远离乌镇。离开故乡的那一天,母亲不放心,送了一程又一程。茅盾虽然年幼,但他深深理解母亲盼子成龙的那种心情。他对母亲说:“妈妈,你就放心吧,我会好好读书的。”
在湖州中学里,茅盾还像儿时那样,有一种强烈的要争当佼佼者的愿望。
教国文的老师姓杨,叫杨名斋。茅盾最爱听的就是杨名斋的国文课。那一天,上课了,茅盾静等着国文老师的演讲。课堂上,杨先生讲的是《庄子》。从这一天开始,杨先生讲完《庄子》讲《墨子》,以后又讲了《荀子》、《韩非子》等等。茅盾听了杨先生滔滔不绝的解说,他的心随着先生的解说进入了历史的长河。过去,他独自学习了《孟子》后,只知道有个孟子,孟子的“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这句话早已铭刻在茅盾的内心深处。但他还从来不知道先秦时代竟然有那么多的“子”。茅盾对这些“子”反复阅读反复咀嚼,仿佛自己也遨游在那条历史的长河中。
面对新的生活,茅盾要一显身手,他要学什么会什么。尽管他当时的身体还很矮小,可他文静,善学,从不和同学拌嘴。许多大孩子都喜欢和他在一起,愿意听他重复先生讲过的课程,也希望和他在一起玩一玩。茅盾并不喜欢玩,他爱书爱得痴迷,他走向湖州就是要追求美好的读书生活。在这所校园里,茅盾除了听讲,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书海中尽心尽力地学习。
茅盾乐于读书,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入学不久的一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雨过天晴,校园西方的天际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茅盾放学后就开始自学。他带着一本书,向着彩虹的地方,一边走一边读书,走着走着,走进了一道水沟里。他的思绪还在书本里,双脚却陷进了泥坑,直到拔不出来时,他才猛醒,才知道自己从狭窄的小路走进了水沟。
茅盾善于投入,善于磨炼自己的意志。四年级有位同学会篆刻。这位同学常常在业余时间里篆刻,也常常和茅盾唠起他学篆刻的事。原来他是站着看父亲篆刻学会的。听了这位同学的故事,一心想追求未来美好前程的茅盾从中得到了启示。他想,看到别人篆刻可以学会,那么看着别人做大事能不能学会呢?他要证明这个事实,他要先从看着同学篆刻做起。有一天放学,他特意跟在这位同学身边,看着这位同学篆刻。茅盾细心观察这位同学的每一个动作,只见这位同学在解开平常的石章时,用两根不太粗,也不太细的铜丝相绞,使两股成为一股,然后用竹片把这铜丝作为弦,成为一个弓形。在解剖石章时就用这铜丝弦作为锯子,像木匠锯木板一样就能把石章剖开。这过程很细,也很慢,更辛苦,可这位同学居然解剖成功了,而且在石章上刻下了很秀气的字迹。
这件事给茅盾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在看完了这位同学篆刻的当晚,茅盾失眠了,他想起在体育课中的失败。那是在他刚刚入校时,第一节体育课就是“走天桥”。望着天桥他十分胆怯,听先生说:“走天桥时,眼睛只能朝前看,不能朝下看。”可是茅盾刚刚走完一半突然往下瞅了一眼,结果他是骑在天桥上,挪动身子一点一点爬到头的,弄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回眸这耻辱的一幕,越想越感到自愧。想着想着,他竟然从床上爬起来想去练习走天桥,忽然又一想,大半夜的上哪儿去走天桥呢?就在这个时刻,他决定要先从学习篆刻做起,然后再去学习做大事情。
暑假,对于茅盾来说,给了他一个学习技艺的机会。这个暑假,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习篆刻。回到家,还没和母亲介绍学校的情况,就开始找东西做刻字刀。他从一把破旧的伞上折取一小段伞骨,是扁形的,很窄很窄,大约有三寸长。他用力磨,整整磨了一个晚上,磨成了一把锋利的刻字刀,和那位同学特制的篆刻刀基本相似。他抚摸着这把刀,高兴得不知怎样好了。他很自豪地跑到母亲身边,告诉母亲自己要做的事情。
茅盾的母亲得知儿子要学习刻字,非常支持儿子的行动。她觉得这是磨炼儿子意志的好机会,就把丈夫留下来的石章全部交给儿子,由儿子任意支配。茅盾并不会写篆字,他只好找出一本康熙字典,照葫芦画瓢。有一天清晨6点钟,茅盾早早就起床了,他要开始解剖石章。他自制的石刀不如那位同学的好使,但他用心去做;他不会写篆字,但他用心去摹仿。为了成功,他采用拓印法,就是把字用浓墨写在很薄很薄的宣纸上,然后拓在石章上,石章就会有清晰的字迹。第一枚石章刻完时,不太像。茅盾觉得这是因为自己对篆字太陌生了。听那位同学说,老手刻石章直接在石上刻,比用拓印法流利而且又圆润。他想,自己为什么不能当老手呢?既然别人做成功了,自己就应该作成功。于是,他放下石刀,手捧着字典观察篆字的字形,他反复练写篆字,他想刻哪几个字就专门练哪几个字。中午,天热得很,母亲见儿子已是汗流满面,就对儿子说:“歇一歇,歇一歇吧,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日之功。”母亲的话,茅盾已听见了,但他顾不得回答母亲,两手仍然在不停地操作着。傍晚,夕阳洒在茅盾的卧室里,照得满屋彤红彤红的。他的成功之作出台了,随后他高兴地拿给母亲看。母亲问他有什么感想,茅盾爽快地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用心就会成功。”母亲听了激动万分,她觉得儿子又成熟了许多,以后会完成他父亲遗愿的。她很亲切地把儿子搂在怀里。这时的茅盾刚刚14岁,他身材矮小,人也清瘦,居然像几岁的儿童在母亲的怀抱里撒起娇来。
这个暑假,茅盾是在石刻中度过的。新的学期刚开学,也就是茅盾刚刚进入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组织师生去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这是由东南亚一带的爱国华侨为发展祖国工业所创办的。他欣然参加了参观团,观看了教育、工艺、机械装备等几个展览馆。同时还参观了江南制造局、安徽、浙江等省设的展馆。茅盾特意参观了浙江馆展出的绸缎、绍兴酒、金华火腿等特产。当他再次观看四川、广东等省展出的土特产时,第一次体会到中国地大物博的含意。这使他的心中孕育了许多向往。正在他对展出充满热情的时候,参观的人群中传出了笑话,是关于一位英语老师的笑话。原来,在全校师生前来参观的第二天,湖州中学的英语教师发现展厅外有两位华侨在对话。这位英语教师便挤上去用英语与两位华侨对话。他万万没有想到,两位华侨说他发音不准。区区小事并没有引起参观者的注意,这位英语教员以为别人不知道,也就不以为然了。谁知,这件事让在场的英语翻译听到了,还把这件事传出来。许多同学也知道了这件事,大家议论纷纷。这件事与茅盾没有任何关系,可茅盾却感到很不舒服,他认为这是因为英语教员功夫不硬才被人耻笑的。想想自己,本事有多大呢?可能还赶不上自己的老师。这时,他很痛恨自己,恨自己不能随身带几本有用的书。
茅盾随着参观人员走了一处又一处,就在距离江西展馆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书坊。茅盾如获至宝,他立刻走进去,在小小书坊里选到了一本适合于自己学习的《世说新语》。这使茅盾很高兴,当晚参观结束,他就孜孜不倦地阅读起来。从南京返回到湖州需要两天两夜的时间,在这两天的行程中,茅盾把这本书读了两遍。
认真刻苦,是茅盾的一大特点,这使茅盾在每一次行动中都受到启发。
从南京参观回到学校后,学校来了一位临时代理校长,姓钱,人们称他为钱老先生。又轮到每星期一的作文了,钱老先生来到课堂上,他要求学生写作文,并要求同学们自己命题。课堂上,茅盾的脑海中仍然萦绕着南京一行参观时的情景,英文教师发音不准而被人指点、议论的事仍然留在他的心目中,一种奋发图强的志向又在他的心目中萌生。要写的作文有了,他的名字叫德鸿,他伏下头来,一气写成了一篇题为《志在鸿鹄》的作文。他在作文中讴歌了鸿鹄高飞的情景。在这篇作文中,他借机会,借鸿鹄的名字抒发了自己要读好书,要成才的远大抱负。
这是新来的钱老先生采取的新颖的作文方式,茅盾写得是否合格,他心中没有底。许多同学都在谈论着自己的文章,大部分人是在担心写不好会受到先生的指责。茅盾不管这些,交了卷就只管读书。实际上,他也在担心自己的文章,但他觉得不论写好写坏,批评也好,表扬也好,下一步总是要继续学习的。正是因为心中没有把握,自己才应该勤奋苦读,为写好下一篇文章打好基础。
这位先生批作文的速度很快,第二天,全班同学的作文卷全部发下来了。茅盾很意外地发现,他卷面上有好多点,也有的段落下面划上了圈。在这篇作文的后面还有一句批语:“是将来能为文者。”这时的茅盾才松了一口气,他很清楚,带点的话是比较好的句子,带圈的则是最好的。他一篇作文不是点就是圈,每一行字的下面都带有点或圈。
又是一个寒假来临,茅盾的一个远房叔叔,在嘉兴中学读书的凯崧也回来了,茅盾时常称他凯叔。一向钻研苦读的茅盾和凯崧谈得十分融洽,他们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两个人各自学习的情况。有一天,他们谈得十分火热,谈着谈着,都谈起了各自学校教员的优劣情况。茅盾只听凯崧很自信很激昂地说道:“我们学校的英文教员太棒了,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这所大学的牌子很硬,茅盾听说这所大学是美国人创办的,很敬佩这位英语教员。说者无意,听者却思绪万千。茅盾想到教自己的英文教员发音不准,心里便十分沉痛。听凯崧这么一说,他猜想,那里的教员一定会比湖州中学的教员强得多。这一次谈话使茅盾多了一点心事。夜晚,他很久很久没有入睡,他想起读过的古文,孟母择邻的佳话早已深深印在了他的心中。孟子的母亲为使儿子读好书,不惜一切多次搬家,而自己就不能选择学校吗?他不敢向母亲提出这个请求,也没有理由提出来。他决定放弃这个想法。可是回到学校后,又总觉得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内心里装的都是凯崧提过的嘉兴中学那些有名望的教员,要到嘉兴中学去读书的愿望在他的内心里又一次强烈起来。读了半年后,他就向母亲提出了这一要求。
茅盾要转学的事,使母亲感到意外,感到不可思议。但知书明礼的母亲并不责怪儿子,她深知儿子的想法一定有道理。她首先调查了解嘉兴中学的情况,又找到凯崧。当茅盾母亲得知嘉兴中学的教员学问高明时,毅然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1911年,茅盾带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到嘉兴中学读书去了。临走的时候,凯崧很随便地告诉他,嘉兴中学有“革命党”了。茅盾并不理解革命党的含义,他像没听见一样,只顾想着他以后的读书生活。
嘉兴中学确实兴起了革命的思潮,校长方青箱就是革命党的积极分子。最初,只顾低头读书的茅盾并不注意了解这些事,也很不感兴趣。但嘉兴中学那些剪了辫子的教员却使茅盾感到很新奇。这里,绝大部分教员都剃了光头,校长只有去见官府时才带上假辫子。茅盾入学后,对于同学们议论的辫子、光头、革命党一类的话一句不问,心中的愿望就是读书。他多想在这里重温他要学一口标准英语的旧梦,他多想在这里每天见到语音精美标准的英文教员。然而,他的愿望没能实现,他的美梦被打碎了。这里,被人们称为“革命党”的教员们整天都在忙着,忙什么,谁也说不清。还有那位英语教员并不是茅盾理想中的教员,在茅盾看来他既不能完全讲通中国话,又没有特标准的英语发音。茅盾觉得很失望,失望中,他狠下一条心,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知识也要依靠自己去探索,自己已经转了一个学校,现在已是无路可走了,只有自己去拼搏才能有长进。
茅盾的决心是很坚决的。在这所学校里,面向他的是一连串的遗憾,是无情的现实。在这个时候,他要勇敢地接受现实,向现实挑战,自己为自己开辟出一块精神天地,自己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那就是读书,用自己的毅力去闯知识的大门。
由于当时社会黑暗,为推翻反动势力的统治,嘉兴中学的革命力量由悄悄兴起到频繁活动,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关于辫子的问题,关于革命党起义的问题,成了当时人们议论的话题。没过多久,被人们称为革命党的几位教员陆续走出去,校长方青箱也寻觅新的职业去了,有人说他们革命去了。又没过多久,校务便由一位新来的学监负责。这位新学监一上任就要整顿校风,不许学生谈天,不许学生之间有任何往来。这条规矩使茅盾十分不满。这时,他已受到了一点革命思想的冲击,尽管他在埋头读书,尽管他与这场革命潮流没有任何关系,但他已多多少少懂得了一点革命的含义。茅盾不服新学监的禁令,他和几位同学做了捣乱学校的事情,被学校记过处分了。茅盾,一向文静、从不惹是非的茅盾愤怒了。他把一只死老鼠当“礼物”送给这位学监,以表示抗议。这是茅盾入学读书几年中第一次做出违背学校意愿的事情,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胆量是怎样大起来的。
第一次惹事,他就闯了大祸。茅盾被开除的通知由学校寄到了他的家里。茅盾十分理解母亲培育自己的一片苦心。他怕母亲,他等待母亲的责备,他带着忐忑不安的心理向母亲讲了实情。茅盾的母亲不仅知书达理,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母亲。早在“戊戌变法”的时期,她就曾和丈夫站在谭嗣同等革命党的立场上;谈论国家安危。听了儿子闯祸被开除的经过,她仍然没有责怪儿子。这位不寻常的女性只对儿子说了几句话:“国家是要进步的,可这需要力量。眼下你的唯一出路就是学习,挽救国家命运需要知识和能力。”
面对母亲,茅盾热泪滚滚而下。他还是要读书,要有所造就。到什么地方去读书,茅盾有些茫然了。他知道,和他一同被开除的凯崧要去湖州中学,而自己是从那所学校转出来的,为了颜面也不能再回去。他反复思索着自己的出路,想来想去,他决定去杭州,去那里圆自己读书的梦想。
杭州有个安定中学,这个学校又成了茅盾奋发读书的地方。在这所美丽的城市里,茅盾有了新的憧憬。杭州就位于长江下游钱塘江的北岸,大运河的南端。这里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也有美丽的湖波秀景。位于杭州的安定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为和公立学校竞争,千方百计聘请许多优秀教员,其中还有几位善于讲诗,善于做诗的教员。这为茅盾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几乎每天都有新东西充实他的头脑。教国文的老师叫张献之,他常常在黑板上为学生写一首诗,再讲一些诗或词的含义。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张先生把这些诗句写在黑板上,听说这是挂在昆明大观楼上的长联,这副联有180字。张先生逐句解释,茅盾听了似懂非懂。他明白这副长联包含了作者对古往今来能人志士,对祖国美丽河山意味深长的描述。学习这首诗联,茅盾感到,自己每天跃跃欲试攻读历史,攻读地理,许多知识往往不是一日之功就能掌握的,人生的成果来自于实际中的一点一点地积累,日积月累才会使人充满智慧,才能理解每一首古诗的含义。
茅盾对张先生的课很感兴趣,常常是听完了当天的课,随后就查找与课堂有关的天文地理资料。深秋的一个下午,他随同学们去杭州城里游览。他满脑子都在设想着怎样学好历史知识,怎样学好地理知识。正在天真地想着,又一个书坊展现在他的眼前。他悄悄离开参观的队伍,走进那个宽敞的书坊,在排列整整齐齐的书架前,一本一本地翻着。每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富有知识和趣味性的书籍,他便小心抽下来,看封面,翻内容,如同闻到了弥漫飘散的油墨的清香,心里感到十分兴奋。他拿出母亲给他的零用钱,购买了三本反映前秦时代历史的书籍,还有一本神话,一本自然方面的书籍。离开书坊,他去追赶参观的队伍,队伍已经返回学校了。于是,茅盾捧着书本急急忙忙返回校园,躲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思绪又进入了厚厚的书中。
“苦苦苦,不苦就不会通晓今古”。茅盾很早就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教室里、大树下、石头边、红砖的墙角……无处不留下茅盾读书的痕迹。那一天夜里,他爬在被窝里读着自己刚刚买回来的书,心中又兴奋了。他忽然觉得,读书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读书,能与中华民族最早最早的祖先娓娓交谈,祖先的生活轨迹就在眼前重演,内心里获得的是无穷的启迪。读书,可以了解创造人类的女娲的秘密,一个个神话故事把自己带到遥远的时代。读书可以了解天文地理,饱览祖国大地的风光,看得见高山河流的状况。读书,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是纯洁精神升华的一面镜子……这一晚上,茅盾兴奋极了。从此,茅盾的心,茅盾的思想都被书中浩淼无穷的知识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