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现象都是表面的,探寻出背后的规律,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记忆所在地
我们凭着记忆吹奏乐器,用外语交谈;我们在脑中想象一幅图画或解出复杂的方程式。我们的记忆力为我们带来辉煌的成就,然而,在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它会突然抛弃我们。自古以来,求知欲强的有识之士就在追问这一无处不在、却无人知晓的现象背后的东西。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努力通过练习来掌握技巧,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今天,我们已开始明白记忆力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发现,关于记忆力的新知识,证明了那些早已在使用的记忆力技巧的科学性。
现在,让我们开始头脑中的宇宙之旅吧!
我们的大脑不是为现代社会生成的,它的生理结构早在石器时代就已成形。那时还没有表、记事日历、新闻、密码和电话号码。但在过去的20万年中,世界发生了巨变。现在,每天有成百万上亿的信息单元,即众所周知的“比特”涌向我们。我们的大脑必须不断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的东西。在这样的信息大潮中,我们素来颇有成就的记忆力偶尔出些差错,又何足为奇呢?
遗憾的是,这种极为正常的记忆力差错常常被视为疾病。当您突然忘记一位老熟人的名字,您不担心这就是阿兹海默氏痴呆的症状吗?当我们的记忆力没有如社会所期待的那样时,我们经常会被讥讽、嘲笑,被视为傻瓜,甚至受到惩罚:比如在课堂上、工作岗位上,或者身为老人。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记忆力从30岁就开始减退,但近几年、几十年的研究
成果令我们欢欣鼓舞:通过定期的记忆力训练,您可以在高龄时仍精神焕发,记忆力强盛。因为大脑如同我们的肌肉一样,是可以训练的。
记忆,这只是大脑负责的众多任务中的一种。大脑就像是一个日理万机的老总,管理着身体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记下身体的各种信号,给它们一个知觉:当我们喝水太少时,它会让我们感到渴;当我们睡眠不足时,它会让我们感到累。大脑操纵着我们的行为,将外界的信息同我们的记忆连接在一起,因此成为意识所在地。它让我们感觉生气、高兴以及其他一些情感。所以,大脑参与了使我们成为有个性之人的一切:我们的身体、记忆、思想、情感和对外界的反应。大脑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此外,大脑的大小和重量并不重要,它与脑力无关。女性的大脑平均重量为1250克,男性则为1350克。最重的大脑重达1700克,是一个智力迟钝之人的大脑;而最小的大脑只有大约900多克,它的主人是一个著名的作家。
大脑中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原),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几百万的数量可谓“小巫见大巫”。此外还有10倍多的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它们组成一个基本结构,神经原就嵌在其中,从中汲取能量。一个成年人大脑中的每个神经原同时和多达一万个其它的神经原连接在一起。两个神经原之间的结点——神经键——就像电焊点,将电脉冲继续传导下去。就这样,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张神经网,总长达10万公里,相当于赤道之长的两倍半,有几千兆个分支。这张巨大的网络只占体重的2%~3%,却消耗了全部能量的20%。大脑在一天清醒的状态时制造的功率为25瓦,足够点亮一个电灯泡。
过去几十年,对大脑的研究取得了一个核心的认识,这一认识为我们带来一个好信息:大脑在人的一生中始终具有可塑性。高龄老人仍然具备学习和拥有好记性的前提条件。
当我们想从记忆中取出某条信息时,同时会有一大堆神经细胞活跃起来。这是因为,一方面储存一条信息是由许多神经细胞共同承担的;另一方面,各个神经细胞又参与储存许多不同的信息。因此,信息留下了复杂的记忆痕迹及深刻的印象。这种记忆形式有十分重要的优点:比如就算您的一部分神经细胞没了,您还是能认出您的祖母——您可能只是记不起来她是1940年结的婚而已。这种平行的储存方式可以在已有的和新的数据之间建立联系,大大扩充了大脑的容量。信息工程师早就在用电脑模型模仿人的神经网,但电脑离人的大脑脑力还相距甚远。
为了绘出大脑活动图,研究人员研究了那些因事故或疾病而导致大脑某些区域受损的人。他们发现,如果受伤者的某些记忆功能确有丧失,那么,这些功能都属于受损的大脑区域管辖。近些年来,科学家使用一些先进的形象方式发现了大脑哪些区域在记什么东西时产生了频繁的物质交换或放电行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叫正电子放射线X线体层照相术(PET)。现在,人们可以画一张简图,标示出我们的知觉接受的信息在被存进记忆和被调出时,都走了什么样的路。在这些过程中,信息是通过一些“瓶颈结构”运行的。在记忆时,大脑的几乎所有部分都做出了贡献——记忆是一项协作行为。
记忆三部曲
记忆是个概括的称呼,确切地说,它的过程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是通过感觉器官,将信息留在脑中,这叫做“识记”。
第二阶段,就是把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加以保存,称为“保持”。
第三阶段,则是在需要的时候,把所需的信息提取出来,即是“再认或重现”。
只有完成这三个阶段,才能称之为名符其实的记忆。这正如照相的过程,先把焦点和曝光对好才按快门,然后把胶卷完整地保存好,再很好地显像。无论缺少了哪一阶段,都不会照出好像来。
①获取阶段——你获得了讯息
如果能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神奇的记忆机制怎样工作,那么首先看到的,就是它正在吞食!为记住某件事物,首先必须使其进入记忆机制中。因此,一切记忆活动,均从吞食阶段——也称作获取阶段——开始。一切事物无不适于记忆,事件、周围物体、听见的语言、看见的东西、思想和动作……总之,周围的一切,自身发生的一切,记忆机制都会准确地记住。记忆机制的功能是无限的。
但实际上,记忆机制并不能把一切都记住。有关的定律表明,每个人在获取记忆材料时,无不被迫加以选择。在记忆的第一阶段,这种局限性并非发自内心,甚至往往毫无意识。但人们会看到,在获取记忆材料阶段,有人获之甚少,有人则收获甚丰。
在我们醒着的时候,通过眼、耳、鼻、皮肤这些感觉器官,不断地往脑子里送信息。在这个阶段里,遇到要记忆的事情,必须尽可能清楚地把痕迹刻在脑子里。迷迷糊糊或被其他事物分散了注意,那只能在脑子里留下模糊不清的痕迹。第一重要的是抱着一定记住它的愿望,集中精神,加以牢记。
即使短时间可以记住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会淡忘下去,不久甚至会忘得精光。因此,及早的复习,对于保持记忆是必要的。
②贮存阶段——你将讯息归档
记忆机制在吞食记忆材料之后,必须记住,记在脑海里,这就是记忆的本意,又是记忆过程的第二阶段,即贮存阶段。然而,这个阶段的运行,并非一帆风顺,获取的材料并非均能自然而然地贮存起来,而且贮存起来的材料,过一段时间之后,还会变形或遗忘。
与无限吞食记忆材料的情形相反,贮存记忆材料的可能性却大大受到限制,而其限制的程度又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环境而不同。认清这些变化的原因,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宽贮存的范围……
在这个保持阶段,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其内容有时会发生变化。愿望、爱憎、新的经验等等,都会给记忆带来微妙的影响。
③追忆阶段——你能在脑中找到讯息但是,如果某一事物,不是在获取之后,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重返意识之中,又怎
能知道它已贮入记忆库之中呢?这种记忆材料重返意识之中的活动,是记忆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
人们希望记性好,也就是希望追忆功能强。在自然状态下,追忆功能比贮存功能受到的限制更大。在日常生活中,追忆功能受到限制的事情屡见不鲜。有人回忆某件事,一时想不起来,过后又想起来了。这证明恰如上面所说,这件事确已贮存在记忆库中,但追忆的可能性一时受到限制。
不仅如此,追忆阶段具有变换无常的现象。有时,人们必须搜肠刮肚,才能找到某些记忆;而在另外的时候,记忆会自发地、连续不断地浮现出来,人们却不知究竟……实际上,变换无常只是表面现象,心理学家开始发现,无论自发浮现的记忆,还是有意识地找到的记忆,其变化都有规律可寻。
记忆过程三阶段——获取、贮存、追忆——各有各的机制,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有人头部受到重击或受电击,失掉了受伤前某一段时期贮存的记忆,但获取
回新材料的记忆功能却完好无损。相反,衰老大大降低了人们获取新材料的记忆功能,但他们过去已贮存的记忆材料却能长期完好地保存下来。
但是,整个记忆过程要求这三个阶段和谐连接,而且一个阶段的圆满完成,取决于前一段阶段完成的质量。因此,记忆材料只有获取得好,其贮存才能有效;而只有有效贮存的材料,才能准确快速地追忆起来。
在这段时间,记忆的运行恰如一个图书馆的工作。高质量的获取材料,相当于入库书籍准确无误地分类和编目录,以便在不同栏目卡片中查阅。其分类和编目录包括作者姓名、按字母排列书名,按小说、传记、科学、实用书籍等分类,等等。
同一本书,其标签在不同栏目中分布越广,读者越有可能查到。例如,图书馆的每个栏目,分别代表一个具体领域,某一本书在科学栏目,某一角落摆的是哲学书籍,某一层书架放的是书名,其第一个字母是F、G、H……等,这一切都一一标明。
书籍的分类、编目录和排列,宛如记忆材料有秩序地贮存在记忆机制中。新记忆材料按照其与旧记忆材料的联系,分别排列在大脑记忆库中的各个领域。
追忆好比从书库中提取某一本书。追忆某一事物很容易,犹如从分类、栏目、标签、排列很整齐的书架上取一本书那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