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诏书到孙坚欲征兵,粮草事孙静遇难事
随着诏书的传播,孙坚很快收到了矫诏,只不过就是比北方的诸侯稍慢些而已。
而收到矫诏的孙坚,自然得思考一番,毕竟出兵的事情得从长计议,孙坚虽然不像公孙瓒那样无脑,但对于谋略方面也是不大擅长。
不过孙坚倒不自大,这确是孙坚的优点。
看完矫诏后,孙坚眉头一皱,面色有些不自然。随即孙坚便让亲兵通知通知自己的文臣武将。
……
……
不久,长沙太守府内,孙坚一脸严肃的坐在首位,其下右边是一众武将,分别以程普为首,黄盖、韩当、祖茂、吴景等人,当然还有孙策。
原本以孙策什长的位置,是不能入太守府议事的,但谁让孙策是孙坚的儿子,将来的继承人,对于他站在这倒是都没有异议。
对于右边武将的座无虚席,左边文臣的人数就有点显得寒碜了,只有孙静、朱治等人,且隐隐以孙静为首。
孙静,字幼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孙坚之弟,孙策、孙权之叔。孙坚初起义军时,孙静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作为孙坚的基础队伍。
建安元年(196年),孙坚长子孙策进攻会稽,派人请孙静,孙静带家属与孙策在钱塘会面。孙静献计助孙策击败会稽太守王朗,平定会稽。孙策上表任命孙静为奋武校尉,打算委以重任。但孙静留念故乡,不愿出外为官,请求留任家乡镇守,孙策便同意他的要求。建安四年(200年),孙权执掌大事,就地升任孙静为昭义中郎将。孙静后终老故乡。
陈寿《三国志》:“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故详著云。”
孙静是孙坚之弟,位于文臣之首也无可厚非,毕竟是自己的亲族。
孙坚看着人来全之后,便对众人说道:“最近有一件事传遍天下了,曹操在陈留发布了讨董诏书,希望各路诸侯共商大义讨伐董卓。诸位有何看法?”
随着孙坚的说完,其下右侧程普站了出来。
“启禀主公,吾认为主公身为汉臣,自当响应曹操的号召,聚集义兵共讨董卓;主公也可借讨董的大义招兵买马,各路能人异士也会尽入主公之手,扩张吾等势力。而且主公若是诛杀董卓,迎回天子,到时便是汉室中兴之臣。”
程普站在堂下,表情一脸严肃而认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论资历程普也是最早跟随孙坚的人,论能力程普也在众人之上。对于程普最先发言,众人也没有什么意见。
其实程普这样想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时汉室的余威犹在,四百年大汉所建立的人心是不会因一两个昏君所毁灭的,现在天下大部分人都是心向汉室的。
君不见刘大耳为何到哪都说自己是汉室宗亲,遇到刘备那些猛将能臣和傻了一样,对于一无所有刘大耳拜地就投,诚然这其中也有刘大耳个人魅力方面的作用,但是汉室宗亲身份的加成实在是太大了。
关羽、张飞为何和刘备皆为兄弟啊,难道就是因为喝了杯酒就结拜?那和关羽、张飞喝酒的人多了去了。还不是因为刘大耳一开始便爆出了汉室宗亲的身份,这对于当时还是平民百姓的关羽、张飞听了当然觉得刘备的身份很牛X,而且刘备当时还想有意结交他们两个,这才结了拜。
而程普现在臣服于汉室,但据孙策根据历史上估计,程普对于汉室忠心并没有多少,尤其是在历史上经历了诸侯讨董之后,程普应该就对汉室失去信心了,毕竟当时孙坚在洛阳发现了传国玉玺,程普还劝过孙坚回江东称帝呢。由这也可见的程普对于汉室的忠心并没有多少。
……
……
话说回来,程普说完自己的意见之后,便返回了自己的位置,堂下也开始讨论了起来。
武将这边纷纷愿为先锋,替孙坚斩杀董卓。
而文臣这便则考虑战争的消耗,毕竟打仗都是要消耗粮食、钱财、兵器的,这些东西就需要文臣方面考虑的了。
而坐在上方孙坚虽然经历了一番沉思,但是据孙策估计自己的父亲孙坚恐怕早就决定好了。
“啪!肃静!诸位且听我一言。”
只见孙坚一拍桌案,堂下很快就安静了下来,而孙策一直在最后面看着这场会议的进行,整个过程中也未发出一点声音,其实孙策也想讨论一番,但是孙策官职太低,而且资历浅,就算他是孙坚长子,现在也不大可能会有人听从他的意见。
不过孙策也并不担心,这次太守会议,估计就是孙坚让他来看着学习的。而且这次孙策估计自己的官职也会有所提高,毕竟官职太低也不好服众啊,而一开始的什长只是让孙策好好适应军营而已。
“出兵讨董之事,我意已决!尔等不要再妄自议论了。”
孙坚这话都说出了,可见其心意已决,下面众人自然不会再反驳孙坚了,毕竟谁也不会自找苦头吃。
不过,这时孙静却站了出来,表情凝重的对孙坚说道:“主公,出兵之事,虽已决定,但粮草之事恐怕难以解决。”
“幼台(孙静的字)府库现在还有多少石粮食?”
孙坚听了孙静的话,眉头一皱,但还是面露希望的看着孙静。
看着孙坚的希冀,孙静面露苦色犹豫地说道:“主公,府库的粮草已不足5万石了,今年长沙遭遇天灾,许多县城根本收不上多少粮食,若是不征战的话,粮食可够;但若是征战的话,加上牛马,路途消耗,恐不足月余。”
孙坚听了此话,脸色一阵难看,毕竟没有粮草,士兵们吃不饱,就没法打仗,军心也会涣散,军队士气也会降低,若是战时部下的军队凝聚力不够的话,再遇到这种事,军队就有可能哗变。
粮食在古代战争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若是当敌我双方对垒相持而胜负一时难分之时,谁有足够的粮源,谁就能坚持到最后胜利。这种认识,无疑是有道理的。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离开了粮食,人类不仅无法生存,简直任何事情都干不成。进行战争同样离不开粮食,部队只有吃饱吃好,才有力量对敌作战。军队粮食匮乏而导致饥饿,就不可能打胜仗。可见,粮食是战争赖以进行并且取得胜利的必不可少的首要物质条件。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并且千方百计地保护己方的粮源和破坏敌方的粮源。著名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对袁绍军的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以弱胜强,取得对袁绍军作战的决定性胜利,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懂得粮食对战争胜负的至关重要性,因而及时采纳了降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军一把火烧毁了袁绍的乌巢屯粮所,使袁绍大军赖以生活和作战的大批粮秣物资,顿时化为一片灰烬,迫使袁绍不得不弃甲逃跑,从而奠定了最终战胜袁绍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