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是,在黛玉的笔下,我竟是个心机婊。
天啦,她才是真正的心机婊好嘛,良好的家教使得我从小就学会宽容待人,何尝有过心机对人。
在我和黛玉交往期间,她小肚鸡肠、尖酸刻薄,还常常故作沉郁,以彰显她与众不同,我从没计较过。
想黛玉父亲不在身边,母亲早已离世,后来她父亲也死在了任上,着实是个可怜人,我是真的心疼她,她却把我的好心当成驴肝肺。
其实吧,我一直有种感觉,黛玉的父母是被她克死的,像她这种人,要是一心向善,或许还能有个好结局,唉,算啦,不说她的命数啦,必定曾经当她是个知己。
当我看到写着宝玉在青埂峰下的小庙里出家为僧时,我差点就激动得要叫陪我加入贾府的丫头莺儿去备车,立刻去青埂峰下看个究竟,可我及时掐灭了这想法。
我想啊,如果宝玉心中有我,就不会出家,他就该回来;如果他心中没我,我找他回来干嘛呢?
我止住了要按捡到的这几页纸上的信息去找宝玉,随即可怜起黛玉来。
她是真的嫁给了曹雪芹这个穷书生吗?还是她因为生活贫穷,胡诌故事印出来换钱?
不久前,莺儿那个小蹄子,从外面买回一本卷帙浩繁的书,可以说是一本鸿篇巨著,书名为《红楼梦》,作者正是曹雪芹。
落魄书生最爱写帝王将相、豪门贵族的事,以夺人眼目,也为换点微薄的生活费,这没什么可计较的。如白居易写《长恨歌》,元稹写《莺莺传》,皆是为扬名立万,而胡乱揣度。
卷帙浩繁的《红楼梦》却与我以前看过的文学作品大有不同,虽也是穷书生写的,却难掩写书的人才华横溢。
书中故事好似就是以我们荣宁二府为蓝本,却加入了神话脉络在其间,这也难怪,他曹雪芹还是要避讳一些的,不然别说卖书,连命都得因此丢掉。
在我读《红楼梦》时,好几次泪如雨下,也惊叹著书者的文学功底,惊叹著书人细腻入微的文笔,把书中一个个人物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就好似他们鲜活地生活在我的隔壁。
我也想过,名不见经传的曹雪芹怎么知道荣宁二府,和我们贾王薛是四家的事情。
可转念又一想,这没什么奇怪,那么多丫鬟、小子曾在府里做事,配人出去以后,难免会为曾在我们这样的家里做事,而沾沾自衒,甚而添油加醋地到处嚼舌根。
他曹雪芹要么是听来的,要么他就是曾经府里的奴才出去的。
我薛宝钗早已心如止水,无心关心这个曹雪芹,如何能知道我们这样人家的事情。
只他写的书确实让我排遣了很多寂寞与孤独,也让我本已如死灰的心,几次涌泪激荡。
挺好的,我爱读书,爱读那些感人至深的情爱故事,就像看戏台上精彩绝伦的一板一眼,活着,总是要虚度的,虚度,总是得找点消遣,而我以书为伴,也只能以书为伴。
在我还是女儿家时,家里不允我看情情爱爱这样乱七八糟的书。
如今嫁做了贾府少奶奶,虽是破落的门户,也还懂得要自爱自怜,可终究也少了很多管束。
宝玉离家出走以后,贾府中人都觉得欠着我,也不好管我,正是青春年华的我,如何排遣孤寂的日子呢?唯有书。
放下《我是黛玉》这几页秋风吹过高墙来到我面前的纸,心猛然明亮很多,突然发现,仔细品味从前,也有一种孤芳自赏的乐趣。
回忆起从前,不知为什么,心中的酸涩总是多过快乐,可我曾以为我的从前曾是那么的快乐啊。
唉,多半是因为我那个不中用的哥哥薛蟠,才让我们薛家门庭在抄家前就衰落,在我还小的时候,父亲看我哥哥不是个能光耀门庭的人,就很是栽培我。
父亲本想着让我能像我后来的大姑子一样,入宫选秀,成为皇上的女人,好庇护家门,
也好在父亲早早病逝,这样说虽然有些不孝,可必定父亲早死了,使得他不受舅舅大案牵连。
父亲早死,也正好让我没有入那皇城里,避免做一个不得自在的深宫嫔妃,避免“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悲惨命运。
因为父亲原本刻意栽培我去伺候皇宫里金銮宝殿上那个男人,使得我自小便学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遍览圣贤之书。
阴差阳错,使得我逃脱那“伴君如伴虎”的日子。母亲在父亲病逝以后,带我来到京城,入住我姨妈家,从此多了好多姐姐妹妹来往,生命仿佛十分快意了。
嬉笑打闹,结社做诗,春赏海棠,喜赞双燕穿碧柳;
夏夜星空,共品桃李果实鲜;
秋来菊放,温酒研墨意金黄;
冬来雪飞,红袄暖炉写冰寒。
姐姐妹妹们一处,好不快乐,更有宝玉那个放浪不羁的混球,不时想出一些别出心裁的乐子,使得少不更事那几年啊,日日傍花随柳,陶情适性,乐而无忧。
不几年,姐姐妹妹们都大了,宝玉也忙于读书备科考,超然自逸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情窦初开,春满心怀,姐妹们也仿佛都心醉神迷于自己私情。然婚姻大事,皆由父母做主,谁也不敢放肆半分。
也就在这个时候,黛玉时常与我闹绊子,几次以后,我隐隐感觉到,她是视我为情敌啊。
姐妹们都与宝玉好,我也自然喜欢一表人材的宝玉,但那时我从没想过要嫁给宝玉,也没想过任何一个姐妹是我嫁给宝玉的拦路虎,更不可能把黛玉当成爱情路上的“假想敌”。
尽管黛玉时常与我摔脸子、闹绊子,我依然当她是好姐妹,必定她已经父母双亡,是个可怜人,我这样的人不可能欺负她一个病恹恹的人。
就在我舅舅王子腾升任督检点不久,母亲突然告诉我,说姨妈和姨丈有意亲上加亲,就连一向娇惯宝玉的老太太也十分赞同,要让我嫁给宝玉。
父亲病逝以后,我哥哥又不争气,甚至有人说他有龙阳之好,母亲终日为此忧愁不散,我哪舍得再给母亲增添烦恼,加上婚姻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也就同意这门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