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准备考大学,突然没头没脑问,什么叫中产阶级。我当时就哑了,不知道如何回答。根据高级汉语字典上的解释,所谓中产阶级,是“中等资产阶级,在中国特指民族资产阶级”。这是个太旧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女儿满意,她想知道的是这几年新时髦起来的那个“中产阶级”。
不懂的事情千万别乱说,自从听了一位社会学家的高论,对中产阶级这话题,我便不敢再开口。他的观点非常极端,坚定地认为中国根本没有中产阶级,说了一连串的例子,拿出一堆数据,听者噤若寒蝉,肃然起敬。
时髦定义中的中产阶级,是“那些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或生产技能、占有中等规模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通过受雇于人出卖劳动力或雇用他人但自己也从事劳动、拥有中等经济收入的人群”。这个冷冰冰的定义,并不被社会学家认同,他首先质疑“较高的文化知识”,认为标准太模糊。既然是较高,就应该定位在大专学历以上,根据这个标准,没进过大学殿堂的老板,已不幸地被拒之于门外。
社会学家作了一番解释,他说这话的时候,我有些走神,该弄明白的没弄明白,不必要记住倒是念念不忘。除了学历的要求,标准之二是收入,据说官方对此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媒体上争论不休,有人说是年薪六万到五十万之间。社会学家对此痛加指责,首先,起点太低,年薪六万的人绝对过不上中产阶级的生活。中产阶级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有车,有房,要出国旅游,最不济的也应该常有机会亲近本国的风景名胜。公费旅游必须排除在外,有一种流行说法,中国的中产阶级男性,喜欢去东南亚,女性喜欢去巴黎,仅仅是这种说法本身,就说明中国即使是有那么几个中产阶级,整体的素质也太差。
说来说去,社会学家的一个基本观点,我是明白的,甚至有点赞同。在国外,中产阶级代表着大多数,起码是代表了很多人。站在这个基本点上,我赞成中国没有什么中产阶级,因为大家喋喋不休要讨论的那个中产阶级,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起码在今天是这样。
中产阶级成为一个没有根的流行词。前些年流行小资,承认自己是小资的人是小资,说自己不是小资的人也是小资。小资门槛太低,低得陷到了地底下,中产阶级门槛太高,高得都快把门给封住了。还是这位社会学家一个观点让我记忆深刻,他说就生存状态而言,就人民大众的认同感而言,改革开放前的工人阶级,才是真正意义的中产阶级,他们有很不错的社会地位,有稳定的收入,而且人数众多,这是道道地地的中产阶级,当然这是说的是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