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以来,由于“欧洲五国”债务问题相继爆发以及2010年5月欧盟央行印钞“救市”的决定,导致欧元一路下行,目前欧元对美元已经贬值到1.3左右。
不过,如果欧元能挺过这一关,因为有了自己的财政纪律,所以欧元依然是比美元更可信的一种国际货币。
相反,如果欧元挺不过这轮债务危机,那么结局就是欧元区解体。
日元国际化之路
相比较德国马克的“背靠大树(欧盟)好乘凉”,作为美元“一哥”扶持下的小兄弟,日元的国际化之路走得并不怎么顺利。
实际上,一直到今天,所谓的“日元国际化”都并不怎么成功——想想也能理解,亚洲国家如果都改用日元做外汇储备,那么老大哥美国印刷的那一堆纸片片找谁换东西去?
不管怎么样,以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一定要首先保证美元在世界上的可接受性。
然而,日元的国际化,恰恰对人民币更具有借鉴意义,因为背景太像——与当前的中国类似,也是在当时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的情况下,日本自己的钱都花不完,还要搞什么日元国际化,而且也是由政府和财政当局主动推进的!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大家都很满意当前的国际货币,任凭天王老子也无法推进自己货币的“国际化”。一种货币要走向国际化,首先就是利用大家对已有国际货币贬值的不满让自己货币逐渐升值,当年美元替代英镑是这么做的,德国马克、欧元是这么做的,日元也只能这么做。
可以说,升值,是一个主权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必由之路。
只有当一种纸币相对于其他纸币(以美元为代表)价值更加稳定(也就是缓慢升值),别人才愿意持有这种货币。
实际上,贬值的货币,不要说老外,连自己的国民都不愿意持有了,还谈什么国际化?
1985年9月,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现状。因此,1985年9月22日,美国召集了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有秩序地贬值的协议,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被称为“广场协议”。
签订,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作为美国在亚洲最亲密的盟友,日本坚决地执行了协议内容,日元迅速升值:3个月之内日元升值即达25%,一年之后,升值70%;二年之后,升值110%!最终美元兑日元汇率由早期的1︰300左右暴涨到1︰100左右,升值幅度超过200%。
看着这种景象,是不是想起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之路了?
也正是在1985年,日本外汇审议局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协议,正式开始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为了使得日元广泛流通,日本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开始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提供大量的日元贷款,接受日元的逐渐升值,鼓励与日本进行贸易的经济体采用日元进行结算,日元由此逐渐走向世界。
想想看,短短3年之内,一种货币升值即达100%,你说你愿不愿意持有?
当然愿意!快速升值之下,日元的国际化进程真是高歌猛进,一路向前。
在1980年,在日本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仅为2.4%,世界各国外汇储备中日元比例也仅为为4.5%;各国银行对外资产中,日元资产也不过占3.7%而已。
到了1990年,这三个数字分别变成了14.5%、8.0%和13.5%!
日元国际化就这样成功实现了!
可惜好景不长,1990年当日本以房地产拉动型和金融投机型的经济泡沫破灭以后,世界人民对日元的信心再度下降,人们拒绝日元——到1999年底和2000年初,世界各国外汇储备中,日元比例再度下降到5.1%(很大一部分是中国持有),而世界各国的日元资产比例一样下降到8.7%,而全世界的日元债券的比重也从17.3%的高点一路下跌到8.6%。
2000年以来,欧元越来越流行,尽管日元对美元一直还算坚挺,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却并无大的进展,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也越来越边缘化,变成了鸡肋。要不是中国和东盟依然还在大规模使用日元的话,日元国际化可谓是一败涂地。
后世不忘,前车之鉴——日本通过拉升房地产价格、吹大金融泡沫加上货币升值的手段,固然在一段时期内推进了日元的货币国际化,但归根结底,在美元的霸权之下,在美国的超强国力面前,要想炼成货币国际化的绝世武功,必须得引用“葵花宝典”中的说法——要想成功,必先自宫,即便自宫,不一定成功!
“老大哥”与卢布国际化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两大阵营针锋相对。
美帝国主义搞出来一个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货币,成功地从世界经济中汲取营养,苏联老大哥怎么那么傻,不知道印刷卢布就可以掠夺周边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废除了腐朽的、反动的金本位,为了革命事业,自然就使劲儿发行俄罗斯卢布。从前面的道理就知道,卢布纸币使劲儿发行,对实物商品就只能使劲地贬值。眼看不行了,苏维埃政权干脆发行了自己的货币“科仁基(Kerenki)”,但由于没有任何信誉担保,很快再度急剧贬值。当时的苏维埃革命家们,大都认为革命成功后就要过共产主义生活了,货币根本就不重要,也没有谁在乎货币滥发问题。
格里高利·索克林科夫(Grigory Sokolnikov),这个名字你肯定极其陌生,他是个俄罗斯籍的犹太人银行家,“十月革命”之后依然待在俄罗斯。鉴于他的银行家背景,在列宁的特批下,1921年11月26日,33岁的索克林科夫进入“人民金融事务委员会”。
索克林科夫给列宁建言,认为若不尽快实现货币稳定,经济稳定就是无稽之谈。
列宁接受了索克林科夫的这一建议。
索克林科夫恢复了沙皇俄国时代的金本位——1922年,苏维埃政权的“切沃奈茨(Chervonets)”货币正式发行,1个切沃奈茨相当于7.742克黄金,由25%的黄金和75%的实物商品为支撑。
由于以黄金和实物商品为依托,切沃奈茨的货币信誉迅速建立,很快站稳脚跟。随后,苏联马上进行币制改革,1个切沃奈茨兑换过去的5万旧卢布货币——交换的基础有了信誉,经济开始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活了下来。
切沃奈茨在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使用到二战前夕。
列宁死后,索克林科夫调任苏联驻英国大使。然而在1938年斯大林所发动的大清洗中,索克林科夫被审判有罪关进监狱,最终因为“狱中斗殴”被打死,新经济政策也被终止。
然而,1920年前后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以及稳定经济的货币必须与黄金挂钩的想法,自此却刻进了苏共领导人的脑子里,他们不再随意发行那些没有任何支撑的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苏共再度开始大量发行切沃奈茨,从而导致其急剧贬值,苏联不得不在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再次进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卢布纸币。根据规定,1个新卢布等于10个切沃奈茨,但1个新卢布的含金量却下降到0.222168克,在此基础上,东欧各国货币也与苏联新卢布建立固定汇率的联系。
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苏联从此开始了“卢布国际化”的进程。
由于拥有固定的含金量,卢布一度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硬通货——苏联本身是黄金生产大国,为了显示自己财大气粗,1961年苏联再次进行货币改革,1个卢布的价值被确定为0.987412克黄金,0.9卢布就可以兑换1美元。
这种卢布一直使用到苏联解体。
1971年美元与黄金的挂钩被斩断后,卢布曾急剧升值,价值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0.5个卢布就能兑换1个美元。
然而,整体上看,当时包括苏联和东欧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内民用产品都十分缺乏,即使东欧国家的人们拿到了宝贵的卢布,却依然换不到想要的产品,卢布在东欧国家的使用也就那个样子,反倒是由于美元可以从西方国家那里换到东欧国家急需的商品,东欧国家和苏联自己都对罪恶的美帝国主义所发行的美元趋之若鹜。
随着东欧国家逐渐开始用物资换取美元,美元开始悄悄进入社会主义阵营。
对于苏联来说,国家整体上实施的是计划经济,许多交易不需要通过市场实现。此外,前苏联本身各类资源极其丰富,想要什么资源,领导人一个行政命令立即就可以开采出来,即使缺了什么资源,东欧国家有的话,直接强行问那些小兄弟们索取,他们还敢不给?
如此一来,你说说苏共领导人怎么会有动力推进“卢布国际化”?
更为关键的是,苏联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专制独裁政权,连社会主义阵营的小兄弟们其实对苏联并不完全信任,即便是“送”给老大哥物资,也是迫于强权和压力,而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自由交易。
在苏联解体前后,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与老大哥反目成仇,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不认同你的体制,不认可你的统治方式,接受你的货币又购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卢布国际化”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所以,二战结束之后一直到1990年之前的苏联,尽管贵为超级大国之一,对东欧、中国以及全球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也不是一般的强,但从未有所谓“卢布国际化”的提法——原因就在于这个国家的体制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连自己的伙伴都不能对你的制度产生信任,那你还指望谁能对你产生信任?
小国大货币
与当年的苏联卢布相反,国际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国土面积狭小且资源匮乏,人口不多,经济规模也不大,除了金融领域,在国际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力,但这个国家的货币却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是著名的国际货币。
这个国家是瑞士,货币是瑞士法郎。
估计很多人该奇怪了:瑞士这么一个小国家,经济规模那么小,她的货币凭什么可以成为国际货币之一,为什么大家愿意用这个国家的货币?
很简单!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瑞士人始终把自己的货币与金银绑定在一起。
瑞士法郎在1850年成为瑞士联邦的法定货币,并确定1法郎=100生丁(centime),其最初价值被确定为与当时的法国法郎等同。在屡次的欧洲战争中,瑞士严格奉行中立政策,因此自1848年建国迄今,瑞士基本没有受到过战火的蹂躏。
从19世纪开始,瑞士的银行家们就一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尽管法国法郎随着本国政治经济的变迁经历了多次的币值变动,但瑞士法郎却始终保持币值稳定,坚持货币与实物金银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