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王查理一世强行没收商人们的黄金,商人们只好把自己的黄金偷偷存放在金匠们的地窖里,金匠们则给商人们开出手写的收据。为防止被国王发现,这些黄金收据没有署名是属于谁的,时间久了,人们觉得没必要总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而是直接采用这些收据进行交易,于是这些收据就成了纸币。
1694年,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成立,作为全世界第一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模仿金匠券正式发行了纸币并将其成功流通——西方真正的纸币由此诞生。
不过,截止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西方的纸币都是可以兑换确定数量的黄金或者白银的,纸币无非是拥有黄金或者白银的一个凭证而已,所以这种纸币体系也被称为“可兑现纸币(Redeemable Paper Money)”。
“可兑现”的意思是,如果纸币能够兑换到确定数量的黄金,这种纸币体系被称为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如果能够兑换到确定数量的白银,就称为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如果白银和黄金之间政府规定了确定的兑换比率,这张纸币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或者白银,就被称为金银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
简单地说,区别在于纸币是跟着白银走,还是跟着黄金走,抑或是白银黄金两条腿。
17世纪之前,西方国家实施的基本上都是金银同时流通的货币制度,这一阶段欧洲的货币也五花八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铸造了各自的银币和金币,而最大的麻烦就是,金币和银币币值对比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市场价格随时变动,这就导致许多产品都有两个价格:金币价格和银币价格,这大大阻碍了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流。
例如,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前,英国就是基尼金币(Guinea)和先令银币(Shilling)通行,每一样商品都需要标上基尼金币的价格和先令银币的价格。
这个时候,一个在数字上狂热追求精确的人出现了,这个人是个大科学家,根据传说,有一个苹果砸到了他头上,他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是的,他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很多人不知晓的是,我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先生,其生命历程可以这么简单划分和描述:“前三十年玩科学,后三十年玩货币”——因为牛顿后半生担任大英帝国皇家铸币厂厂长达三十年,他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工作到1727年去世。
对于科学上追求确定和精确的牛顿先生来说,金银币相对价值的变动真的很令人讨厌。于是,在他的推动之下,英国议会于1717年立法,规定1个金基尼和21个银先令等值,等量金银的铸造比价为15.21∶1,这就形成了刚才提到的复本位制。
这样一来,英格兰银行所发行的每一张纸币,都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金币或者银币。
牛顿的确是个狂热追求精确和准确的人,他不仅对于自己的铸币工作极为认真,对于那些扰乱这些精确而铸造假币的人也恨之入骨,甚至还亲自去刑场观看处决造假币的罪犯。
在确立复本位制的同时,牛顿还将每盎司黄金的价格确定为3英镑17先令10 便士。
到了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确定了英镑纸币只盯住黄金,这标志着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金本位制——从此,每一张英镑纸币都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而白银则成了普通商品,价格自由浮动。
就这样,大英帝国忙乎了上百年,最终确定自己的英镑纸币跟着黄金走。
稳定的货币为英国称霸全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金本位的支撑下,大英帝国蒸蒸日上,建成了一个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以至于到了19世纪后期,“像英镑一样好”已经成了世界各国货币改革的“最高理想”。
怎么样才能做到“像英镑一样好”?
当然就是纸币体系像英镑一样采用金本位!
在确定纸币跟谁走的这件事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各国经过好一阵的忙乎,在货币方面基本都走上了和英国一样的道路,无论最初是银本位制还是复本位制,基本都演化成了金本位制,这些国家包括葡萄牙、德国、丹麦、芬兰、瑞典、瑞士、海地、加拿大、阿根廷、埃及、日本、俄国以及美国等。
到20世纪初,当时的大国之中,只有中国和印度还在实行银本位制,而除了中国和印度之外,整个世界的纸币体系都统一到黄金这种闪闪发光的黄色金属上面。
唯有黄金才是钱
既然世界各国的纸币都统一到了黄金这种金属上,那么每一个国家的纸币都代表了一定的含金量,这样的话各国货币的汇率也就基本固定,消除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世界贸易和商业活动的进行。
在金本位的体制之下,只有通过诚实劳动,生产真实的财富,才能换回来真金白银,不可能有哪个国家有什么特权,天天靠着借钱还能一直吃香的喝辣的,威风八面。
1974年7月13日,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一份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物价统计报告。
这份物价记录数据显示,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时间里,英国的物价始终保持着平稳而略微下降的趋势,英镑的购买力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
如果将1664年的物价指数设定为100的话,除了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物价曾短暂地上涨到180之外,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物价指数都低于1664年的标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的物价指数为91。
如果我们再从黄金和白银供应这个视角来进一步考虑英国这250年的物价变化,就能够从更深的程度上理解“金本位”的意义。
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间,美洲产的黄金白银一直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而从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南非以及澳大利亚又相继发现了大型金矿,无论黄金还是白银的产量都急剧增加,而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最主要涌入国。
然而,即便在贵金属货币供应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英国还是在250年间里基本保持了物价的平稳,这是一个客观的、不必讨好谁的货币体系,即使贵金属的供应量逐年自然增加,由于社会上的商品数量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根本不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毕竟,贵金属再怎么大量涌入,折算到长达250年的时间里,其年增长率也不会超过2%,属于有约束和节制的增长。
长期稳定的货币,使得小小的英伦三岛,雄霸世界长达200年。
英国的现象绝对不是个例,无论是金本位制、银本位制还是金银复本位制,在采用商品货币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难以治理的通货膨胀。
例如,美国在建国以后即采用了金银复本位制度,1800年美国的物价指数约为102.2,到1913年时,物价下降到80.7——和英国一样,在这期间,美元纸币的供应量也是在随着美国贵金属拥有量的逐渐增加而缓慢增加的。
1800年到1913年,恰恰是整个美国工业化的巨变时代,美国物价反而在逐渐下降!
欧洲主要国家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关键时代,尽管社会经济空前大发展,但由于受到了贵金属产量的约束,各国的货币和物价都非常稳定,基本上都没有发生通货膨胀。
法国法郎,从1814年到1914年,保持了100年的货币稳定;
荷兰盾,从1816年到1914年,保持了98年的货币稳定;
瑞士法郎,从1850年到1936年,保持了86年货币稳定;
比利时法郎,从1832年到1914年,保持了82年货币稳定;
瑞典克朗,从1873年到1931年,保持了58年的货币稳定;
德国马克,从1875年到1914年,保持了39年的货币稳定;
意大利里拉,从1883年到1914年,保持了31年的货币稳定。
看看以上数据,再对比一下中外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言论——必须保证物价以一定的速度上涨,否则通货紧缩就会引起经济衰退的理论,是不是就像听到有人在放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屁?
实际上,中国最初发行的交子纸币也是可兑现纸币,根据其规定,是可以兑换成铁钱的,但后来发行量扶摇直上之后,就再也不能兑现了。到了金朝、元朝和明朝,朝廷发行纸币,干脆一开始就规定不能兑现,变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想怎么发就怎么发”!
如此一来,中国古代的纸币体系不一次次崩溃才怪呢!
相比之下,欧洲在纸币出现以后的200多年里,由于实施了金本位、银本位或者金银复本位,而且政府权力受到了较大的约束,其货币体系相比以前反而更加稳定。
从世界范围内来说,如果我们把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思考一下,货币最稳定的一个阶段,恰恰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最快的阶段。
难怪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将金本位高度评价为整个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没有一个稳定合理的货币制度,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阶段所展示出来的巨大的财富创造力,将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
可惜,好景不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扩军备战,欧洲国家相继停止了黄金的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并陆续废除了金本位。为了战争,参战各国竞相滥发不兑换的纸币,通货膨胀在参战各国纷纷出现,各国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各国出口贸易萎缩、国际收支恶化。
国际范围内的金本位就此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各国钞票币值起伏不定,汇率变化无常,国际贸易和商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一片混乱,于是一些国家再度呼吁恢复金本位制,但主要国家已经无力恢复原来随时可供民众兑换金币的那种严格金本位制。
于是,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世界各国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和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什么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呢?
经历过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即使如英、法等战胜国,其政府所拥有的黄金已不足以供人兑换,于是干脆流通纸币,也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虽然纸币规定了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当然,如果你是大老板、狂有钱的人,政府可以对你网开一面,规定你手中的纸币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到中央银行来兑换金块,所以叫做“金块本位制”。比方说,英格兰银行规定,只有达到最低限额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券(约1700英镑)才给你兑换;法国则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等于12公斤的黄金。
这样一来,政府就成功地把绝大部分穷鬼们挡在了兑换黄金的门槛之外。
在金块本位制之下,由于普通民众不能随时兑换黄金,政府就可以授意中央银行玩所谓的“杠杆”游戏——本来只有1千克黄金,却发行了相当于10千克黄金的纸币……
因此可以说,在金块本位制中,通货膨胀之门已经打开。
二战之后,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针对一些没有黄金储备的国家而言的,要求该国货币盯住另一个金本位制国家,保持固定的外汇比价,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
中国国民政府1935年发行的法币,一开始盯住英镑,这就属于典型的金汇兑本位制。
如果说金块本位制是剁掉了双脚的金本位制的话,那么金汇兑本位制就是剁掉了双手双脚的金本位制,这种金本位会导致一国货币附属于它所盯住的那种货币的发行国。
无论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这种脆弱的、扭曲的、虚假的金本位制度实施了大约十年左右,遇到了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基本上全部冰消瓦解。
当残缺不全的金本位也灰飞烟灭之后,经济危机终于在德国逼出来一个希特勒上台。
几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令人唏嘘感慨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即便各国都在使用不兑现纸币,但黄金却始终是国际硬通货,主要被参战国政府控制,用于国际间购买军火和其他重要物资。
也就是说,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在世界范围内来说,只有黄金是真正的钱,而任何一个国家的纸币,只不过是黄金的代表而已,并不是真正的钱。
唯有如此,你才能明白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黄金价格暴涨,而世界各国政府每印刷一轮钞票,黄金就会上涨一轮——在一些以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货币史的人眼里,黄金,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