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增发的钞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时间会延长,根据中国历史的情况,最长的可能达到3~5年时间。归根结底,通货膨胀只是在累积力量而已,到了某个合适的阶段,可能以“价格改革”的名义,以一种突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83年~1984年、1988年~1989年、1993年~1995年、2006年~2008年的四次通货膨胀,都是以这样的形式爆发出来的。
另外一种极端情况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中国、匈牙利以及2009年的津巴布韦,几乎都验证了这样一个颇为搞笑的规律——有时候,政府的钞票还没有印出来,价格就已经“提前”增长了。
1937年6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额为14.8亿元,随后逐年快速增加,到了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法币的发行量达到了5569亿元。8年抗战,钞票发行量增加了376倍——根据当时有记录可查的“上海批发物价总指数”,如果以1937年抗战前夕的物价指数为100的话,1938年~1944年年底的价格指数分别为115、308、653、1598、4929、17602和250971,到1945年8月,物价指数已经暴涨至8640000。
将1937年6月法币发行指数也确定为100的话,将此后每月的法币发行指数与物价指数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上面说的那个规律。
1937年到1945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指数与上海批发物价指数对比情况数据来源于《楮币史话》一书。
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开始的三年内,钞票发行量基本与物价对应,但从1940年开始,物价上涨幅度开始超出钞票发行速度,到后来,物价上升越来越快——最终,钞票发行量不过增加了376倍,但物价却上升至原来的8.64万倍。
以上数字还只是截止到1945年的数据,等到国共内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更是失控,法币钞票在一年多之后就彻底变成了废纸。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在社会产品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纸币发行数量自然对应着商品的价格指数,而一旦人民群众意识到政府在糊弄他们,预计到政府一定会多印纸币,所以提前将其计算在内,此后物价上涨就如同脱缰野马,上涨速度甚至远远超出你发钞票的速度。
更加有趣的是,经历了2006年~2008年的通货膨胀之后,中国人对通货膨胀的感觉方面似乎开始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2008年年底,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计划,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一年暴增13万亿元,结果从2009年年底到2011年整年,中国开始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这正好符合佛里德曼12~24个月的时滞论断。
中国有多少钱
既然有多少钞票,通货膨胀就是个什么样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国现在有多少钱?
有这么一个故事,话说1970年前后,以口才闻名的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来中国访问,由周恩来总理接待。当谈到中国还很贫穷的时候,基辛格就问了一个问题:“中国有多少钱?”急中生智的周总理假装计算了一下,回答了一个数儿:“中国的钱加在一起一共有十八块八毛八。”
原来,周总理把当时中国发行的人民币钞票面额相加,一分、二分、五分、一毛、二毛、五毛、一块、二块、五块、十块相加,加起来当然就是“十八块八毛八”了。
不过,今天要讨论的这个问题,可不是让人来练脑筋急转弯的,而是要认认真真讨论,在数量上中国现在究竟有多少“钱”。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却并不简单。
由于中国“财不外露”的传统,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大家不大问得出口,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对自家的“钱”恐怕也都是心知肚明,你会如数家珍地算一下自己有多少现金,银行有多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如果愿意,你还可以计算自己有多少股票、基金、债券;进一步的,还有房产、汽车啥的,因为只要你愿意,这些东西很容易就可以转化为钱……
要算中国有多少钱,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叫做“钱”?
可能你会很不屑地说:“这还用你说,人民币钞票就是钱,钱就是人民币钞票!”
关于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所有“钱”的总量,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货币供应量”——当然,一个国家“货币供应量”有着不同的层次,而由于各个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同,对不同层次的“钱”,各个国家统计内容也不大相同。
对于“钱”,也就是社会上货币总量的各个层次,世界各国通常称之为M0、M1、M2(M就是Money之意)……如果直译为汉语,就是钱零、钱一、钱二……
世界各国对于M0、M1、M2、M3等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大致可以做如下划分:
M0=现金;
M1=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M3=M2+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
M4=M3+银行与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金融工具。
其中,对M1到M3的监测和调节被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用,并据此采用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监测人民币的M0、M1、M2数据并定期公告,但对于美元、欧元、英镑这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来说,M3、M4的数据监测实际上也相当重要。
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从1994 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参照国际通用原则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这两个数据中国人民银行每个月都会公布。M3则是最近考虑到金融创新而设立的,截至目前尚未进行统计。
该怎么理解中国央行规定的这几个层次呢?
区别就在于所谓的“流动性(Liquidity)”高低,流动性高就是资产互换的时间短、交易费用低;流动性低则是成交时间长、交易费用高。
首先,M0最好,因为购物时用现金钞票无论是哪个卖家都会接受;M1其次,你不用去银行,直接用M1(比方储蓄卡,因为里面有活期存款)也可以实现买卖交易;M2更次一级,你不能直接购买东西,需要去银行办一下手续,才能够实现买卖目标。至于国外的M3、M4、M5、M6什么的,都是一些通过某一个途径可以变成现金的东西,但流动性依次递减。至于股票、房地产,因为要通过特定的证券公司或者房地产经纪公司才能变现,所以其流动性相对于M系列就更差,迄今并没有被列入各国中央M系列的统计内容。
在统计一个国家有多少钱的时候,M0可以说是银行数值上表现最小的一个指标,也是其他所有钱的基础,由此M0被称为基础货币(Money Base);更神奇的是,因为这个M0就像神话传说中的孙悟空一样,拥有一种神奇的“魔法”,摇身一变,立马就能让一个国家的钱成倍、甚至成十倍的增加,所以M0也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M0是怎么“变魔术”的呢?这就是让大家计算数学题的那个“货币乘数”问题。
搞清楚“钱”的统计层次,所谓的“中国究竟有多少钱”这个问题也就不难回答了。
从199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定期公布M0、M1和M2的相关数据,并且将1978年~1994年间的有关数据也重新进行了编制,你可以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查阅到1978年以来每个月份“中国究竟有多少钱”。
从1978年1月到2011年1月份,33年时间,396个月的数据,为了不让这些数据把你眼睛晃晕,我简单挑出每隔5年左右M0、M1、M2数据供你参考,单位均为“亿元”。
年月
1978.1
1983.1
1988.1
1993.1
1998.1
2003.1
2008.1
2011.10
M0
230
483
1553
5022
13108
21245
36673
46600
M1
871
1985
4632
13264
35586
72406
154870
276600
M2
1258
2670
10592
25402
92211
190545
417819
816800
由表中可以看出从1978年~2011年的33年间,中国境内“钱”的数量变化:流通中的现金M0从230亿元增长到4.66万亿元,增长了203倍;狭义货币供应量M1从871亿元增加到27.66万亿元,增长了317倍;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从1258亿元增加到81.68万亿元,增长了649倍。
前文中笔者多次提到的“人民币发行量”或“人民币供应量”,所说的也正是人民币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数据。
有兴趣的人估计还要问了,那美元的相关数据呢?欧元的相关数据呢?
在美联储的网站上可以查到美元的相关指标,在欧洲央行的网站上可以查到欧元的相关指标,其他的主要货币也都可以在各自的央行查到相应的数据。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中,包括整天被中国媒体大批特批的美元,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其M0、M1、M2的增长数据相比中国要温和得多。
下表是美元1959年~2011年以来的变化情况,单位为“亿美元”。
年月
1959.12
1969.12
1979.12
1989.12
1999.12
2008.8
2009.12
2011.10
M0
409
616
1311
2678
5937
8411
20177 ①
26341
M1
1389
2039
3818
7929
11227
14024
16933
21501
M2②
2866
5879
14737
41584
46346
77895
85238
96075
从1959年到2011年的53年间,美元钞票体系中的M0增加了64倍,M1增加了15倍,M2增加了34倍。注意,从2008年9月到2009年底, M0数据有一个暴增,原因在于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实施QE政策,直接购买市场债券,导致基础货币供应量剧增,加入2008年8月的数据正是为了读者便于对比。
值得说明的是,美联储的统计数据中本来还包括一个M3指标,但这一统计指标值仅截止到2006年2月。此后美联储声明说这个指标对于货币政策没有指示意义,所以不进行统计了。但实际上,因为M3统计了外国政府储备、境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元等,其实更广泛意义上代表了美元的数量。因此关于M3的统计数据的中断,被许多人认为是美联储的一个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