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听力的孩子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为了让他有自信,母亲逼着他用唇语和手语跟她进行交流。在母亲的督促和带动下,不久之后,他竟然能熟练地用手语和唇语与聋哑学校的孩子们进行交流了。
那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听力,但没有让他失去自信,樱桃树下又出现了他歪着头非常投入地拉琴的身影。母亲很为他的变化感到欣慰,和以前一样,每次只要他开始在樱桃树下拉琴,母亲都会端坐在一边欣赏,脸上露着甜美的微笑。不同的是,母亲是用她日渐熟练的手语和唇语去赞美他——而不像以前那样用语言去赞美。
但是,失去听力的他有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他尽力去听自己的琴声,但却只能听到很轻的嗡嗡声。因为这个,他的心情变得很糟,也不再去樱桃树下拉琴了。
看到他如此痛苦,母亲比他更伤心更着急,母亲用手语告诉他:“尽管你不能完全听清楚自己的琴声,但你可以用心去感觉!”
为了让他可以更好地练琴,母亲还想出了一个妙招——她用录音机录下他的琴声,然后再乘火车找城里的专家进行评点,她甚至麻烦专家把对他琴声的意见一条条写下来,好让他能够加以改正。
受到母亲的鼓励,他练琴更加努力了,琴技也提高得很快。
樱挑树几度花开花落,在一次全国少年乐器演奏比赛上,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昂扬的激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评委,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比赛的金奖。而当人们得知他是个幼遭不幸、双耳几乎失聪的少年时,更加佩服他,觉得他的成功简直就是个奇迹。
更幸运的事是,当他的故事迅速传开以后,他的听力问题也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多位知名专家对他的病情进行联合会诊后,一致认为他的听觉神经没有完全萎缩,通过手术可以恢复部分听力。
手术很理想,戴上人造耳蜗后,他的听觉基本与常人无异了。
当他终于可以听见自己的琴声,可以听见风声、水声后,他特别兴奋。他用手语告诉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的母亲:“从现在起,我可以听见声音了,您也不必再用手语和唇语与我交流了。”
说完,他激动地拿起了小提琴,缓慢又有些结巴地对母亲说:“母亲,您最喜欢哪首曲子,我拉给您听好吗?”
但奇怪的是,母亲依然坐在床边,脸上露着微笑看着他,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见他的话一样。
正在疑惑之时,护士走了过来告诉他,他的母亲早已完全失聪,根本听不到他在说什么。
原来,在那次毒气泄漏事故中,母亲的听觉神经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但是,为了不让他更加绝望,母亲一直将这个秘密隐藏到现在。而由于他听不到声音,母亲也很少开口说话,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手语和唇语和他进行交流,如今都不怎么会说话了。
想起年少时对母亲的种种误解,想起同样失聪的母亲为了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他抑制不住地抱着母亲痛哭了起来。
当樱桃树再次开满粉红花瓣时,他坐在树下,动情地拉起了小提琴,而旁边则是面露微笑、仔细倾听的母亲。他知道,母亲一定听得到自己的琴声——因为她是用心而不是用耳朵去倾听的。
【人生感悟】
无声的世界不寂寞——无母爱的世界才寂寞。
拿什么回报你,母亲
当你1岁的时候,母亲25岁,正是她青春美貌的时候,但是因为你的出生,她没有时间来享受这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刻。她给你喂奶,给你洗澡,在你哇哇大哭时唱歌哄你入睡,然而你只会用大哭大闹使她整夜睡不着觉。
当你2岁的时候,母亲26岁。你长大了一岁,母亲却仿佛老了好几岁,她教你说话教你走路,然而你却为了她不让你玩剪刀而坐在地上撒泼。
当你3岁的时候,母亲27岁。你上幼儿园了,妈妈不顾自己劳累,每天接你上下学,回到家顾不上休息就为你准备晚餐,然而你却拿着零食,将她做好的饭菜丢在一边。
当你4岁的时候,母亲28岁,看到你兴奋地拿着画笔画来画去,母亲给你买了更好的画笔和纸,然而你却在她洁白的衣服上乱涂一通。
当你5岁的时候,母亲29岁。因为你的调皮捣蛋,每次家长会,母亲总被老师留下谈好长时间的话,母亲从来没有骂过你,你却从来不听话。
当你6岁的时候,母亲30岁。母亲送你上学去,然而你却大嚷着“我才不想去上学呢”。
当你7岁的时候,母亲31岁。你得了一场大病,母亲日夜守在你的床前照顾你,出院时,你胖了十斤,母亲瘦了十斤。
当你8岁的时候,母亲32岁。母亲给你买了一个篮球,然而你却用它来砸其他小朋友的头。
当你9岁的时候,母亲33岁。你说要练习画画,母亲为你报了培训班,然而你只去了一次,就把画笔扔一边了。
当你10岁的时候,母亲34岁。母亲想跟你说说悄悄话,你却把它写进日记,放在抽屉里,还加了一把锁。
当你11岁的时候,母亲35岁。母亲带你和你的朋友去游乐场,然而刚进了游乐场,母亲就找不到你了。
当你12岁的时候,母亲36岁。你快升中学了,母亲提醒你要好好学习,而你从来不把书本带回家。
当你13岁的时候,母亲37岁。母亲建议你让头发保持它本来的颜色,然而你只简单地回了两个字——老土。
当你14岁的时候,母亲38岁。你去了姨妈家里过暑假,那个假期,你没有和母亲通过一次电话——绝对没有,哪怕只有一次,她也会记得。
当你15岁的时候,母亲39岁。你长高了,但是你每次进门都是先大叫“饿死了,还有饭吃吗”,吃完饭,母亲希望你可以跟她聊聊天,然而你总是立即回到房间——还把房门反锁上。
当你16岁的时候,母亲40岁。每天晚上,你都躲在房间里跟网友聊天,对母亲的询问不理不睬。
当你17岁的时候,母亲41岁。你数次整夜不回家,没打电话,是母亲在焦急等待后打给你的,你每次总是淡淡的一句——我在同学家里呢!
当你18岁的时候,母亲42岁。你高中毕业,看到长大的你,母亲哭了,你却说,终于可以离开家了。
当你19岁的时候,母亲43岁。母亲不远千里跑去学校看你,还带了一大包你爱吃的零食,同学们都夸你母亲好,你却冷不丁地说,带这么多干吗,不嫌累啊?
当你20岁的时候,母亲44岁。母亲问你是否有女朋友了,你却回答“这不关你的事”,其实,母亲并不反对你谈恋爱。
当你21岁的时候,母亲45岁。母亲希望你毕业后回到家乡,男儿志在四方,回老家干吗——这是你给她的回答。
当你22岁的时候,母亲46岁。你大学毕业了,母亲再一次不远千里赶到学校参加你的毕业典礼,然而,那一天,你一共跟母亲说了不超三句话,你一直在不停地跟同学拍照。
当你23岁的时候,母亲47岁。母亲问你在远方还好吗,工作还习惯吗,你却说,你不懂,跟你说也说不清楚。
当你24岁的时候,母亲48岁。你带心上人来见母亲,母亲高兴地问东问西,你却不厌其烦地说“我知道,我们会好好安排的”。
当你25岁的时候,母亲49岁。母亲问你什么时候结婚,你又来了气——现在不是你们那个时代了,谁还这么早结婚啊?
当你30岁的时候,母亲54岁。你终于结婚了,母亲有很多话想对你和你的妻子说,但是结完婚你就跑到一个几千里以外的城市去度蜜月了。
当你35岁的时候,母亲59岁。母亲问你能否回家看看,你却推托说“过一段时间吧,眼下我正忙得团团转呢”。
当你40岁的时候,母亲64岁。母亲经常生病,你一年回家四趟,看到母亲斑白的头发、脸上的皱纹,你终于说了句“妈,儿子对不起你”。
母亲老了,终于有一天,母亲安静慈祥地驾鹤西去。你突然觉得你有好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多该说的话都没有说,然而,你却只能对着母亲的遗像忏悔。你终于明白,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生感悟】
母爱是寂寞的,因为它永远都是一条单行线——永远只是毫不犹豫、毫无条件、毫无保留地付出,却从来不要求回报。
寂寞的坚守
师徒二僧云游天下。一天,二人云游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小镇,投宿在一户李姓人家。半夜,师徒二人被一阵号哭声惊醒。师徒俩起身一看,只见院中躺着一具水淋淋的女尸,男人正在准备棺木,而他的女人趴在那具女尸上哭得死去活来,背上还背着一个婴儿。
师父忙问:“施主,请问是家中何人过世了?”
男人回答说:“死的是我妹妹。村里发了瘟疫,被传染的人全身的骨节都会缩小变形,痛不欲生,最后缩成一个小球死掉。我妹妹就是中了瘟疫,忍受不了痛苦才投河自尽。”
师父听完,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男人低声对师父说:“我女人也中了瘟疫,早晚也是这样。”
第二天天亮,师徒就起身了。想起昨夜之事,不免心有悲伤,徒弟问:“师父,这家两个女人,一个跳河,一个啼哭,为什么都这么脆弱?”师父若有所思地愣了一下,说:“女人是弱者。”
师徒二人继续云游四方,转眼五年过去了。凑巧的是,他们又到了那个小镇,回忆起往事,不无感慨地想去看看李姓人家到底怎样了。
到了李家门口,正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在玩耍。徒弟说:“师父,这就是当年女施主背上的孩子吧。想必女施主已经过世,男施主另娶了。”
正在这时,门里走出来一个女人。师徒二人饶是见多识广,却也是不自觉地惊了一下。这难道会是当年的女施主吗?她胸部与大腿紧紧地挤在一起,整个身子几乎弯成了弓形,比一个孩童还要低。但是师徒还是认出,这就是当年那位女施主。
师父忙上前问道:“施主这几年可好?”女人也认出了他们,忙把他们请进了屋,向师徒讲起了这几年的事情。女人说:“大师走后,我男人怕我把瘟疫传染给他,扔下我们娘俩就跑了。得了瘟疫本来也活不了多久,但是,我想如果我死了,我的孩子无人照顾,也必死无疑,所以我不想死也不能死。病发作了,痛得我满地打滚,用头撞墙,可是一想到孩子,我就有了忍受的勇气。”女人眼里闪过一丝泪光,接着说;“就这样,我没有死,却成了这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
师父听完,双手合十,念了一句“佛祖保佑”。
第二天天一亮,师徒二人就离开小镇了。想起了五年前与昨夜之事,徒弟不解地问:“师父,您不是说女人是弱者吗?可女施主她……”
师父点点头,说道:“是的,女人是弱者,但是,母亲是强者。”
的确,女人是弱者,她们怕黑,一个人都不敢走夜路;她们怕蟑螂,见到这种小虫子能把她吓得魂都丢了……但是,母亲是强者,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勇敢地死去,也可以痛苦地活着,母亲什么都不怕,什么都可以承受。
母亲永远是强者,母爱永远是奇迹。
还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在一场车祸中,她的儿子变成了植物人。医生说,儿子有好转的可能——也许是三五月后,也可能是三五年后,还有可能是三五十年之后;但如果有人经常对他说说话,给他做做按摩,就会好得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