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由得想起一些熟悉的人,他们一直渴望与自己的爱人或同伴进行类似的谈话。而真正的心心相印来自静心聆听对方的心声,但在多数情况下,这种聆听寥若晨星,取而代之的却是争辩和偏激反应。
尽管我无从知道,也无法肯定,可我仍怀疑,在各种人为制造的麻烦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因为人们没有认真聆听别人的陈述而造成的。我常听成年人、青少年和儿童对我说:“没人愿意听我说话。”当一个人越轨或做出暴力事情时,我常想,如果有人能聆听他的心声,他的做法也许会大不相同。
我听到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上帝赐给我们两只耳朵和一张嘴,所以,我们应当至少要多听一遍我们所说的话。”可是,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这点呢?
作为父母,假若我们能多花点儿时间聆听孩子的心声,少用点儿时间对他们说教,是否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帮助呢?尽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更加顺畅,彼此间的怨恨也将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将是欢声笑语和开放的心灵。我从未听过哪个孩子说:“我爹妈太喜欢听我说话了。”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
“聆听的智慧”也同样适用于职场。倘若一名员工真正在听我想说的话,我常会产生一种陶醉感。不幸的是,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只能说是个别现象。如果客户觉得你在认真聆听他们说的话,他们也许会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假如员工和同事感到你能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他们就会与你相处得更好,也能与你精诚合作。
聆听与耐心形同手足,当我们襟怀坦荡,以不偏不倚的心态聆听周围发生的情况时,我们就是在培养自己的耐心。倘若我们能设法遏制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冲动情绪,随后发生的事情不但更加有趣,威胁程度也会大大减少。
聆听不光需要双耳,也需要直觉。聆听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保持平静和兴趣。
毋庸置疑,一个出色的聆听者,必然会得到丰厚的奖赏:改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成为模范父母,极少与人发生冲突,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做一名出色的聆听者并不需要高深的技巧。只要始终把它放在第一位,余下的事情就是仔细观察与大量实践。当面对一种情况或与人相处时,你必须先排除杂念,然后开始聆听。假如你发现自己的心中很快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想法,你就需要进行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想法与“解决方法”、“恐惧”、“计划”等有关。这些想法并不是不好,只不过它们都是不请自来的。你会发现自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寻找让自己说话的机会上,而不是打算认真聆听。
在你了解全部事实前,或在别人结束发言前,你的思想已经在着手构思某种答案,就像是一个短跑运动员蹬着起跑器焦急地等待发令枪响!
当内心出现各种众说纷纭的思想时,先不要急着做判断,而是要观察它们,然后友好地请它们全部离开。
最后,只要你的习惯性偏激反应能转化为睿智聪颖的回应,聆听就能让生活中的各种大事更容易处理。对此,我坚信不疑。
论处世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等和100多首十四行诗。
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
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
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但要保留你自己的判断。
尽你的财力购置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标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
不要向人借钱,也不要借钱给人;因为债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借钱的结果,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
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应付环境和改变自己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着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师从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着有《汉学史稿》、《汉语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文学史》等语言学专着。他主编的《古代汉语》,现仍为一些高校教学教材。
一个人不能时时刻刻都和环境相宜。当环境恶劣的时候,我们不是设法来应付环境,就是设法改变自己,使自己能适应环境。适应和应付不同:适应是让自己去迎合环境,往往是顺着潮流,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但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一句格言早已成了“不讲气节”、“没有操守”的别名。于是志士仁人总不肯改变自己来迁就环境,并且在积极方面,还要改造环境,来迁就自己。这样一来,就变了应付环境了。
但是,应付环境不都是好事。譬如大势所趋,到了不可挽回的局面的时候。
如果硬要挽回,就非弄到一败涂地不可。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看似无凭而实有凭,它所凭的就是人心中的真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视民听的天意是应该“顺”的,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应该“适应的”,不是应该设法来应付的。
适应是一种觉悟,应付却是一种手段。为了应付,往往不是以真理为前提,而是以利害为前提。眼看目前的难关过不了,就勉强委屈一下自己,以求渡过难关。这样,就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个难关渡过去了,就以为天下从此太平,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却不知道若非彻底觉悟,彻底改变了自己,仍旧是难关重重的。
为了应付又往往不择手段。一方面勉强委屈自己,另一方面却仍旧露出了狰狞的本来面目,以求破除障碍,或对抗潮流。这样的应付环境,竟是缘木求鱼。
因为只讲应付,不知痛改前非,真正的改变自己,结果一切应付的劳力都会成为白费的。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改变自己并不是没有操守,而是非常光明正大的事。问题在于彻底改变了自己之后,对于现有的利益不免大大的牺牲,若不是大智大勇,见义忘利的人,很难做到这一步。然而,改变自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舍此不图,徒见其越应付,环境越恶劣,难关越多,终于无法应付而后己。
应对社会之道
威廉·哈兹里特(1778~1830),19世纪初期英国文坛的领导人物,散文作家、评论家,以文字评论及随笔短文着称于当时。最着名的散文集有《席间闲谈》和《时代精神》。如今被公认为是英国散文大家。
我亲爱的小乖乖,你即将入寄宿学校就读了,这是你第一次正式踏入这个花花世界,我们都为你高兴。爸爸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可能无法一直陪伴在你身边,所以,爸爸要告诉你一些在生活上必须注意的事项,爸爸希望这些提醒对你真的实用,同时你也能常常想起爸爸。这些意见,也是爸爸的亲身体验,希望能与你一起分享,并对你的成长有所教益。
常存乐观的态度,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希望,除非我们能证明负面的事实。否则,我们要尽量相信事情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即使一切不如预期,也无须争辩或对抗,徒增自己的困扰,如果无法改变既定局面,我们就必须努力配合现有的状况。
千万不要因为对其他人没有深入的了解,就率然地对他人抱有傲慢轻视的心理;这是最糟糕的推论,而且会让你处处树敌。除非别人先对你不友善,否则不要认为别人是有恶意的;要以别人的错误为借鉴,不要重复他人的错误。唯有如此,才能化解彼此的敌意,将愤怒、憎恨或抱怨都销匿于无形,最重要的,绝对不能鄙视别人无力改变的弱点,例如贫穷等。
你不会永远跟在我们身旁,也许这对你更好;但是你不能期盼别人也像我们一样对你关怀备至。你要学的第一课就是独立,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其他人是可以绝对依赖与依靠的。你愈是表现出孩子气的自大骄纵,你就愈将自己陷于没有人愿意帮助你的困境,而且更容易被别人嘲笑。你并不是国王的孩子,生来就握有权柄,可以毁灭或指使别人:你只能期望与别人从友谊的建立开始,彼此分享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学习别人的长处,成为群体的一分子。
千万不要年少轻狂,对社会持抗争反对的态度,因为我们仍须寄身于此——你所反对的社会,所以这是最不明智的行为。如果抗争能够挽回腐败已久的现实,那这些畸形发展老早就会被改革、重整了,怎么会轮得到你来匡正这些无可救药的现象。虽然如此,我们仍对未来残存着一丝幻灭前的希望,但是千万不要涉足其中,要保持我们纯真而知足的本性。
我们可以放声开怀大笑,也可以狂歌高哭,要忠实于情绪的表达。尊重每个人,我们没有丝毫的权利去贬抑任何人,这样对自己或对别人都好。
与何种人交往可帮助自己成长
查斯特菲尔德(1694~1773),英国着名政治家、外交家及文学家。他写的《查斯特菲尔德勋爵给独生子菲利浦的信》,是世界上第一本充满人间亲情和智慧的人际关系与礼仪经典,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推崇的家书,被誉为“一部使人脱胎换骨的道德和礼仪全书”。
别朝“下”看,应往“上”瞧
首先,应尽可能结交优于自己的人,请朝这个目标努力。结交卓越的人士,便能见贤思齐;反之,若结交远逊于自己的朋友,自己难免同流合污。一如前面所述,人类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于此,我所谓的“卓越的人士”,并非是指家世显赫、地位超绝的人,而是指有内涵、让世人所称许的人物。
“卓越的人士”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一为立身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人们;其次则是指那些有着特殊才华的人们。例如,那些对社会有着杰出的贡献、才能出众、学识渊博的学者,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等等。
而此种杰出绝非凭一己所界定,需经由社会上的认同方得称之。当然,其间或许有些例外。总之,希望你能结识这些人才。
至于适于结交的场合,也许是厚着脸皮毛遂自荐,或是经由有力人士的大力引荐,当然也可以加入群英聚会的团体里去寻觅朋友。居于其间,仔细去观察拥有不同人格、不同道德观的人们,不仅是件赏心悦目的乐事,更对你有所助益。
当然,这是指卓越超群的人们。至于龙蛇混杂的团体,你切莫参加。
身份地位高的人们所聚集的团体,并不见得是人们所称道、喜爱的。因此,即使身份高的人群里,也有脑袋不灵光、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无可取的人。
由学识渊博者组成的团体,也不免有此等现象。这些人虽然获得人们衷心的尊敬,但这称不得是交往的绝佳对象。这些人往往不知道快乐是什么,不清楚世情为何物,只是一味地埋头于学问的钻研中。
若是你参加此种团体就必须不时地提醒自己,经常性地探出头来看看外在的世界。如此一来,你的判断能力才能日渐增长。然而,当你紧密地参与其间,成为不知世事的学者时,当重新踏入鲜活的社会,是否仍能有步履轻快,毫无窒息的感觉呢?
切莫仓促一头栽进,使自己深陷其间
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均渴望能和才华横溢的人物及诗人成为知交。总认为假使自己亦小有才气,那更是如鱼得水,如若不然,也有着与之共荣的心理。
然而,即使是和这些才气纵横、魅力十足的人物交往,也不可不顾一切地全身投入。不丧失判断力,才是最适宜的交往方法。
并非是每个人均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才智这种东西。相反的,才智往往会令人产生恐惧心理。一般说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人们每每对锋锐的才智感到惧怕。
这就似妇人一见着枪炮便会害怕一样,唯恐对方会突然扣动扳机,子弹便“嗖”
的一声朝自己飞了过来。
但是认识这些人,继而亲近、了解这些人,确实是件有意义而且令人欢欣的事。只是,不论对方多么有魅力,如果自己就此终止和其他人的交往,单和这些人往来,又将会演变成何种情况呢?
不要感叹生不逢时罗曼·罗兰
有些人往往有“生不逢时”的感喟,以为过去的时代都是黄金时代,只有现在的时代是不好的。这真是大错误!凡是构成“现在”世界的一分子,必须真真地生活于“现在”的世界中。我们必须去接触,参加现在的生活潮,必须要身处于现在的文化巨浪。
我们不应生活在“昨日”或“明日”的世界中,而应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中。我们必须知道今世之为何世,今日之为何日。去接触、反映现实的生活与文化的潮流,人的许多精力都是耗费在追怀过去与幻想未来中。
一个人能够生活于“现实”中,充分利用“现实”,不去枉费心神精力于过去错误失败的追悔及可能的未来的幻梦中,他要比那些只会瞻前顾后的人有用得多,生活更能成功完美得多。
假如你身在1月,千万不要因为你的幻想在2月中,而丧失了1月中可能得到的良机。不要因为你对于下一月、下一年有所计划憧憬,而虚度浪费了这一月。
不要因为目光注视着天上星光,而看不见在你周围的美景,践踏了在你脚下的玫瑰花束!
享受你现在所有的安乐、幸福,不要幻梦着明年的不可期的汽车洋房的享受。享受你今年所有的衣服,不要仅去妄想着明年的不可期的锦绣狐裘。
你应下一个决心,去努力改善、支配你现在所居的茅屋,而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快乐、最甜蜜的一个处所。在你幻梦中的亭台楼阁、高大洋房没有实现之前还是请你迁就些,把你的心血仍灌注在你现有的茅屋中,但并不是叫你绝对不可以为明天打算、对未来憧憬。我只是说,我们不应过度地把精力集中于“明天”,不应过度沉迷于“将来”的梦;反把当前的“今日”丧失,丧失尽了它的一切欢愉、幸福与机会!
请你灌注你的全部生命于当前的“现实”中吧!假如从“今日”中,你只能取得百分之一的幸福,则你可以不必打算,去从“明日”中取得百分之九十的幸福;你还是先努力,试从“今日”中取得百分之百的幸福吧!
我们不应该常常生活于预期与幻想的世界中,幻想过度将使今日生活变得枯燥乏味。预期、幻想,可以使我们对于现在的地位与工作不感趣味而发生厌恶。
它能破坏人们享受“现在”的能力。
幸福,是日日堆积而成的。
有些人只能看出“明日”的价值,而看不见“今日”的价值。当日应该行善事的机会,他们无暇顾到。他们不肯行些小的慈善事业,因为他们正在梦想着,一朝腾达之后,要捐出一宗大款项呢!
人们有一种心理,就是想脱离现有的不快的地位与职务,而在渺茫的未来中,寻得快乐与幸福。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试问有谁人可以担保,一旦脱离了现有的位置,就可得到幸福呢?有谁人可以担保,今日不笑的人,明日一定会笑呢?假如我们有享乐的本能,日后也不会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