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别人都明明白白处世,我却昏昏昧昧做人;别人都明察秋毫,唯我懵懵懂懂;大水荡荡如海,高风习习无止。别人都有所作为,我却顽劣鄙俗,我独期望与别人相异,主要是因为以道为精神食粮。
在这里,老子将众人和自己做了鲜明的对比:众人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望,所以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争我夺,在混乱的世道里大有收获,直至绰绰有余,而我却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般。我在众人的眼里是多么愚笨的人啊!众人在收获到财富、地位、名利后必然会不甘寂寞,进行大肆炫耀,而我却采取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生活态度。正因为我愚笨,所以我心灵空虚,了无牵挂,无为而自在,烦恼和忧愁自然会远离我而去。聪明人凡事都要争出个所以然来,以不知强为知,不聪明强装聪明。他们凡事都要斤斤计较,辩它个明明白白、一清二楚,而我却哑口无言、闷闷不语。众人都要有所作为,而我却清净寡为,这在众人看来我是多么冥顽不化、卑鄙下贱啊!
老子对众人的思想没有作出任何批判,他只是通过众人的思想来反衬自己的思想,起到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效果。
可见,老子并不是赶时髦追求什么“另类”,他这样做实是一种避祸的大智慧。由“昏昏”“闷闷”几个词,老子想说的是,当糊涂时则糊涂,??众人皆醒”之时,你不妨醉一回。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看起来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难得糊涂”,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
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平凡普通,内心却世事通达,才高八斗;有的人外表道貌岸然,而内心却空虚惶恐底气不足。
人生是个万花筒,个人在那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莫测变化。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处世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聪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随机应变。孔子论人,以知、仁为别,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聪明之区别糊涂,大抵如此。
老子大概是把糊涂处世艺术上升至理论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称“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即大智若愚。中国人向来对“智”与“愚”持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宽慰了。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宁武子即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辅佐卫文公时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但到了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执政后,国家内乱,卫成公出奔陈国。宁俞则留在国内,一面仍是为国忠心耿耿,表面上却是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这是明哲保身的处世方法。因为身为国家重臣,不会保身怎能治国?后来周天子出面,请诸侯霸主晋文公率师入卫,诛杀佞臣,重立卫成公,宁俞依然身居大夫之位。这是孔子欣赏“愚”的典故,他很敬佩宁俞“邦无道则愚”的处世方法,认为一般人可以像宁俞那么聪明,但很难像宁俞那样糊涂。在古代上层社会的人事倾轧中,糊涂是官场权力杂耍的基本功。仅以三国时期为例,就有两场充满睿智精彩的表演,一是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刘佯装糊涂得以脱身;二是曹、马争权时司马懿佯病巧装糊涂反杀曹爽。后人总结云:“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苏东坡聪明过人,却仕途坎坷,曾赋诗慨叹:“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为官可以愚,但为政须清明,不可混淆。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晋升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做人过于聪明无非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但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郑板桥说过:“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世上最可悲悯的人,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正是所谓“贼是小人,智是君子”之人,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却怀持小人之贼心的人,他们最大的敌人即是他们自身。为人处事与其聪明狡诈,倒不如糊里糊涂却敦厚。
郑板桥以个性“落拓不羁”闻于史,心地却十分善良。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被啧啧称道。家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之人。糊涂难,难在于人私心太重,心头一热,陡觉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去斤斤计较。《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抢金子?”齐人坦言陈词:“拿金子时,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可见,人性确有这种弱点,一旦迷恋私利,心中便别无他物在,唯利是胆,掉进钱眼里去了!
聪明与糊涂是人际关系范畴内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太聪明的人学点“糊涂学”,于己大有益处。
老子是个聪明人,是智者,这是毋庸置疑的事。老子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看事物时辩证的眼光。糊涂与聪明本是相对的,有些看似聪明的人不明就里,一味追求聪明,结果反被聪明误。只有像老子那样的聪明人才知道糊涂的境界才是聪明的极致。人生难得几回醉,当醉则醉,当糊涂则糊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