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灾祸与幸福紧密相连,而幸福的旁边又躲藏着灾祸。谁能知道祸与福之间相互变幻、彼此循环的根本原因呢?它是变幻莫测,远远超出于人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之外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避祸之道始终是一门大学问,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处处存在竞争与陷阱,如何保身立命、趋利避害,是不得不研究的。
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谓一定的条件,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而人的主观因素往往是其转化的最为关键的条件。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目光短浅,一念之差,一时冲动,或是骄傲自满,而给自己带来祸患。
商王帝辛即商纣王的时候,雀在城边生了一只乌鸦,占卜的人说:“凡是小的生出大的东西,国家一定会吉祥如意,您的名望一定会增加一倍。”帝辛听后喜不自禁,以为从此自己就是受天佑护了,从此不再管理国家,为人残暴凶狠,结果导致了外族的侵扰,商国因而灭亡了。这就是逆道而行,由福转为祸患的例子。
《列子·说符篇》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一户人家为人十分仁义,三代都是如此,待人真诚,常常做善事。有一天,他们家的黑牛生下一只白牛,别人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的征兆。”过了不久,那家人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而牛又生了一只白牛,过不多久,儿子的眼睛也瞎了。人们都觉得诧异,说这哪里是吉祥的征兆啊,明明就是恶兆啊。可是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年轻力壮的人都被征召去打仗,而这父子两人因为双目失明而免于征役。等到战争停止的时候,他们的盲病不治而愈了。这时候人们才懂得吉兆的含义。
明朝人杨慎所著的《韬晦术》中有一句名言:“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意思是说荣华利禄、高官显爵对于人的诱惑力很大,但是荣利场也是最难站稳脚跟的。《周易》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一个人在成为大权在握的领导者之后,居安要思危,位置越高越要谨慎。
往往人们就是在位置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就忘记了福祸相倚的道理。
唐朝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而立下大功,爵封汾阳王,任宰相,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掘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
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给予干涉。
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郭子仪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而郭子仪毫不在意自己被使唤来使唤去。
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就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只是大笑,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出入。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1000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的确明智,他能在自己位高权重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福祸相依的道理,善于规避灾祸,所以才能四朝为臣。如果他对于自己的高官厚禄感到自满,就难免会生出骄横之气,不能忍气,那么那些想和他作对的人也就有机可乘了。
所以说,不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也不论眼前的风景有多么迷人,都不应该忘记一件事,美丽的风景之后可能就是悬崖峭壁。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规避可能会有的祸患。不自夸,而人敬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至高无上的道,恩泽博大如海、无所不至,可普及于或左或右的各种领域。万物依靠它才得以欣欣向荣,道不偏不倚,不居功亦不占有。道之本体不忮不求,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而道之影响所及,万物都以其为依归,故而其大无极。正因道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充塞宇宙之间,大至无极。
天地之大,以无为心;江海之大,以虚为本。因以善处下才能接受得更多,虚己接物就能容纳万物,继而成就其大。这是一种因果相继的关系。我们做人处世也是如此,唯有谦逊谨慎,不骄傲自满,不倚势横行,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够圆融于世,才能够不争而胜,才能够充盈自我。
所以,真正做善事的人,不会留下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到处去宣扬,但是别人会因此更加敬重他。真正有学问的人,不会四处彰显自己的学富五车,也不会贬低别人的见解,但是别人会更加认同他。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喋喋不休谈论自己的功绩,也不会故意出风头抢功劳,但是别人会更加赞赏他。
因为他们不自以为是,不认为自己就是大的、好的、强的,所以他们的“大”才是真正令人钦服的“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而有虚己之量,足以容纳世界,从小处来说也能保全自身。
有的人身处高位而倚仗权势,以为自己可以横行天下,结果引来杀身之祸,胡惟庸、和珅就是这样。有的人有学问而不谦虚,以为自己可以恃才傲物,有竹林之风,结果身首异处,祢衡、陆成秀就是如此。有的人积财而不散,贪恋世俗的金银珠宝,以为这就是得到一切的途径,结果祸患不请自来,沈季、徐百万就是这样。
东汉明德马皇后,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人。
在马援死后,公元52年,年仅13岁的小女儿被选入太子刘庄的宫中。刘庄是皇后阴丽华所生,深得光武帝的宠信。马氏入宫后,悉心侍奉阴皇后,一举一动都合乎封建礼法的要求,待人又和蔼可亲,与宫中上下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深得阴皇后的喜爱。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帝位,即汉明帝,封她为贵人。公元60年,大臣们联名上奏,请立皇后。明帝去问阴丽华皇太后,太后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
马皇后当上皇后以后,依然保持勤奋、恭谨、俭朴的本色,衣服很朴素。
马皇后不仅为人恭谨朴素,悲天悯人,而且很有处理国家政务的才能。有时明帝在宫廷上遇到公卿大臣难以裁决的事,便回到后宫试着让马皇后解决。马皇后为他深入地分析事情原委,并提出解决方法,弥补了许多朝政上的缺陷,明帝也总是听从。虽然马皇后如此受到明帝的敬重,但却从未提及过自己的家事,也没有趁机为自己的亲属要求封赏。
马皇后真正是能够虚己的人,不因自己是皇后之尊而肆意妄为,而且还能够约束亲属,不让他们做出不合礼度的事情,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虚己处世,千万求功不可占尽,求名不可享尽,求利不可得尽,求事不可做尽。这样不居功自恃,才能成其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