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则全,枉则直。
由于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能弯,才能伸直。
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屈伸方面有这么一个观点——“曲则全,枉则直”。他认为能够经受得住委屈,才能够保护周全自己的利益;能够弯曲,才能有一展宏图的机会。
老子的这一观点,正是我们为人处事时须时刻牢记的人生大智慧。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公与压迫,倘如仅凭一时之气奋起反抗,往往解决不了事情,反而会造成更不利的局面。
大丈夫能屈能伸,没有胜算的时候,就不能去硬拼,只能隐忍,隐忍并不可耻,只要在这段时间内积蓄力量,待形势一变,必能稳操胜券。
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张耳和陈余都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了魏国后,就用重金悬赏两人的头颅。
张耳和陈余于是改名换姓逃到陈国,以看门人的身份逃避追杀和维持生活。一天,陈余犯了过错被官吏鞭挞,他怒不可遏,便想起而反抗。这时张耳暗暗踩了他一脚,要他暂且忍耐。
等那官吏离开后,张耳就把陈余叫到桑树下面悄悄对他说:“忘记我们当初的志向了吗?今天受到一点小小的侮辱,你就想去为一个小官吏而死吗?”
此事可以看出陈余的浮躁浅露,相比之下就比张耳差远了。后来的史实更加证明:两人虽然一同起事,却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张耳辅佐刘邦成了开国之臣。陈余一直辅佐赵歇王,被韩信、张耳打败,斩于水。
吕后虽然是一届女流,然而她却有着过人的智慧,在能屈能伸这方面,她的做法不能不称之为女中豪杰。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匈奴单于冒顿曾把刘邦和三十万汉军围困在平城达七日之久,对大汉也很轻视,然而对刘邦还多少有些忌惮。
刘邦一死,冒顿单于便心骄气傲,想挑起兵端,便派使者给吕后送去一封信,上面说:“孤独苦闷的君王,生于荒野大泽之中,长于旷野牛马蕃育的区域,多次到达边境,希望能游览中国。陛下独立,孤独苦闷孀居,两位君主都不高兴,也没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希望以我的所有,换你的所无。”
竟然是一封言辞亵慢的求婚书,冒顿单于妻妾成群,自不会对吕后这位老太婆有何兴趣,不过是借戏侮她来戏侮中国。
吕后见信后大怒,便召集群臣商议,要大举讨伐匈奴以雪此辱。
吕后的妹夫樊哙率先高喊道:“我愿带十万人马,横行匈奴之中”吕后大喜,季布却怒声叱道:“樊哙理应斩首。”
朝堂上的人都吓了一跳,不知季布在哪儿偷吃了熊心豹胆,竟要斩元勋国戚。
季布接着说:“当年高帝率三十万精兵讨伐匈奴,却被围困在平城七日七夜,那时樊哙也在军中,却束手无策,今日为何就能以十万人马横行匈奴之中,这不过是当面阿谀陛下,犯欺君之罪,按律当斩。”
樊哙被质问得哑口无言,其他众将也纷纷附和说,以高皇帝之英武,尚被困于平城,匈奴势力强盛,委实不宜擅起战端。
吕后见众将意思一致,回头细想也确实如此,便忍下这口恶气,退朝回到宫内,不再提讨伐匈奴的事了。
过后吕后为安抚冒顿单于,居然卑词婉约地写了一封拒绝信,上面说:“单于不忘我中国,赐给书信,我等国人都很恐惧,我自思自忖:身体老迈,气息也衰弱,牙齿也脱落得差不多了,走路的步子都不均匀,单于听信了传言,我实在不足以使您自污。我国无罪,应在您赦免之列。我有自己坐的车两辆,马八匹,送给您平时乘坐。”然后派宦官张泽送去。
单于冒顿原以为汉朝一定会倾竭国力攻击自己,严加戒备,没想到等来的不过是一个汉使,读信后反倒觉得羞愧,便又派使者送给吕后好马,回信说:“我生长荒野,没听过中国的礼义,多亏陛下赦免了我。”便又和汉朝和亲。
由吕后巧避冒顿的挑衅而获得胜利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恰当的时候不与别人争长短,懂得避其锋芒、故意示弱,往往能令对手不寒而栗,因为谁都知道,能够如此做的人都是智者,而非莽夫。
古人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在某些时候,我们就应该多运用老子的“曲则全,枉则直”的智谋——在该弯的时候一定要弯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伸”创造良好的条件。管住舌头,做个智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见性智慧的人绝不多言,多言的人必定没有见性智慧。
老子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表面上看,它解释为“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在古代,“知”和“智”在某些时候和以通用:如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说:“知‘者,或并云’智。”老子分明又在暗指——聪明人决不会去夸夸其谈的、爱出风头的人,更不会去炫耀自己知识广博。不管老子指的是“知道”还是“智者”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他说明这种谨慎言谈的人都是有涵养和智慧的人。
首先,有智慧的人知道,不该讲话的时候决不能讲。因为在某个特定的形势、场合、背景下,尽管你知道,但是不该说的就不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甚至还会带来祸害。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这一点,不看对象,不看场合,说话有口无心,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一生的悔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一个水兵,在他服役的军舰行将从美洲开往欧洲作战时,他多嘴多舌,竟借公用茶室的电话通知朋友,将出发的时间、开往地点、航行路线悉数暴露,不想隔墙有耳,当时在场窃听的一个德国间谍立即将这一情报报告了德国情报局,结果,这艘美国军舰很快被德国潜艇打入龙宫!这个多嘴的“舌头”也喂了鱼虾。
当然话还是要说的,不过说话要做到“慎言”才行。正如老子所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样。那些懂得说话分寸的人从来都不会瞎说、乱说,故而他们能够得到人们最大的信任,说出来的话才有可信度。
晏子是古代一位智者,他虽然伶牙俐齿,然而他说的话却是字字珠玑、都能切入要点。为此,他也深受当时人们的敬仰和国王的信赖。
齐景公非常喜欢捕鸟,他常常将捕获的各种各样的鸟养起来赏玩,还专门指派了一个名叫烛雏的人主管捕鸟的事。
有一天,烛雏不小心放飞了齐景公养的鸟。于是齐景公十分生气,他大发雷霆,准备杀掉烛雏并且不允许任何人为烛雏求情,求情者与烛雏同罪论处。
群臣虽然有心救烛雏却无奈齐景公有话在先。晏子知道了这件事后,赶紧跑来见齐景公。他对齐景公说:“烛雏犯了罪,请让我来一一列举他的罪状,然后大王按他的罪过来处死他吧。”齐景公见晏子不是来求情的,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于是晏子派人把烛雏叫来,当着齐景公的面历数烛雏的罪状,说:“大王派你专门看管鸟,你却粗心大意让鸟飞掉,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因为鸟飞掉的缘故而杀人,让大王背上杀人的名声,这是第二条罪状;如果让别的诸侯王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大王把鸟看得比人命还重,从此坏了大王名声,这是第三条罪状。”晏子一口气列举了烛雏三大罪状后,请齐景公处决烛雏。
齐景公在晏子斥责烛雏罪状的时候早已醒悟过来,他摆摆手说:“不要杀了,不要杀了,寡人盛怒之下差点做了错事。多亏爱卿指点。”就这样,齐景公不但没有杀烛雏,还向他表示歉意。同时又向晏子表示感谢。
斯大林说,“人生有舌头是为了控制它和支配它。”当然,言之正误好坏,关键还在于思想。思想对了,才能谨言慎行,言之成理,言之有礼。
企图用多言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的无知,那样反而会暴露自己更多的缺点、显得自己不但无知而且愚蠢。唯有管住自己的舌头,在多数场合学会做一个绅士般的“听众”,细致分析、提炼别人话中的精髓,才能像智者那样一语道破天机,令人折服。有了功劳要保持低调万物作为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让万物自己发展而不先为之创造,圣人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恃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圣人这样不居功骄傲,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
老子认为,一个人有了功劳越是不居功,越能够让人永记于心;越是居功自傲的人,越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从而惹来祸端。
“功劳”被别人传播出来是金子,被自己卖弄出来就成了黄土。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老子这一智慧——有了功劳要善于隐藏,不张扬不卖弄。唯有不居功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才更能突出自己的功劳、受到重用。相反,如果稍有功劳就自吹自擂,一方面显得自己素质低下,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而成为“众矢之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子更是在教导我们做人应该低调一些。
《左传》记载,鲁国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当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后??达时,他却故意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其实,孟之反不自夸,谦逊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还在于他不愿居功,以免引起其他将领和同僚的妒忌。
谦逊也好,不居功以免被人妒忌也好,都是立身处世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不锋芒毕露、不居功自傲的确是非常高深的修养。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做到不争功就不错了,哪还能把自己本来就有的功劳推到一边去呢?正因为孟之反将军有这样高深的智慧,所以才能在乱世中自保。
东汉开国大将军冯异跟随汉光武帝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却不以功自居。
冯异原来是王莽的新朝官员,以郡掾的身份监理五个县,与父城苗萌一同守城,与起义军作战。刘秀那时候是绿林军拥立的更始皇帝的部下,攻打父城,驻军在巾车乡。一次,冯异到所管辖的县里去,被刘秀的士兵抓住。
冯异的堂兄正跟随着刘秀,于是把冯异推荐给刘秀。冯异说,我一个人作用有限,不如让我回去拿五座城地来立功报答您。刘秀说,好的。于是冯异回去劝说苗萌一同归降刘秀。
刘秀向南回到宛城后,更始帝的其他将领,前后共有十几个人带兵来攻打父城,冯异就是坚守不投降。后来更始帝派刘秀到洛阳担任司隶校尉,经过父城,冯异立即开门迎接。刘秀让冯异担任主簿的职务,跟着到洛阳去。
刘秀的哥哥被更始帝杀了,刘秀表面上不敢显示出悲痛,一个人单独居住的时候则不吃肉、不喝酒,暗暗流泪,冯异经常劝解他。后来更始帝派刘秀到河北开拓地盘,冯异劝刘秀趁机派人巡视郡县,平反冤狱,收揽民心,刘秀这样做了。
刘秀到河北的初期,因为王朗割据势力的猖獗,处境一度比较艰难。在饶阳无蒌亭,天气寒冷,人又疲劳,冯异献上豆粥,刘秀喝了饥寒俱解。渡过滹沱河,在南宫遇到大雨,刘秀在道路旁的农舍里避雨烤火,冯异又送上麦饭。后来刘秀消灭了王郎,封冯异为应侯。
可是冯异却从来不居功、不骄傲。每到宿营地许多将领坐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功劳,冯异却常常一个人站在大树底下不声不响,所以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在刘秀麾下的将军之中,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因此,士兵都愿意做他的部下。
后来冯异为刘秀建立了更大的功勋,打败赤眉军,平定关中地区,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有人上奏章说,冯异专制关中,威权太重,百姓归心,称他“咸阳王”。刘秀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感到恐惧,上书请罪。刘秀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可见刘秀对他十分信任。
后来冯异到洛阳朝见,刘秀对其他大臣介绍他说,这是我起兵时候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平定了关中。又下诏书说,“仓卒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说明刘秀一直记着他的情意。
而冯异则一如既往,不骄其功,他学着管仲对齐桓公说的话说道:臣希望国家(指刘秀)不要忘掉河北时的艰难,小臣我不敢忘记在巾车乡受的恩惠。后来平定西北时冯异病死在军中。
冯异从不以功自居,坚守旧有的正道,也是终保荣华平安的一个原因。所以,在下者对在上者,切忌以功自居,保持低调才能有所大成,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