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探险家比里特和里德格维讲述了他们在1966年7月夜间遇到一条大海蛇的故事,当时两名探险家正划船经过大西洋,一个晚上,他们看到了一条像蛇一样的大怪物的脑袋浮出水面,两人惊呆了,它的颈很长很灵活,眼睛突出,而且像碟子一样大,眼里闪着绿光,瞪着船上的人,怪物与船只平行游行,眼睛一直盯着两位探险家,游过船只,这个神秘动物的大躯体闪亮了一会儿,便潜入水底,洋面上留下一道荧光。两位探险家称,怪物怕光,而两人的感觉就像一对野兔在巨蟒的凝视之下不寒而栗,即使看到了远处海蛇的眼睛,人们也会感到心惊胆战。
还有一个名叫乔治·泽戈斯的加拿大渔民讲述了他亲历的事实。一天,他在温哥华岛附近捕鱼,“突然,我觉得有些异样,背上凉飕飕的,我感觉有什么东西看着自己,转过头去,我看到一个怪物从水面上探出头来,距离我的船只约50米。它颈部很长,至少有2米长,直径有30厘米,两只黑眼睛瞪着我,眼睛从头部突起,头的直径约40厘米。”乔治·泽戈斯说。
16世纪早期,瑞典科学家奥伦斯·玛格努斯曾发表了他的名为《海图》的著作,书中写道,对于那些乘较小船只的水手而言,海怪尤其危险。也曾有报道说一些海员曾丢弃了他们的船只,原因不详,事后部分被遗弃的船只被打捞到了,人们发现,除了甲板上几只瑟瑟发抖的猫和食堂里冷冰冰的饭菜之外,什么也没有。
过去10年,世界各地也曾有很多有关大量鲸、鲨鱼和海豚跳上海岸的报道,在南、北美海岸,南非海岸和澳大利亚海岸(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日本海岸,这些海洋动物会定期跳上岸。从12月到次年3月,这些海洋动物会自行靠近海岸。据报道,有些动物靠近海滨的速度迅速,好像是遇到了危险急切寻找安身之地一样。但是,有些动物靠近海岸的速度相当缓慢和平稳。一次,海上援救工作人员把它们放回水中后,它们又跳回岸上,如果工作人员把它们放进一个不同的区域,它们就会安全地游走。
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地方,海豚每年跳上海岸前,它们都会沿着海岸游来游去,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人在此观看。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游行检阅”。但是,为什么在“游行”的最后海豚会跳上海岸?现在,一些科学家相信,它们一定是受到了某种不明来源的生物的影响。研究中很多迹象显示,一种强大的能量让鲸类跳上海岸,这种能量可能是由一种类似海狮或者海豹的动物释放的,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海狮”。
与海豚的大脑相比,海狮的大脑更加发达,通过发射高频脉冲,它的大脑活性可对鲸类产生一种催眠的作用,这样就会出现上面提到的海洋动物惊恐和自杀倾向的情况。其结果就是,如果它们碰巧处于海狮的辐射区域,就会开始四处逃窜。至于海狮,它们生活在海洋洞穴中,通过水下通道海洋洞穴与岛上和海岸区的陆地洞穴相连接。世界各地至少有7种海狮,据说,海狮的栖息地是格林兰附近的区域和加勒比海东部区域。此外,火地岛东部,印度洋最南端(靠近南极洲),所罗门岛附近,楚克奇海(弗兰格尔岛北部)也有海狮。海狮并不以鲸类为食,海狮只是想要借助高频能赶走鲸类。
“里”的奥秘追踪
“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爱尔兰岛上的土著巴洛克人对一种海洋动物的称呼的音译。这种动物的头和躯干跟人很相似,叫的声音也跟人很相似,但没有脚,尾部像个弯弯的钩子。许多巴洛克人都见过这种动物,甚至有人还曾捕捉过它。
1983年6月,美国《潜动物学》杂志主编理查德·格林威尔、人类学家罗伊·瓦格纳、地理学家盖尔·雷蒙特三人前往新爱尔兰岛,对“里”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到达新爱尔兰岛后,首先到村庄里进行访问。他们遇到的巴洛克人,几乎都肯定了“里”的存在。过了两三个星期,他们动身去了诺公湾。因为有人告诉他们,那里几乎每天都有人能看到“里”。
诺公湾大约有1500英尺宽,两边都是高耸的岩石,海水呈青绿色,海滩上零零星星有几座茅草小屋。他们到达后就开始调查有关“里”的情况,但这里的人都说不知道。后来他们才弄明白,居住在这里的是苏苏拉加族人,在他们的语言中,把“里”叫做“伊尔卡”。他们对“伊尔卡”的描述与巴洛克人的完全一样,只是更详细一些。“伊尔卡”长着两条跟人一样的手臂,分别在身体的两侧,两只眼睛在头部的前方,嘴小而突出,下半身跟鱼差不多,没有鳞,皮肤很光滑。
从他们的描述上看,很接近人们都知道的儒艮,因为这种动物就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一带海域,可是当地人清楚地知道儒艮这种动物,在他们的语言中,儒艮叫“内拉西”,不是“里”或“伊尔卡”。
他们听当地人说,这种动物经常在清晨和黄昏时出现,所以,格林威尔和瓦格纳一清早就出发了,雷蒙特留在村庄附近进行观察。太阳刚一露面,他们就来到了海边。这时,一群孩子在向他们招手,原来孩子们发现了一只“伊尔卡”。他们跑到孩子们那里,向海面望去,发现了一个黑色的、光滑而又细长的动物,呈曲线形跃出水面,然后又钻进水里,露出水面的时间大概只有2秒钟。他们没有看清它的头、肢体和脊鳍,但却看到了它能轻易地朝背后弯曲,这是一般海洋哺乳动物所办不到的。10分钟以后,它又出现了。以后每隔10分钟就露出海面一两秒钟,越往后,露面的时间越短。他们还曾看到它的钩头尾巴,瓦格纳赶紧按下了照相机快门,但由于距离太远,拍的照片很不清楚。
他们回到村庄后,才知道雷蒙特比他们提前看到了“里”,并且还看得比较清楚。他说,那是一个细长的、浅棕色的动物,没有背鳍,在水里游得很快,就像鱼雷一样。在以后的几天里,他们天天在海边观察,但再也没有像第一次离得那么近,并那么长时间看到“里”。他们在近海的海坐布下了大网,希望能捕到“里”,但愿望落空了。
他们返回美国后,走访了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在那里,他们把“里”与各种海洋动物进行了比较,没有找到与之相似的动物。只有两种海豚是没有背鳍的,但它们的生活习性与“里”相去太远。至于海豹,那个地区根本没有。要说是儒艮倒是有可能的,不过儒艮只能在水下待1分钟左右,而“里”每隔10分钟才到海面换一次气。再说儒艮游得很慢,在水面时身体也不能弯曲。这些都与“里”不同。
他们请教了不少海洋生物学家,谁也没有说清他们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动物。也许他们发现的是一种新的海洋哺乳动物。“里”的秘密,早晚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动物杀婴探谜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动物爱护幼崽的情景,比如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一旦遇到危险,母鸡就会把小鸡拢在自己羽翼下。但动物的杀婴现象也十分普遍,从灵长类、食肉类、啮齿类,到鸟类、鱼类都有发生。据观察,在猴子、猩猩和狒狒中就经常发生杀婴现象;在空间很小的实验室里,鼠笼里的母鼠也常常咬死刚生下来的鼠崽;而黑鹰则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生出的第二只雏鹰杀死。
该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美国人类学家多希诺认为,由于动物繁殖过多,为了减少对食物的竞争,才出现了这种杀婴现象。他认为实际上这是动物为了维护生存的平衡而采取的一种办法。这种说法,可以解释一些动物的杀婴行为。但有些动物并不是因为繁殖过多而杀婴的,所以,有人又提出了另外一种假说,即优胜劣汰说。他们发现,灰尾叶猴过着群居生活,一般由1~3只成年雄猴为头领,领导着25~30只猴子。当一只年轻雄猴登上首领宝座时,会杀死几乎所有未断奶的幼猴。发生这种情况绝非因为空间狭小,也绝不是由于食物不充足。他们认为,这个新首领杀死所有未断奶的幼猴,是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孙。因为一般哺乳动物在哺乳期不发情,杀死吃奶的小猴可使母猴早发情,以便尽早育出头领的子代。通常这种杀婴行为都是在短期内进行的。比如雄鼠与母鼠交配15天后就停止杀婴,大概是为了防止误杀自己的后代。一旦自己的幼鼠出世,雄鼠一反往日的残暴,对幼鼠关怀备至。
这种说法也有其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比如有些动物如兔、绒鼠、袋鼠、黄鹿等,产后即可发情,它们为什么也要杀死子婴呢?还有一些动物,在它们有了子代以后也未停止杀婴,这又是为什么?
看来,对动物杀婴现象要想做出圆满解释,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
海底蠕虫探谜
蠕虫是近年来被发现的新动物品种。那是在1979年的冬天,美国的一支海洋考察队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水深2500米的一个海底温泉口处,发现了一种新的须腕动物,科学家们暂时称它为“大胡子蠕虫”。这是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神秘生物,它的躯体长约2米,没有嘴、眼睛和消化系统,只有神经系统,全身的颜色是粉红色的。
要知道,在2000多米的深海,是没有阳光的,蠕虫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呢?它又以什么东西为食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
海洋动物学家认为,大胡子蠕虫不可能获得海水表面那些依靠太阳能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碳水化合物。那么,蠕虫所需的能量又是谁供给的呢?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这种蠕虫是从生活在自己体内的细菌身上获得能量的。原来,细菌和大胡子蠕虫处于共生状态。这种细菌具有特殊的本领,它利用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海底温泉水里含有的硫化物进行化学合成,形成碳水化合物,供蠕虫吸收。
要完成这样的合成作用,必须依靠一种重要的物质——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三位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大胡子蠕虫体内的细菌能够制造这种酶。由此,科学家们就初步揭开了大胡子蠕虫为什么能在永久黑暗的海底生活这一自然之谜。
但是,大胡子蠕虫身上还有一种谜没有解开,即蠕虫为什么能和细菌共同生活?这仍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另外,经研究发现,蠕虫是寿命最长的生物之一。前面说过,这种蠕虫有2米多长,实际上是指它为自己建造的供居住的管子的长度。据分析,蠕虫建造这种管子形的“住宅”的速度很慢,哪怕是1厘米长也需要250年,要建造2米多长的管子,需要多少年就显而易见了。大胡子蠕虫为什么会有如此长的寿命?这对于科学家来说,还是个难题。
带鳞乌贼探谜
大家都知道,乌贼是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大约有600种,最大的竟长达20米,小的只有二三厘米长。它的体表光滑,没有鳞片。可是前苏联的一位海洋生物学家约·尼·尤霍夫,竟然在海洋里发现了身上带有鳞片的乌贼。
有一次,他带领一个科学考察小组,在南半球的海域从事调查抹香鲸的摄食对象的工作。这项工作十分麻烦,他们要剖开一头头抹香鲸的胃,将里面的东西一一清洗、登记、测量和拍照。
一天,他们在检查一头抹香鲸的胃时,突然发现一条绛红色的乌贼,它的身上竟然长着一层鳞。这条乌贼身体壮实,头长得很大,比一般乌贼都要长一些。紧接着,他们从这头抹香鲸的胃里,又翻出了几条身上有鳞的乌贼,其中最大的一条有2米多长,腹宽大约有1米,这些乌贼都不长触手。这一发现,使尤霍夫兴奋异常,开始对这些乌贼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
尤霍夫发现,这种乌贼并不是全身都长着鳞片,它们的尾腔和一些末梢部分没有鳞片,没有鳞片的地方,皮肤仍然显得很光滑。这种乌贼的鳞片像建筑物上的绛红色的瓦片,通过肌肉组织延伸,紧紧地排列在一起。鳞片随着乌贼的生长逐渐增大,数量也不断增加。一条体长29.5厘米的乌贼,全身的鳞片竟多达12465片。每一个鳞片内部都有微小的薄层,里面充满了空气,就像一个微小的气瓶。显然,这种包着空气的鳞片,可以使乌贼的漂浮和行动更加自由。
这种乌贼在刚出生的时候都带有触手,但是到了成年时触手却全都没有了。人们都知道触手是乌贼的重要生命器官,它们凭借触手来猎取食物和御敌防身,在水里游动时触手也可起到桨的作用,可用来掌握速度和方向。很难想象乌贼没有触手会怎么生活。可是,为什么带鳞的乌贼却没有触手呢?它们没有触手还能生活得很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与其他海洋动物不同的是,别的动物是前进的速度快,而乌贼却是后退的速度快。它们行动的原理是通过肌肉收缩,把外套腔里的水从漏斗管里喷出,借助于水流的反作用,飞快向后游去。可带鳞乌贼却不是这样,它像一般海洋动物那样游动。这又是一个谜。有人分析,大概是由于这种乌贼生活在海洋的底层,靠那些喜静不喜动的动物为食,因此不需要快速运动。到底是不是这样,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巨鳗探谜
鳗鱼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它的形状跟蛇差不多,在已知的鳗鱼种类中,最长的接近5米,它产的崽有7~12厘米。如果说有人看见过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大鳗鱼,你一定会惊奇得把眼睛瞪得大大的,难以相信这会是事实。可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传来有关巨鳗的目击报告。
最早发现巨鳗是在1848年。当时,一艘名叫“德达拉斯号”的英国巡洋舰航行在离南非好望角不远的海面上。突然,船上的士兵发现了一条奇大无比的大鱼,仅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有18米长。这件事惊动了船上所有的人,都跑出来观看。舰长也跑上甲板,用望远镜观察了20多分钟之后,那个怪物才消失了。据目击者说,它的形状跟鳗鱼没有什么区别。
也是在同一年,美国的一艘名叫“达纳普号”的帆船在同一海域又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这次的发现,要比上一次清楚得多,因为他们距离那个怪物只有50来米。那个怪物的头伸出水面,两只眼睛闪闪发光,能见到的身长有30多米,还不是全部。船长面对这个怪物有些紧张,怕受到袭击,命令炮手向它开火。炮声刚一响,那个怪物就迅速钻入水中不见了。
1930年的一天,有一艘名叫“丹纳号”的海洋研究船在南非的海岸以外航行。船上的一位丹麦籍青年从海里面捞出一网鱼虾,网里有一条像蛇一样的东西引起了海洋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根据它的特征和头骨的构造,认定这是一条鳗鱼的幼体,身长1.8米。一般来讲,普通鳗鱼的脊椎骨只有104节,海鳗为150节,而这条奇特的幼鳗的脊椎骨竟有405节之多。根据这条鳗鱼的特点来推算,它长成以后,可能长达55米。由此可见,它一定是巨鳗的幼崽。
但以上这些,还都是“纸上谈兵”,谁也没有真正捉住一条巨鳗给大家看看。所以,这一秘密还埋藏在大海之中,等待着人们去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