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自在正在计划以后的事情,既然泾阳县以后归自己了,那他以后就是自己的大本营了。吩咐水泥作坊,开足马力生产水泥,修路。印刷坊加快速度印刷书籍。水泥作坊和印刷坊扩招工人,召集四个村庄的村民,招工修路,规划路线农田被占用的人家,每户补贴十贯钱,中午管饭,青壮男子一天十五文钱,女子一天十文钱,整个村子,沸腾了,自从村子里的房屋什么的修缮完以后,加上没有进入作坊工作的人,看见别的村民挣钱那叫一个眼红,如今,自己也有机会了,赶紧报名去吧。女孩子就不用下地干活了,还有那个小胖墩,快虚死了,万一中暑了,李世民不高兴,找自己算账怎么办呀!长乐,高阳,青雀被姜自在拉开登记报名人员的姓名。
“小胖子,来,帮我登记一下人名。”
李泰听到这个称呼急了,平常在宫里哪有人敢这么和他说话。
“姜自在,不许叫我小胖子。”
王德带着陛下写的圣旨传来,泾阳县归于他管理,还有一封批判五皇子的信,阴妃知道自己的儿子扭着脚以后,找李世民闹腾,让儿子回来,当娘的心疼啊!但他没有答应,两人还吵了一架,孩子这样目中无人不就是让她惯的吗?慈母多败儿,没有慰问一下的儿子不说,还进行了批评教育,给出了惩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动不动就惹祸,离家出走,罚抄写《孝经》百遍,并特别叮嘱,禁止使用活字印刷术复印,这可苦了李佑这个娃子了,孝经共计两千三百六十九个字,一百遍啊,合计二十三万六千九百字哎,要抄到什么时候,还不能进行复印,不能找人代抄,回去还要检查自己的功课,不合格就要禁足半年,平常活泼好动的他怎么能受得了呢?早知道就不调皮捣蛋了,赌气走了。这可倒好了,自己倒大霉了。看着李佑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很好笑。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
“五弟,你自己自求多福吧。不是,我们不想帮你,而是父皇已经明令禁止了。”
“五弟,我们出去玩了,你就慢慢抄吧。”
李承乾他们来了,可缓解了他的压力,这可是免费劳动力啊!让村长带着他们下地,李纲在旁边监督,姜自在安排好村子里的事物以后,就去了泾阳县衙。看到姜自在走人,几人恨得牙根痒痒,还不如抄书呢,下地干活,太累了。
小猪崽涨势良好,没有出现什么意外,刘叔找姜自在来汇报工作,告诉这个好消息,结果人不在。自从把小猪崽的蛋蛋割去以后,没有像以前那样活泼好动了,就在猪圈里趴着,五天时间,肉就长了一斤多,可把刘叔乐坏了,在纸上做好记录,以后咱也可以做开派祖师爷了。
“哇,好多钱啊。”
姜自在一行人拉着一车又一车的铜钱,来到县衙。周县令出来迎接,这可是财神爷啊!拉这么多钱过来,能干啥呀?投资啊!整个泾阳县,谁不羡慕那四个村庄,遇到这么一个好主子,给的工钱高,待遇好,吃饭管够,以前那四个村庄出了名的穷,姑娘都不愿意嫁过去,现在,媒婆都抢着给那几个村庄的光棍说媳妇,姜自在底下的庄户不能说顿顿吃上肉吧,但起码一个月也能有两三回了。泾阳县的百姓一直想成为姜自在底下的庄户,归他管理,如今,这个梦想如愿了,整个泾阳县都划到他底下治理了,姜自在带着钱来投资,那是好事,不说为百姓造福,还能给自己增加政绩,姜自在一进城门,就有人来迎接了。
“周县令,这里有三十万贯,贴布告示,说我姜某人修一条从泾阳县到长安的路,青壮男子一天十五文钱,女子一天十文钱。另外,召集人手,县里建立公立学堂,缺钱,他补,学费全免,文房四宝,书籍,他出钱,学堂建成以后,整个县里所有五岁以上的儿童,必须上学,不分男女,学堂修建工资和修路一样,学堂学制为期六年,六年以后,可以毕业。毕竟,在农民眼里,十一二岁的大小伙子,基本上可以顶门立户了,该娶媳妇了。还有,泾阳县不允许有乞丐,缺房,那就建,少地,那就给,必须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进行人口统计,不收罚款,避免黑户出现。先订一个小目标,三年之内,我要所有的百姓,月收入起码不能低于三百文,让所有的百姓不缺衣少食,天天有肉吃,让所有孩子有书读,让全县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我们的老周都惊呆了,在那里愣着,没有回话。
“怎么了,周县令,有什么问题吗?”
“没没问题,你这个目标就是让我有些惊呆。”
毕竟周县令是寒门出身,是泾阳县百姓口中的清官,在他眼里,那些大官,尤其还兼有商人身份的官员,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怎么会往外吐钱呢。不过,周县令好歹也是混官场的人,立马反应过来,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能干好,这可是青史留名的机会啊!文人,谁不想青史留名?
“没问题赶紧写告示啊,愣着干什么呀!知道你是一个清官,帮我监督一下,不会让你白干,一个月给你二百贯。”二百贯,比他月工资高了十倍呀!人都乐得找不着北了。
“师爷,快,赶紧写啊。”
姜自在还亲自写几个横幅和一篇文章《少年大唐说》,写《少年大唐说》的时候,毕竟剽窃多了,也不知道害臊脸红了,当然是把前世《少年中国说》里面的中国二字,一律改成大唐呀!
“要想富,先修路。”
“教育兴国,人才强国。”
“你出力,我出力,小康共建齐努力。”
“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
“就业一人,幸福一家”
横幅一拉,告示一出,文章一贴,识字的人一读,修路,建学堂,查户口,脱贫致富奔小康,四个告示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前来登记干活的人,一窝蜂的挤在大街上,衙门的门槛都要被踩烂了。泾阳县的两大商人世家,在当地口碑还是不错的,张员外和李员外,知道修路,建学堂这些事以后,以个人名义,每人捐赠十万贯钱,两位地方经商大佬都捐钱了,下面的小弟们也不能落后啊!不一会儿,衙门里堆满了钱,共计六十万贯。最后,姜自在和县令商量一下,给每个捐赠的地主家庭一人一个牌匾,积善之家,并立下功德碑,每个建成的校园里,都有一面功德墙,让后世之人记住这些人,消息传出以后,那些捐赠的人员那叫一个高兴啊!出门在外,腰板挺得贼直,连平常一些剥削地主,都难得听到路边百姓的声音,这让他们改变很大,从今往后,要做一个好人,又多捐了一些钱,不一会儿,加上姜自在带来的钱,县衙仓库里的钱已经破百万了。
而泾阳县的这一天,被后人载入史册,史称泾阳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