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 VS 懂人:太聪明了就是糊涂,最专业的人最会忽悠。
很多老板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先做人,后做事”。 这句简单的话,是需要经过许多事情跌跌撞撞的洗礼后才能真正明白的。
小聪明,大糊涂。
常常发生这样的事:一个部门里的两个强将,一个玲珑剔透,一个略显木讷,最后往往是木讷的那个得到提升。
不是老板看走了眼,而是玲珑的那个小聪明太多,让比他的小聪明还要多的老板感觉很不舒服。
某公司为新产品设计了几个Logo,拿给全体员工看,让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个人意见。正在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的时候,市场专员凯莉对旁边的同事咬耳朵说:“老板不喜欢红色。上次我们搞活动的时候,他就要我们把红缎带改成黄的了。”证据确凿,论证合理,在凯莉的影响下,颇有些人对红色的那个持反对意见。
没想到这件事竟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老板不动声色,年底的时候,除了凯莉外,给所有人加了薪。直到凯莉愤而辞职后,老板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漫不经心地说起:“当你的员工发表意见的时候,你却不能肯定他是否心口一致,这不是挺可怕的吗?雇这样的员工,给他发工资,还得花心思研究他的心理活动,划不来。”
对老板来说,所有的下属最好都是水晶心肝玻璃人,所言所思清澈见底。哪怕对公司的管理满腹牢骚,或者对薪金不满到极点,最好能够让他知道。因为掌握的信息越多,局面就越好控制。像凯莉这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凭小聪明去猜老板意图的人,正是犯了这个大忌。
我以前的老板在提到一个很能干的销售人员时说:人挺能干,不过心眼太小,也就只能干干销售了。原来这个销售人员喜欢去老板那里反映其他销售人员的不良事迹,而且言谈中含沙射影,牵涉面很广。每次老板总是眯着眼睛,微笑着听他讲述,最后还要鼓励他说:“这样的沟通很好,以后要继续加强。”事实的情况是,善打小报告的人并没有得到赏识,也没有因为兼职公司内部间谍而获得额外的薪水。对老板来说,有人志愿免费提供秘报,是件十分划算的事,但只要其他的员工同样在制造营业额,并且没有违法,他又何必多管闲事呢?毕竟他不能只依赖“小间谍”一个人吧。但这个间谍志愿者得到了什么呢?被老板视为“小心眼儿”、不适合做团队领导外,还被同事怨恨,并且也没有升职加薪。真不知道他到底是聪明还是糊涂。
挖墙脚的“潜规则”。
任职市场总监的朋友最近新招了一名客户主任,一个比较初级的职位。招聘的途径极其平庸,就是在求职网站上登一个三五百元的广告,然后收到一堆简历,之后就选了这个女孩。此人之所以胜出,是因为她之前曾在朋友的客户公司工作过,对这个行当非常熟悉。属于一上班就能上手的那种人。
谁知当市场总监的顶头上司——公司的总经理知道后,勃然大怒,指着朋友的鼻子大骂:你脑子进水了?满大街找工作的人,为何偏偏从客户的公司挖人?犯得着为这么个人得罪客户吗?
是的,不能从客户的公司挖人,这应该是通行的“潜规则”。客户总监只能怪自己脑子太简单,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没考虑到。
然而不到半年的时间,骂别人“脑子进了水”的总经理,好像自己的脑子也进了水,而且进的水比市场总监的多得多。他竟然从客户的公司挖来一个副总经理,还得意洋洋介绍给公司全体同仁:因为他在本行业经验格外丰富,而且熟知我们公司的业务,相信他的到来……
这次轮到市场总监朋友勃然大怒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嘛。我只不过招一个客户主任,就被骂成“脑子进水”,他公然挖人家的副总经理,好像还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似的。
等他委婉地跟总经理探讨这个问题时,总经理微笑着说:“客户方面可以解释嘛,不是我要挖的,而是人家硬要过来的。不来我们公司,也会去别人家的公司。再说为了副总经理这个职位,这样做还是值得的。”
原来如此。客户总监只能再一次怪自己的脑子太简单。不能从客户的公司挖人,指的是不能挖一般职位的人。对重要的高级职位,这个规则就显得有点多余。因为所谓规则,大多是用来限制一般意义上的事情,对于不那么一般的事情,规则就成了一种摆设,像中国古时祠堂里的牌位,是管理者用来震慑一般民众的工具。
有位生意做得极其精明的商人对规则的理解则更为独到,他从来只分析成本与收入,而不是考虑什么“潜规则”或明规则。他的算盘是,挖这个人带来的利益,与伤害客户的感情带来的损失,哪一个更大?如果前者小于后者,那他当然要做一个“绝不挖客户墙脚”的非常正义的有职业道德的人;若是前者大于后者,嘿嘿,去他的什么规则不规则,道德不道德吧。
和聪明有关。
一个同事在接受老板面试时斗志昂扬地说:“您一定会发现我很聪明。”我的老板从鼻孔里挤出一声:“哼,聪明有屁用!”同事不失时机地接过话茬:“聪明可以挣钱。”老板当即聘用了他。
有个女性朋友相貌一般,却聪明过人,有着惊人的观察力和过目不忘的本领,像黄药师的老婆。同样是一次面试,老板侧着身子,一边敲着键盘一边心不在焉问她话。她说:“我细心并有很强的观察力。”“有多强?”她微微笑着对他说:“您的上网密码我已经知道了。”老板色变,然后不动声色毙掉了她。
如果你以为聪明是你的附加值,那么你错了;如果你以为聪明没给你附加值,那么你又错了。对企业来说,聪明给你带来几分魅力是你自己的事,企业并不关心;你的聪明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或者可以这样表述,你聪明不聪明,企业并不关心,只要你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就成。
别以为这样的表述真的让聪明次要到不值一提的地步。事实证明,想混口饭吃,没一点小聪明和胡乱耍小聪明一样寸步难行。女朋友把聪明用错了地方,记住了本该忘记的密码,因此失掉了唾手可得的工作。以前有个老同事,领命去一家单位送文件,门卫不让进,他就拿着文件回来了,不久下了岗。领导很不解:他可以打个电话找签收人嘛,也可以拿个电话回来的嘛,一点脑子都没有。
聪明就像练功人丹田里的那股气,没有它,也没有了功夫;用错了地方,走火入魔,一命呜呼。
好友的男友是个投机天才,在价格的落差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和女友待在一起时却老实得可以,几乎连话都不会说了。女友笑骂:真是个呆子。呆子百思不得其解,分辩道:我其实是很聪明的,让女友笑出泪来。
玩笑能开多大。
以前的一位女同事得罪了办公室主任,就是因为开玩笑。
她是个古灵精怪的女孩,善讲成人笑话,曾经报考过戏剧学院,没被录取,就把对表演事业的一腔热情投入到段子中,常在上班时间把女同事逗得笑滚成一堆。那时办公室里坐着五女一男,往往是那个男孩羞得抬不起头来,只好正襟危坐试图以好男儿志在天下的气概驱散这股子阴气。无奈两颊的红晕总是泄了天机。
那天办公室主任来串门,见气氛如此活跃,心痒难止,笑问笑从何处来?笑话大王意兴大发,以为主任先生来了雅兴,表演欲愈发不可收拾,趁热打铁,又加演几个上等段子。只见主任先生,这个36岁的未婚男子,脸色开始由白转红,呼吸变得急促,交叉抱在胸前的两只手垂下来支撑在办公桌上,并尽量让自己向桌边靠近。表演者的眼光何其敏锐,立刻捕捉到他的变化。随即一改平时讲笑话时一本正经的常态,捧着肚子放肆地笑起来,指着主任大叫:“起反应了呀!哈哈哈。”
我永远忘不了接下来的一幕:这个36岁的白面书生弯着腰几乎是跑出我们办公室的,脸上仓皇的表情宛如人人喊打的耗子。
此后,他再也没来过我们办公室,再也没和这位女同事讲过话。
说实在的,我至今也没觉得女同事有什么过分,她更是万分不解,天底下竟然还有这样的男人?
如今我已离开了那个永远有笑话听的办公室,虽然不时接到老同事发过来的手机短信,但是没机会欣赏现场表演,一直引为憾事。
新同事中再也没有那样可爱的段子大王了,偶尔引发的笑,只能权作活动面部肌肉,并不好笑。
好在那个办公室主任并没有公报私仇,也并没有和段子女孩过不去。我甚至有点感激他对我的记忆作出的贡献。因为那天讲的段子我已记不起来了,他弯腰鼠窜的一幕却清晰如昨。
专业人士的另一面。
碰到一个专业电视编剧,在跟他八卦了两个小时后,他难以抑制自己的喜悦,说:“这些材料,够我写三四集的,省着点用,五六集都行。”
怪不得电视剧里一段婚外恋都要撑足十几集,妻子发现蛛丝马迹就要两三集,妻子与丈夫捉迷藏再来个几集,想看到捉奸在床的情景,又要等三四集,再闹个离婚,搞个二三十集一点问题都没有。原来都是专业的编剧们油里掺水的结果。当然,导演、制片也责无旁贷。和一个电视圈里的朋友聊天才知道,国产的电视剧和HBO的剧集没法比,并不仅仅是电视人的素质的问题,投资少、发行渠道复杂、难以挤进大的频道……反正全是问题,专业人士们一点责任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