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一些愿望和目标没有实现的时候,当我们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处于一种失落、压抑、痛苦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往往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我们自身有着一套心理防御系统,它可以帮我们筑起一道心理防线,把一些痛苦和忧伤挡在外面,使我们的心理保持平衡,而不至于被巨大的刺激冲垮。
一般来说,当我们的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失望沮丧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一般不会持续太久,人们会想到另一些开心或者高兴的事来代替这种失落,有时也会用其他愿望的实现来补偿和替代不能满足的愿望。当人对实现某个目标感到有困难时,有时人们就会选择放弃最初的目标,而通过其他类似的目标的实现,来谋求心理上的满足。这种行为就叫做“代偿行为”,也叫做“代偿转移法”。
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有效地化解内心的不快和压力的作用,为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而设置了一道不错的心理防线,能够转移不良的情绪,使自己少受折磨,得到安慰。
例如,想出去爬A山,又觉得太远了,可能会选择离得近一点的B山;很想买那套A裙子,价格却难以接受,可能就会买一套样式和A裙子差不多的B裙子;本想到A公司就职,但是却没有如愿,可能就会选择到条件相当的B公司就业等。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现象,想得到A,但是条件不允许,就会选择和A条件相当的B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时,B对A来说就具有代偿价值。通常情况下,如果B能具有对A的补偿价值,那么B的条件应该和A差不多。这就是心理补偿,心理补偿通常情况下能补偿现实生活中的不足或者不能实现的愿望,可以起到将痛苦与期待转移的作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达到生活的最佳状态。
老李和老刘同在一家研究所工作。老刘为人正直,工作上任劳任怨,逐渐成为这家研究所的技术骨干,但是十几年过去了,他希望评上工程师的愿望依旧没有实现。开始的时候,是学历不够,于是老刘努力进修,终于取得了学历上的资格;就在这时,职称评定又冻结了,好不容易等到解冻,又因为没有关系,名额有限,始终轮不到自己。老刘觉得上天对自己太不公平了,他开始变了,也不求上进了,逢人便讲评职称是如何的不公平,脾气也越来越坏了,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和周围人的关系也很紧张。
和老刘一起工作的老李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老李也是一直没有评上工程师,开始的时候老李也很郁闷,和家人吵,和周围人吵,结果把生活弄得很紧张,但是不久之后,老李开始自学英语,自学工商管理,想着等到学成了,时机也成熟了,就可以自己搞民营科技,最近老李还在撰写一本关于科技的书,老李现在有很多的想法,也正在实施中。由于适时地转移了注意力,评职称的事似乎就显得微乎其微了。老李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周围的人关系也很和谐。
同样是没有评上职称,老刘颓废不堪,但是老李却信心满怀。除了性格原因造成他们生活不同以外,也和他们的处事态度有关。老李及时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用学英语等代替了评职称给自己带来的烦恼。使自己从失落和沮丧中解脱出来,使自己拥有了新的目标去追求,所以他获得了成功。
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因为一些心愿和目标无法实现而耿耿于怀,结果心中有了不满和怨恨,反而变得颓废和堕落。这时,我们就要学会走出这个心理死角,换另外一个相当的目标,转移自己的注意,同时也实现情感的代替和补偿,这样反而会有所收获。
如失恋以后发奋学习,结果成了着名的教授。为了发泄去练跑步,结果成了长跑运动员,等等。用另一个目标取代了原来的目标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最后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代偿行动”带来的利润。
不是教你诈
假如我们的某个愿望不能实现,或者在做某件事时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不要为此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为“失之东隅”,也许会“收之桑榆”。我们可以在类似的事件上获得意外的收获。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想把最完美的自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因而就会极力地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做事放不开手脚,结果让自己难受,也让别人觉得别扭。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有缺点反而会让人觉得真实、可爱,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完美了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没有必要总是掩掩藏藏的,适当地自我暴露,反而是一种实现交际、稳固关系的好方法。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的自我暴露会给别人带去好感。人们常说:人之相交,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对别人袒露内心的真实情感,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一味地隐藏自己,只能使自己更孤单,更远离朋友,在寂寞中送走青春年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自我暴露”就是跟别人讲讲自己的心里话,也就是自己真实想法和真实情感,坦率地表白自己。
有的人对自我暴露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把自己最深层次的想法、信息,包括缺点、不足都展示给别人,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人反感,而且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就会觉得丢面子,难为情。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自我暴露或者善于自我暴露的人更讨人喜欢。
人和人相处贵在交心。能和别人推心置腹、能以诚相待的人往往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具有一种潜在吸引人的魅力。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能对别人敬以真情,敞开心扉,别人也就会对你真心相对,觉得你是个可以来往的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也就会把你当成朋友。只有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你才会走进对方的心里,他们才会主动为你提供帮助,给你温暖,给你支持。也就是说,要想和他人成为真正的朋友,就需要善于暴露自己,把自己真实想法表露给对方,让对方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在一次采访中,一位记者在大庭广众之下问世界垒球王史蒂夫·加夫:“你哭过吗?”在我们的观念中,男儿流血不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怎么能哭呢?更何况是众人瞩目的体育明星呢!人们断想,如果史蒂夫·加夫真的哭过,那么场面会很尴尬的。但是,大家都错了,垒球王毫不掩饰轻松地回答说:“哭过,我觉得在情不得已的时候掉眼泪更像个男人,因为表现了你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
垒球王史蒂夫·加夫就这样真诚地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毫不保留,也不遮掩,把自己的隐私展示给了观众,但结果是,人们却更加喜欢他了。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能暴露自己的人充满了信任,觉得他们是诚实的,可靠的,也是值得交往的,会很容易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友情。反之,那些比较喜欢隐蔽自我的人,他们一般交不到知心的朋友,他们太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让别人感觉琢磨不透,觉得难以相处,最后当然也就很难获得珍贵的友情。
生活中,要学会暴露自己,只有这样才会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赖,但是暴露也要适度,不能太过于暴露,太过暴露自己就会让人产生轻浮的感觉。或者总是在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讨论自己,就让人觉得你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就会让人觉得厌烦。心理学家给我们的建议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多做一些自我暴露,对普通朋友和他人做中等的暴露。
不是教你诈
善于暴露自己,在别人面前表述一下自己的隐私,更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别人才会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因此也就会对你敞开心扉,和你真心相待,成为真正的朋友。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名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英雄。一天,他在路上走着走着,感觉脚边有个什么东西在跟着自己,低头一看,是一个很难看的袋子。他便用脚踩了一下那个袋子,希望它能离开自己的脚,但是,那个袋子反而胀大了一点。海格力斯很生气,就又使劲地跺了它一下,这个袋子又胀大了一些。海格力斯被激怒了,他找来一个棒子使劲地打着这个袋子,但是袋子不但没有小,反而越来越大,最后把路都堵死了。
海格力斯没有办法,仇恨地看着它,这时,一位圣者来到海格力斯面前说:“你不要招惹它了,它叫‘仇恨袋’,你越惹它,它就会越大,你放弃它,它就会小如当初。”
这个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在生活中,我们的怨恨不就像海格力斯遇到的袋子一样吗?开始的时候很小,当你的仇恨越深时,这个袋子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弄得自己是满心的仇恨,陷在仇恨之中不能自拔,可能受到更大的损失。如果你能将矛盾或者仇恨化解,它就会消失,你也就不会再受它的折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现象,邻里之间由于误会或者嫉妒,出现了矛盾,彼此都不让步,都在仇恨着对方,今天我让你损失点这,明天我让你丢点那,以此来达到出气的目的。如你家的小孩打了我家的小孩,明天我就毒死你家的一只鸡。反过来,那家也许会让你损失一只猪,就这样冤冤相报,最后可能会闹上法庭,成为永远的仇人。
但是事后想想,我们的仇恨让我们得到了什么呢,可能得到的是一时的解气,但是却会损失更多,失去好邻里,失去好名声,依然要受怨恨的折磨。当我们遇到“仇恨袋”,最好不要去惹它,越是惹它,它就会变得越大,很可能给自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反而,如果我们选择放弃仇恨,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针锋相对,睚眦必报,这样的方式往往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学会放下,学会宽容,才是对自身真正的谅解和体贴。否则你只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样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明朝的杨翳处理仇恨的方法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杨翳的邻居家丢了一只鹅,怀疑是杨翳偷的,邻居就在门口破口大骂姓杨的。家人听到后,告诉杨翳,邻居在骂你,杨翳却说:“姓杨的又不只我一个,随他骂去。”
旁边的另一个邻居遇到下雨天,就会把雨水放到杨翳家的院子里,使得杨翳的院子深受泥泞潮湿之苦,但是杨翳却告诉家人,下雨了,就不要出去了,随他去好了。
时间长了,人们都被杨翳这种忍让的情怀所感动,一年,一群盗贼密谋要到杨翳家抢劫,结果,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给杨翳看守院子,避免了遭受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仇恨,我们不要总想着怎么去报复带给我们仇恨的那个人,用平静的心态对待仇恨,化解仇恨,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是最成功的防守和胜利。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一颗宽容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要因为一点的小事就让仇恨充盈在你的心里,当你被仇恨缠绕时,多想想这个人平时对你的好,这样就会让仇恨消失、化解。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原谅,给别人台阶下也是在为自己铺路,放下心中的仇恨,前面就是灿烂的阳光。雨果说:“世界上最大的是陆地,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人的胸怀。”也就告诉人们,我们的心胸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宽阔。
不是教你诈
面对别人的仇恨,不是冤冤相报,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放弃仇恨,不去理它,让它自生自灭,或者化干戈为玉帛。学会用我们的宽容之心去原谅别人的错,而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
一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正赶上葡萄成熟的时候,看见架上结满了一串串又大又红的葡萄。从早上到现在,狐狸一点儿东西都还没吃,肚皮早已饿得瘪瘪的,看到了这诱人的熟葡萄,口水都流下来了。“这葡萄多圆、多大啊,肯定很甜,我要美美地大吃一顿。”狐狸想。狐狸挺直了身子,伸直了前爪,后爪使劲往上扒,可是葡萄架太高了,狐狸连一粒葡萄也没有摘到。于是,狐狸后退几步,憋足了劲儿,猛地跳起来,还是没够着。
一次、两次、三次??狐狸越来越没力气了。它仰起头,沮丧地坐在地上。过了一会儿,狐狸站起来,弹弹身上的尘土,说:“那葡萄又酸又涩,送给我,我也不吃。”后来,它在路边捡到一只柠檬。边吃边说:“柠檬真甜,正合我的胃口。”
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为“不值得追求”的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
与此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效应”。
“酸葡萄效应”与“甜柠檬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酸葡萄效应”与“甜柠檬效应”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面临压力而无能为力的时候,不妨采用这种方式来应对,以免走向极端。例如:某个和自己同时进公司的同事获得了升迁的机会,或是某个哥们儿有了个漂亮的女朋友,而你却没有这样的机会或“艳福”,很嫉妒而又无可奈何,就可以试着像狐狸那样安慰自己,有利于自己维持心理平衡。毕竟,限于自身和外界的种种因素,我们不可能拥有所有自己想要的美好的东西,与其耿耿于怀,不如退而求其次。
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酸葡萄效应”可以暂缓心理压力,使心理得以平衡,但在很多情况下,“酸葡萄效应”与“甜柠檬效应”的消极意义也是明显的。这种效应只是一剂止痛药,而不是解毒剂,毒性不除,害处依然存在。
例如,有的人明知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却不正面、理性地面对,而是为自身所受的挫折寻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不仅在最终结果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导致个体自我萎缩,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这种心理容易弱化人的奋进意识,无法正面看待事物及问题,可能会逐步失去他人的信任,最终落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所以,我们应看到“酸葡萄效应”的消极面并加以抑制,而能否合理、全面地认识自己是关键。然而“睁眼看外面的世界”很容易,“静心看自己的世界”很难,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纠正在自我认知方面所存在的偏差。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优势大于弱势的个体,以保证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缺陷和弱势是人人皆有、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一时无法接受,就可以通过这种心理机制,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平衡,使自己不至于陷入悲观的情绪之中,之后再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追问,通过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的不断自省,实现自我认知的升华和深化。
可以说“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只能起到暂时的止痛作用,真正要达到治本的效果,还得进行自我激励,靠自己取得的成果来证明自己是好样的,而不要总是自欺欺人。